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的虚饰和诈伪的思想感情。
《饮酒》,作者为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所作,他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本诗表达了陶渊明弃官归田之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调。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陈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诗人理解人生真谛后的愉悦。全诗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但含蕴丰厚,富有理趣。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真谛。
1、山水田园诗派。
他著名的作品还有哪些呢?
《停云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答庞参军并序》 《劝农》 《命子》 《归鸟》
他写诗的特点是什么?
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这个是苏轼的评论。
多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表达了“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
1:寄情山水诗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4、简析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他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