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一、人际交往 (一)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三)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二、社会适应
(一)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一起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二)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1成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
3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
(三)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1 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
2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3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父母和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最长时间接触到的事物。因此,通过改善和优化家庭环境来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模仿行为:孩子是天然的模仿者,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并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和思考方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2 情感交流: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础和家庭幸福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安全感。
3 视野拓展:优质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和机遇,帮助他们开展和拓展自己的技能、技巧和兴趣,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完善个人发展和未来规划。
4 价值观介绍:通过家庭环境的构建,父母可以给孩子介绍、引入一些合理的、有益的价值观,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孩子的社交交往,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通过调整家庭的物质、文化、心理环境等多方面来教育孩子。
以下是几种引导宝宝适应社会的方法:
1 爱与尊重:家长应当建立稳定、温馨、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环境,提供安全、舒适的成长空间,建立宝宝与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
2 培养成熟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基本的礼仪、卫生、安全、秩序等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3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以以家庭、朋友、邻居等为起点,让宝宝亲自体验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让宝宝了解合理的交往和沟通方式。
4 读书: 适合宝宝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阅读有关友谊、同情心、勇气等素质故事,帮助宝宝开拓视野,引导他们理解公平、公正的道德价值。
5 培养宝宝的兴趣爱好:根据宝宝的兴趣和特长,安排适合的社交活动和课程,培养宝宝的兴趣,让他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
总之,让宝宝适应社会需要家长给予支持和指导,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宝宝的兴趣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引导宝宝认识社会的多元性。同时,家长可以鼓励宝宝主动思考、探索,跟随他们的成长,让他们逐渐掌握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智力5要素
1注意力:注意(关键能力之13)
给孩子营造安静、简单的环境、有规律地生活;激发对活动的兴趣和需要;明确目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奇心;在游戏中训练专注力;注意事物的广度、自我约束力、锻炼意志。
2观察力:观察(关键能力之7),是思维的触角
明确观察目的、从兴趣入手、丰富知识、变化环境;有计划地观察、要细致(先局部后整体;动态——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静态——物体的颜色、形状;对比;反复;有重点;放大;缩小;操作等)、准确、全面,发现特点;养成观察习惯。
3记忆力:记忆(关键能力之10)
有明确的记忆目标;提高自信心-精神集中,一心一意就记忆快;注意理解,及时复习;利用直观形象联想(精选重点内容;多种感知觉;分类;谐音;比较;连锁;延时强化;循环)。
4思维力:思考(关键能力之5),是智力的核心
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民主的氛围;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多思考,遇事先让他想办法,畅所欲言;保护好奇心。多问孩子几个为什麽。
5想象力:想象(关键能力之6),是创造性思维力的基础。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异想天开”;多听故事;鼓励编故事、讲故事、绘画、写话、制作表达想象;大量阅读;游戏、探索;亲近大自然。家长要会欣赏、评价,激发想象与创造;支持孩子的想法;不粗暴干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在西方人格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人格塑造的思想。阿德勒指出,个体心理学是通过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借以认识成年人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学科。既然人格是可以被创造和改造的,那么教育无疑将承担起人格培养的重要责任。好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感,并把社会情感融入到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中去。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来源于其对现实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因而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或者提倡一种“精英”的、“拔尖儿”的教育(譬如奥数学习班),强调竞争而忽视了群体感和合作感的培养。阿德勒把社会情感的培养视为教育过程中重要一环的思想可以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另一种思路和某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对优越感的追求源于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心理,不同于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消极表现,它会影响儿童为追求优越感所拟定的目标的实现。“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对,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时他表现得就是自卑情结。”从积极方面看,自卑感是个体追求优越感的强大动力,它能激发儿童通过改善自身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就阿德勒本人幼年时期的经历看来,他曾一度由于病弱的体质和不佳的学习表现而饱受自卑感的折磨。然而他通过努力而摆脱了自卑感,最终于1895年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可以想见的是,阿德勒的自身体验也促使他提出了人应当也能够超越自卑、创造自我的思想。
