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孝道的解释

儒家对孝道的解释,第1张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诫这要求的是人要孝顺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须孝顺,如果不孝顺的人无法投人。

当然,非要从理论上来论述,孝产生于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经常说慈孝,慈孝,就是这个原因。孝也是产生福报非常大的一个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耻谦,忠来自于义,孝顺来自于仁,廉洁来自于义,谦虚来自于礼。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谦至关重要。

孝顺父母,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从佛家的观点来说,孝顺是向善的起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天下的老人,这个世界真的就是一个美好的人间。而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儒家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解释

一、精神上敬爱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二、物质上奉养父母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父母身体不好时要照顾好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后,子女要及时请医生诊治,并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饮食起居,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事业有成可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后要安排好后事

养老送终是为人子女的义务。《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办理好父母的后事也是尽孝的一种。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人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许多探索,如《诗经》、《周易》、《尚书》等早期典籍中就明确记载了许多关于人的身心关系、自我意识、群体心理以及个体心理过程等心理学思想,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杨朱、荀子等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已蔚然可观,确立了以人性论为主线索的心理学理论探讨。

以后的秦汉、魏晋、唐、宋明、清各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讨论就更加丰富和深入,从思辨从实证的两个维度都作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与现代心理学的结论相符,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贵论、形神论、天人论、性习论、知行论、情端论和主客观论七大范畴之中。

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相比,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价值恰恰体现在对偏重于社会科学倾向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

具体地讲,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教育心理、文艺心理、军事心理和养生心理等的研究上,因为这些领域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并较适合于从心理学的人文主义视角来进行研究。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即使将这些见解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也毫不逊色。

如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化所提出的渐染说和童心失说,关于人的心理个性化所提出的“阴阳五行”差异说和“习与性成”差异说,关于知行问题所提出的知行论,关于遗传、环境、教育问题所提出的性习论和关于心理卫生问题所提出的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等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1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例。

在我国古代,儒家的心理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对后世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也极大。

就先秦时期而言,儒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心理学思想,二是教育心理学思想。

如孔子主要是教育心理思想;苟子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思想,也包含有教育心理思想;孟子则普通心理学思想与教育心理思想兼而有之。

此外,《学记》专论教育心理思想,《乐记》则专论音乐心理思想。

孔子本人虽非专门的心理学家,但他通过数十年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教育心理思想是比较完整的。

共中包括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教师心理思想等。

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哲学、伦理学、逻辑学都以这个材料作为考察的对象,但只有孟子阐述人的先天特性之结构的“四端说”和荀子论人的社会化转化过程的“性伪说”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古代思想中有相当多的地方论述了人的性情问题,性与情两者孰善孰恶的论述是伦理学的内容,而谈论如何由内在的性转变为外在的情(即性、情之间的转变机制),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儒家相比,先秦时期的墨、道、法三家虽同样具有较系统的普通心理学思想,但教育心理思想却相当贫乏。

较为特别的是,他们(特别是法家)包含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

其中,墨家在知虑心理方面,提出了知材、知接、虑求、恕明等“以次发展,明白如昼”(谭戒甫语)的四个观点,可以说是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

此外,墨家关于感知与“五路”、思维和言语的论述,也颇具新意。

在情意心理方面,墨家关于情感的观点可归纳为:动力说、损益说、利害说、誉诽说等。

道家是一个相当庞杂的学派。

在形神关系方面,宋尹学派从精气说出发,提出了“气道(通)乃生,乃生思,思乃知,知乃止(上)”的唯物形神论的命题。

老子的“营魄抱一”的命题,则把形神看作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具有二元论的性质。

在情欲心理方面,宋尹、老庄共同的观点是:过分地追求外物以满足自己的情欲是有害的,因而主张寡情去欲。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

他们的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他在心物观方面主张“理”与“物”稽合,人性方面认为“好利恶害”、“喜利畏罪。

2 汉唐时期到了汉唐,随着外来的佛教思想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促使人们对心理问题有更深一层的关注。

儒学重视政治伦理、纲常名教,而其哲理思辨性不及佛学。

所以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后,便逐渐与道教一起,跟儒教争教主地位。

它们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融合的另一面。

以至出现了魏晋的佛老交融、唐代的佛教鼎盛、宋元明的儒道佛三位一体。

由于佛学重视精神世界,对心理现象研究细微深入,因而启发人们更深刻地研究有关这些方面的心理学问题。

梁启超甚至说:“我确信:研究佛学,应当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

在教化、人格培养方面,儒家的基本范式是以仁义为范式认为,出生都是要将自己带入到仁爱状态当中,有怎样的仁爱精神,便会拥有怎样的人生,爱自己所爱,并且为自己爱的人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奉献自己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意义。

