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共鸣 人格特征

情感共鸣 人格特征,第1张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正因为差异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才使得共性变得难能可贵,因此不少人在选择恋人的时候,总将精神共鸣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

婚恋专家也表示,多数男女在确认恋爱关系前,都会有一段短暂的暧昧期,这段时间便是双方互相考察的契机,双方处于友情之上爱情未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源自于共鸣所产生的吸引力。

共鸣不单单反映了两个人的默契,更反映了双方的成长环境、脾气性格、处事作风及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先说成长环境,一个人的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等日常习惯,多源自于原生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潜移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发育、心态及做事能力等方面。

反过来看,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差异过大,则会导致恋人双方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暴露使对方难以接受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原生家庭中发生过重大变故的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往往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与摸索。

我们在此所说的“共鸣”,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情”,也就是另一半的体会我都能感同身受。打个比方,童年成长环境相似的两个人,大概率都吃过同一种零食,玩过相似的游戏,说过差不多的童谣或顺口溜,对于两个刚刚相识来说,这便是最好的共同话题,陌生人之间,有话题才更有机会搭建起友谊和爱情的桥梁。

而将目光投入到性格差异的话,“情感共鸣”便更显得无处不在了。有人做事雷厉风行,有人做事闲庭信步,粗浅来看似乎性格互补的人更适合一起合作,可婚恋生活不是工厂流水线,不只是机械化的生产加工,还需要双方之间的交流、相互的心灵抚慰。

婚恋心理专家认为,“慢性子”的一方看似不与“急脾气”的一方针锋相对,但其却在默默背负着双方的情感摩擦,长此以往总会有压力爆发的时刻。而灵活精明的一方也往往会随时间推移,受不了木讷、迟钝一方的固执。

可以想象,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木讷固执的一方坚持严师出高徒的思想,逼迫孩子选报一家军事化管理类学校时,灵活精明的一方是多么的无奈与困苦。或许平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可以被消弭,但面对孩子命运、家庭事业等重要选择的时候,两个向左的性格便有可能挑起难以调和的争端。

但实际上,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个人习惯,也不会因为双方相处时间增长而日渐消弭,有些时候,甚至会因为日夜的量变积累产生本质变化。毕竟人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事情无益于衣食住行,这些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事情,将有机会每时每刻制造摩擦。

当你有一天吃过晚饭,刚想窝在沙发里看看综艺、玩玩手机的时候,突然发现门口鞋柜里堆着数不胜数的脏袜子,那对于一个喜欢干净的人来说,将是怎样一种怎样的触怒。

喜好干净的两个人在一起,无疑会让自己的生活更为光洁,不拘小节的人恋人间相处,也不必在为打扫卫生的问题发生摩擦,也就是说两个习惯相仿的人生活在一起,将产生更多的认同感,不会经常性因细节问题发生摩擦。虽说生活中勺子难免碰到过沿儿,但频繁的摩擦肯定难以起到情感摩擦剂的感觉。

情感专家笑言,其实看一看祖父母辈的生活就能发现,多数家庭都处于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女方总是对男方言听计从,日常只负责料理生活琐事,在家庭大事上也缺乏商量,都由一人拿主意。

这便是包办婚姻下忽视人与人之间共鸣造成的隔阂,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造成的家庭环境,有的老两口甚至一辈子没有共同语言,每天的交流不过是柴米油盐,老汉讨厌老太太跳广场舞时的吵闹,老太太厌弃老汉下象棋的枯燥。

可以说,共鸣是双方走在一起的粘合剂,也是婚姻生活的润滑剂,往小了说因为共鸣存在才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血缘以外的联系,往大里说共同的信仰和国家情怀,才让一个团体团结一致。爱的释义中,本就包含包容与理解,而包容与理解正是源自于你和ta之间的不言而喻。

情感共鸣在于一个“同”字,而情感共鸣这个词也体现出了一个“共”字。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句诗这么说: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这句诗就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每个人在感情里,总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这个跟我想的一样诶!这种时候就像两个人在某种感情上达成率一种共识,大致想法与感受相同。

其实现在并没有什么“哪种情感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说法,而是“与你有共性的、有相同之处的情感便能让你产生共鸣”。 彼此之间越接近,越相似,越普遍,情感也就越接近,越类似,越有共同点,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便是情感共鸣的真相。

如果想要两个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我们应该真诚地对待对方,应该多交流,在交流中有情感共鸣的人才会产生出惺惺相惜的感觉,才会知晓我们互相在对方心中的感觉是什么。最在乎的东西才会最紧张,而往往我们最爱的人才能伤害到自己。

就好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样。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爱人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我感觉这都跟共鸣有关系。但是希望这所有的共鸣都是建立在‘近朱者赤’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更完美不是吗?

  2019年7月22日《说话心理学》读书笔记:

    沟通中,要想使得场面更和谐,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感情的突破口,只有情感上有了共鸣,交流才能继续进行下去。

    日常交往并不是总在熟人间进行,有时你甚至要闯入陌生人的领地。当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环境时,要迅速打开局面,首先要寻找理想的突破口。有了突破口,便可以以点带面或由此及彼地发挥开去,从而实现让对方在感情上接受你的效果。

      人常说:要让一个母亲开心,那就去赞扬她的孩子。找到情感共鸣,沟通自然会顺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75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