自卑感形成于婴儿阶段,并伴随人的一生。刚出生的婴儿是很不成熟的,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需要被照顾才能生存,与成年人相比处于劣势。鉴于这种劣势的感觉,婴儿会确定自己追求优越的目标,并行动起来,试图克服自己想象中的或者真实的劣势。即使是成年之后,人们仍然面临着生命短暂、身体病痛以及职业选择,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两性关系三类生活问题,因此,“没有人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已实现了出类拔萃、完全主宰环境的最终目标。”不过,阿德勒并不把生活中的挑战看作是人的折磨。在他看来,对问题的解决恰恰是人获得生命乐趣的方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优越感的目标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对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人也不应该气馁,而是应该及时调整,选择更多新的途径。
二、优越感的正确指向是社会情感的建立
每个人都希望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是重要的,这里就暗含着对优越感的追求。这种重要性是通过对其他人所做出的贡献而非索取体现的。因此,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人不能偏离社会情感这一指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社会情感赋予个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并且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
个体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社会有益的事,才是正确的事;任何偏离生活规范的行为,都必然会与法律和现实发生冲突,并且无益于个体生活价值感地获得。不过阿德勒也客观地指出,社会制度和风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个体不应该受到社会制度的压迫,正如人们为了摆脱低下和屈从,摧毁了神祗。阿德勒强调社会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但并非要求个体对某种社会制度地绝对遵从。在自由主义盛行的今天,对社会感的强调无疑对社会上公共道德失范的状况具有借鉴作用。
个体对优越感地追求会促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归纳起来有四种,即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对社会有益型。只有最后一种生活风格是良性的,从根本上就在于其包含着社会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个体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感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普遍有效的唯一标准。
三、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情感
帮助儿童建立社会情感应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入于,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儿童与他人建立友好、信赖与合作的关系。“父母本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与外界也应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小孩才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我们还看到:小孩在学校也要觉得是班里的一分子,是其他孩子的朋友,并且能够信赖他们的友谊。”家庭和学校的目的都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中平等的一员。
如果儿童在追求优越感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与合作,并最终获得了进步与成功,他们就会真正地重视社会合作精神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当从关心的情感出发,站在儿童的出发点上去了解其想法、发现问题,并引导和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只有真正地关心他人,我们才能成功。我们必须设身处地,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通过他的耳朵来倾听。他也必须尽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了解。我们必须展现给他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兴趣、关心。我们必须与他合作来找到其错误。”。
在教育中,关爱的态度是最为核心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关爱,那么教育者自身当然也应当体现这种情感。不过这种关爱并非指的是非理性的溺爱,也更非忽视和冷漠。过分的骄纵会使孩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不懂得合作的益处和必要;被忽视的孩子则不知道爱与合作的价值,对外在环境抱有冷漠和敌意的态度。只有理性地把握关爱的尺度,才能培养出具备勇气和毅力的孩子;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可能最大化地展示自己的潜力。“除非我们努力使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我们就无从判断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如果我们吓唬他们,夺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那么,他们固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但如果我们鼓励他们的勇气,那么,这种儿童就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外界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
平等互爱的家庭环境会对子女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会对孩子学习合作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父母之间的争吵和相互指责会暴露他们之间的不合作态度,同时在争吵中,父母双方会把孩子作为争吵中的棋子,争夺孩子对自己更多地爱,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无疑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除了争吵之外,家庭中单方权威的模式也无助于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母亲常常会在处理孩子的棘手问题时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在阿德勒看来,这种方式会有损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并使孩子把父亲视为生活中的权威,母亲相应地被摆在了弱者的地位上。母亲有责任,也有能力与父亲一起帮助孩子把问题处理好,这是平等合作的家庭氛围所必需的。父母应当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其中包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而非单方面由一人做主。
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儿童对合作精神的理解从家庭内部扩展到外部世界。生活在开放、与外界交往频繁的家庭中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友好、信任的感情;生活在封闭家庭中的孩子,则会对外界产生陌生、敌对之感。开放的家庭不仅在家庭氛围上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还会鼓励孩子独立与外界打交道、建立联系,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孩子的合作能力自然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民主与鼓励的养育方式是阿德勒最为推崇的。溺爱从来都不会带来爱的回报,而只会造成被爱者更多的索取,并把这视为理所应当。过于严苛的态度,也只会让孩子丧失信心、畏首畏尾。父母应当成为子女的朋友,在可能程度内为子女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培养其独立决策、应对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为未来将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发展有相当的耐心和信心,因为如果家长都怀疑孩子的能力,那么又怎能培养起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呢。
