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职业,为了不影响教学质量和自身的职业形象,教师确实需要尽可能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带有个人情绪。但人类天生情感化的动物,对于普通人,要做到完全感性地对待事物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也不例外。
首先,教师不同于机器人,也不是无私无情的机器人程序。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也有可能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病、家庭问题、工作压力等,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情绪和神经状态。此时,教师也可能难以保持平静的心态,或许在一些言语或举止中,带着一些情感色彩。
其次,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多次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所需维持的职业形象,这一方面会带给教师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行为和态度,例如情绪稳定性较差,容易失去耐心管教甚至对学生失去信心,这往往让教师们陷入比普通人更加快速、严峻的情感困境。
那么,如何做到不带个人情绪教育学生呢?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1、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情感控制。心理专家认为,在处理情绪、判断行为时,人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思路,避免情绪的干扰。教师应该从职业角度出发,摆脱一些与职业无关的私人情感。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减轻个人情感带来的压力。
2、多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校领导也应当注意到教师的情感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教师调节情感,避免他对学生或家长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与学生、家长多交流沟通,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丰富个人认知和经验,使自己的情感状态保持良好。
3、保持专业态度和修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范和师德准则,以专业态度和修养来保证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和标准,避免个人情感带来的过度决策等问题。
总之,教师可以在保持自我情感掌控的同时,加强职业专业能力,提高自己在职业上的理性意识和处事能力。从而以优秀的教学成果证明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学生评价。
首先,老师的专业能力是学生选择喜欢的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需要一个有能力的老师来指导他们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一个有能力的老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老师。
除了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也是学生选择喜欢的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师们不仅是学生的教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和家长。他们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关心和照顾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和关怀,从而更加喜欢老师。
一、老师的专业能力
三、老师的关心和照顾
作为学生,我们在校园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而老师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的学习与成长,老师们也一直在我们身边教导、指导、关心和照顾着我们。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老师呢?下面就来探究一下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认知。
除了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也是学生选择喜欢的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师们不仅是学生的教师,还是学生的朋友和家长。他们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这种关心和照顾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和关怀,从而更加喜欢老师。
您好!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报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班,或者是团体体验班。没有条件报班,就可以多买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箱,可以从中去体会,去了解,然后从而去改变与调解自己。
书可以看《潜意识——写给自己的读本》,《登天的感觉》……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应该将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但是,作为人类,教师也难免会有情绪波动和情感体验,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情绪压力或者影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理解并接受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将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评价中。
总之,作为教师,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并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对学生的品德、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可能需要表达一些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但是也需要尽可能避免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和偏见带入其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
1 保持冷静和沉着。当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时,教师可以尝试保持冷静,不要过于激动或者失控。
2 将情绪表达出来。有时候,教师可能需要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以便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在表达情感时,教师需要尽可能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带入教学中。
3 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例如情感认知、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能,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总之,教师应该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教学中。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表达一些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教师还可以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尽可能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心态,以激励学生,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发展。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能够理解和接纳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人们从事某种行业或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心理品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心理品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一、认知能力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他除了应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和丰富的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素质。
1.组织能力
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组织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课堂教学是当今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教学,因此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成为了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罗门(DSolomon,1964)等人研究表明,学生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席勒(JHHiller,1971)等人研究也表明,教师讲解含糊不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师恰当的语言组织和清晰的表达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表现为形式简单、语句不长、停顿适当、词汇丰富、简练准确、内容具体、形象生动、逻辑严密、表达清晰、富有情感和符合学生理解水平等。
教师对教材的组织能力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才能把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得科学、合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合理排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具备的另一种组织能力就是对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不仅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还包括课堂情境。如果没有好的课堂纪律和氛围,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教,也要注意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反思 能力
