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语文要素与单元语文要素

张贵栓‖语文要素与单元语文要素,第1张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独立的单元。针对单元的安排,陈先云要求:理清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目标的发展性。他强调: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3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课后思考训练题,一般是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安排有文前提示语,当然,策略单元的课文,既有课后思考训练题,也有文前提示语。

一、单元导语

写在单元主页里的话,统称之为单元导语。实际上,在单元导语中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标明了本单元的顺序,如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等。二是确定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因为教科书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人文主题也称之人文要素。三是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所以,单元导语有鲜明的学习专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单元导语是单元线索的概括,含有单元的核心内容;单元导语是单元重难点的展现,提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单元导语是学习策略的引导,有原则性、建议性、必要性、指导性。

  单元导语中,虽然文字不多,像是贴上“标签”,但信息涵盖量是较大的,对单元导语的理解需要综合考虑。

二、语文要素

什么是“要素”?《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语文要素呢?“语文要素”简单理解为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现在,需要重新理解“语文要素”中的“语文”一词,它不应该是指“语文”这一学科或事物,而是指“语文学习”这件事。这样一来,它的内涵就清晰多了,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那么,“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也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建构》中明确指出:语文要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具体点儿说: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他要求,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围绕阅读、表达(口语与书面语)、习惯三个维度进行。所以,语文要素需要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所以,语文要素从宏观上理解,我们需要把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学段的连续性,把握策略的体系性。

三、单元语文要素

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就是单元的语文要素。单元语文要素有着具体的指向,单元中的某些课文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某些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

陈先云强调说,单元导语≠语文要素。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重叠、有交叉,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这要求我们不要单纯从字面去理解单元导语,要真的研究每一条的内涵。

我们需要回归到单元本身,从本单元的实际角度出发,应该从微观上来研究单元语文要素,才能使得单元语文要素从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从而,具有可操作性、时效性等。

如统编教材三下第七单元,单元主题《天地奥秘》,单元人文要素: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单元语文要素: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2、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可见,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包括人文要素,语文要素等。单元语文要素比较具体,是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来落实的。课文是个支架,如课文《我们的奇妙世界》课后思考训练题一、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空和大地。课文《海底世界》课后思考训练题一、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课文《火烧云》课后思考训练题二、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到的。

四、一课一得

单元语文要素与一课一得的联系非常紧密。得到什么?需要明确并能够落实的单元语文要素。我认为,单元语文要素应该是保底的要求,必须首先做到的,但上不封顶。

比如,统编教材四下第四单元,单元主题是《动物朋友》,单元人文要素:奔跑,飞舞;驻足,凝望。可爱的动物,我们的好朋友。单元语文要素:1、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2、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本单元的课文有《猫》《母鸡》和《白鹅》。得到什么?需要先理解作者如何分别抓住猫、母鸡、白鹅的特点,表现对猫、母鸡、白鹅的感情,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然后,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

怎样才能得到?“交流平台”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①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

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起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个傻孩子……”

③我们说话和习作的时候,可以试着运用这些方法。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学生先到先得。

当然了,对人和动物的喜爱之情,不至于这些,还有其他的描写。如“词句段运用”②选择词语仿写句子,“活泼的小狗”“细心的小亮”“热心肠的老奶奶”等。

“反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修辞手法。之前,学生对动物的描写应该也有,但此种修辞手法,不常见,也不太会用。在教材里初次接触,这就是教材的例子作用。

得到什么程度?基础有了,提升才有效果。“词句段运用”②选择词语仿写句子,这是提升。它体现的是表达与交流的综合能力,写好《我和动物朋友》的那些事儿,既回归了原点,又有了提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大量阅读,就是为了较好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实现“一课一得”。“精读引领课”《猫》可以链接阅读《猫的眼睛(节选)》,《母鸡》可以链接阅读《小动物们(节选)》,《白鹅》可以链接阅读《狮子(节选)》,可在“组文阅读课”上阅读《老猫(节选)》《猫婆(节选)》《白猫王子七岁(节选)》,还可以在“自由阅读课”上阅读《刘家猫园(节选)》《田野里的蜜蜂》《巩乃斯的马(节选)》《鸽子》《绿毛龟》《狼王的复仇(节选)》《香格的故事(节选)》等。