2学校方面
阿德勒指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能为大众利益共同努力的人。因此,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学生就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对于学生,学校的要求可以被定义为“两个合作一个兴趣”: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以及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教师在其中起着灵魂作用,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使他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创造良好互助的班级环境,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情感的人。“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儿童初进入学校,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一新环境的心理调适。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面对新环境的准备,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卑的情绪,面对挫折不知所措。教师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并帮助学生建立对所学科目的自信感。学生在学业上的兴趣往往与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相关联,如果他喜欢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对这门课抱有更大的热情,反之亦然。如果这门课的老师讲课缺乏技巧,并且对待学生态度粗暴,那么学生就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通常来说,粗暴的态度比授课技巧更能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排斥心理。因此,阿德勒十分强调鼓励、宽容、耐心等教学的艺术,因为批评和责备只能使学生产生悲观情绪,放弃努力。
另外,阿德勒否认正常智力情况下的遗传因素,当然智力超高或者智力缺陷者除外。他强调,“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自己教育的价值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毫无逻辑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念。”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家庭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文化的综合影响。剔除来源于家庭的影响,一般智力的孩子是没有遗传优劣之分的。事实上很多被老师称赞聪明的孩子无非短时间内的强记能力较好或者对某类问题反映较快。轻率地做出这样的评价有可能造成两方面不良的后果:被评价聪明的孩子会自恃智力高而不愿努力,被评价愚笨的孩子会丧失信心而放弃努力。
教师应当坚信智力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经过鼓励和帮助,都能克服障碍,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因此,教师不应该对一个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妄下恶毒的断语,诸如评价他们前途黯淡或者蠢笨无能。这只能加重学生的懦弱情绪,并且由于缺乏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学生会相信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放弃努力的尝试。只有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才能促使学生大胆地尝试并克服眼前的挫折,最终取得成功。阿德勒指出,“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学业不佳的学生要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给予相当的耐心,以时间换取学生进步的空间。因为这种障碍从根本上说是其生活方式方面的障碍,如对克服困难缺乏足够的勇气或者是对自身能力评价较低。
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营造一个友好的班级氛围。蔑视和贬低他人的人本质上是懦弱的,这种行为是其追求优越感的歪曲表现。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分数较低的、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讥讽的态度,并且对学生之间的类似现象予以及时坚决地制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得到教师较低评价的学生往往也会被班级同学评价较低,甚至有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在阿德勒看来,教学应当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理论很有些实用主义的意味,事实上,杜威的确从阿德勒的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成分。阿德勒反对粗暴、逼迫的教育方式,提倡鼓励、耐心的引导方式。他甚至坚决反对惩罚在教学中的应用,认为这样只会加剧学生的排斥心理,把学校看作不是其追求优越感的适合之地。
3二者的相互结合
虽然父母和教师同样负有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并且双方对对方教育当中出现的偏差都能起到纠治作用;然而,阿德勒指出,鉴于教师的职责和对教育观念的敏感度,教育的责任应当主要由教师承担。
虽然问题儿童的出现不应仅仅归咎于学校,但是学校作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有责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及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家庭教育受父母性格、文化程度以及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学校负有引导儿童从这些负面家庭影响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的责任。阿德勒指出,学校教育对个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有能力也有责任使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作好准备。
由此,教师不免在工作中与家长发生冲突,因为教师的纠正工作必然是以家长的教育失误为前提。但是,教师需要谨记的是,“家长无需为孩子表现出来的所有毛病负责。因为家长并非富有技巧的教育者,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习惯来教育子女。”教师有时候会产生教育责任推诿的意识,当问题解决不了时,就把“皮球”踢给家长。有的教师甚至会对学生说,“我要问问你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同时,家长也会因为被召唤到学校而对教师产生抵触心态,他们会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被指责。教师应该转变心态,以平等恳切的态度而非指责抱怨的情绪,与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应该使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善意,并使用技巧来帮助家长。居高临下的态度,只会使家长拒绝合作。要注意的是,即便家长愿意配合,由于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态度的转变也不可能是迅速彻底的。
