莫扎特奏鸣曲的特点和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急!

莫扎特奏鸣曲的特点和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急!,第1张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特点: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没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种戏剧般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音乐。他的奏鸣曲比海顿的奏鸣曲更充实、更杰出。莫扎特的音乐是很清纯的,就像山涧的泉水、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优美,作品中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他的奏鸣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在他的奏鸣曲中,往往在呈示部就出现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时又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这在奏鸣曲中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来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来刻画人性中乐观开朗的一面,表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要想真正懂得莫扎特的音乐,一定要听他的歌剧,尤其是《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这3部。

  莫扎特的奏鸣曲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1777年以前的8首属早期作品,略显稚气;1778年至1785年的6首属中期作品,风格趋于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且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的奏鸣曲基本上是三个乐章,规范、有个性也很讲究。第一乐章一般用奏鸣曲式,较为欢快。第二乐章通常是慢板乐章,运用ABA曲式,在这个乐章中往往表现出忧郁和悲伤。第三乐章大都是回旋曲或是缩短的奏鸣曲式,从中洋溢出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他的三个乐章在速度上是快——慢——快,在音乐性质上是明快——忧郁——明快。莫扎特的音乐自然流畅,尽管力度变化不大,却有及其丰富的力度层次,无数的音色变化。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人们常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笑里带着眼泪,眼泪中又含着微笑,他把这种欢乐与哭泣极有节制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莫扎特音种的音色也与作品的韵味、意境、情绪密切相关,无论是柔和纤细、强烈、暗淡、明亮或轻盈,都离不开他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因此,对莫扎特气质、风格的把握是获得莫扎特音色的关键因素;同时,掌握获取最理想的莫扎特音乐中的音色对于揭示他的音乐作品内涵具有重大意义。

  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较为直率地表现了作曲家内心的情感,音乐的韵味深蕴于风格之中。莫扎特的音乐直率真挚、洒脱自如,突出地表现了音乐家高洁、清淡的气质和“性格刻画”的能力;同时,又保持着自身内在的逻辑——倾注于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的渴望,那样的恬静、优美、甘甜,正是这种风格代替了块状性静态的巴洛克风格,成为新的维也纳音乐古典风格模式。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1779年前后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取悦于公众,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莫扎特的奏鸣曲注重声音的灵巧和华丽,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动作结合起来,以均匀、清晰的音粒,生动活泼的节奏,流畅悠扬的气息,圆润优美的歌唱性,表现出古典主义特有的典雅与高贵气质。莫扎特从未为他的作品标上节拍和速度记号,在演奏其作品时要把握速度的定量,即一个包含四个十六分音符的速度通常每分钟介于120-126之间,一般不超过132(AllegroK快板),柔板(Adagio)可慢至八分音符=48-50。倘若一拍有八个音,相当于十六分音符=100左右,更快或更慢的速度比较少见。从乐谱上看,莫扎特奏鸣曲中标明的力度记号多于巴赫的作品,但一般只在p与f之间的范围内,ff也极少使用。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的速度和力度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莫扎特音乐的整体风格,其触键方法中对手的独立感、协调感,乃至应变力及指尖的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在触键时手腕要有把位感,根据音乐的走向,手指处于五指的位置;手腕始终保持放松,不能僵硬;旋律要求连奏时,手指必须十分接近琴键,有组织、有控制地下键,紧贴着键盘移动,重心从一个指头自然地、无缝隙地移交到另一个指头,使连音演奏达到高层次;经过句要求干净、流畅、光辉、准确,触键要爽快,多用弹性的手腕和臂膀控制结实的指尖;弹奏有弹性的跳音和圆滑的小连句,句头和句尾的起落动作是做好句子的根本关键;手掌与键盘保持密切联系,手指与琴键的接触方式比较垂直,手指收拢弯曲成圆拱型,防止手掌摇摆干扰手指的自主运动;触键要非常敏感,动作越小越好,指触以颗粒清楚的non legato为主;触键的速度比较快,少量慢速也需要用中等的速度弹奏;下键时指尖一定要支撑住,挂在键盘上,手指要抓得住音,而不是靠臂的力量压出声音,发声后立即放松,不要用臂力压迫键盘;重音在呼吸,永远不“直”着下去,要特别注意乐句的呼吸,手腕尽量平稳,可以左右移动,而不能高低起伏太多;弹轻和弦时要注意声音的和谐、统一,不漏音,有和声感,要认真探索指触垂直与水平的细腻对比。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这首乐曲作于1774-1775年间,是莫扎特访问慕尼黑期间,当时莫扎特在萨尔斯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队担任首席乐师,对主教的严厉管束很不满,并有时与主教发生矛盾。这首曲有另一副标题是“献Dürnitz”,因为它是写给Baron von Dürnitz,他是一位没能支付莫扎特酬劳的业余巴松管吹奏者和键盘手。

