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族谱

张家族谱,第1张

  查看文章

  广东张家族谱(张氏来源)2009-04-19 12:45(1) 张氏来源之始

  挥祖是黄帝第九子(有谱载第五子)挥祖善制弓矢,赐姓张世居清河,故今之姓张者,通称曰清河。以后子孙繁兴,世代相传,至丕光、光祖以上世系不详,待考,光祖至九龄共九十五世。

  由汉代良祖第一世起传至曲江张族始祖“君政”公共二十四世。

  君政公是岭南之始祖。

  君政公以上世系,可参考张氏世系简表便明白。

  君政公以下世系本谱较为详细。

  第一世,岭南始祖

  君政公高祖守礼之子,原籍河南散骑里,唐朝贞观中,官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因居曲江,为岭南之始祖,妣 氏,生六子,长子虔、次子胄、三子冲、四子卿、五子誉、六子猷。(唐贞观中,约公元640年距今1341年)

  公葬于曲江田岭, 氏葬于皇岭。

  第二世

  祖子胄君政公之次子,越州郑州县令,妣姚氏生四子,长弘藏、次弘毅、三弘智、四弘愈。

  公葬于韶州平圃,妣姚氏葬于仁化,江口。

  伯祖虔君政公之长子

  叔祖子卿君政公之三子

  叔祖子冲君政公之四子

  叔祖子誉君政公之五子

  叔祖子猷君政公之六子

  第三世

  祖弘愈子胄祖之四子,唐官、新州索卢丞,广州都督,妣卢氏、李氏,生四子。长九龄、次九臬、三九章、四九宾。

  龄生之夕、母梦九鹤盘天而下,故有是名。

  愈公生于河南洛阳,随祖赴任,侨居南海而生九龄。

  祖与妣卢氏葬于洪义里、武临原、又曰牢原。

  妣李氏葬于金鸡坑,天心堂。

  第四世

  祖九龄,字子寿,号博物。愈公之长子,长拯、次挺。

  立学堂于始兴县清化乡,学堂前山律水旗冈,有人作始化族谱序,开元进士,幽州节度使,为唐玄宗左丞相,赐紫金光绿大夫,封始伯,谥文献公,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距今1244年。因安禄山之乱,李林甫当叔公恐被害,故罢政归田,总章元元,庚辰岁,二月二十五日受生,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初七日逝世,享寿六十三岁。赠善佑夫人谭氏,桂阳郡循州司马,谭海之女,至德三年十月初六日逝世,享寿七十七岁。俱葬于曲江洪义里,武临罗坡,即愈公茔下。

  叔祖九臬愈公之次子,生二子,长受、次捷,历宋、襄、广三州刺吏,受铨试,品字出身,官至中奉大夫,捷、端州刺吏,徒居长安。

  三叔祖九章愈公之三子,历温、吉、曹三州刺吏,生一子,捍,为建阳令。

  四叔祖九宾愈公之四子,为十道僧统。

  (2)广东(开平市) 张桥村(乡)立村前的范围及经过

  张桥村户首曰张喜户,原系陆万庄公所管。喾祖买受新兴静德里(今张桥地面)租谷五千余石,后分与我祖。华翁配陆万公之长女陆氏,就产而居于此,其始也新兴陆屋桥所管,后割归恩平县改名张桥。又于清顺治八年设立开平县,长静都二图一甲所管,以前村界东至开平城十五里,西至新兴九十里,南至恩平一百里,北至鹤山高明城一百二十里,现在各村为下:上截(杰),长间,边头,村心,维新,坎底,横巷,四间,东昌,及后有三踏(现龙),龙门,塘尾,聚龙,长安均在一处居住;以后子孙繁兴分居沙湾,桥新,竹林,卓山,官渡,张屋,新咀里,梧村,古坪,龙湾,连桥,北布(即北桥),上桥,胜桥,罗桥,安桥,沙桥,黎村等皆是张桥分居。华公之一本也。

  长宁寺(解放后拆平)

  张桥东边一里地,土名长坪。华祖祠之左,有一座长宁寺,南向用以卫张桥风水,面积有五、六亩;一连三座,后座观音殿左原为捐钱留名及和尚居住,右原为亡过和尚;中座为六祖禅师殿,左原为韦驮地藏殿;前座为关帝,张王殿,左原为华光北帝殿,右原为炼施公殿。常有和尚数人在此奉祀香灯。