教学反思是指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默瑞―德西墨(GMorine-Dershimer,1989)的实验研究也表明了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
布鲁巴克(JWBlubacher,1994)等人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1、写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2、观摩与分析。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并相互交换意见;3、职业发展。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让他们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终形成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和学校共享。4、行动研究。这是指教师以及合作者对他们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3.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教学监控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具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少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错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以说,在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有经验的教师和新教师在能力上的重要差别之一。
申继亮等人(1996)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技术。通过听专家讲座、听观摩课,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2、教学反馈技术。利用各种教学反馈技术如微格教学技术等,使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一个全面、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进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状况和效果。3、现场指导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教学情境,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4.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可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它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长,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小,而家庭、社会等因素作用大,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此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或放弃努力;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不断地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则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取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和提高;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中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则常常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烦恼,以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阿什顿等人(Ashton,1986)的研究表明,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认为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负有责任并相信自己能教好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效能感高的教师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比较民主,更多地鼓励学生自由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用表扬、批评等外部强化控制学生。当学生失败时,效能感高的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人格特征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瑞安斯(DGRyans,1960)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师是趋向于温和、理解、友好、负责、有条不紊、富于想象力和热情奔放的。[6]教师的这些人格特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易于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与学生共同合作的学习气氛,这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教师人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人格特征将成为学生直接效法的对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热情、公正、客观、坦率、勇敢、助人、谦虚、认真负责、乐观、情绪稳定、亲切、理解、自信、坚强、进取等等。下面我们着重讨论几种重要的人格特征。
1.责任心
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精神便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甚至有些研究(Weineerrt等,1992)认为教师的责任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首要条件。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才会取得工作成效。责任心强的教师,他们会长期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对各项工作都认真负责,不仅严格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工作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等等。
教师的责任心有赖于个人对教育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仅有个人意义,更有社会意义。只有明确意义,才有可能在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下去完成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2.宽容
皮连生等人(2004)认为,宽容包含三层含义:灵活、体察与无偏见。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对别人的看法和感情,都有赖于自身的感觉与情感的参照系。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参照系,以适应外界情境的需要和标准,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并适应与自己通常的参照系并非完全一致的种种变化,即能够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能够对各种不同的人表示关切。认知参照系的灵活性引发了个体对他人的体察和无偏见,这就是宽容。对教师而言,宽容能够使他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接纳不同的学生,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性别、智力、身体、个性、知识等如何,与他们和睦相处。教师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格的发展。
3.同感
同感(empathy)又称移情、同理心、共感、共情等。按罗杰斯(CRRogers,1942)的说法就是:“体会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品质――这就是同感。”可见,教师在表达同感时,一方面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身份,并且把学生内心想法和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学生。同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充分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与情感,从而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学生开放自我,探索自我,以积极心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而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同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达到正确的同感呢?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做:1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事物和感受事物;2投入地倾听学生的叙述,注意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3跳出学生的内心世界,把从学生那里知觉和体会到的东西做一番清理和理解,分清哪些是事实内容,哪些是情感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4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把你体察到的东西准确传达给学生;5留意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4.情绪的安全感与自信
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对抗和挫折是难免的。皮连生等人(2004)认为,情绪上有安全感的教师能够在讲台上从容地面对众多学生的注视,不担心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举止和表现;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时候,有安全感的教师能够镇静、客观地解决冲突,并安定学生的情绪。相反,情绪不安的教师常常会和学生个体或群体发生争吵或结下宿怨,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乃至班级气氛。教师情感上稳定和安全与教师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信有关。劳莱特(Rollett,1992)对102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确信自己的工作价值,具有乐观、积极的自我形象,这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处理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在面对失败和挫折,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相信自己,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表现出沉稳从容的品质。而在面对成功时,也不会沾沾自喜而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自信的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其在情绪上的成熟感和安全感常常会感染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喜欢且乐意追随的楷模。