曲调流畅动听,轻松活泼。

本曲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而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畅的旋律,故与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齐名,成为不朽的古典小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8世纪下半叶,一些欧洲作曲家对异国风味的音乐发生了兴趣。莫扎特在他的这部钢琴奏鸣曲里,也写了一段异国风味的曲调作为第三乐章。他在这段曲子前面,标有“土耳其风”几个字,《土耳其进行曲》因此而得名。

这首乐曲之所以成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是由于其三个乐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乐章的独特而别致的风格,这首钢奏曲是作曲家于1778年在巴黎写成的,当时他才22岁。

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虽然没有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种戏剧般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音乐。他的奏鸣曲比海顿的奏鸣曲更充实、更杰出。莫扎特的音乐是很清纯的,就像山涧的泉水、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优美,作品中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他的奏鸣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

  “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Alma grande en nobil core)K578选自Einlare inCimarosa’s Opera“I due baroni di Rocca Azzura”作于1979年8月,是莫扎特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会咏叹调作品,由朱赛佩·帕隆巴作词。

  本首声乐作品含前奏,分三个段落。前奏为快板(Allegro),演唱部分前段Madame Laura和演唱部分后段Allegro assia。前奏部分是管弦乐队伴奏的主要弦乐,其中主要由与人声声线相近的双簧管奏出主要旋律。在双簧管与弦乐交相呼应下,一起将音乐带到最高点,之后管弦乐奏起,一起顺势而下,留下的是双簧管与低音弦乐稳妥的三次合作,重复两次,如钟声般庄重,如合唱般温暖,在中高声区完美地交接给演唱部的女高音。

  整段前奏的风格基本上在庄严而略有辉煌中进行,没有过分的修饰。因为在钢琴伴奏此段落中,不需要过分夸张的演绎。比如在开始的主题中,第二小节将双手两个八度干净放稳,不需要过分的跳跃,也没有特别的轻巧,遵循莫扎特规矩而稍显高贵的风格就好。而双簧管基本出现在女高音声线区域,因此在弹奏的时候不妨在伴奏者心里歌唱出旋律,在连线与音阶的带动下稍有起伏做出精巧的小句子来,左手的和弦要配合有度,因为是弦乐的模仿,因此干净不粘稠却也不显干燥,踏板轻点即可,尽量不给过一拍,直至将前奏乐段推向最高音即高潮,进入f中,踏板给多,声音加厚,双手将八度弹奏得稍重,并随音乐顺势而下,不断不连,庄重高贵,结尾的两个小句子中的右手八度似断非连,左手掌握好速度和旋律并模仿出弦乐与双簧管的交流与配合。

  在三个段落中,演唱第一段落中出现了奏鸣曲曲式。在第一主题的基础之上(第16小节至第19小节),虽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在第一主题上属音主题再现,但是,过渡中段结束的时候落下的结束音在F(第70小节),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转调作曲方法。其间还出现了复调,因复调源自意大利语Fugue,意为“追逐”(第48小节至第56小节),主题分别在降B大调中的TSVI和DⅡ“追逐”出现,使音乐的声音效果丰富起来。先是第一小提琴起主题之后,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出现主题,在经过发展之后对于主题的再现部便出现在第74小节中的伴奏部分,管弦伴奏依然是由靠近人声声线的双簧管奏出,不同的是,在再现部的主题出现了小调的转移,在传统意义上稍有偏差,这种独特的变调方式使得作品既兼备了古典主义风格作品的特点,又有新鲜的创意,并且结合歌词的内容:favella,a quell ingrate glidirai che fidainsono ,意思是说:“去!告诉那个负心汉,我对他才最忠诚!”所以这个乐句逐渐将作品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直至迎接第三乐段最为辉煌的篇章的到来。根据以上乐段以及曲式与管弦乐队配器的分析,在钢琴伴奏中,遵循的风格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旧是放在一个较为尊贵而稳重的基调上,只是在歌者部分休息处可以稍显明晰,比如第23小节处,此处的音阶原由弦乐中第一小提琴奏出,如谱例2。