在古时候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是有着极为重要的要求,因为儒家思想当中要求社会阶层,阶级关系明确,所以君主的统治也会非常的稳定。并且儒家思想也会以五常来教化民众,会要求民众对于各种礼仪进行培养,所以民众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才会正常的生活,不会做出一些造反的事情。可是通过个体来讲儒家思想也是有着比较好的发展途径,因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追求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也能找到幸福感。

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当中讲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原因,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感受,并且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都是会随着一个人的三观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不是一恒不变的,这也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变的,对于人格完善的追求也是永久的。但是又不得不说,儒家思想当中有一部分是过于的理想化,并不符合现在社会,对于某些意义的强调是过于苛刻的,但是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是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并不能够完全的照搬来用,能够做的就是通过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来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

儒学对个人利益的意义和矛盾如下:

1、意义:儒家文化中,人不是孤寂的存在,人的价值和意义承载了家、国的角色伦理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家庭的角色扮演,充满着人伦温情,自然而然让人生活在价值和意义的生命世界。

2、矛盾: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对这些矛盾的一种调和“仁”与爱相通,“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即是爱人,爱始终是儒家的情感追求,儒家的仁爱是血缘亲情之爱,也是泛爱,人有爱的权利,也有爱的义务和责任。

生活儒学的背后

生活儒学是现代性境遇中人文儒学开展的首要维度。儒家一直把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实现视为理想信念,通过日常生活的人格养成,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实现。

与此同时,儒学高扬个人美德和社会正义,弘扬人的主体性价值。儒家文化中,人不是孤寂的存在,人的价值和意义承载了家、国的角色伦理和社会责任,特别是家庭的角色扮演,充满着人伦温情,自然而然让人生活在价值和意义的生命世界。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摘 要 儒家思想曾居中国传统文化主导地位 。鉴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必然性 ,儒家思想的心理 咨询价值应当充分关注 。文章强调

,不宜刻板化否定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基于心理咨询的常见问题 ,文章 初步讨论了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可能有贡献的 9 个领域 : 人生意义 、应对

、生死教育 、哀伤辅导 、心理调节 、人际认 知 、社会生活技能 、人格发展 、心理咨询技术等 。进而 ,讨论了以儒家思想为资源 ,以心理学为目的

,通过整理和发 现 、发展 、操作化和验证等环节 ,构建儒家心理咨询学说的方法论问题 。 关键词 儒家 ,儒家思想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文化 。

1 研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必 要性

儒家指“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按照 代表性的说法 ,“儒家有以下特点 : 宗师孔子 , 视 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 以《诗 》、《书

》、《乐 》、《礼 》、

《易 》、《春秋 》为经典 ; 提倡仁义 ,以为行为准则 ;

维护君臣 、父子 、夫妇 、兄弟等伦常关系 。”[ 1 ]

就儒家的历史作用看 ,儒家自西汉成为中国主 要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 , 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 “直至‘五四 ’运动之前的 2000 多年间

,儒家思想一 直统治中国学术界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 ,延续时 间最久 。”[ 2 ]“我至今认为 ,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

《论语 》一书 ) 在塑造 、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 历史过程中 ,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 、首屈一指的严重 作用 。”[ 3 ]

由此可见 , 研究中国人 , 或者解决中国人的问 题 ,是不能回避儒家的 。这样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发

展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 。因 此 ,研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是中国社会文化

的现实要求 。

其实 ,从学理层面看 ,这一主张还在于文化与心 理健康的天然联系 :首先 ,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心理疾 病患者的评价 。如同样是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评价

,

美国人常常有诸如“有心理疾病的人是不稳定的和

有危险的 ”看法 [ 4 ] 。而中国人则常常认为有心理问 题 ,丢了面子 ,往往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给予道德性的 评价 [ 5 ]

。这导致了患者求助方式的差异 [ 6 ] ; 其次 , 文化影响着心理疾病症状的表现方式 。如中国人的 神经衰弱现象 ,拉丁美洲的 Su sto

(令人恐惧的事件 引起灵魂离开身体而出现的疾病症状 ) [ 7 ] ; 第三 ,文 化还影响着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 。如研究发现 ,亚裔美国人表现出对心理咨询过程中不确定性的低忍 耐性 ,倾向于结构化的情境和实践 ,快速解决问题的期望等等

