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入创伤事件后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该如何帮助自己及他人?

卷入创伤事件后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该如何帮助自己及他人?,第1张

在美国,约有五到六成的民众在人生某个时间点会遭逢创伤事件,例如重大车祸、暴力攻击、天然灾害、家人意外等等,需要接受心理咨商疗愈创伤。反观台湾,许多民众在发生重大变故时,却很少使用心理咨商相关资源。

很多人会问我:有做跟没有做心理咨商,差别在哪里?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出版的《锻炼心理肌力》书中提到,事实上,创伤事件发生后,会历经不同的阶段,常见的心路历程有五个阶段:哭喊期、否认期、侵扰期、接纳期到完成期。

而且不同的创伤事件对心理造成的冲击差异也很大。大多数创伤事件产生的影响不会立即显现,而会封存多年,渐渐侵蚀我们的心理健康,或是潜入到我们的潜意识,或是扭曲我们的人格特质,等到症状出现,通常都已经对心灵造成严重破坏。

综合十年的咨商经验,归纳出最常见的创伤事件有下面几种类型,反应也会有些不同。

一、天灾创伤让人深陷长期的恐惧中

身处地震带的台湾,真的有非常多潜藏的创伤。灾区附近的许多民众通常会出现晕眩、失眠、恶梦等状况,害怕地震再度发生,甚至会有过度警戒的反应,譬如,不敢单独一人待在室内,或是心悸、发抖、呼吸不顺、肌肉紧绷等焦虑症状。

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及财产的民众,面对如此巨大的变故,初期情绪会有过度激动或是情感麻木的状况;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没有眼泪的悲伤者」,他们的心理受创严重,由于同时历经灾难的惊吓及痛失亲人的悲伤,在双重打击之下,往往会因为没有办法接受残酷的现实而无法表达情绪。

对于青少年及儿童,亲友应尽可能给孩子安全感,除了语言安抚之外,亦可透过肢体拥抱来降低孩子的孤单与不安。

咨商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童经历创伤后,会变得特别黏人、恐惧死亡,有高度的分离焦虑,不能跟家人短暂分开,看到大人难过哭泣时会阻止或逃避。

也有些儿童因不知如何抒解大量情绪,会转化成身体症状,或是伤害自己的身体,像是会透过拔头发来释放焦虑,若不及时做心理咨商,严重时会演变成拔毛症。

因此,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或绘画,来引导孩子抒发害怕、哀伤的情绪;并且协助孩子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来诉说灾难事件,像是用「如何」取代「为何」。

天灾后,如果出现下面状况,就需要专业的协助,包括:长时间心情混乱,感觉压力强大、自我责备、觉得快要支撑不下去;一个月后仍有麻木、迟滞、不断回想灾难景象、反覆做恶梦、身体不舒服、找不到适合的人倾诉、工作和人际无法专注,抽烟或喝酒明显增加。

我发现不少家暴者其实都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他们没有适时做心理疗愈,这股强大的情绪往往会转变成暴力倾向,若再透过酒精的催化,更会对家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二、职场危机会产生急性压力症候群

近几年来,很多公司都发生职场危机事件,最常出现的状况是,员工为了争取权益而参与「罢工游行」。

很多人不知道,参与抗争的过程很容易产生急性压力症候群,除此以外,更会导致公司所有的员工身心负荷过重,长期下来也会让工作气氛低迷,不利于身心健康。

常见的急性压力症候群反应是,有的人会引发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是恐怖感受;有的人会反应在生理上,像是感觉麻木、头昏眼花、失眠或恶心,甚或失去现实感、自我感。

若没有适时抒解压力,有些人会产生痛苦、情绪崩溃、整个人的感觉与知觉系统受损,进而干扰身体机能,出现失眠、没胃口、身体麻痹、绝望感等状况。

为了避免付出身心健康的代价,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还是鼓励公司跟员工可以坐下来好好沟通,不用情绪勒索彼此,达到双赢的境界。

三、气爆人祸需要长期释放痛苦情绪

瞬间发生的人为灾难,像是气爆事件发生之后,伤者与家属原本平顺的生活,一夕之间有了剧烈的变化,心理往往会错综复杂,初期的情绪反应有的会困惑震惊,不理解何以灾难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接下来可能会转为愤怒、自责,也有些人会陷入悲伤、哭泣、彷徨、害怕恐惧的情绪中。