  处理上可以稍加温润而明朗,稍有起伏,将跳音E作为短暂呼吸,轻巧即可,左手的伴奏稳当之余并助右手一起做渐强。

  作品中第三段落是整首作品最为辉煌的段落,在速度上是热情的快板(Allegro assai),这将作品的热烈程度推向了高潮。从主题上来看,在第三段落中出现了由第二主题演变而来的一个主题(第97小节至第98小节),而这条主题,并不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在上段落中就出现了(第56小节至第57小节),不同的是在前一段落中出现的主题是在降B大调中通过发展而出现在属音上的过渡主题,出现时的演奏乐器是保持一致的小提琴弦乐奏出,轻巧且富有弹性,但并不是单纯的拨弦,因此在钢琴伴奏时,弹奏此段落的时候,声音的处理不可太过干燥,也不能过于轻浮,伴奏者在此处内心歌唱出这条主题时要尽量配合原管弦伴奏乐谱中小提琴的因素,音色的处理上有一定的厚度但要干净、踏实,稍点踏板即可,也可随音符起伏做小旋律线条。在进入到第100小节后,再次涵盖演唱旋律的复调形式,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在继续重复之前所提到的属音上的过渡主题,在严格的节拍下,作品在此处音乐的声响效果加厚,加浓;钢琴伴奏在此处,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声部加多,而且音响的效果又变得浓厚起来,因此在缩谱之后,一般低音部分都由左手直接完成,而右手就需要竭尽全力,融合好其他两个声部,与演唱者在此乐句同样重要,不仅仅要配合,更要显现出复调在此处的作用,将音乐丰富起来。而之后很快由五声部的复调进入到了所有声部同一旋律的乐句中。而此处的动机,配合着歌词,表达出一种内心愤恨暗涌的情绪,每小节的头拍与第二拍都在中音上,一浪一浪将作品推向了另一个小高潮;在这个乐句中,钢琴伴奏的部分是重要的衬托表现,将E、D、C这三个音弱下并好似轻轻地甩开,为后一乐句的起伏做好铺垫,必要的时候,可以试着点下弱音踏板。接下来的乐句是作品第三段中出现稍有起伏的一个小高潮,演唱者与弦乐同唱,而单簧管衬托在中低音的位置,在属音的过渡主题继续变化,并与高音声部中演唱者遥相呼应,在起起伏伏中将作品带入更为精彩的一个乐句。钢琴伴奏的这个乐句中,左手再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声音需圆润且敦厚,不笨拙,并伴随从G音而下的音阶与演唱者共同完成这条精彩却起伏叠加的小乐句。

  第115小节至129小节中,出现了与之前自第100小节至第115小节十分相似的两条乐句。不同的是,在第123小节中,单簧管与弦乐和演唱者的声部相互调换(第106小节至113小节,第123小节至129小节)。当钢琴伴奏的缩谱呈现在伴奏者的眼前时,这个乐句的弹奏方式,不仅仅是伴奏,而是要将另一条由单簧管所吹奏的旋律演绎得更加明晰,与演唱者共同配合完成复调所赋予的音乐含义。第130小节到第145小节中,经过不断的动机重复,一步步将音乐推向了高潮,推向了最为辉煌的结尾。在这里,演唱者的动机为第130小节至131小节,而管弦伴奏与钢琴伴奏中的动机是第130小节至131小节。 这种伴奏的动机形式,是莫扎特在歌剧快板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过渡乐句,重音在每小节的第二拍中,节奏以切分的形式,弦乐的部分为高低音的八分音符,紧凑而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情绪。直至第140小节至第145小节,作品最为辉煌的时刻到来,作品中辉煌的极致没有停留在结束音B。在第145小节到第150小节中,那有力的重复在主音上变化的第二主题,和之后8组连续和弦,并按照和弦连接中和声功能分别为S46—T—#D7—TSVI—II2—T46—D34—T,在气势恢宏中本首作品落下帷幕,钢琴伴奏者在弹到最后一个乐句时,不可渐慢减弱,将演唱者高潮的气势延续下来,跳音的头音第一拍都可以稍重,第二次时有推动的力量,将一并推到大和弦之处,放声弹出,和弦音量饱满,气势磅礴,不断,在音乐中做出交响的效果,踏板多放,并稳稳地落在最后的主音和弦之上。