举个例子吧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课文所处的单元安排了两项语文要素,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二是学习写日记。该课文是张秋生先生的作品,作者从儿童视角描写了秋天雨后水泥道上的发现,赞美了秋天,赞美了大自然。在课后练习题中,编者安排了五项内容。一是六个要求认读的字,十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二是“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三是“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学交流”;四是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五是阅读链接,阅读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以上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中,第二至第四项是对应单元语文要素的,第一项是每篇精读课文都会安排的学习任务。这几个方面的学习任务,都离不开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该课,基本的路径是阅读教学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提高审美品位的过程。由此看来,为语文要素而语文要素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将其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在阅读实践中习得。

基于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的解读以及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的认识,本课教学可设计安排几项教学活动。一是根据自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学,学生能读通课文,对秋天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语言的美有所感触;能够认读、理解以及正确书写生字词,发现自己阅读中的疑问,标画出难懂的词语。二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有效的阅读学习对话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根据课文朗读情况,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订正。借助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有意义的指导,让学生获得规律性的字词知识,如通过“明朗”一词的理解,梳理出可用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借助词素意思、换近义词等方法,为理解难懂的词语做好方法的铺垫。引导学生聚焦课文重点段落,与文本、作者、编者对话,学习语言,发展思维,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以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之美。

细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会发现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

这三个自然段语言优美,准确表达了作者的观察成果,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美以及对自然美的赞颂之情。阅读这三个自然段,能完成课后除生字外的其他学习任务;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都集中在这三个段落,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

该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难懂的词语切入,将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之美融为一体。学生自学难懂的词语之后,一般会提出对“熨帖”和“凌乱”两个词语意思的疑问。“熨帖”一词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读懂,所以对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熨帖”,要让学生阅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并抓住“紧紧地粘在”“平展地粘在”思考想象,就能够理解什么是“熨帖”了。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再回到这三个自然段,反复朗读感悟,将大脑中形成的多彩的梧桐落叶平整地铺满路面的画面读出来。“凌乱”与“明朗”构词方式相同,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字意思一致,可用借助词素意思理解的方法理解。运用该方法理解“凌乱”,那就是“乱”上加“乱”,非常乱。这与课文的描写“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产生了冲突。这便创设了最佳的教学引导机会。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会发现这里的“凌乱”,其实是一种不规则的美,即自然之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补充生活中常见的自然之美,如蓝天上的白云、连绵起伏的山峦、一群飞翔的海鸥等,让学生欣赏,整合自己的认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自然之美。通过“凌乱”这个难懂词语的理解,与文本以及作者有了深刻的对话,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学生与文本有了这样的深度对话,再来朗读课文这三个自然段,情绪、情感会更加饱满。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只是完成了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教师当然还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语言文字中,领悟作者的表达特点。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点段落的阅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经验。如作者观察秋天雨后早晨水泥道上的梧桐落叶,注意到了落叶的形状、颜色、光泽,还注意到了整条水泥道铺满梧桐树叶的样子,既关注细节,又不忽略整体;在语言描写上,作者更是善用叠词与比喻,从数量到形状,从颜色到光亮,节奏有缓有急,写得形象逼真。这些都要引导学生感悟。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再一次阅读,再一次与文本以及作者对话,不论是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还是对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生都会增加更多的情感。此时,教师将音乐、画面引入,再配上恰当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秋天雨后的早晨,带到了落满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那情景是美的,那朗读课文的声音是富有诗意的。

第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活动是将阅读链接的内容引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梳理出张秋生与汪曾祺在写作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相同点是两位作者对写作对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表达生动准确。不同点是一个写的是自然景观,一个写的是人文景观。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后小练笔题目,让学生完成。因为前面有深刻有效的文本对话,小练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学语文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现象,又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

