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鲈之思内容是:“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来自《世说新语·识鉴》。关于“莼鲈之思”,他自己有诗为证:“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
注释
1辟:被任命
2东曹掾:官名。掾:原为辅佐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统称。
3莼菜羹:与鲈鱼脍并称为吴中名菜。
4羁宦:寄居在外地做官
5俄而:不久
6见机:洞察事情的苗头。机,通“几”
译文
张季鹰(张翰)被任命为齐王的东曹掾一职,在洛阳见到秋风吹起,于是思念起(家乡)吴地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顺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了求得名声和爵位而羁留在(家乡)数千里之外当官!”于是(他)驾起车子便回去了。不久齐王落败,当时人都说(张季鹰)是能够看到细微的预兆。
成语出处《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莼鲈之思”说的是西晋人张翰的故事。
2、“莼”,指的是莼菜。莼菜属睡莲科植物,在我国黄河以南地域的池沼河塘中都有生长,尤以江浙一带为多,每年阳春三月是采摘莼菜叶的最佳时节。莼菜味甘性寒,长久食用对人体很好。
3、“鲈”,指的是鲈鱼,鲜嫩味美,长四至五寸,历来为名贵鱼品,我国沿海均有出产。
鲥鱼、鲈鱼作为一种河鲜,其鲜嫩多汁的美味在古代就已为人们所发掘,更因为其产地的稀缺性和时节的变化性而受到追捧。除了将它们作为美味享用之外,文人也从中发掘出了许许多多的象征意味。其中,鲈鱼多代表了归隐思乡之意;而鲥鱼则指向了两种内涵,分别为思乡之情以及哲学之思。一、“鲈鱼”的意象
鲈鱼的归隐思乡之意源于张翰的“莼鲈之思” ,张翰因为回想起了家中的莼菜以及鲈鱼,于是就罢官回家,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正是这种内心的豁达以及对于功名利禄的看淡,成为了众多文人所推崇的对象,而“莼鲈”这样两种食材也一跃而起,成为了文人用来表达对隐逸生活向往的方式。
其中辛弃疾极为喜爱这一典故,在词中多次运用——“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这也表现出了他内心对于为官和归隐的纠结之情。
三、“鲥鱼”的象征鲥鱼所表达的内涵则更为多元化,鲥鱼作为一种洄游性鱼类,会在四月之时逆流而上,而这种寻找出生之地的行为在文人的眼中也就变得诗意化,触景生情,从这样的行为中引发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从而让鲥鱼转变为了一种思乡的寄托,比如“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一种思念之情,在其中油然而生。
此外,鲥鱼作为一种美味,诗人在品尝的过程中也不放过对此意义的阐发,从而转向了一种哲思的程度。如“人生事事元堪恨, 岂独鲥鱼骨太多”,虽然鲥鱼是如此味美,却依然有着鱼刺太多的弊病,诗人从中感悟到一种人生的写照。这就是鲥鱼的第二层意味。
典故:
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南归。(出自《世说新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
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求田问舍
出
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中有记载,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