  寺中常租谷五、六十箩,为奉祀之用。

  寺的东边有座敦义祠,凡本乡无嗣者在此,均由和尚奉祀。

  本寺追于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2年,距今379年。原建于狮山尾,用以暮鼓晨锺,惊醒睡狮,因狮山是睡狮。

  长宁今昔

  长宁寺依林带水,绿地一片,风景宜人,寺内神像,雕刻工巧,各表神态,栩栩如生,神台神桌,花鸟虫鱼,龙飞凤舞,绚丽多姿,令人看而不厌,时逢炎暑,游客如云,牧童成群,是避暑好地方。村地名胜古迹,如今杳焉无存,殊为可惜!

  寺内对联:

  寺门口:千章古木菩提树,一派长江明镜台。

  六祖殿:夜鹤惊时禅月白,暮云深处佛灯红。

  了了了,凡尘息了,心了了。空空空,色相俱空,想空空。

  暮鼓晨钟,惊醒凡尘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观音殿:西方绿竹千年翠,南海红莲九品香。

  客 厅:客至不嫌茶味淡,僧居那比俗情浓。

  张桥村的善举

  经泰祖义设石桥二座于本村东边陂头塘、牛肠水,当时行人来往无蹇裳之忧,解放后拆毁。

  荣甲祖义设石桥二座于卓山上手鸟水桥处,又筑石路一条由坎底至长宁寺、大海基止,世人多感其德,解放后拆毁。

  捐款办学

  桥阳小学(今张桥旧小学)于民国时代,曾二次向海外侨胞捐款办学,当时热心捐款的侨胞有三踏(现龙)张名清、张广就、龙湾张泽曹等,以及新加坡、加拿大、越南等侨胞。凡捐白银壹百元以上者,有一颗大照片存校,以资纪念。

  (3) 广东(张桥)张氏异地支派不经列入本族世系者

  各地支派出自“华”翁者,因前谱中世失缺,而中世之年代缺矣,今起修此谱,难得已失者,妄书其中,故追其踪迹而书之,俾后人见之不失其根因也。

  兹将各地宗裔叙列于下:

  新兴县高村张氏系长房盘翁分支。

  新兴县军屯,木当二村原系张桥水松塘迁于此,前谱失缺忘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城有名张芳,名樵容者。“华”公之后,“芳”系明季贡生,其先祖曰张正,其墓在新兴要古,墓碑书及我二房纪翁、三房杰翁、曰叔公,其墓至今犹在。明季有一甲第名张聪是其孙也,详于新兴县志。

  查第八代先祖曰张正。

  新兴县叶村张氏系柱尚祖之后。

  新兴县叠村张氏系“华”公所出,前谱缺失,不知何祖分支。

  新兴县沙乐村系允经祖之后,是本盛祖之次子,娶冯氏迁于此。

  查本盛祖是怀一祖十九世孙。

  新兴县十里村张氏系张耀臻祖之子,垣益祖之后,清嘉庆十年,公元1816年,距今176年,由北布迁于此。

  新兴县合洞地方,庄头村、小塘村等张氏系法翔祖之后。

  新兴县乌蛮村张氏系“华”公之后,不知其分支之祖。

  新兴县小稔村张氏系“华”公之四子,志达祖之后。

  高州茂名县张氏于明成化弘治中,自张桥南向上截村迁于此,与我张喜户同一籍,甲名曰迟久,即未迁之祖,悬霄公于明万历间曾至其乡,其乡成丁者有二三十人,有一老成者,家财甚厚,二子在庠。

  香山县(今中山县)斗门、都小、赤堪等村张氏系“华”公之后清波、清美祖之后。

  香山县钱垅等处张氏系“华”公之后,相传是文祥、文祯二公之后,前谱缺失,不知其分支之祖,不知其世系,其始祖祠曰秀成。

  曰泮祖是经诘祖之长子,明嘉靖间同弟木二、阿三迁往新会未知实居。

  显叠祖是光玉祖之长子,祖在顺德两陇地方立一妾生一子,乾隆间在新会城葵扇街开铺,我乡祚建公曾至其铺相与谈及系张桥显叠祖之后。

  罗定县罗经村自祖相传系“华”公所出,因失谱不知其详。至清康熙初年,沙富有名钟便者,曾在其乡三年,其乡人历述祖宗根由,原系陆屋桥迁于此。

  罗定州大甲村张氏系怀二祖之后。

  顺德县黄连张氏系始祖仲贤公之后,失谱不知其详。

  顺德县江尾张氏系大成祖之后。(第七世祖)