客观事物是真实的——真实就是不变的、普遍的——柏拉图:感观事物是变化与具体的,它是不真实的,它们的不变性、普遍性来自亚里士多德。

、 在备课中树立新的理念。1.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教师在备课中,不能只是以为在为教一节课做准备。首先要想到这一节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什么。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认字、读字、写字,而且要在笔画、笔顺、结构方面渗透、归纳,为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作准备。2.树立“语文全面教育”的理念。教师备课,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认识上把握住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把握住语文课程能为义务教育做什么,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听说读写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环境中整体领悟,尊重独特的情感体验……)。3.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标准》的第三个课程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在备课时,从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确定,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评价的适时、适度,都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4.树立“开放的大语文观”的理念。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一篇课文,一本教科书,要和生活、和做人融于一体。语文学习不是封闭式的学习,它应该包括学习语文的一个人的整个的生活空间,甚至精神世界。这正是《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真实含义。5.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的理念。(1) 看透语文教材。叶圣陶先生有个精辟的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教学及常见的是误将这些文当成全部,误将读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把学生的培养抛在了一边,变成了学生为文服务,局限了教学,扭曲了教学。语文教材是以少学多,是获知之例、育能之例、启智之例、做人之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之例,既是练例,又是范例。看透教材就要跳出教材,要懂不为懂,以文为例,教文育人。(2) 吃透语文教材。教材虽是例子,却又是凭借,当例子指的是目的,并不是不重要,看得远需要站得稳,当例子更应钻例子。吃透教材,就要挖掘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载体。吃透语言因素的七要素——音、形、意、道(道理)、境(语境)、情(感情)、采(文采)。要在重点、难点、特点处吃透。(3) 开发语文教材。①扩点:及教材的简略处求扩展,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处求具体,暗含处求明朗,延深处求续编。②疑点: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疏通性、探究性、鉴赏性、评价性质疑。③异点: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对中求异,异后求佳。④评点:评价任务、情节、语言、作者……⑤争点:抓住教材某点引发争论、辩论。⑥联点:无联系因素的联接,远距离的联接。⑦移点:借课文内容,移情境,移角色,移情感。⑧用点:根据教材,结合实践需要,灵活运用。⑨易点:抓住教材容易处,有意加上适当、有趣的难度,激发火花。二、 一篇课文的钻研。(一)钻研一篇课文的五个步骤1.初读课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当教师刚接触课文的时候,应当认认真真地读几遍。要强调这里的“读”,不是默读,而是出声朗读。教师要在吟咏中体味文字饱含的意境和感情,促使自己尽快地进入课文。认认真真把课文读了几遍,基本搞清课文有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怎么一层一层表述出来的,理清课文大致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点。对课文的写作方法,多多少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疏通文字是这一步中很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在一篇课文中一个字词只是极小的一个局部,但在教学中绝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字的读音、书写、意思都要正确。2.逐段细读,理解内容,抓好重点词句。“段”指的是自然段。备课钻研理解课文,教师还要静下心来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去揣摩语言文字,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以便分清课文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每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抓重点词句的好处:1课堂上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理解感情;2指导朗读,或者进行语言文字训练;3更好体会作者锤词炼句,铺陈华章彩文,4让自己在品味重点词句时更好地理解课文,让自己的感情同作者的感情同样起伏升沉。3.划分大段,理清思路,理解布局谋篇。在逐节细读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归纳出自然段的段意之后,教师要把课文的结构段逻辑段(大段)划分好。4.通观全文,了解写作意图,抓住主旨。(1) 回过头去看一看抓的重点词句,归纳的段意是否服从中心,如果游离了中心,就该加以补正;中心是怎么表露的,作者从哪个视角选择材料,用了什么样或哪些写法来表现物、情。(2) 对课文设疑。(3) 对根据名家的名篇节选删改的,应尽量找原文读一读,和课文对照一下。5.结合实际,制定目标,选定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结合实际: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实际去考虑学生的实际,从“备教材”到“备学生”。从总的方面说,要注意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已具备的学习方法;从细的方面说,要注意学生们听说读写的水平、思维方式、生活范围和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有哪些差距,课文包容的信息,哪些是学生们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哪些是他们的盲区,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能否被他们吸收、消化、记忆、运用。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前提下,还不要忽视个体差异,以便分类指导,最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和发展。制定目标:制定教学目标,要依据《标准》、《大纲》,把握好学段及年级的要求,分清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层次水平。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课文,把握好课文在全册、全单元的位置及作用,把一课书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纳入一个单元的训练体系中去,呈现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梯度。制定教学目标,更不能脱离学生知识、能力、智力、非智力以及生活范围的实际。制定目标时,要明确、合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与态度的指向都清楚,是可以评估检验的。切忌把教学目标定得大而空泛,多而繁杂。选定内容:对一节课内容的选定,要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二者的关系。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学生是能读懂的,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不讲或少讲在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不要忘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结合课文适当地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把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确定重点:在内容上肯于取舍,才能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改革。课文重点的确定,除依据《标准》、《大纲》之外,还要依据单元训练点,抓好课文与主要内容、中心紧密关联的段落,紧扣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确定难点:难点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离学生生活较远,缺少感性认识,知识储备不足又难以想象的。2含义较深,不易理解的词句。3课文中讲得比较深的道理。4较长课文复杂的结构。三、 阅读教学的备课。(一) 导课的艺术1 开篇引导,也叫导入新课,导语:目的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导语力求“精”“新”二字,要生动、有文采、有感情。导语设计有法无式,既可介绍背景,介绍作者、人物,直接审题;又可出示图像,创设情境;也可提出问题,故设悬念;还可讲个故事,做个练习。总之要富于变化,激情引趣。2 课堂指导,善于点拨:《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课上的指导点拨主要体现在导读、导思、导路三方面。(1)导读:是切切实实给学生读书的时间,真的做到书声琅琅。初步感知课文时,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读正确,把课文读顺。理解课文关键处,表现课文主要内容的段。重点的句子,要反反复复读,边读边想,以思促读,借用学生质疑的问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读懂内容,领悟感情。这时的导读,一是注意对词句的理解,咬文嚼字品字品句的深度是和诵读达情的水平大体一致的;二是适当在朗读技巧,比如重音、停顿、速度上要作指导。(2) 导思:是指善于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抓住时机,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疏导学生的思维。(3) 导路:是指把握学生的学路,引导学生和课文之间的“对话”,去贴近作者的思路,找到课文前后内在的逻辑联系。3收尾诱导:结尾切不可拖泥带水,也不能僵死呆板浅白直露,虎头蛇尾似的结尾肯定削弱教学效果。结尾应当总结概括、深化延伸、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6a4hSYUrBA_Jk1Ww7KErg