在沟通方式的选择上,教师不仅仅应当考虑到家长的态度,还必须留意不当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伤害。譬如通过成绩单反馈的沟通方式,多数教师认为让学生把成绩单带回家签字是为了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其在学校的表现。这种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不过,取得了好成绩的孩子即使没有被要求也会主动把成绩单展示给父母看,而拿到不理想分数的学生则想办法逃避父母看到成绩单后会带来的惩罚,甚至会模仿家长笔迹自己签名。如此看来,签名的效果就失去了,因为教师的重点意图是要家长协助督促取得不良成绩的学生学习。可是,依经验来看,若非万不得已,学生是不会把糟糕的成绩告诉父母的。阿德勒指出教师应该考虑到某些学生家庭的特殊情况,如某些家长会采取十分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对这些学生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因为,成绩不佳已经令学生感到自卑,把成绩单带回家又会带来更多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受到批评,成绩不好,并丧失了赶上其他学生的信心,那么,他自然就不会喜欢学校,自然会设法逃离学校。”
四、结论与评价
阿德勒把社会情感的培养看作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我国目前教育目标严重向分数倾斜的现状无疑有纠偏的作用。不过,阿德勒的思想也有其缺陷,从教育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应当完全排除强制的思想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另外,阿德勒未能从社会维度出发来看待社会情感的养成。
第一,阿德勒的思想对单纯以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冲击。虽然教育界已经逐步对素质教育重视起来,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分数在实际意义上仍然被学校视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而且,从现实来看,考一个好分数,就能占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并且借此获得能力地进一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看,素质教育甚至被抛给了大学,大部分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有精力参与到各种社团和爱好小组中去。然而,某些素质一旦缺失了,便很难再进行弥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宽容,以及基本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这些都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阿德勒强调,幸福感不在于成为第一名或者是最好的,而是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同伴。人是处于社会关系网络当中的,与他人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不懂得互助与关爱他人的人是无法获得幸福感的。我们的教育要帮助个体找寻生命的意义,就应该注重人的社会情感的培养。因为假使没有社会情感,人便很难在个人成就的追求上取得成功;即便成功了,也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无益于整个社会的福祉。
第二,阿德勒对教育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他否定教学过程中的逼迫和强制,强调只要耐心并加以鼓励,儿童就能达成学习的目标。其实,在现实的实践中,学习过程中是需要强制甚至惩罚的。正如涂尔干所指出的,真正的教育始于文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又要求人们迅速掌握这些知识以承担社会分工,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教育“必然会有某种艰辛的和带有强制性的因素”。由此,建立在关爱基础上的约束和督促在教育中还是必要的,当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
第三,儿童社会情感的培养应当从三个维度出发,家庭、学校、社会。阿德勒强调了学校为主,家庭潜移默化为辅的教育方式,却漏掉了社会这一重要维度。家庭与学校属于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又与社会有所区别,譬如家庭比社会多些温情,学校则宣扬地是社会文化中积极的方面。然而,个体即使经过了学校的“孵化”,进入社会后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情感的完善化要在个体进入社会后才能完成。可能如阿德勒所说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地是儿童心理学,所以他未能从社会视角出发对社会情感的养成做进一步的论述。这可以看作是其理论的一个缺陷。学校不应当被设想为脱离社会的“真空”,而是有责任在学业以外,通过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到实在的社会生活,更好地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周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彭正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见习编辑郭振玲)
维护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以下是一些家长可以采取的方法: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家长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可以通过聊天、游戏、阅读、户外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家长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尊重的家庭氛围,营造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给孩子合适的责任和自主权: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合适的责任和自主权,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重要性和成就感。例如,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自己安排一些活动等,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家长可以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教会孩子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可以告诉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鼓励孩子诉说自己的感受等,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体系。
帮助孩子处理压力和困难: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例如,可以告诉孩子如何面对挫折、鼓励孩子勇敢尝试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和成长。
总之,家长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帮助孩子维护心理健康,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增进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学习和扮演简单的社会角色,引导幼儿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建立宽松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亲子关系的建立,积极保持家园教育的—致性,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关系家园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不断扩大的社会认知中,体验积极的社会情感,学习社会行为技能,建立初浅的人际关系的过程。概言之,就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对社会适应的—个动态过程。
