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喜庆的民乐合奏有:《春节序曲》、《瑶族舞曲》、《喜洋洋》、《春江花月夜》、《翠湖春晓》、《花好月圆》、《金蛇狂舞》、《阿细跳月》、《赛龙夺锦》、《京调》。
1、《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由李焕之作曲的管弦乐,该曲是发行于1955年 。
2、《瑶族舞曲》
器乐作品《瑶族舞曲 》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
3、《喜洋洋》
《喜洋洋》是我国著名民乐,以新板胡为主要乐器演奏。由我国已故民乐大师刘明源先生于1958年创作。
4、《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5、《翠湖春晓》
《翠湖春晓》是聂耳根据云南昆明洞经音乐改编而成的民族管弦乐曲。
6、《花好月圆》
《花好月圆》是一首民乐合奏曲目,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
7、《金蛇狂舞》
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先生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民乐合奏曲。乐曲采用循环体结构,旋律昂扬。
8、《阿细跳月》
早在1945年,中外著名舞蹈家梁伦先生曾到弥勒西山进行采风调查,创作的《阿细跳月》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9、《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属“广东音乐”,由何柳堂创作,是描述中国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情况,全曲节奏轻快。
10、《京调》
《京调》是由著名作曲家顾冠仁根据京剧《苏三起解》的唱腔改编而成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采用竹笛领奏,模拟京剧唱腔,配上轻快流畅的伴奏,表现了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
按照舞蹈的特征来划分:一、专业舞蹈:1、古典舞;2、芭蕾舞;3、民族舞;4、民间舞;5、现代舞;6、踢踏舞;7、爵士舞。二、国际标准交谊舞:1、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斗牛、牛仔);2、摩登舞(华尔兹、维也纳华而兹、探戈、快步、狐步舞)。
:
1、古典舞。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2、芭蕾舞。一种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3、民族舞。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4、现代舞。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
5、爵士舞。美国现代舞,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现代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
6、拉丁舞。拉丁舞是体育竞技舞蹈,爆发力,极强的风格,技巧是它的特点。
7、街舞。起源于美国,基于不同的街头文化或音乐风格而产生的多个不同种类的舞蹈的统称,最早的街舞舞种为Locking,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
8、斗牛舞。斗牛舞是拉丁舞的一种,源于法国,盛传于西班牙,模仿西班牙斗牛士动作的一种舞蹈。
民族舞蹈可以分为分为传统土风舞,现代土风舞两类。
1,传统土风舞
传统土风舞通常称为传统舞,系源自于各地的节日或是祭典仪式需要所产生的。
如与生活作息有关的如夏威夷的捕鱼舞,以色列的水舞;或是印度或马来西亚的祈雨舞;也有为了驱邪的意大利铃鼓舞等。
2,现代土风舞
现代土风舞仍然保有各国音乐特色以及步伐技巧,如东欧舞蹈的击鞋,中国舞蹈的身韵或功夫拳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舞,并逐渐加上编舞家的创思。
近来的土风舞爱好者亦多方采入不同的舞蹈如探戈、爵士、踢踏、流行舞(),使得土风舞的定义较以往模糊。
但基本上土风舞属于一种全民舞蹈,随着时代变迁,所产生的舞蹈内容也不断改变,广泛的说,由一群人所共同展现的肢体舞蹈可以称之为土风舞。
扩展资料: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1,载歌载舞,自由活泼。
中国民间舞蹈很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可以比纯舞蹈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而且通俗易懂,所以非常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巧用道具,技艺结合。
中国的很多民间舞蹈都巧妙地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长绸、手鼓、单鼓、花棍、花灯、花伞等等,这就大大地加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能力,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
2,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的民间舞蹈很着重于内容,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虽然有的舞蹈仅是表现某一种情绪,但它也多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片断而出现的。
3,自娱娱人,意旨统一。
中国很多民间舞蹈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统一。有些舞蹈活动,对于舞者来说,他是自娱,同时也是为了表演给观众看,因此舞者很注意自己舞蹈技艺的提高,故而中国的民间舞蹈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发展。
4,情之所至,即兴发挥。
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在流传中,虽然都有一定的格式和规范,但也都有即兴发挥的传统,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舞蹈家的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他们情感最激动的时刻,常常是能出现闪烁着独特光彩的舞蹈的时候。
-民族舞蹈
一、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充满音乐味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更应该“以音乐为本”,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音乐味。在《阿喽喽》的教学中,我通过学唱彝族儿歌,让学生理解音乐,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音乐味。我将歌曲中主要乐句“提炼”出来,作为发声练习,让学生模仿彝族孩子站在山头对歌,很快学会了音乐旋律,同时又能慢慢体会用高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歌唱。在完整演唱歌曲时,我又将发声练习的曲调作为歌曲的引子,用悠长的音调呼唤小伙伴来对歌,最后将引子在歌曲最后再现,用一个充满热烈情绪的“嗨”结束全曲,用音乐的形式完整而有情趣地表现了彝族人的生活场景。