  顺德县马宁张氏系文雅祖之后。(第九世定祖之孙)

  顺德县福岸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岁,元旦,公元1890年,距今92年。来清祖诒公(新科举人)去祭祠,至明年辛卯岁,元旦十一日,江尾约有一百多人归宗谒祖,祠贴一联曰:

  “忆当年别处离宗,难望燕私备言得与诸公诸父同堂

  共叙。”

  “想此日荣归谒祖,何幸龙光再锡相见乃文乃武并驾

  齐来。”

  顺德县道教村张氏系志远祖之后,顺帝三年自新兴小稔村迁于此,其祖坟在新兴小稔村对面山,土名大冲。

  新会县田边村张氏系“华”公之次子志兆公之后。

  新会县凌冲村张氏系“华”公之三子志远公之后。

  湖广茶陵卫张氏与我同宗。我张喜户明初军籍,其祖居茶陵,以当时系军籍,其子孙屡向我乡讨取帮军之费,后因地远势变,帮军缺少,忘其祖宗之名字。明万历间有一甲第任广东督院,托人密至新兴陆屋桥其时陆屋桥改张桥,割归恩平,我乡人还恐有帮军之累,不招认,其人不获踪迹回去。

  高明五坑洞张氏系法罡祖之后,入客籍就产。

  高明宁岭村张氏系“华”公之后,因失谱不知其分支之祖。

  阳江县屯钵村张氏系晚嗣祖之后。

  阳江县北鉴村张氏系裕祖之次子纪祖之后,法翔祖也逃居于此与叔祖同村。

  阳江县鳞水村张氏系子宽祖、瑞明祖之后。

  恩平县和平村张氏系法罡祖之后与岑村同房。

  恩平县杭根村张氏系英裕之子元珍祖之后。

  恩平县锦江村张氏系履瑞祖之子柱拨祖柱刚之后。

  恩平县沙地村张氏系显文之四子,生一子名迟得祖。

  高要县金渡村张氏系端夫祖之子经福公之后,娶邓氏夏氏生三子,长聪、次敏、三达。明弘治年间,约公元1487年,由长间迁于此。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距今203年,荣守公至其乡,并引归谒祖,至嘉庆二十年,乙亥岁,公元1815年,距今166年,其子孙将祖祠平基重修,是年丙申岁,十一月十五日奉主入伙陛座,其乡人帮华伯与后生二三人回族请父老如期至其乡谒祖,我乡父老将秀成祖取银备办祭品,做匾七个,金猪等。父老及后生四五十人至其乡谒祖,其乡人厚情招待,送回匾金、金猪、付马钱等,一应备足,并赠祠联曰:

  “前开邑,后要邑,邑里分居,同归肇庆;生桥溪迁金溪,溪流滴水均属清河。” 岁贡生乳源县学正张其翼撰

  公元1980年八月间边头张赐麟引归金渡兄弟数人回族寻宗,并拜狮山回去。

  公元1981年,五月间维新法名、龙门福官二人,送族谱到金渡,其乡人厚情相待并引导游七星岩,鼎湖等名胜。

  据说经福公约有子孙三百多人,并有分支到广西。

  肇庆城麦子园张氏系经广公之长子文衡公之后,因事逃居于此,祖曾回家省安,不期病死于张桥,其山葬于莲塘迳,其乡建一座养然张公祠。

  高要莲塘村张氏系悦祖之后。

  新宁县(今台山县)海燕处,陈姓地文村张氏系庚孙祖之后由庞村迁于此。

  恩平县岑村张氏系才夫祖之子经可公之后,“可”七岁,“才”祖携可迁于此。生二子,长文玉、次文润,查才祖是晚祖之孙。

  于伟祖、于亨祖系逊夫祖之子,伟携幼弟随庶母李氏寄居外家处更字迥贤。至康熙初年恩平石坑村有名曰登者,原系阳江迁于此,系于伟祖之子孙,其乡人皆曰其祖由张桥迁来,我乡宗显盈腾二公曾在其乡,他们亦来我乡住一二日回去。