 提取码: tj8i

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质量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如一节阅读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阅读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以及文章的体裁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评课 一、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采用哪些方法,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是否做到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通常,传统的老师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好不好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也就是课堂热闹就是好课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如有的老师在讲读完《甜甜的泥土》(笔者要举例论述)要让写信给王小亮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关键语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对写作特色的正确品悟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笔者举例论述)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如,淡化结构、层次教学,重在整体感知课文,如《社戏》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笔者举例论述)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同时还要评出教师设计的衔接语言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活动(包括讨论)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两天九节的各种课型为我们带来了对语文教学的全新认识,也对语文学科中的语文要素有了诸多的了解,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困惑和痛点,如:

1如何认识、理解教科书中的语文要素?

2单元语文要素中的知识、方法或能力训练点如何分配,教学中把握到什么程度?

3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4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如何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

5如何将人文教育融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中,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6低年段教科书没有安排显性的语文要素,如何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低年级学生有书面表达、与人沟通的愿望,但是怎么突破写字量不能满足表达需求的瓶颈?

如何将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自然巧妙地融入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并体现出阅读的趣味性?

材料作文在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年级开始如何学习整合信息、准确运用材料进行作文,为后续的材料作文作好铺垫?阅读策略单元“预测”,老师们最大的困惑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初步的了解,如何开展预测?

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初中阶段提出运用跳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阅读策略“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对于学生今后语文学习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与阅读单元中精读课文教学有什么主要的区别,它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如何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营造充满笑声与智慧、全员参与的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做一名好的听众?统编教材只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单元,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的价值意义及活动如何有效开展?