由于气爆还会导致烧烫伤,当事人要同时承受身体的痛楚与外貌的改变,因此,长期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变得烦躁易怒,复健的过程充满挫折感,身心都无法放松,有时候会对周遭的人吹毛求疵,感觉自己快要失控了。

所以,特别需要家人朋友长期的陪伴支持,协助伤者抒解情绪,一步一步接受现实状况,恢复自我信心,可以自在地面对人群。

四、身体被侵犯的创伤会对人产生恐惧反应

随着社交生活的多元化,很多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况下,身体受到侵犯。但无论是被性骚扰或是被性侵害,受害者之后都会产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经常没有理由地感到害怕、惊慌、不安,对某些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长期且高度的恐惧反应。

被侵犯后,更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害怕自己不被别人相信,对他人也常怀有高度敌意。特别是侵犯自己的人,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例如口碑很好的老师、热心公益的前辈,周遭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所叙述的遭遇时,受创的伤口会更深、更痛。

有些受害者会担心自己会无法再与异性有亲密关系,常觉得自己是个不清白的人,有时会有忧郁倾向,形成负向的自我概念。对生理的影响,会有紧张、胃肠不适等状况;在行为上的改变,变得常常抱怨、夜尿、无法入睡,常被恶梦吓醒。

受创后需要哪些帮助呢?

受到创伤后需要有人倾听并且了解、包容、支持,感觉自己被相信、被信任很重要,可以让受创者觉得自己被接纳。提供受创者足够的安全感,尤其侵害自己的人是认识的亲人、师长、同学、朋友,更需要让受创者「免于恐惧」。

并且提供医疗法律的咨询,像是避孕,以及如何收集证物,足够的资讯可以帮助受创者面对医疗、警方调查介入,以及其他重要的事,进而让受创者掌握局势,找回力量面对未来。

亲人被剥夺生命会持续出现「潜伏性的痛苦」

最严重的创伤经验莫过于目睹亲人被他人剥夺生命,但是悲伤的反应个别差异很大,有些家人悲伤延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有些家人会持续出现「潜伏性的痛苦」,常会焦虑、流泪;有些家人会充满罪恶感,懊恼自己未尽保护之责,失去与亲人共创未来的希望。

当家庭面临重大危机事件,由于家人都陷入悲伤中,有时候会无法从伴侣身上得到支持的力量,哀痛的家庭气氛会形成压力,也会改变家人原本的互动方式。

因此,拥有越多越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人、邻居、好友的协助陪伴,就越能调适危机。特别是亲人的死亡方式不在预期中,对家人最具伤害性。需要的话,亦可透过心理咨商和宗教信仰来安定情绪。

创伤事件发生后,越压抑自我情绪,跟自己越疏离的人,通常需要走更长的疗愈历程,而且不知道会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以什么样的症状爆发出来。所以,只要觉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不妨跟心理专业人员讨论一下,以确保心灵健康

“走出重创”的第一步是从内心觉察过去的伤痕,找到引起重创的源头。

我从心理学角度将其分为3步骤,每完成一步,你就离自我解脱近一点。

1自我觉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人在情感受伤时,有本能的自我防卫系统。

有的人通过自我反省消化伤害,有的人通过报复反击伤害,有的通过自我沉沦躲避伤害;

只有先了解自己属于自我防卫的哪一种,才好对症下药。

第一种:“讨好型”。

这种类型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便自动设置好“只要我够乖,ta就会更爱我”的相处模式。

可想而知,遭遇情感重创(如背叛/欺骗等)就会第一时间否定自己。

并产生“ta没那么爱我,都是我不够乖”或者“ta要离开我,都是我做得还不够好”的错误归因。

第二种:“攻击型”。

在错误发生之前先归咎于他人。

比如凶狠地指责别人,认为眼前的情感悲剧都是他人造成的,通过不断攻击他人隐藏自己的不安与脆弱;

也坚信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轻易被人刺伤。

但实际上,这种“攻击性自保”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明明内心其实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三种:“隔离型”。

既不攻击也不讨好,而是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保持距离,冷眼旁观。

用强大的理性逻辑包裹自己的真实感受,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

即不脆弱悲伤,也不歇斯底里地发泄,而是离群索居独自舔伤口。

你可以对照上表,将自己的自卫方式进行归类,再进行第二步:受伤后根源的分析。

2自我分析:导致我受伤的“根源”是什么?