   从管弦伴奏的版本中,缩为钢琴伴奏谱时,仍有不能顺手而弹的地方,如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扎特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20首》中,前奏中的第7小节、第10小节,带有trio的音阶,就需要钢琴伴奏者在练习的时候标清楚指法,比如,在第7小节中,可以适用的指法是:23232 1231232 123123;或第10小节中为:3 2123454 212345。另外一处较为复杂的是在演唱部分的第一乐段中的第36小节至第37小节,遵循管弦伴奏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效果中,为四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中,头音偏重的声音效果,所编排适用的指法可为:右手,432 1432 1432 1432 1432 1432 1432;而左音黑键音的影响就稍显复杂,左手,231 2123 4341 3123 4312 3123 4312 。指法,对于钢琴伴奏者来说,是视谱中需要完成的,虽然在很多伴奏作品中,其难度远不及钢琴独奏复杂,但是必要时标识可行性的指法,为更好地完成作品增加了一种保障,尤其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很多时候都在钢琴伴奏的缩谱中,标识指法十分常见。

  在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中,对于钢琴伴奏的缩谱而言,就是一部部小型的奏鸣曲,不仅有呈示部、发展部,更有再现部。其间也会经常运用复调等多声部曲式,根据剧情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和声上的变化与配合。对于钢琴伴奏而言,在弹奏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的同时不仅要了解剧情、明白演唱情绪,对作品曲式以及和声的分析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莫扎特经典的歌剧咏叹调中,其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得歌者在演唱时彰显出高贵的品质,作为钢琴伴奏者,在内心中不断唱出其变化的主题,并在琴键上美妙地弹奏,使得两者融合在莫扎特为后人所缔造的音乐殿堂之中,在音乐中交融,演绎出灵魂的高贵。

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摘要 莫扎特是十八世纪欧洲古典音乐的大师,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六首艺术类的歌曲,并在其音乐中融和了德奥艺术歌曲风格和浪漫主义情结。赋予了音乐更多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首个开创德奥歌曲创作的作曲家。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声乐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莫扎特音乐中“声”和“情”的融合。

 关键词莫扎特;声乐艺术作品;“声”与“情”;融合

 莫扎特的作品在众多的音乐大家中并不算多,但是这些作品的风格多种多样,旋律普遍比较优美,且具有严谨的结构,其中很多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简单质朴的音乐语汇,创作手法十分的细腻。在音乐中实现了对感情的融合。摸扎特的作品在不同的作品中利用音符和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音乐的不同情感,下面笔者就不同音乐风格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温和的情感情感和意大利音乐艺术的融合

 在莫扎特《亲切的平静》中主要通过意大利文写成具有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特征,歌词只有四句,内容主要主要表达了对人内心的和平和爱的赞美。在作品中莫扎特将其进行多次反复,其中的情感十分真挚,使人充分感受到和谐之美,同时具有均衡的美感。借助小广板的速度,整部作品的旋律十分流畅、优美,情感十分真挚,给人一种对和谐、光明和美好生活印象。这首歌由于自身古典和气派和优雅从容的风格,经常被女性歌者所喜爱,在音乐会上经常会选择这首曲子。

 二、音乐中的咏叹

 在摸扎特的《见异思迁的鸟》和《我走进树林》,是其在22岁时为当时的歌唱家奥古斯塔创作创作的,此时他正在Manheim逗留,以上两首音乐均有着当时十分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前者主要是通谱歌,歌曲中的旋律和织体比较简单,像宣述调,钢琴在伴奏中大量运用倚音,音乐风格十分活泼优雅。后面一首《我走进树林》中充满了戏剧性,音乐的节奏变化十分快,这个歌曲在莫扎特的创作中特别像充满着悲剧色彩的咏叹调。

