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第1张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四)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一、导入

 二、自学生字(检查)

 1、正确地读生词,分辨多音字的读音。

 形近字辨析组词

 难写字分析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

 听写过关

 3、师生共同解决。。

 三、学习《牧童》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草铺、横野、笛弄、卧。

 3、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5、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6、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舟过安仁》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乘船路过安仁)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一叶、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四、学习《清平乐村居》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2、说说古诗与词的区别,再理解诗题。(1词有词牌名,而古诗没有。2词每句字数不一样,也叫长短句,古诗每句字数一样。“村居”是诗题,意思是农村的人家)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写在本子上。理解难懂词语:相媚好,最喜,亡赖。

 4、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5、从诗中你体会到孩子怎样的乐趣和诗人怎样的感情。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将古诗改写成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牧童》

 1创设情境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象一下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踊跃发言)

 2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我趁机说:“别着急,再听老师读一遍,并把节奏画出来。”

 3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4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5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6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甚至吹笛子、画一幅原野图等,非常有趣。

 讲《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时,同学们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教案精品教学设计四推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2、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3、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入境。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们曾写过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来表达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歌颂春天的诗。

 二、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默读,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学生圈出会认字,看拼音读一读。

 3、教师出示识字卡片,学生读,再分别组词。

 4、学生自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了解诗意。

 1、板题,说说题意。

 2、学习第一句。

 (1)、试着把第一句的意思讲给同桌听,教师巡视。

 (2)、指名说一说。

 (3)、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讨论。

 (4)、春天的早晨多美好啊!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句。

 (5)、背诵第一句。

 3、学习第二句。

 (1)、学生自读第二句,把这句话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指名读,要读出语气。

 (4)、大家评议。

 (5)、背诵第二句,背诵全诗。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四、学习会写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

 3、书空练习。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读《村居》。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能初步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和朗读。

 1、指名背诵《春晓》。

 2、指名读《村居》。

 二、自学古诗,教师指导。

 1、自学古诗,学习本诗中5个会认字。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三、小组学习,交流学习体会。

 提示:

 1、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2、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3、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教师巡视。

 四、各组汇报学习情况。

 五、想像。

 读完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六、巩固生字。

 1、读识字卡片,口头组词。

 2、看看会写字,把难写难记的字提出来,讨论识记方法。

 3、书空练习。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七、拓展活动。

 1、朗读古诗比赛。

 2、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交流。

 3、合作给古诗配画。

 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梁甫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1、关键词语理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评价目标一

(1)了解四首诗的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根据朗读要求阅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正节奏,读出韵味,感受格律之美。

2针对评价目标二

(1)圈点勾画每首诗中的疑难字词,组内交流,能准确把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以及意义。

(2)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3针对评价目标三

(1)在评价目标二解决的基础上,深入研读诗歌,赏析诗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及富含情感的诗句,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的外衣”,反复品读诗歌中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语句,尝试诵读其中的韵味,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

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语:古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优美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正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正如歌中唱到的一样,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读你的感觉像三月醉人的诗篇,美丽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板块一:读通诗韵赏奇景

1预习检测,简介作家作品。

结合课前预习回顾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准、读通、读美。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诗歌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重点字音。

教师随机指导,纠正错读。

点拨画线字音:

绿叶发华滋( ) 将以遗所思( )

老骥伏枥( ) 松枝一何劲( )

(4)指名朗读,学生赛读。

教师对读诗的环节引导学生适时点评。(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准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板块二:读懂显意寻正道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2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重点字词:

①遗(给予,馈赠)

②盈(充满)

③枥(马槽)

④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

⑤怡(愉快)

⑥劲[刚劲,坚强有力]

⑦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⑧剧(艰难)

⑨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⑩宇(房屋)

重点句子翻译:

(1)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交流点拨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交流点拨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英雄虽然年迈,但仍胸怀壮志。(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交流点拨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交流点拨我的处境是多么地凄凉啊,无人问津,门庭萧条,甚至野狐野兔都在我家肆意地玩乐!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板块三:品读析文明主旨

进一步品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研讨。1诗歌中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2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提示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3 《龟虽寿》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提示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5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提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6 《赠从弟》中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提示本诗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 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 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 托于其中。7“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提示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提示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本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适时安排自学环节,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交流小组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收获。 深入诗文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板块四:诵读提升强深化

当堂背诵四首诗歌,比一比谁背得更快、更准、情感更到位。

课堂小结:作业分层巧布置

必做:分项积累思亲、爱国、明志、亲民的诗句。

选做:赏读曹操的多首诗歌,试对这位封建时期的伟大人物进行公允的评价。

梁甫行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分钟)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故事吗?(生谈)“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屏显:才高八斗、曹植)你了解他吗?(屏显:后人对曹植评价)

二、( 分钟)

1、简介作者

2、解题

3、出示目标:(1分钟)

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三、初读-----领略诗风,把握基调( 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往梁甫探寻吧,但在探求的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3、 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 出示《梁甫行》 诗歌(节奏停顿)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 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梁甫,曹植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

1、(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 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6分钟)

1、 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好在哪里?