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教学效果。

A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精准,能体现教材单元编排意图,与单元语文要素、课后思考练习题等提出的目标要求一致。

B教学过程:课堂上学习任务提示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反馈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或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C教学效果:能体现“一课一得”,学生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在本单元所要求的语文要素方面的实际获得。

第一,文体意识、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普遍增强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比如,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中年段的寓言教学,能够针对中年段学生能看出作品情境范围内的意义,并能把它转移到人的身上这一特点,来设定目标,开展教学,文体特点、阶段教学目标清晰了。再如,目标意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课时“教什么”明确了,语文教学活动设计努力体现学与用相结合。

第二,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普遍提升,表现在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预示着小学语文教学开始走上正轨,课堂教学已经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属性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现在大多数五年级学生写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基本上是没什么困难的,且学生的字书写得端正、整洁。这得益于广大老师们的努力与培养,也与老师们能够正确地把握统编教材“阅读与表达并重”、落实语文园地“书写提示”栏目设置有关;与统编教材倡导的从题材(内容)入手、从生活入手、从兴趣入手有关,跟老师们在习作指导上的观念转变有关。

第一,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特别是视频资源,一些老师的课堂上,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课程资源目的性不强,实效性不足,不用行不行?如果不用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建议还是不要用较好。“双减”背景下要思考如何减轻师生查找资料的负担,要珍惜、用好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

第二,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家作品或拓展阅读课文原文的问题。

写作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其写作是把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传达出来,达到与人交际、沟通和抒发感情的目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多以读者为中心,很少从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遣词造句、运用语言。一篇文学作品编入语文教材作为课文供学生阅读、学习,其阅读主体发生了变化,功能、价值也随之发生改变,语文教学应注重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并让学生领会。关于选文的修改,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凡选文不宜如我苏人所谓‘拉到篮里就是菜。’”意思是说,不作修改的文章,是不能直接选入语文教科书用作课文的。正如吴研因先生所说:“即使是名家的诗文,也不容易入选。偶然选了两篇,也得再三斟酌,使它没有一个字晦涩、含糊,没有一个句子杂乱敷衍,不能合用。”对于拓展阅读课文原文,或者引导学生比对原文做法,我是不太认可的,这涉及作家作品选入教科书中文本的教学价值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到了需要深入理解、全面贯彻统编教材编写理念、编排意图的新阶段。

教材关系到国家事权,是体现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持续不懈地推进统编教材的价值体系、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等的贯彻落实;应该基于统编教材的理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使统编教材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良好氛围可持续保持下去,不断向着高质量的目标前行。

“语文要素”是怎么提炼出来的(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重新认识?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性把握?是……)语文要素解决了以往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哪些语文教育问题?语文要素会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可以预期的变化?语文要素有助于教师树立目标意识,明确了“教什么”,提示了“怎么教”的路径。调查显示,有852%的教师认为语文要素让‘教什么’变得清晰。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随意状况。

语文要素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形成合力,有利于教师建构单元整体教学思维。教师认为在单元语文要素的指引下,便于实现单元整体化教学。

语文要素有助于明确教学评价标准,便于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与检测题。语文要素让“教什么”变得清晰,更让“学什么、学得怎么样”变得可测。学生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学的目的性更强。首先要了解、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问题,也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论争一直停止过,因而语文教学一直在忽左忽右的道路上行走。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比如,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是一门怎么的怎样的功课》中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并重”,阐明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强调的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习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建立语文教科书的科学体系,依托教科书使语文教学走上周密的、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是几代语文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愿景和梦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在他与夏丐尊先生合编的语文辅助课本《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就指明了:“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他还提出“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这套教材对语文读写训练点作了系列化的安排,体现出层次性和发展性;三类课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的设置,把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起来,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教材编排体系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语文教材科学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袁微子先生功不可没。统编教材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在落实体现国家意志、遵循语文学科规律与体现儿童性之间,寻求结合点,找准着力点,力求实现三者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制的融合观,即统筹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课程观。

这一指导思想还体现在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吸收与借鉴。特别是对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袁微子等老一辈语文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简单地说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要素。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导语列出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这是统编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特点之一。

重点围绕或聚焦学习、掌握、运用阅读的方法、能力,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方法、能力安排相关内容。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是本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安排语文要素,着重解决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明晰语文课程内容,解决语文学科学什么,为什么学,小学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一文中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搞一阵。”

二是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序列,体现训练的系统性。教材依托要素对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以及每个项目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作了具体的课程规划。