 最需要提的是莫扎特的《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虽然有着很长的歌名,但它在莫扎特所创作的歌曲中是特别的。该曲是莫扎特在1787年于维也纳创作的,整部曲子是在短短的二十个小结中完成的,其中充分展示了戏剧性和悲剧气氛,乐曲讲述的是一位露易泽的女孩烧毁了她不忠的爱人寄来所有信件的故事。歌声中宣泄女孩内心的痛苦,有时也会有优美的咏叹。在钢琴的伴奏中感情表达十分丰富,音乐形式变化多种多样,感情强而有力,充分表现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伏。在激荡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逐渐化为灰烬的信件和熊熊燃烧的火焰。这首曲子展示了莫扎特的抒情和戏剧才华,作曲家本身不幸人生好像就浓缩在了着短短的一首歌曲中一样。

 三、音乐中的诗情画意

 《紫罗兰》中表现了诗情画意的情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其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诗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很多音乐学者都认为这首歌在德国的歌曲艺术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首歌中钢琴伴奏是音乐史上,首次脱离了歌唱的旋律,保持了独立性角色,似乎是作家在缓缓的叙述着心声。这首曲子主要来自《爱尔文和艾尔米蕾》诗篇,其中主要利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作者所向往的谦仰和纯真的爱情。莫扎特在创作中并没有进行传统的分节歌处理方式,而是逐段写成了一首含蓄并优雅的通谱歌,在描述中蕴含着深情,描述了对紫罗兰的美好向往,并哀叹其不幸的遭遇。整部音乐像是在哭泣一般,形象逼真,成为了当时艺术歌曲题材中的典范,为后来的的舒伯特、勃拉姆等人的音乐艺术创作奠定了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

 四、天真的童趣和音乐

 1791年莫扎特在即将辞世前创作了三首充满童趣、天真优美的儿歌《初春》、《渴望春天》和《游戏》,有的人猜测这是莫扎特专门为自己的孩子所作的。歌曲中都使用了分节歌形式,结构简短,旋律和节奏很质朴,但是音乐的语言听起来十分美好生动、优美,充满了天真和童趣。明快欢乐的歌曲,令人难以想象此时的莫扎特正处于贫病交加、生活悲惨的处境。他特曾经说过:即便是我的舌头已经品尝到了死亡的味道,但是我仍旧会保持着乐观的创作心态。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他的三篇创作中为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纯净、光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五、音乐中的风趣幽默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还利用音乐表达了风趣幽默的情感,例如《警告》和《老妇人》。这些不仅是为男低音写的交响乐伴奏,同时也是未完成的喜剧歌剧的插曲。其中将糖果比作少女,警告天下的父亲要像珍藏糖果一样将自己的女儿保护起来。音乐内容显示十分幽默。映射了当时社会风尚的败坏,在音型中具有鲜明的的民间特色,朴实自然,平易流畅,显示了莫扎特风趣幽默的一面。在《老妇人》作品中,描写的是一位妇人对年轻人进行了品评,在表情一栏中莫扎特特别标注了要“带有一定的鼻音”,这对歌者提出了不同寻常的要求。凸显了作家细致的观察力和对人物的特点的准确把握。在声乐旋律中使用了一字一音和局部的颤音,形象的的模仿了老妇人说话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六、小结

 本文在结合莫扎特具体作品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音乐中的利用的音来表现的情,两者之间实现了很好的融合,达到了良好的音乐效果,创造了莫扎特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玮涵莫扎特艺术歌曲风格特征及声乐语言探微——以作品《亲切的平静》为例[J]金田,2014,04期(04)

 [2]张天慧,李巧伟莫扎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J]人间,2015,(13):100-100

 [3]李翔莫扎特歌剧、艺术作品用于声乐教学之探究——以《鞭打我吧》《阿里路亚》为例[J]大家,2011,(02):7-9

 拓展:莫扎特钢琴作品的风格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着称于世。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仅装饰作用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 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