  逊夫祖葬于黎村冈尾咀,土名鹤松园龟形,坐南向北,明嘉靖三年,戊午岁,公元1524年,距今457年,八九月间,我乡祚 公在恩平卖药,到古坑村相与谈及系张桥迁来。其乡有二位秩珍公禀生,秩豪庠生与祚 公回族祭山,黎村荣广不与他祭,相与争论,于四年,已未岁,正月初旬,秩珍公秩豪公与四、五十多人回族祭山,并请二三房公叔同去祭山,立碑宁妥,然后回去,当年其乡有一百六七十人。(秩字班与镛字同)

  光滚祖讳朝佐文道祖之四子,娶周氏、邓氏、杨氏生三子,阿群、显特、显令。可群周氏所出,因清康熙十一年壬子之难,被贼捉去,上马石之寨,终于此。群祖流荡在阳江地方,长大成人改名松兴,又名武翁,生二子,迁玉、迁壁,讳陛。二十年丁已岁,八月由行伍出身,任凡地把总至乾隆五年庚申岁,任鹤山城守,娶陈氏生一子讳忠字开耀;乾隆三十年任千总,回族谒祖,由光滚祖扳一大会,取银三百两回去,以后情况不明,有说寄居广海。廷玉生二子,长文高、次文明,开耀公阳江城守,陛任广海游击府。

  达信祖系于教祖之长子,在高要娶一妾,生一子。康熙初年,我乡宗配公曾至高要宿一夜,他对宗配公称述达信祖是他伊父,达相祖是他从伯

逐句翻译,有些只是意译。个人看法,并不保证100%准确。内为原文,下面为译文。

心之声为言,言之中理者为文,文之有节者为诗。

心中的声音就是语言,语言中有条理的是文章,文章之中有节奏的就是诗。

故《三百篇》以来,篇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虽小夫室女之讴吟,亦与圣贤歌咏并传,凡以各言其志而已。

所以从《三百篇》以来,每篇里面没有固定的章法,每个章法里没有固定的句式,每个句式里面没有固定的文字。就算是市井闺秀的呤唱,也和圣贤的歌咏一起流传。只是因为它们各自表述了自己的意愿而已。

屈、宋变而为骚,班变而为赋。

屈原和宋玉演变出了骚体,班固又演变出了赋(字面翻译,班固只是在赋上面比较有影响)。

盖有才者以《三百篇》旧格不足以尽其才,故溢而为此,其实皆诗也。

有才能的人以《三百篇》的旧格律做诗并不能尽显他们的才气,所以别出心裁的做了变动,它们都是诗。

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因为《古诗十九首》以五言流传,《柏梁》以七言诗流传,于是有才之士都用五言和七言作诗。

然汉、魏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

然而,汉魏以后,崇尚散句,并不崇尚对偶。

自谢灵运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沈约辈又分别四声,创为蜂腰、鹤膝诸说,而律体始备。

从谢灵运这些人开始尊崇对偶的工整,成为了律诗的开端;沈约等人又分开了四种声调,创造出了蜂腰、鹤膝等等说法,至此律诗才完善。

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於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

到了唐初,沈宋等人,追求声调这一垢病,于是五言七言律诗就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像是方和圆,都自有规矩,就算是古代圣贤复活,也不能再更改了。

盖事之出於人为者,大概日趋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故虽出於人为,其实即天运也。

事情都是人做的,基本上是一日比一日更新,越来越精,越来越密。这本就是定律,虽然是人为,但也是发展的必然。

就有唐而论:其始也,尚多习用古诗,不乐於规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犹少,七言亦多绝句,而律诗犹少。

就从唐代说起:唐刚开始时,大部分人都学习古诗,不喜欢循规蹈矩,就算是用律也多数用五言,七言用律的比较少,七言的多数是绝句,律诗还很少。

《李太白集》七律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仅二首,尚不专以此见长也。

……(就是白话)还不专以格律见长。

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诸作,敲金戛玉,研练精切。

就是说从这些人的作品开始,精研声律。(金玉指声律)

杜寄高、岑诗,所谓"遥知对属忙",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

杜寄高、岑诗所说的“遥知对属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已经追求工整的格律了。

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

格式已经定好,就像是国法,所有的都限定在它的格式之内了。

然犹多写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

然而那时的诗多是写景的,还没有借事抒情,引经具典。

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於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

杜甫因为抱负得不到施展而落寞,借作诗渡日(KILL TIME),从此七言律诗也开始改变,不再只是写景,也抒情,也引典,七言律诗至此才别开蹊径。

其後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於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自此以后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等人,更加精雕细琢,在五十六个字中(七律共78五十六字)尽显才能,七言律诗才成了高手和新手都用的文体,就像和日用的饮食不能分离一样。