不同的自保方式决定了我们在反思受伤根源时的态度:自我贬低?攻击报复?一蹶不振?

从心理学看,我们之所以对一段感情的毁坏“接受无能”,主要有3点原因:

(1) 讨好型人格---离不开“感受利益”。

有的人将重视“感受利益”解读为“重感情”。

不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离开,失去一段亲密关系会觉得不舍,终极原因是留恋“那部分好的感受”。

因为他给你的感受好,所以你才放不下。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爱上这个人,而是爱上这个感受,爱上了自己的爱情。

换个人给了同样甚至更好的感受,我们就会爱上新的感受,顺带爱上这个新人。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最容易让他们在情感中受重创的源头,就是“感受利益”被彻底剥离,导致他们失去了自我存在价值的对照体系。

他们的心理写真是:爱我的人走了,没人肯爱我了,那些感受我再也得不到了!

这种创伤的背后更多的是深深的绝望,对自我价值的彻底否定。

(2) 攻击型人格---放不下“既得利益”。

对部分“攻击型”人格而言,因为更加主动的情感攻击,TA们一般在亲密关系中处于“上风地位”,是利益既得者。

他们的心理写真是:凭什么你说结束就结束,你要骗我就骗我,我不甘心!

所以一旦出现感情重创,秉持“收获越多,失去的感受越强烈”,他们会比付出者更痛苦。

这种攻击心态会让TA们长期处于情绪愤怒中,想要报复的心也就更强烈。

(3) 隔离型人格---舍不得“物质利益”。

对“隔离型”人格而言,因为天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他们考虑事情时更看重物质利益,包括(现实因素、前途未来、家境条件等)。

所以在面对情感重创时,即便内心的伤痛不亚于他人,但理智依然可以让他们保留最后的体面,洒脱离开。

并不是说隔离型人格在乎金钱,而是童年的被隔离的情感体验让TA们坚信:情感是不值得依靠的,唯一不会背叛自己的就是物质。

与其悲伤或者愤怒,倒不如让伤口的血随意流淌,才是直面绝望、走出创伤的必经之路。

3自我拯救=重新拥抱童年的“我”。

**《再见爱人》中说:如果一段感情,没能把你变成更好的人,只是把你变得患得患失,喜怒无常,那真遗憾,你跟错了人。

所以我提倡的治愈方式是:真实的看见,真实的感受,正确的归因,是一切疗愈的开始。

为什么遭遇情感重创,我们就一定要愤怒/悲伤/重度抑郁等?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感觉受伤害,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将自己定性为“受害者”。

一旦大脑和内心确认自己是被伤害的一方,就会很情绪化。

会愤怒,是因为将对方的不负责任归咎为自己是一个糟透了的人;

会迷茫,是因为将对方的抛弃归纳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会受伤,是因为将未来的赌注押在了一个不合适的人身上,从而导致不敢继续相信爱;

如果不想做“受害者”,又该如何自救逆袭?

 

十个字:了解你自己,肯定你自己。

具体的心理学实践方式,我推荐以下3种:

①讨好型人格--适用于写[情绪日记]。

心理学中将情绪日记称为“心灵问题的黑匣子”。

通过写情绪日记,把每天的情绪反应、感受、思考记录下来,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及与他人之间的心理互动,仔细思索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事会让你有情绪过激的反应。

借着情绪日记针对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省察、思考。

通过日记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原来我并没有那么差劲,原来我可以把控自我感受,原来肯定自己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对于讨好型人格的自我成长、价值观重塑、走出创伤很有帮助。

②攻击型人格--适用于[心理分享]。

 

攻击性人格并不是真的那么“暴力”,而是他们的情绪渴望得到宣泄。

简单说:找到一个安全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和“暗黑想法”,并让他为你保守秘密。

TA可以是很了解你的亲人、朋友,也可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TA这里,你可以真正地做自己,感受自己被倾听、接纳、了解

在分享情绪时,你便在其中获得医治。

③隔离型人格---最好通过外力强制干预。

隔离型人格并不是走不出创伤,而是他们拒绝走出来。

他们沉浸在伤痛里出不来,独自在深夜回忆另一半的出轨/欺骗行为。

想离离不掉,想分舍不得,想过过不好,画地为牢。

其目的是“只要我折磨自己,就是在还击你;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感受我的感受。”

