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佛与禅的真正区别?,第1张

1、佛与禅最大的区别为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

2、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3、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佛和汉语中的“圣人”相近,但“圣”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佛”这个词汇。

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一、佛

基本字义

fóㄈㄛˊ

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二、禅

基本字义

禅(shàn )

1、帝王的祭地之礼:封~。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禅(chán)

1、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Buddhist]。如:禅门(佛教禅宗的教门);禅床(和尚用来打坐和睡觉的床)

2、指禅房 [a monastic room]。如:禅室(禅房);禅阁(禅房)

扩展资料:

一、中国佛学派别

佛学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

1、三论宗

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

(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

(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

(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

①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

②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

③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

2、天台宗

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

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

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

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

3、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

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

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

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

4、唯识宗

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

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

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

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

二、“禅”的源起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佛教

-禅学

-佛

-禅

拜佛其实是普通信徒对于佛陀的意念和敬仰,还有希望能够得到保佑的意思。

很多佛教的信徒都会双手合十去拜佛,这是一种非常虔诚的信念,并不是只对偶像的崇拜,在参拜佛像的时候内心要很平静,聘除一切杂念,并且要当作佛就出现在眼前,放大光明。拜佛的目的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和对自己的教诲,有一些有精力有定力,并且参透性比较高的信徒,会通过对禅定的修行去听佛受法

同时也有一些很朴素的观念,就是认为拜佛其实是对自身的加持,希望佛祖能够保佑自己,其实就是说我佛慈悲,希望这些菩萨能够关注人类的得失心酸,然后伸出自己的一臂之力。拜佛的教法也证明了,佛陀消失的仅仅只是肉体,但是其法身常在。这些菩萨可能之后会化身为普通人去普渡众生,这也是对佛陀智慧和慈悲的体现。

当然了,拜佛是一方面,但是对于佛法的修行和参悟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并且拜佛绝对不是一日就可的事情,是需要新城且日日参拜佛利要通过众生自己的修行才能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佛度有缘人相当于现在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请拿拜佛来说佛其实是增上缘,意思是所有的姻缘都是众生自己所结下的善根,通过拜佛,让自己的内心,对于自己曾经做的不好的事情,生气上载新生起对佛祖由内而外的恭敬,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彻底的清静,以此才能够让福利真正的进行加持,从而来改变自身的报应。

你会发现有一些人拜佛并不一定要真的对着佛像进行寿拜,有一些人可能是对着墙壁或者说对着空气而拜,其实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毕竟是否要对着佛像进行售卖,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只要心诚足够恭敬,内心足够,没有杂念,那么即使是没有佛像对着空气进行售卖也是会起到同样效果的,因为佛教中一直宣传的就是佛法无处不在。

大相无形,佛在心中。

我心中的佛,其实是人,觉悟的人。“佛”在印度就是“觉悟”的意思。

佛,看破了人间事故,看破了贫贱富贵,看破了生死轮回,因为觉悟了,所以改变了。

佛,就是一个“空”了的人,因为“空”所以能容纳万物,世事皆空,万法皆空,空就是没有,就是无欲,如若世人皆空人间便没有了欲望没有了善恶有没了疾苦,人间便成为了极乐世界。

佛是得“般若”的人,般若既智慧,佛自在随行,自由于世皆是因得了智慧。看破人生,参悟生死既是智慧。

江湖之远,世界之大,人如天边凡星无边亦无数,又有几人能参破这乱花渐欲的尘世?又有几人能得佛一般的智慧?佛说:七情六欲皆苦恼,生死到头转眼空。不如吃斋念佛去,清净自在随心生。

佛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我佛如来,古时尼泊尔净饭王之子,名曰:释迦摩尼。

释尊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入灭,脱离人间,佛已经死了,佛也会死,只因佛也是人。

人们理解错了佛。

佛,是一种信仰,信仰是贯彻一生的,是无坚不摧的,信仰无形,信仰是空,信仰不是迷信。信佛,请先懂佛再去信佛。

盲目信仰视为“痴”,“贪嗔痴恨恶欲妄”皆是七情六欲,入了六欲如何成佛?