 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

 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成千上万架钢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永远是放在一起的,肯定还要继续到下个世纪,只要人还是人,保有基本的人性……”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曲子总是互补的,就像大阳和月亮、树林和飞鸟、天空和大海、永远是互补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里摆着钢琴,哪里就一定有两位作家的钢琴奏鸣曲乐谱放在琴上,这叫做不朽。

 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旋律性极强。

 莫扎特的作品主旋律往往是简单而极富歌唱性的。弹奏时,应清晰突出,不能草草了事,每一个音符都必须弹得透而不燥,实而不硬,富有一定的韵味。

 2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

 在指触上要以non Legato为主,用指尖触键,快速而不生硬,奏出均匀清晰的音粒。

 3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 莫扎特的作品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强弱对比,却差不多每一句都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作品中很少出现f -PPP的强烈变化,但乐句与乐句之间却经常出现前后照应,强弱对比。有如对话一般,一问一答,错落有致。有时,短短的两个乐句,要弹好都并不容易。

 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如第一乐句可以演奏得稍微弱一点儿,像是在提出间题。

 第二乐句,可以演奏得较第一乐句稍强,以达到回答问题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的处理方法,但都必须有所变化,形成前后力度和强弱的对比。

 4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

 弹奏莫扎特的作品不允许演奏者有太多的自由处理,而应较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所有标记及提示进行演奏。如跳音、连音、休止等。这样,才能较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图。

 5正确地使用右踏板。

 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恩格尔曾写过“哲学和美学文献中的莫扎特”,里面大量列举了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家,是怎样崇拜莫扎特的,其中说:“两百年过去了,作为欧洲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莫扎特音乐不仅活着,而且还成为欧洲时代最强音之一。

 谁能想象要是没有了莫扎特音乐,欧洲精神会成什么样子呢世界难免会觉得单调和寂寞。”正如德国作家司汤达所说:“被莫扎特音乐迷住的人,将无法从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满足。”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如果说贝多芬是通过音乐表现其复杂的精神生活,是人生的艺术的话,那么莫扎特则是音乐通过了莫扎特表现其美是艺术的艺术。

 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拓展:声乐艺术演唱风格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世界各族人民经过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洗礼,在实践中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文明艺术创造的结晶。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跨越性的贡献。

 一、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概述

 声乐艺术,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获得美妙的声音运用技巧,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歌声来表达音乐艺术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感情。演唱风格描述的是音乐作品体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征。从音乐创作的视角来看,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关于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分类,社会上比较普遍的分法是: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特征

 (一)通俗唱法的特征

 通俗唱法是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也是音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声乐的流派、艺术发展状态,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象。它简洁易懂、方便学习、便于表演的娱乐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它的传播速度快、演奏氛围轻松和谐、演奏方式广泛以及较为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青睐者。

 (二)美声唱法的特征

 美声唱法即美妙地歌唱。在一个多世纪前,这种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的演唱风格传入中国。它旋律优美、音色嘹亮、发音自如,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步伐。

 (三)民族唱法的特征

 民族唱法由我国民歌发展而来,是一种极具民族烙印和群众基础的中国传统演唱形式。它是中国人民在大自然中辛勤劳作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它广阔、雄壮、细腻、深邃的特点,展现了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精、气、神。

 三、对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思考

 (一)对待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态度

 对于这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去评价它们的好坏与否。造诣高深的通俗作品,在唱法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它们能准确地借用歌曲抒发心中的情感,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扬弃的精神去看待这三种演唱风格,撷取其的精华,丢弃其糟粕。

 (二)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由于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越来越多元化。声乐艺术不会仅仅囿于一种演唱风格,创作者们将会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才华,让声乐艺术演唱风格更加具有艺术的高度。只有三种声乐艺术演唱风格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加入新鲜的演唱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妙、空灵、多元化的声乐艺术。

 (三)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声乐艺术演唱风格展现出新的趋势

 由于时代的发展,区域间、民族间文化艺术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多,同一个世界、同一种音符的音乐大同思想,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思维和眼界将得到极大的开阔,声乐艺术将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朝气。如今,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是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声乐艺术并不能拘泥于唱法,甚至可以忽略唱法,只要是科学地、自然地、优美地、舒畅地表达真实情感,都极有可能成为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新趋势。