我觉得这种状态最让人心疼。

因为TA们是在拿出轨方的错误惩罚自己,一直在情绪里内耗,让自己持续地痛苦。

这样做丝毫没有惩罚到施加伤害的一方。

自他准备伤害你,并付出实际伤害行为的那一刻,他就已经不在意你的感受。

对于隔离型人群而言,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承认你受伤了,你没有自己伪装的那么心硬如铁,才能修复你受到的创伤。

一方面去理解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伤害---伴侣出轨就是对方有问题,而不影响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伴侣出轨的行为---我不是被抛弃,而是人生重新拥有选择权,我可以把创伤降到最低,修复内心的裂痕。

外力干预包括:外在形象改变、放肆消费满足自己、跨出舒适圈迎接挑战等。

当你踏出这一步时,你才是真正地“洒脱离开”。

总之,不论你是原谅还是放下,或者故作坚强的伪装,都不要忘记让自己快乐才是目的。

核心目标就一个:抓住身边任何一个可以取悦自己的机会,从这份被伤害的创伤里走出来,重建生活的意义,开启未来美好的生活。

爱情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在爱情里获得了快乐,有的人在爱情里获得了创伤,当真正在爱情里受到虐待的时候不得已就会放弃自己这段感情,因为有苦也有甜,但是身体上的创伤往往经过时间都能慢慢的治愈,但是情感上的创伤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感情当中投入的越深伤害的越重,想要让自己完全的走出来真的很难,如果真正想治愈自己心灵的创伤有以下几个说法能让自己完全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一、发展一段新的感情

有许多的爱情都是这样,放弃一段感情的时候就需要一段新的恋情来弥补自己的生活,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感情受到严重创伤的人来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有着很好的治愈,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里总想着以前的事情,也不会让自己变得非常的抑郁,也许这样的方法对另外一个人不公平,但这种方法对于自己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找到一份感情的寄托就能让自己治愈内心的忧伤。二、和自己的朋友倾诉

这是减压的最好方法,把自己的心里话完全的说出来,不会让自己的内心产生压抑,朋友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个时候和朋友去交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样能让自己的内心起到减压的效果,不会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受到严重的折磨,这也是一种情感排毒的作用,慢慢的不会让自己沉醉在忧伤之中,同样也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出去旅游换一个新的环境,把自己内心的伤痛完全释放出来,就会让自己轻松许多。三、注意力转移

最直接的方法让自己在生活当中变得充实一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是最简单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全身的投入工作之中,同样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平时看看书或者去健健身,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把所有的负能量完全忘掉,只有这样的转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想要真正的走出这一段忧伤的生活还是得靠自己有一颗坚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更好的路,最后都能遇到最好的人。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人们在感情中受伤后可能很久都无法走出伤痛,但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名研究人员称,他找到了一种方法,通过心理治疗和beta受体阻断剂药物来“编辑”人的记忆,消除分手失恋带来的情感创伤。

阿兰·布鲁内花了15年时间研究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对参加过战争或者经历过恐怖袭击的人,以及罪案受害者等进行研究。

他的研究很大部分集中在他所说的“再固化疗法”的发展上。这是一种革新性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消除创伤记忆当中的情感伤痛。他工作当中的一个重心是一种不起眼的药物“普萘洛尔”——这是一种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多年以来一直被用于高血压和偏头痛等一般疾病的治疗,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它还有更广泛的用途。这种记忆再固化治疗方法,要在心理治疗前一小时左右服用普萘洛尔,然后病人在治疗中会被要求将自己的创伤经历详细地写下来,再大声读出来。

“很多时候当你回想一段记忆,如果有新的东西可以学,那这段记忆就会解锁,然后你就可以去更新它,然后它会重新储存,”这名加拿大临床心理医生向BBC表示。不过布鲁内指出,再固化治疗之后的记忆并不会消失,只是不再令人伤心。

在人的记忆当中,核心事实部分是储存在大脑的海马体中,而记忆中有感情色彩的部分则是储存在杏仁核体当中。他说:“想象一下,你在用老式方法拍摄一部**,你的影像和声音分别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

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创伤经历时,是会再次重历两条轨道的。普萘洛尔帮助锁定其中一条——就是记忆当中的情感部分——抑制它的再固化,压制它的痛楚。在这种药物作用下,记忆将会以一种感情色彩相对不强烈的新版本重新“储存”在大脑里。布鲁内的研究显示,大约70%的病人在几次再固化治疗之后会找到解脱。