单元导语,课后思考题和文中的提示,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是落实语文要素的主要载体。主要特点如下:

1语文要素低年级教材以暗线、中年级开始在导语中以明线的形式呈现。

2教科书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过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这是教材训练体系上的一大特点。

3单元设计尽可能考虑单元内部、单元之间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阅读中学习表达的方法,体现“阅读铺路,由读到写”编排原则,将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4每册单元导语安排的语文要素并不都是新的知识点,有的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升为方法、能力或习惯,有的是综合性的,体现出内容安排的层次性、发展性。也就是说每册教材只安排两三个重点要素。

5统编教科书按照双线组元的结构设计,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各栏目设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并不意味着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

教材在考虑到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相互关联的同时,也重视其相对的独立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使必要的表达能力得到专门训练和应有的发展。比如,口语交际中某些生活类交际话题、讨论交流类话题,不一定都以阅读为基础,有的以交际功能为主要线索来编排。教材写景物类的课文单元较多,不太适宜让学生在每个这样的单元中都来写景。

阅读策略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习作需求与阅读需求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不太适宜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紧密联系。

1弄清楚语文要素的内涵,明确“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是表层结构的“新鲜感”,即同样的意思使用了不同的词汇和句式来进行表达。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二是深层结构的“新鲜感”,即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主题,更丰富的内容,更多样的视角。可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从儿童阅读发展的阶段特点来看,低中年级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此时的“新鲜感”更多来源于表层结构,文章选择应多考虑用字难度、词汇丰富度和句子长度等表层因素。

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此时的主要任务是“在阅读中学习”,应该侧重深层结构的“新鲜感”,即文章选择应着重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已有的背景知识,文章本身的主题、立意和深度等深层次因素。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习作目标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

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教材的编排是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习作实践中去。讲故事,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者自己编的故事,用口头语言的形式讲出来,不需要用稿子讲。故事类型很多,如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科学故事、笑话故事,但只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而复述的文本体裁广泛,不限于故事这样一种文学体裁。

复述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能力来说,简要复述要高于详细复述,统编教材三年级编排的详细复述,四年级编排的是简要复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目标指向:学习、运用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达到高年段写具体的目标。要想将事物写具体,就需要留心观察、细致观察;了解观察方法;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实质上是在中年级学习观察基础上,促进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学习写文章首先得学会观察,写文章的时候无话可说,没有材料可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不会观察或没有留心观察。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是中年段强调的一个重要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练写过程中,了解、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从三年级上册的观察要细致、要调动感官、看到事物的变化,三下借助记录卡写观察日记、学习有序的表达来写观察所得,再到四上写连续观察的日记,给学生系统的观察训练。中年级是习惯培养关键时期,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因此,这一时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2明确语文要素的梯度和程度。

一是准确把握要素中的三个核心词语:试着、初步、学习,分清目标之间梯度、程度与差异性;

二是认识到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体会,指个体对亲身经历的事物或事件的体验领会,多以个体本人为中心,个体处在主动地位。比如,“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指个体接触外界事物受到的影响,多反映外界事物或事件对个体的影响,个体并非处在主动地位,而是需要去接受。比如,“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循序渐进的,这种循序渐进不是直线式的上升,而是螺旋式的发展。意思是说,不是学了一项又一项,这一项不管那一项。如果缺少反复,缺少运用,不容易学扎实,也容易遗忘。有效的办法就是,已经学过的语文要素,能在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中加以提升。只有这样做,才能学扎实,学牢靠,真正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这种安排符合儿童心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语文要素不要当作教学内容来教。

语文要素是方法,是能力,是习惯;语文要素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的钥匙,是到达河对岸的摆渡船,但不要把它当作教学内容来教。

单元导语中的内容也并不都是语文要素,还包括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重叠、有交叉,要注意区分本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性。•语文要素转化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

·一要避免概念化标签式的讲解与机械训练,既关注语文要素,又不能唯要素。

·二要重视利用好课后习题指导语文实践活动,但要清楚课后思考题并不是每一道题都对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的是对之前语文要素的迁移运用。

·三要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语言体系、文字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好语文要素在各年段、各册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94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