5教师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称为教师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或叫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s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较高期待的学生,会感到教师的关怀、信任和爱护,会更加自信,而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产生无力感。教师期待的影响会进一步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受到高期待的学生会更加勤奋、进取,出现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会放弃努力,导致成绩下降。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会逐渐疏远。
因此,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恰如其分的期待。教师应不断反省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不要由于自己的偏见和消极的期待而导致学生不良发展。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任洪钺)
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情感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幼儿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和基础。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幼儿教师的情感素养,是有效实施幼儿情感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内涵的保障。因此,情感素养是现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情感素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1 幼儿教育阶段教师情感素养因子分析,现状论述,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近几年来,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人们不断探索情感、意志、性格的养成教育,尤其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日趋提高。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人说,情感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因此情感教育也成为了当今幼儿园教育的主线。
情感教育(如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与同事、家长的沟通等)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些教师在遇到具体教育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另外,不同教师实施情感教育取得的成效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已有的情感教育经验、情感教育能力等情感素养的原因。
2 教师情感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表现
教师的情感素养指的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对儿童情感发展予以关注,并能根据儿童情感发展的规律,运用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能力和人格品质。根据情感教育的影响机制,教师情育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即能维持和促使教师顺利、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品质、行为的总和,如富有爱心、健康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自我情感认知和调节能力,以及美感、责任感、自尊感、自信心等,都属于情感素养范畴;二是教师对儿童进行有意识的情感教育的行为方式与能力。包括:对儿童情感需要和发展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与儿童能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良好和得体的情感语言;科学地设计情感教育活动和创设情感教育场的能力,给予儿童个别化情感影响的机智等等。前者既是教师对儿童情感产生潜在影响的因素,又是教师情育素养的基础,后者则是能直接和有意识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操作因素。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需要,因此幼儿情感教育具有时段性。它们分别是3~4岁幼儿的依恋需要,4~5岁幼儿的交往需要和求知需要,5~6岁幼儿的自尊需要。据此,幼儿情感教育在不同的年龄段教育的目标就不一样。一般把小班情感教育的侧重目标定为信赖感和情感觉察能力;中班定为合群感、求知感和移情能力、专注能力;大班定为自信感、自我激励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同时,幼儿情感教育还具有长时性。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将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教育。如利用大自然、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等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强化爱的情感教育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
3 幼儿教育中加强教师情感素养培养与情感注入的现实必要性
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一个人对父母、对同伴、对周围的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服务与社会,立足与社会。”可见,在幼儿教育中加强教师情感素养培养与情感注入是幼儿成长教育,特别是培养幼儿如何做人的需要。
同时,在幼儿教育中加强教师情感素养培养与情感注入也是幼儿教育这一特殊阶段教育特点的需要。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情绪、情感的发展十分迅速,由最早的原始情绪到人类各种基本情感的形成,只有几年的时间。然而这种分化、成熟过程并不能自发进行,需要依赖于一定的教育环境。如果孩子在这头几年中得不到适宜的教育影响,则会产生与不良影响相应的消极情感,而这些又将影响以后的发展。情感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有人说幼儿是情感的俘虏,在他们的活动中充满着情绪色彩。例如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时,如果能从道德情感入手,则往往是事半功倍,若在他们的智力体操、语言学习、个性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伴有愉快的情绪,都可提高活动的效果。这正是情感的辐射作用在幼儿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进程中的具体体现,在幼儿阶段,情感教育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手段。
在幼儿教育中加强教师情感素养培养与情感注入也是处理幼儿教育中一些普遍性问题的需要。现在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条件优越,一家大小都以孩子为中心,致使孩子情感方面的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你经常看见买了好吃的东西孩子是自己先品尝,从来没有想到过长辈,父母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很少看到孩子端茶送药的行动,对那些有了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孩子是很小气的,往往说:“我自己的东西干吗给别人”,看到别人的困难置若罔闻,这对孩子今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很不利的,而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幼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诸多的幼教工作中,幼儿教师的素质成为各种挑战中的焦点,而其中情感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幼儿园实施幼儿情感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所以这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和育人环境改变的需要。
具有良好情感素养的教师富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同理心、秩序感、具有求知欲、挑战未知的热情;具有良好情育素养的老师能真情对待幼儿,关心爱护幼儿;能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能不断完善自我,展现个人风采。提高幼儿教师的情育素养对实施幼儿情感教育、健全幼儿人格起关键性作用。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家长,友爱同事,与孩子、家长、同事之间建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和谐互助的关系,在情感上认同、接纳每一个教育合作伙伴,能使幼儿教育效益最大化。因而,提高教师情感素养也是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
4 教师自身情感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教师本人作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断明确情感教育的意义,而得以提高发展起来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情感教育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情感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首先是指教育价值观,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它的价值在于它把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它是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凭借自身的情感教育素养实施好情感教育,以情育人,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2)扎实的文化功底。