1、(屏显)1 古人讲究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首诗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2 贾岛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首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试赏析。

选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字),写一写。

我读----句(词),眼前浮现出了———————————————————————————————————的画面。

我读----句 (词), 体会到了诗人 ——————————————————————————————————的情感。

我读----句(词), 仿佛看到诗人 ——————————————————————————————————的形象。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作者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的感情。

(这一过程,板书)

六、想一想 感受诗之情 (8分钟)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边海人民苦难的生活,将悲惨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来想一想(屏显)根据诗歌推测曹植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曹植作为一个王孙公子,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

所以,东方树《昭昧詹言》:“意厚词瞻,气格雄浑。”

七、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梁甫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不要忘记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日子;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

梁甫行教案第4篇

《梁甫行》教学设计

一、概述 《梁甫行》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所用课时为1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作者背景介绍和诗歌诵读,知人论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深层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语言,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诗人曹植,进一步巩固诗歌诵读和理解的方法,对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课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在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和知人论诗方面,已有基本经验,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诗歌赏析的方法,情感方面也懂得一些思想要旨。通过一年半的观察、交流、了解,发现本班学生风格教沉稳,话虽不多但十分有内涵,对很多文章和诗都有自己的见地,是一群非常好的学习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诵读指导和背景介绍,让学生懂诗会读,并带领学生赏析语言和情感。本课关键是诵读、背景知识和赏析贯穿全文,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课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教师教学用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使用网络工具有知网、百度等网站,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六、教学过程梁甫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赏析语言。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识作者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与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为“三曹”。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

三、知背景曹植因为从小才学出众,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想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这就触及了哥哥曹丕的利益。曹植最终因为才子气太重难堪大任被放弃,还是曹丕作了皇帝,但他对曹植始终是防备的,不断排挤他。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四、解诗题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梁甫行:借乐府旧题,古体诗。

五、读诗韵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六、解诗意[1]异气:气候不同。[2]剧:艰苦。[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4]行止:行动的踪迹。[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7]翔:绕行。思考:诗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生活的艰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中在写边海民的同时还写了什么?

七、品诗情诗人对生活这样悲惨的边海民怀有怎样的情感?边海民为什么不回家?补充背景:曹叡(曹丕之子)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为什么其他统治者压迫人民,而曹植却同情他们呢?补充背景:因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不断地搬家,生活每况愈下,又被贬到海边,自己身处逆境,也容易感受到人民的悲苦。更因为作者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八、学写法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九、赏语言赏析角度: 炼字 画面 修辞方法 描写手法除了对边海人民的同情,这首诗还表现出什么思想感情?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苦,对身处的乱世的隐隐不安。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作者把他的血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

十、写寄语边海民,我想对你们说……统治者,我想对你们说……曹植,我想对你说……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恳切。曹植,我想对你说:

才高八斗郁难平,流离失所遭不幸。

风雨林阻同身受,悲天悯人显真情。当堂展示。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读出我们心中的悲悯,齐读这首诗。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1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2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语文教案5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一、吟诗颂春,导入新课

 1教师深情诵读《春晓》。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今天,咱们将继续学习三首描写春天的诗篇。首先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题释题,理解“畔”“独步”“寻”的意思

 2、介绍诗人和相关的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知意 交流

 1踊跃发言,小议学法。学习古诗,除了会读,还要用什么方法来学

 2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3回归文本,自由认真读诗,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不明白

 (学生自由读,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写了什么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读,读准节奏,感受节奏美。

 2配乐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默读,画出描写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写繁花似锦,哪些描写蝶舞莺啼。

 4投影花景,说说观后的感觉5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指名读,对比读,齐读。)

 6刚才是路边看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花丛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了什么引导 读书。

 7这是一个怎样的“留连”这是一个怎样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9配乐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布置作业

 搜集杜甫的诗歌,背诵其中的几首。

 板书设计: 知诗人 解诗题 –抓字眼 明诗意—读诗句 、悟诗情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寒食》。

 一、读题,释题

 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寒食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

 1、诗人及时代背景

 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汇报交流

 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 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展示交流

 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

 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 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

 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

 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泊船瓜洲》。

 一、导入新课

 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二、依提纲交流汇报

 1、读课题,理解题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3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尤其是“间”“数”“还”的读音。

 4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5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 交流汇报

 1观察插图,说一说图中画了什么。

 2回归文本,自由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交流,并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钟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家乡并不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间”“数”“绿”“还”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 交流汇报

 (一)品读,体会情感。

 1男女学生指名读,引导读准节奏。

 2练习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自由朗读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间”和“只隔”体会。教师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4自由读诗,哪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感情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抓住“又”“何时”两词体会。)教师板书:离家久——何时还

 5指导朗读,读出迫切的思乡之情。

 (二)赏析,体会妙处。

 1自由读诗,说说你认为诗中写得最准确、最精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2引导学生学习“学习链接”,了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议:王安石此前先后改了“到”“过”“入”“满”等字,请同学们思考:

 为什么王安石不用别的字,而最终选择了“绿”字相比之下,“绿”字究竟有什么妙处呢

 (“绿”写出了春风吹拂下大地的巨大变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春的气息。)

 4指导读好“绿”字,读出惊讶,读出喜悦。

 5“绿”如画龙点睛,妙笔生花。一个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6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检测反馈

 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六、小结三首古诗写作特色,指导习作

 《江畔独步寻花》抓住繁花、戏蝶和娇莺这种最具春天特点的景物,动静结合,有声有 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寒食》先写白昼的“无处不飞花”,再写晚上的“汉宫传蜡烛”,写出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耍弄特权的不满和讽刺。

 《泊船瓜洲》先写远眺京口,触景生情,用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

 搜集王安石的资料,默写古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2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