在治疗PTSD取得一些成功之后,布鲁内说,他想要扩展这种治疗运用的范围。2015年,他与自己的学生米歇尔·洛纳甘一起,将目标转向那些在爱情中受伤和被背叛的人。他指出,一次恶劣的分手也可能令人非常痛苦,而人们感受到的情感冲击可能与经历过其他重大创伤的人类似。

他们发现的一点是,很多受情伤的人和PTSD病人一样,在记忆再固化治疗之后就得到解脱,有些人甚至在治疗一次之后就有好转。在5次治疗之后,他们再大声读出自己被背叛的回忆时,感觉“就像在读一本小说一样,完全像是别人写的故事”。“这种治疗是模拟普通记忆的运作方式,我们会逐渐忘记然后翻过这一页,”他说。布鲁内还希望,记忆再固化治疗的视野能够再一次扩大,用于研究恐惧症、成瘾症以及复杂的忧郁情绪问题等。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有些情感创伤,可能比自己想象严重的多,可能会对自己的一生造成影响。有些情感创伤,即使过了十几年,也依然不能够被忘记,受伤害的人甚至无法开始新的感情。通常,这让身边的人倍感可惜,却又无能为力。

想要走出情感创伤,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关键在于自己,以下是几点建议。

一、转移注意力

不能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过去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它已经不存在了。唯有现在,才是真实的。试着开始改变过去一起生活的习惯,发现新鲜的人和事,或者拾起以前的爱好。人生苦短,不如让自己重新开始。(比如说种些花花草草)

二、倾诉,也可以和陌生人或者信得过的人倾诉。

倾诉者可能会不停不停的说,其实说的阶段就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听的人就需要是可靠、耐心、诚信、不透露倾诉者隐私的人,最为重要的是倾听者必须是有口德懂尊重价值中立的人;

三、旅行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把自己放空,随着心里的空洞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人群,个人觉得去有大海或者高山的地方为佳,因为本人看见大海的一瞬间,会有一种自己很渺小的感觉,仿佛一瞬间所有的烦恼都不足为患了,心里特别舒坦;

去到高山的地方,也是同理,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一种自己微不足道的感觉,你可以在山上大喊,喊到自己声嘶力竭,一点力气都没有,很释放情绪!当然,你也可去个自己一直想去的地方,看看当地的风俗风情。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慢慢来,会有一天,光会出现,阴霾会驱散。受过的伤也会慢慢淡去。

一般人以为签了DNR,就能善终。一般人以为签了DNR,家人的压力就会解脱。这是不对的。在陪伴家人善终后,一般人都会以为病人的痛苦既然解脱了,那么家人的悲痛也一定解脱了,但事实却不一定如此。

我的心已经碎了

在那一段陪伴病人的日子里,家人的情绪是压缩的,一切都以临终病患情绪获得解除为主,但家人呢?很少有临床人员在乎的,我起初也是如此,直到病人过世后,许多病人的家人来分享他们的心情,我才知道病人的善终虽然获得了解决,但其实家人的情绪抚平,更是需要时间来恢复,而且恢复所耗费的时间,也许会比我们预期来得长。

在陪伴心爱的人善终后,病人家人总告诉我:「我的心已经碎了。」或「我好难过。」「我已经了无生趣了。」等等。这些,在陪伴善终的过程里,是不会出现的词语。这些描述其实并不夸张,它很贴切的表达出这些人所经历、压抑的一切。严重的,生活似乎就变得很片段,或变得迷茫,或耽溺于过往的回忆之中。对这些人来说,要回到工作岗位,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徐女士和她的丈夫在傍晚时出去散步,当他们正讨论退休之后要如何规划生活时 ,一辆车子突然横冲直撞过来,先生全身多处骨折,且多处开放性伤口,经过紧急处置,依旧不乐观。

徐女士在加护病房进出当中,表现得很稳定,她说:「我和先生讨论过退休,也讨论过如何面对生死,包括拒绝急救……」所以她在加护病房替先生签了拒绝急救的同意书,也为先生准备好一切丧礼。这样理性的人,应当能将生活规划得很好。但在她先生过世后一个月,她来到我门诊。

