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读后感600字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第1张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

 不知道你们看了林觉民《与妻书》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接下来我给你们带来与妻书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1

 十多年前,在高中课堂上学习林觉民《与妻书》时,虽然自己尚是不谙世事风情、懵懂初开的少年,不能完全读懂其中的缱绻与决绝、矛盾与苦痛,但那种感动却是源自心底,有着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悲怆。十多年来,这篇文章一直深深铭记在我的心头,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一起被我视为最至情至性、令人柔肠百折的“悲”文,每有触及,便不胜感慨,悲从心起,为作者悲,为他心爱的妻子悲,为他们忠贞爱情所遭遇的不幸与无奈悲。今年4月27日是广州起义九十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我不禁又想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想起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尽管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是奉父命结婚,先结婚后恋爱,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林觉民在广州英勇就义后,消息传到家中,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欲跟随林觉民而去。后经林觉民双亲跪下求她念在孩子尚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在他们令人断肠的故事中又添了一份辛酸。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不可能再说什么甜言蜜语,也不可能抒发什么豪言壮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着,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任他铁石心肠,也不可能不伤悲,不泪涌双眼但他毕竟是胸怀大志、“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面对生离死别虽然伤悲,却悲而不戚、悲而不哀,没有“小男小女”们那般悲悲切切、哭哭啼啼,而是满怀悲壮、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正义与真理,舍身取义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令人肃然起敬。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2

 这个人的名字,永远的镌刻于冰冷的石头上,有人记得,有人忘记,有人怀念,有人漠然。一篇儿女情长的诀别书,让人记得的,远远,多过于他的生平和牺牲。然而,还是有人被遗忘,还是有人被岁月的轻尘一层层模糊掉曾经的名字,一如曾经车水马龙的大唐,一如曾经千疮百孔的晚清,被历史的浪潮托起,又压下,这一起一落间,便空空流转了几个轮回。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她那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态度。然而,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

 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觉,觉,觉……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

 想来,林觉民不是没有痛的。尽管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婚姻之后,他对陈意映的爱,却是写不尽的情深意长。我不知道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样复杂的心情,但是一篇《与妻书》,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血革命者真实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个用情极重极深的男人。他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国家,他可以从容的面对死亡,却无法割舍挚爱的妻。声声血,字字泪,男儿柔情,到此时恸人心肠,寸断难述。被这样的男人深爱,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儿女情长,就只有夜守空闺、独坐暗泣了。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面前有不同的片断闪过,交叠,似是那夜流泪作别的林觉民,又似手捧与妻书痛哭失声的陈意映,又见空庭日晚,又见长门青苔,又见墨泪斑斑,又见鲜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惊醒的时候,是谁在哭湿的枕边轻声低唤怕只怕纵使相见应不识,那苍苍白发,那一脸风霜,那苍白憔悴,那断肠伤心。纵使不负天下,可是,终究还是负了云卿。

 齐豫的歌唱得低婉哀怨,再看《与妻书》,仿佛又回到1911年,看两个红色恋人,生死惜别泪眼婆娑。耳边,有个浑厚深情的男生在吟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不由大恸、泪流。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3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读此文是,胸中热血沸腾、澎湃激荡。为其大义自傲,为与之同为中国人而自豪。如今在读是,却顿生出些许悲伤,如同当年老师所诉“当你们时隔几年再观之,体会、心得将大相径庭。”初闻,不以为意,只觉林觉民乃国之英雄,人之标榜。然,随着年龄增长,开始接触爱情,体会爱情,才终于明了,当年心中忽略掉的那时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难以承受的失夫之痛。

 读此文,闻的“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悲情忽起。如此相爱着的人儿,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一封绝笔信要抱着怎样的心才不会让爱着的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不想吾先汝而走”是真心的然“第以今日时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无时无地不可以死”又何以眼睁睁看着对方死,虽不想吾想汝而死,但天下之人“不当离而离者,不当死而死者,不可计数”又怎可为自己之幸福而断送他人之幸福。初读是,觉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乃当世之豪杰英雄也。然,现在观之,却多了许多的无奈,为自己不得不与妻子分离而无奈,为国家之现状二奶,为天下人之不幸无奈。

 从前,只是不停的讴歌林觉民的深明大义,却忘记了在背后默默承受失去丈夫痛苦的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明白了家庭的责任,知道了女子的不易,丈夫先自己而去,留下一双儿女和年迈的双老,独得自己一人承担,故以此文了表敬意。

 

与妻书读后感600字4

 学生时代就曾经读过此文,里面的第一句话就感染了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很难想象的是林觉民在作此信时的痛苦、折磨,正如信中所说,自此过后,人鬼两隔。

