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第1张

 历史上,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并且走向经济发达,运河是起着动脉的作用的。接下来我整理了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近。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习,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课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知识点

 字:航、谱、绸

 词:驾驶、景象、蜿蜒、不朽、奇迹、驾驶、诗篇、奇迹、连绵起伏

 重点句子: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2、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3、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主要内容:

 《长城和运河》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

 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

 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

 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二年级# 导语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故,小学语文应在一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扩大视野,展开更广泛的研究,我们须正视且须加以重视其重要地位。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原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10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4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5指名读,生评议

 16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82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