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入教学,使音乐课堂充满音乐味。《阿喽喽》是一首混合拍子的歌曲,这个知识点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尤其是在歌曲的后半段,3/4和2/4拍不停转换,增加了学唱歌曲的难度。对于这个知识点,我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在音乐旋律中的巧妙转换――给一个二分音符加上一个附点。让学生自我体验,获得感悟,然后才引出混合拍子的概念。在学唱歌曲的环节,我安排了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猜一猜藏在色块下面的拍号是3/4拍还是2/4拍。通过这个小游戏,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有关拍号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始终充满兴趣地参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歌曲,准确表现节拍的变化。在教学最后环节,我仍然在节拍上“做文章”,让学生听辨《阿细跳月》的节拍,引导他们理解5/4的含义,并在第4、5拍上拍手和加入“嗨嗨”的呐喊,表现彝族人跳舞狂欢的场景。
二、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具有文化性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音乐学科的特性,又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始终把音乐作品放在文化的背景中,让学生通过音乐去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精神风貌,让音乐课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音乐课堂的文化性首先体现在文化元素的选择上。彝族的文化丰富多彩,我们该选择哪些内容介绍给学生呢我觉得应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来选择。在本课中,我和学生唱着歌曲《花儿朵朵》了解富有特色的彝族姑娘的“三色裙”,又结合彝族的“彝”字,将彝族男子的服饰在文字中体现出来。一来和歌曲的结合比较紧密;二来这也是彝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服饰;三来结合唱歌了解服饰文化,结合“写字”了解服饰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不是音乐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相关的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文化中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中了解文化、学习文化。在学唱歌曲的时候,让学生模仿彝族孩子对歌,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音乐是彝族人日常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欣赏《阿细跳月》的时候,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歌舞文化――舞蹈是彝族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特殊的五拍子让彝族人在舞蹈中加入拍手和激越的呐喊,可以尽情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三、开发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让音乐课成为孩子的最爱
小学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本,以文化为内核,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优化的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强调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本课主要内容为一首彝族儿歌《阿喽喽》,结合教学目标,围绕主题,又开发了歌曲《花儿朵朵》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作为情境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习。相关主题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给了学生更大的冲击,也让他们更加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彝族音乐文化――对歌,我对歌曲进行了二度创作,在前面加上一段悠长引子――犹如彝族孩子站在山头呼唤朋友前来对歌;在歌曲的最后加上速度渐慢,情绪热烈的尾声,表现对歌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这种二度创作是一种“文化式的扩展”,也可视为课程开发。它用音乐的形式表现了对歌的场景,使歌曲变得更加完整有趣。
音乐是作曲家“自身情感的表达”。音乐表演同样需要表演者的“情感再创造”。因此,音乐课堂上,师生应该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设情境是获得激情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和优化的,它需要教师的真情投入,用自己的情感激起孩子的情感。在本课中,教师通过模仿彝族孩子对歌、和彝族人一起学习“跳月舞”、用拍手和激越的呐喊表达火把节狂欢,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兴奋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所有学生一直“小手举得高高,小脸涨得通红”。
钟启泉教授认为:“文化是课程的温床,课程是文化的元素与动力。课程的使命归根结蒂在于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地传递文化、传播文化、弘扬文化、创造文化。”开发和构建主题性音乐文化课程,就是让儿童在富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学中得到立体的感悟、思想的升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音乐决非一串串单纯的音符,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高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