—、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目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培养幼儿社会性是为公民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二、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幼儿社会性形成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都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过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形成的关键。幼儿社会性形成固然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认知,但认知只是一个基础,它与最终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尚无必然联系,因此在幼儿自主观察、体验、实践基础上的情感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此外,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受制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的生存与交往环境、幼儿自主活动的质量及所受教育的全面性。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也离不开其品质的发展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它们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十分有效。
三、培养幼儿社会性的主要途径
1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师生、亲子、伙伴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首先要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视同仁,关心爱护不同类型的幼儿,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做到和蔼可亲、正确引导幼儿行为。同时,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精神面貌,一言一行,幼儿都将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转化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应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都市化的生活日益普及,幼儿的伙伴越来越少,“自我中心”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伙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了解不同行业的人的社会生活,学习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他们会通过不断的观察、模仿学习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相互交往的经验和技能,在幼儿园与家庭的正确引导下,形成自己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是非观。
为幼儿创设实践活动场所,是帮助幼儿将学习的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自身的实践行动联系起来,有效实现幼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让幼儿在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的过程中,进行情感迁移,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逐渐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家园共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幼儿园与家庭一致要求,共同培养、共同引导,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同时,也可通过“家长园地”沟通家园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的内容得以在家庭活动中延伸。家长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帮助与陪伴幼儿成长。
与此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的前提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学习同伴的长处,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包容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要想培养性格开朗、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努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是时代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生命中最早的男性榜样,能够对孩子的价值观、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父亲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角色:
亲情之父 在孩子幼年阶段,父亲首先要扮演的角色是亲情之父。他们需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爱和关注,给孩子营造安全、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这种父亲应该多陪孩子玩耍、交流、给予温暖的拥抱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健康的情感基础。
学习之父 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后,父亲还应该扮演学习之父的角色。他们需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这种父亲应该和孩子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协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孩子勇于尝试和探索,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榜样之父 在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后,父亲应该扮演更多的榜样之父的角色。这种父亲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示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时,父亲应该与孩子开展更多的深入交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人格。
朋友之父 在孩子成年后,父亲还应该扮演朋友之父的角色。这种父亲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和孩子建立更加平等和信任的关系。父亲应该在生活中支持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成为孩子的坚强后盾和可靠的伙伴。
总之,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需要扮演以下角色:
保护者:父亲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他需要保护孩子免受外界的伤害,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榜样:父亲的行为和态度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他需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
导师:父亲应该成为孩子的导师,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教导孩子掌握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技能。
朋友: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亲需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同伴: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需要成为孩子的同伴,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体验,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的变化。
总之,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而且这些角色是相互交织和互相支持的。父亲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角色,帮助孩子顺利成长,成为独立自信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