西昆体行,益务数典,然未免伤於僻涩。

李商隐的诗,多用典故,但却显得冷僻艰涩。(西昆 指李商隐)

东坡出,又参以议论,纵横变化,不可捉摸,此又开南宋人法门,然声调风格,则去唐日远也。

到了苏东坡的时代,诗里又参杂了议论,变化繁复,难以捉摸,从此又形成了南宋人的章法,然而声律风格,已经和唐时相差甚远了。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饱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那么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全诗略)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  云:“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龟 虽 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开头以神龟虽然长寿,始终还有死的时候;腾蛇纵能驾雾升天,终也得死去变成尘土。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当时虽已五十三岁,但仍如伏在马槽的千里马一样,志向还在奔驰千里。这里的“志在千里”实在可圈可点。此诗为曹操破乌桓大捷后所作,暗示曹操志不在乌桓,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观当时形势,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桓而归,整个北方和中原大致略定,余下来的就只有南方的刘表、刘备,和江东的孙权。故此,曹操“志在千里”可见其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事实上,翌年,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确曾挥大军南下,图一举收复刘备、孙权。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实乃曹操之所料不及。姑且勿论曹操其后能否平定千里,其雄霸千里的欲望和野心,由这首诗中真可以略窥一二。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2.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3.报国无门的悲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  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  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时。语浅意深,今昔对比,将一首小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词半生的感受。上片写少年时乐观单纯,登楼玩赏,为文造情,无愁寻愁。下片“而今”力折,写历尽沧桑后情郁于中,有志难伸,对“愁”体验透了,但深沉之痛却在结处用“吞咽式”抒情,以淡语出之,极耐寻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开头两句“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苍凉沉郁,感慨遥深,为全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诗人登上崖门山,听到萧萧的风声,似乎又见到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国家局势;看见两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现陆秀夫从容抱帝赴海的悲壮景象。南宋的这一幕在几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诗人悲恸万分。“至今悲”三字,点明了诗人不是在单纯吊古,而更是在伤今,语极浑厚有力。

“一声望帝啼荒殿”,诗人借望帝的传说抒写亡国之痛。三忠祠的荒凉的大殿上,猛然传来一声杜鹃的啼叫,骤然令诗人想起其声中的亡国哀思,因而悲不自胜。下句“十载愁人拜古祠”,大殿只有杜鹃声,而无人声,可见人们已久不来祭拜了。他们或是忘却了这三位英烈,或是迫于高压不敢来此。从清兵入关到本年,正好是十年。在这十年中,诗人时时刻刻是个“愁人”,是为故国忧愁的人。这句将诗人谒祠的用心昭示于读者:正是为了一释十年的愁苦,使愁怀有一恸之处。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变客观叙事为主观抒情。“海水有门分上下”,波涛汹涌、横无际涯的大海,在海港入口处尚有上、下海门之别。“江山无地限华夷”紧对上句,大好的锦绣河山被异族占领,以至于无法分别华、夷的界限。这两句即景成对,表现了对清朝统治者的极大义愤,又能属对工切,是诗中警句。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诗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迹激励自己,永葆节志。永历帝失败之后,陈恭尹曾避于江汉一带,现返回广东,故曰“停舟”。虽然结束了避难逃离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满了艰难险厄。即便如此,诗人也决不改变初衷。“畏向苍苔读旧碑”言自己惧怕去诵读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对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样舍身明志,却苟活于世深感不安。这是诗人的自责之词,但苟活尚且不安,屈节当然更不可能,所以,这句也表明了诗人誓不与清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这首诗在韵脚的使用上很有特点,韵部本身便造成低回恳挚的语境,再加上诗人那沉重压抑的情感,使全诗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和较强的艺术效果。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指途跻楚望,策马傍荆岑。

稍稍松篁入,泠泠涧谷深。

观奇逐幽映,历险忘岖嵚。

上界投佛影,中天扬梵音。

焚香忏在昔,礼足誓来今。

灵异若有对,神仙真可寻。

高僧闻逝者,远俗是初心。

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归真已寂灭,留迹岂湮沉。

法地自兹广,何云千万金。

《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作者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諡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的其它作品

○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 西江夜行

○ 春江晚景

○ 感遇十二首·其一

○ 答陆澧

○ 张九龄更多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2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