那么何为懂佛?许多人信佛,居然不会背心经。信佛,居然不知道释迦摩尼是谁,这些人所谓的“信佛”不过是图私利,贪图佛的保佑,可佛真的会保佑他们吗?不会的,佛以死,他带给人间无穷的智慧,无尽的道理,佛希望人自己去参悟去感受,而不是让人跪在佛前磕长头烧高香的去祈祷。正是那些懒于思考贪图私利的人将佛文化推向迷信,致使“佛”成为了谋利的工具。

更可恨的那些盲目的信徒自以为看破人间抛弃家庭、抛弃事业、抛弃责任,进山修“佛”,我想说他们修的不是佛,他的修的是歪曲的思想,修的是离经叛道!

佛说:不曾拥有,何谈放下。信佛应当先尽人事后进佛事。

佛祖释迦摩尼出生便是王子,享尽了荣华富贵,他认为世人皆如他一般快乐,一日他见王宫外百姓贫苦不堪方知人间困苦,佛祖依然离国寻求脱离生死疾苦之道,发大愿拯救众生,佛祖于一棵菩提书下顿悟,脱离了六道之苦,消除了无尽烦恼,终得觉悟。

佛拥有一切,又放下一切。

佛拥有幸福,当他看破幸福,他选择了苦难,

佛拥有苦恼,当他看破苦恼,终修成大道。

你拥有过佛所拥有的幸福吗?你经历过佛所经历的苦恼吗?你看破佛所看破的道理了吗?

你什么都不曾拥有如何放下,你什么都不曾经历何谈看破。

盲目信佛的人,请尽了你身为一个人对家庭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再谈佛道吧。否则你永远无法了解“觉悟”的真谛。

佛即是人

人贵自救,佛能帮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请学佛,信自己,自己成了“佛”,自己去保佑自己。

佛也许在天上,但佛早已无欲无求,不干涉人间,就是最大的干涉。

《心经》讲无欲则刚。——善人是佛。

《地藏王菩萨经》讲孝道。——父母是佛。

《金刚经》讲佛理故事。——懂道理的人是佛。

经是要人去看,去参悟的,不是要人一遍一遍去诵读的,

虽然只看了一遍但理解了参透了顶过诵读一万遍而依旧不懂的人十倍。

佛等着人成佛,而不是等着你求他。

佛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佛在我中永存不灭。

佛既是人,有人就有佛。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 ,内外明澈 ,净无瑕秽。”

佛在你心中,你就是佛。

这两回故事中,悟空已经学会了稳重,虽然知道了此时的如来佛祖是妖精变的,但是自己师傅是非常的相信,悟空也知道自己无法扭转师傅的想法。

此时他对师傅的虔诚已经非常的理解了,毕竟师傅是肉眼凡胎,无法识别妖精,眼前的是佛祖,就要参拜。从这两回的故事可以看出,孙悟空对于唐僧的情感从不解已经开始慢慢变成了理解了。

扩展资料

原文章节概括:

第六十五回、六十六回:《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

自称黄眉大王的妖怪利用唐三藏求佛心切虚摆小雷音寺,引得师徒四人入寺,孙悟空虽知他不是如来佛,奈何唐僧肉眼凡胎,悟空被妖怪的法宝金铙盖下,唐僧三人也被捉,金头揭谛上天请下二十八星宿、八仙下凡,奈何众人都破不了金铙。最后还是弥勒出面才收服了这妖怪。

、我如来只是指路的人。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8、*心不除,尘不可出。

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0、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3、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5、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7、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8、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9、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20、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1、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2、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23、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4、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5、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26、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27、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28、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9、刹那便是永恒。

30、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2、见色起*心,报之在妻女。

3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34、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35、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36、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

释迦摩尼其实出生的家庭还是算比较好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种优厚的待遇,走到民间去体味人生的疾苦,和大家一起劳动,和大家一起做任何的事情,他始终相信一切的根源都是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所以他不断的去贴近自然,让自己身心回归,然后不断的去饱尝下级阶层人们的一些痛苦,让自己在磨练,在苦难中体味一些真理。

其实真的只有接近过苦难的人才会知道苦难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开始去同情那些人们,才会开始去体验到一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其实佛家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众生平等,人人都一样,不仅是人,连小动物,连各种生物都是有自己的权利的。所以他们戒色,戒杀生。而且每个事物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它本身的意义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更应该去体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09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