 (四)跨界演唱风格独具魅力

 跨界演唱风格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将上述三种演唱风格以及原生态演唱风格巧妙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风格并不是为了演唱方法而存在,而是强调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了音乐市场的发展空间,值得读者深究。

 四、总结

 总之,任何一种声乐作品、演唱形式,都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怀着包容、尊重、敬仰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主动担当起传承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拓展:声乐艺术的美学构建

 一、声乐的审美概述

 (一)旋律美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对歌曲创作而言,也毫不例外。作为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综合形式,音乐是其语言体系建构的核心。声乐美的魅力,主要取决于曲作的旋律美。曲调的整体构成,又包括旋律、节奏及和声等。其中,旋律音调是基础,声乐的普及与推广也主要依靠旋律音调的琅琅上口和情感风格的易感明快。音调美首先应该与歌词所提供的情感或情绪特征相适应,或是热情欢快,或是庄严雄伟,或是哀婉伤感,或是悲痛欲绝等等,都要在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情感的基调这一总的趋势。

 (二)歌曲的分类。

 歌曲有多种形式,从旋律、和声及节奏在歌曲创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一角度也可尝试对歌曲进行划分。譬如传统歌曲旋律特别强调“人声性”,其情感内涵是建立在古典之雅致基础上的;多声部作品就特别讲究和声的编织与协调,具有“原生性”和“学院性”倾向;至于节奏,在非洲等原生住民的音乐中或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声乐演唱的音质美,是声腔美的造型基础。

 音质本身既是声音质感的外在标准,也是歌唱发声效果的显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与方法基础上的。而对技术与方法的欣赏,也是声乐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高音崇拜,在歌剧上曾经一度泛滥就是很好的注脚。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包装或明星效应,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歌手独特的声腔基础之上的。这类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四)声乐声腔的字音美,字音美也是声腔美的重要构成。就中国声乐艺术而言,依字行腔的声音造型方法,就包含了全部字音美的方法与技术总和。即使是西方声乐艺术,对字音美的追求也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去努力的。以尼科莱盖达为例,“盖达不仅曲目广泛,他的发音准确也是非常引人注目总的说来,优美的嗓音、清晰的发音、无可挑剔的技巧是盖达的特点。”清晰的吐字构成了歌唱家们完美声线的基础,譬如吉利、斯基帕、比约林等盖达崇拜的歌唱家都显示了这方面的优点和长处。字音美是“字正腔圆”整体艺术效果的基础。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疾徐、顿挫连断等语气、语势,往往也构成歌唱家润腔的依据。

 二、多元化的歌唱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后续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所以要想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演唱理念作为前提。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标准和习惯。演唱者一方面要通过刻苦的训练和丰富的实践达到这个标准和习惯;另一方面则要认识到这个习惯和标准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不能突破的。每位演唱者都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尝试和探索,也只有大胆的创新,才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反之,如果仅是一味的模仿,即便是模仿得再像,也会始终处于别人的阴影之下,没有个人风格,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演唱技术方面,之前的众多演唱者都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了有机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演唱者则完全可以进行更多唱法的融合,只要是科学的、优秀的,就都可以为我所用。只有树立起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演唱观,才能为走出单一化误区、形成多元化演唱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我们从两个方面概括了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表明构成美的因素的具体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我们认为声乐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蕴涵在歌唱之中,“声乐性”的多寡强弱是其标尺,声与情是其核心;另一方面是由声乐的客观因素体现的,词与曲的格调韵味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

莫扎特作于1781年,这一年,莫扎特刚刚奉大主教之命来到维也纳。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心情写成的这首双钢琴奏鸣曲,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件。但在同年五月,他再也不能忍受欺压和凌辱而毅然脱离大主教,这也使莫扎特成为了一位真正意义上自由音乐家。这首奏鸣曲可能是广大观众相对最为熟悉的双钢琴作品,也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听到的第一部双钢琴作品。轰动世界的“莫扎特效应”,最初也是缘于一次对这首作品的试验所发现的:1993年,美国威斯康星奥什科什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罗谢等人发现,大学生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后,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直以来,这首作品因其机智活泼的基本情调、乐观明朗的主要情绪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429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