家属比病人还焦虑

她描述先生去世后,她心里的感觉,「我觉得好像有一阵冷风吹入我的身体,而我的心和所有感觉也因此冻僵了。其实,一直到丧礼过后,我才懂得哭泣。起初,他在加护病房时,我根本没有什么悲伤的感受。事实上,是我无法有任何的感觉,我就像行尸走肉,平稳地处理他的一切,只希望他安心走完这一生。黄医师,难道是我没有帮先生做好善终,才会天天如此情绪失控吗?」

徐女士的状况是「创伤后症候群」。当一般病患受到重病侵袭,我们大家都会集中在病人本身有没有得到照顾,而会忽略重病身旁的家人。尤其当与善终有关,这绝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因为会左右能否善终的决定,不仅是病患本身,就连病患家属也很关键。

根据研究,当面临善终的重大决策是在病人身上时,病人家属所呈现的焦虑指数是很高的,有时甚至会超过病患本身。这也许是家属的情绪不像病人的情绪,会分层描述清楚,但家人的压力其实随时都会比病人大,主要是来自于,每一个家属都想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如何帮起。

更何况当知道眼前至爱的人即将消逝,内心所呈现的紧张和不确定感,就与日俱增。我们都以为身体上有病的病患最难过,殊不知常常陪伴来看病的家属也会难过,尤其知道眼前的病患一天一天将消逝而去。我们似乎大家都说好不让病人受苦,但善终进行中的家人呢?难道他们就因病患善终,就不受苦了吗?

病人家属的各种焦虑与压力

有时家属的焦虑,不见得只是因病患病情愈来愈不好而焦躁不安,而是因随着时间的变化,病情怎么没有消失?或可能快过世的家人却又忽然回光返照?甚至病患并没有依判断的时间走完这人生?有时候病患本人已和疾病相处好几年,他的情绪压力也随时间拉长,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反而愈来愈平静,然而这些临终家属的情绪压力呢?不见得也会平抚下来。

有时候,随着时间变化,病人在面对自己的病情变化,自己已学会调适好心情,但家属呢?往往觉得尽了责任,签了DNR,以为接下来病患一定会依拟定好的善终走下去,但如果短时间内,依然没看到效果,就可能演变成家人自己肩膀上的负担,而且恐惧和担忧的情绪,往往又无法倾诉出来,因此在照顾末期病患往善终的路上,有时候愈久,家人的压力反而也愈大。

尤其,家属也往往不敢在病人面前释放压力,或者,家属自己的情绪压力也不知道该找谁倾诉。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又不是病人,一旦释放这些压力,会让病人和其他家人更加焦虑、受苦。其实,若此时能恰当的转换情绪,家属也会从善终中学习到成长;若情绪无法获得转换,那么家人或多或少,身体也会慢慢的出现疲惫、厌倦、麻木、愤怒、情绪不稳等。

有时候单纯看外表是不准的,就像那名徐女士,在先生病危时,表现是如此的理性和平稳,她协助处理先生的一切,反而是在先生善终后,情绪压力才释放出来。

本文出自宝瓶文化《因为爱,让他好好走》

遭受过重大感情创伤的人走出来的过程因人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步骤:

1 接受自己的情绪:创伤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悲伤、愤怒、失望等。接受这些情绪,不要试图压抑或逃避它们,这是走出创伤的第一步。

2 寻求支持:与亲友、心理医生或支持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可以帮助减轻负担,获得支持和理解。

3 培养自我关爱: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心情。

4 接受现实:创伤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我们需要接受现实,寻找新的方向和目标,重新开始。

5 学会宽恕:宽恕不是忘记或原谅,而是释放自己的情绪,不再让创伤影响自己的生活。这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创伤。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况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帮助。7 重新建立信任:重大感情创伤可能会破坏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但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信任,这需要时间和努力。可以从小事开始,逐渐建立信任,例如与朋友、家人、同事等建立良好的关系。

8 寻找新的意义和目标:重大感情创伤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但我们可以寻找新的意义和目标,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可以从自我探索开始,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寻找新的事业和生活目标。

9 培养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挑战和困难,走出创伤。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感恩和乐观的态度来培养积极的心态。

10 坚持自我成长:走出重大感情创伤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新技能、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总之,走出重大感情创伤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建立信任、寻找新的意义和目标、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坚持自我成长等方式,逐渐恢复自信和生活的乐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8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