1/22页

[ 8 ] 中国的来访者倾向于接受咨询者 直接的 指 导 [ 9 ] C ro ss 直 接 指 出 ,“文 化 是 社 会 支 持 、问题解决

、身体健康和精神幸福的渊泉 ”[ 10 ] 。由 此可见 ,文化是构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机因素 , 所 以 ,要很好地解决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不考 虑从中国文化角度进行努力 。当然 ,这样说不是否 定心理健康的机制普遍性 ,而是从更准确的角度来 强调的 。

已有学者认识到从文化角度研究心理健康的必 要性 。从中国文化角度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著作也 日益增多 。如一些学者已经从道家 、佛教等角度进

行了诸多研究 。[ 11,13 ]

然而 ,从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的主流 ,来研究 心 理 咨 询 问 题 的 还 很 少 。如 在 心 理 学 数 据 库

3 香港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二期 " 985 工程 "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研究哲学与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专项基金资助 。

P syc IN FO 中 ,只检索到两篇相关的学位论文摘要 。

这一结果对于动辄检索到千百篇相关文献的心理学 文献检索来说 ,是很少见的 。在这两篇报告中 ,一篇 讨论儒家自我修养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发 [ 14 ]

,一篇 谈中国文化背景下儒家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 15 ] 。直

接 、正面和整体地讨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问题 ,即 从儒家思想梳理渊源 ,提炼核心概念 ,构建系统心理 咨询理论的研究报告没有见到 。显然

,这样的研究 状况与儒家在中国的现实影响力是不相符的 。

另外 ,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问题 ,也源

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 ———信念与健康 、心理 健康研究的启发 。过去一直不受主流心理学重视的 信念与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甚至被认为是心理学及

身心医学的前沿问题 [ 16,18 ] 。这样 ,如果要研究中国 人的信仰与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话 ,就不能不从

儒家思想入手 。因为 ,从历史事实看 ,儒家思想长期 以来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的核心 。“《论语 》这本书 所宣传 、所传布 、所论证的那些‘道理

’、‘规范 ’、主 张 、思想 ,已代代相传 ,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 的政教体制 、社会习惯 、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 、思

想 、言语 、活动中了 。”[ 3 ]

可见 ,要解决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要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解决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就 不能不关注儒家 。

有了必要性 ,并不意味着就有可能性 。从理论

上看 ,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可能性如何 这 可以从 历 史 资 源 和 心 理 咨 询 学 发 展 规 律 两 方 面 来看 :

首先 ,古代的知识有无现代价值 回答这个问 题 ,要看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心理 (精神 )有无共同或

共通性 ,有了共同性 , 就有现代心理学运用的适应 性 。应当承认 ,古代人与现代人有差异 。这主要表 现在社会结构的不同所导致的古代人和现代人心理

内容的差异 。但是 ,抽象来看 ,无论古今 ,都要处理 人与自身 ,人与人 ,人与社会方面的问题 。因此 ,古

2/22页

代人关心的问题 ,也可能是现代人关心的问题 。再 者 ,人类知识的发展是传承的 、累积的 。如孔子所用 的主要概念“命 ”、“仁 ”、“礼 ”等 ,

两千多年来一直 延绵不断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生活中 。这就是说 ,文 化的传承性 ,决定了先人与后人在价值观和其他心

理上的不同程度的一致性 。因此 ,古代人有关的心 理思想 ,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 。故而 , 从学科融合的角度看 ,从儒家思想出发构建或发展

出现代心理咨询理论 ,是可以的 。

其次 ,从儒家思想的内容看 ,儒家思想是可以为

现代心理咨询提供知识来源的 。说起儒家 ,人们常 常认为它是政治的 。其实 ,从先秦到晚清 ,儒学经历 了复杂的演变 ,呈现出同心多面的形态

,形成了人生 儒学 、伦理儒学 、政治儒学等儒学分支 [ 19 ] 。人生儒

学是儒家最先发生的 ,其核心思想 ,用孔子的话来概 括 ,即“仁 ”的精神 。“仁 ”的价值取向规定了人之所 以为人 ,如何为人的价值理念

;伦理儒学强调人与动 物的区别 ,强调人的血缘亲情认知 ,主张经过礼乐教 化 ,规范 、形成人的社会性 。这体现在三纲五常等方

面 ;政治儒学则是儒家根据自己的人生 、社会理念 , 设计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 。对于人 生儒学来说 , 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生存