 我一直坚信书信所能承载的东西是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代替的,我自己也经常写书信,这其中的滋味的确更值得人体味。当自己在书写书信时,没有别人能够打扰到你,完全是你自己一个人在心灵里发出声音,也只有收到信的人能够聆听到这来自心里的声音。

 心里所想,笔下所述,毫无顾忌,不自觉之间就能够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一个抒发。当自己开始下笔,其实心中存在的只有那思绪,并不知道如何流露;当信写到中间,自己内心的那感情就要开始爆发出来,往往情绪或激动或悲伤或喜悦,能够把所承载的情感用手中的笔一下一下刻在纸上。

 可以想象当林觉民给爱人写信时的感情,明明两人可以长相厮守,却因为林觉民的`就义而演成了一出悲剧。实际上,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出自于林觉民对于爱人的爱。在这书信中也明明白白地写出了这其中的原因: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这里点出了林觉民参加革命的动力,说大点就是要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说小一点无非就是要让自己所爱的人能够得到一个保护,不至于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而无端枉死。

 我对于个人的力量一直都是十分重视的,诚然,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的时候一个普通人能做的事十分有限。但是当你面临选择时,是要做一个旁观者还是要自觉或者不自觉参加到历史里面对于个人而言总是会有着不同的意义。

 当处在辛亥革命这种革命高潮时,虽身不由己但是自己却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心意。林觉民所愿意做的,除了能够在这一个乱世里完成自己大的理想外,还有小的理想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

 是的,我也觉得林觉民不会后悔,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篡夺。但是自己行为仍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己的家人。现在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再看看辛亥革命这部**,就更加能够明白一封书信里的真正内涵。

 事实上,宝贵的生命肯定只能为了值得的事而去奉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静静地躺在那里,他们能够做的有人觉得或许卑微,有人觉得或许伟大。但是当他们能够向着自己的理想而去对着那铁壁森严的堡垒进攻时,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决心。因为当一个人爱到深处时往往会不惜自己生命了,这种感觉肯定不是那些坐在深宫里过着舒适生活的达官贵人们所能体会到的。当清王朝走向末路时,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批青年来将它埋葬。

 当起义失败后他们被丢进冰冷的海水里面时,他们的事迹却被人们记住了,能够重新活在人们的心里了,所以他们并不后悔。他们用着不同的方式去热爱着这个国家,热爱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爱人,所以全天下的人都懂了,这其实并非是那种为了一己之私来扰乱别人生活的人。虽然失败了,但是这种精神永存,这是一种博爱。

;

林觉民《与妻书》原文及对照翻译

选自《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民智书局1926年版)。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风,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现在福州)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就义时年仅25岁。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卿卿,旧时夫妻之间的爱称,多用于对女方的称呼。

〔竟书〕写完。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比喻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

〔彀〕同“够”。

〔司马春衫〕“春衫”应为“青衫”,参见《琵琶行》。这里表达自己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情。

〔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语云〕古语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幼〕见《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第一个“老”字用作动词,作“敬爱”讲;第一个“幼”字也用作动词,作“爱护”讲。“及”是动词。

〔充〕扩充。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不能禁〕经受不住。

〔(汝)〕原文缺,据文意补。

〔有身〕怀孕。

〔寸管〕毛笔的代称。

〔第〕但。

〔抑〕还是,表示选择。

〔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女子,丈夫外出未归,盼他回来,天天登山远望,变成一块石头。后人称它为望夫石。

〔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

〔率性〕顺着本性去做。这里有索性、干脆的意思。

〔依新〕林觉民儿子的名字。

〔肖〕像。

〔相和(hè)〕相应和。

〔心电感应有道〕这是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者的说法。

〔无侣〕失去伴侣。

〔的的(dídí)〕实在,的确。

〔爱汝至〕爱你到了极点。至,极。

〔偶〕婚配。

〔独善其身〕致力于自己的道德操守。这里指只顾自己好。

〔巾短〕这封信当时是写在一条白布方巾上的,所以说“巾短”。

〔模拟〕想象,揣摩。

〔辛未〕应是辛亥,即1911年。

〔念六〕二十六日。念,数词,廿(二十)的大写。

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地叙写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表现了一位民主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文章紧紧围绕“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写得缠绵悱恻而又豪情满怀,是爱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之歌。

与妻书/林觉民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本资源来自我爱语文: http://www52yuwencom/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

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心脉是相通的,传达着彼此的关怀和思念。如此真挚深切的爱,让人读了刻骨铭心。情感的洗礼,情感的陶冶,真切感受爱情的动人!

昔日相厮守,作者曾告诉爱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然而“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世事本难料,乱世更是难测。对孤身一人留在纷乱人间,兼要承受如此的丧夫之痛的爱妻,甚为忧心,眉头难展。其割心之悲痛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来描绘的。

创作背景

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

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7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