。“孔子之 学名为‘仁学 ’, 这是就其 理想 而言 。就其 现实 而 言 ,孔子之学则可名为‘人学 ’。”[ 20 ]“儒家传统的根

本关怀就是学习如何成为人 。”[ 2 ] 而现代心理咨询 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 ,提高适应能力 ,促进人 的成长 [ 4 ] 。儒家既然以“成人

”为目的 , 儒学 , 特别 是人生儒学就要从根本上回答人如何生存才是合适 的 。这就不能不涉及人与自身 、人与人 、人与社会等

诸多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 ,儒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或认定 ,如人生意义问题 ,挫折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 身心调节问题 。等等

。这些问题与现代心理咨询讨 论的问题有相当一致性 。既然二者有相当一致性 , 从儒家思想中 ,特别是人生儒学中发掘心理咨询资

源就有可能性 。

其实 ,现代西方心理咨询学说 ,大都有其文化或 哲学传统基础 。如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 ,可以看到 古希腊快乐主义的影子 [ 21 ] 。再如

,目前西方流行的 弗兰克意义疗法 ,也有犹太宗教思想背景 [ 22 ] 。这启 发 ,儒家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理念 ,同样可以成

为构成适合中国人文化的心理咨询学说的哲学和文 化基础 。

总之 ,之所以研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不 仅源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流是儒家的历史事 实 ,还在于儒家思想已经与中国人的心理生活成为 一体

,而且从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经验看 ,也是离不 开传统文化的营养 。

2 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定位

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主张 ,相信不 少人有疑虑 :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和负面影 响到底该如何看 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作用的大小 如何

儒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的关系如何 等等 。根本看 ,这些问题涉及到儒

家性质的心理咨询的定位问题 ,它们大概可以归结 为两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现代心理价值 ,

3/22页

儒家心理咨 询的作用定位 。

2 1 儒家思想的现代心理价值

这个问题与儒家思想的价值争议联系在一起 。 目前 ,不少人认为 ,儒家思想是过时的 ,对人的心理 甚至有负面影响 。

本文认为 ,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儒家思想 固然有消极的一面 ,如儒家思想的伦理性造成中国

人对心理问题的耻辱标签现象 , [ 5 ] 但儒家对人的心 理也有积极的作用 。如实证研究表明 ,儒家以苦困 为成长方式的应对思想

,对心理健康有确切的积极 作用 [ 23 ] ,等等 。

本文的基本主张是 ,儒家思想的心理功能是多

方面的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对于积极 的一面要应用 ,对于消极的一面要矫正 。探究儒家 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的目的 ,就是发掘儒家思想中

积极的或者是适合心理咨询需要的知识 ,并将其心 理学化 。至于儒家思想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同 样需要深入的研究 ,而不是表面的 、似是而非的主观

判断 。

2 2 儒家心理咨询的作用定位

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 ,讨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 询价值 ,儒家思想就应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 。本文

不持这样单一的看法 ,基本立场是 ,儒家并不能解决 所有的心理问题 。这正如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各有 其应用领域一样 。所以 ,儒家心理咨询与其他学派

的心理咨询的关系 , 不应是取代关系 , 而是补充关 系 。这同样如人本主义不能完全取代精神分析 ,认

知学派不能取代行为主义学派一样 。

可见 ,提出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值 ,不是否定 西方心理健康理论或学科的价值 ,而是从心理咨询 与服务对象的文化更契合 、学理更完善 、技术更多样

的角度提出的新尝试 。

3 儒家心理咨询的内容

上面分别论证了儒家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可能 性和定位 ,那么 ,儒家思想中到底有哪些方面可以构 成现代心理咨询的内容 显然 ,这是儒家思想的心

理咨询价值的核心 。

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这是因为 ,儒家在历史 的长河中逐步发展为庞大的思想体系 ,涉及到社会 、 文化 、人生等诸多领域 。再者

,如何使古代思想与现

代学科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 ,在具体操作上也

是不易把握的 。所以 ,探究儒家思想的心理咨询价 值 ,应先考虑确定儒家心理咨询内容的理论依据 。

那么 ,以什么为标准依据 从学理上看 ,应以现 代心理咨询的内容和目标为依据 ,来整理儒家潜在

的心理咨询思想 。

心理咨询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学科之一 。虽然心 理咨询主要有矫正性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89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