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功底上的。没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功底,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只有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才具备了不断发展自己情感教育素养的良好文化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充分利用扎实的文化功底的优势,进一步学习各种新理论,不断发展自己的政治思想素养;增强各种新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
(3)积累生活经验。
教师在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丰富生活经验,是提高情感教育素养的重要条件,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情感教育素养水平。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师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也就越广阔;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应也越强烈。
(4)善于教育实践。
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是在教师长期的情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并得到不断提高的。通过实践,教师将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情感教育理论的认识,而这,又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新的实践研究。这样,在教育教学中,如此滚动推进,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了。
(5)学校的支持
幼儿园通过丰富的培训内容、方式,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积极健康的教育心态和行为,提高教师的情感智力,让教师拥有“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的美好体验,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教育人生。
5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展示
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教育并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注意随机教育,发掘出着眼点,并努力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行成良好的情感素质。以下是我一些情感教育案例的展示:
现在的孩子,家里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大多数幼儿爱父母、爱他人的意识淡薄。有一次,在离园时,我班的心愿小朋友刚被妈妈接出门外,就大哭起来,而且还用脚去踢妈妈,说什么也不走。问清原因,我才知道是因为妈妈忘记给她买新衣服了。于是,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我爱妈妈”的活动。我问孩子们:“是谁天天给你洗衣服、做饭?”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妈妈”我又问:“妈妈每天上班,下班后还要到幼儿园来接你们,然后再回家做饭,是不是很辛苦呀,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能不能不高兴就用手打妈妈,用脚踢妈妈呢?这样会让妈妈伤心的。那我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我为妈妈捶背”“我帮妈妈摘菜”“我给妈妈讲故事”“我给妈妈洗脚”“我听妈妈的话””我不让妈妈生气”并模仿表演了“今天我来当妈妈”等一系列活动。
幼儿园有目的的活动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只有结合这些特点认真地设计并组织活动,才能将情感有机地渗透其中,但要避免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例如:过去在组织讲故事的活动时,经常在故事结束部分提问孩子们类似的问题:“我们要向故事中的谁学习?学习他什么呢?”并引导幼儿说出:“学习他关心别人,互相帮助”等等,这些类似的活动,都没有跳出说教的圈子,孩子们虽然当时能对答如流,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否能真正体现,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把知识的获得深化为思想感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要自然地协调地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认识春天”的教育活动时,多半限于让幼儿掌握春天的气候特征和动植物的变化,使幼儿感觉衣服的增减等,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只是知识。在更新教育观念后,在组织教育活动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注意了情感教育,如春天到了,带小朋友到户外春游,观察春天的景象以及池塘里的蝌蚪的变化,并根据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幼儿:“小朋友,春天到了,池塘里的蝌蚪也出生了,它们的妈妈是谁呀?为什么它们长得跟妈妈不一样呢?”孩子们通过思考和讨论,知道春天里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接着,我又用拟人的手法问:“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会怎么样?”孩子们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小蝌蚪伤心地哭了,”有的说:“没有妈妈照顾,小蝌蚪会生病的。”这时,我便说:“让我们帮帮小蝌蚪的忙吧!”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有的说:我们帮它找妈妈;有的说:我把它带回家照顾它;有的说:我们要爱护它,让它感受到我们的爱。孩子们说了很多各种各样充满爱心的想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领略了知识世界的内容,又进入了情感世界,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关心他人和同情、帮助弱小者的品质的熏陶。
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幼儿的有利时机。各种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意义,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和主要的涵义,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清明节、元旦等等,将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三八节,五一节到了,让幼儿通过绘画“我的妈妈”、“我的爸爸”送给爸爸妈妈,并说一句祝福的话来表达幼儿对父母热爱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助爸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洗袜子,拿拖鞋,收拾玩具,摆放碗筷,为大人递送用具等,养成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除了一些传统的节日外,我还抓住一些现代文化性节日,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这些节日都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让幼儿了解节日的来历和有关的知识,于是我们班组织了幼儿到户外捡塑料袋、收集旧电池。还利用区域活动教育幼儿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从自我做起。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努力创设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和谐环境气氛,就能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和谐的健康发展。
6 情感教育效果与分析
在对幼儿进行坚持不懈的情感教育后,我发现孩子们在以下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信赖感:孩子喜欢并亲近父母、老师,乐于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交谈,并乐意将自己的事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忙,并为此感到快乐。(2)自信感:孩子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有成功的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3)合群感:孩子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一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4)惜物感:孩子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被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5)求知感:孩子能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并感到好奇,乐于向成人提问;喜欢摆弄、操作各种物体,愿意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并在探求的过程中掌握本领,体验快乐。(6)求美感:孩子欣赏并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孩子能用唱、跳、画、讲等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7)觉察能力:孩子能辨别他人表情、语气、体态等所表达出来的高兴、喜欢、生气、痛苦、悲伤、难过、惊奇等各种情绪。(8)移情能力:孩子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欢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能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接近他们。(9)情感表达能力:孩子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在集体活动中能用恰当的言语、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的感受;学会选择合适的场合和对象来表露自己的各种情绪。
能够取得这些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是从这三方面去做工作:一是日常生活中多发现教育的契机。二是设计专门的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从而受到教育。三是注意家园结合,让家长也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7 几点建议
(1)教师培养情感素养要注意自身的经验积累,要努力成为学习型老师。教师要乐于教育经验的总结,在日常的情感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曾有过不少成功的做法,这些做法,如不及时加以经验的总结,可能将被我们逐渐淡忘;如不及时积累下来,可能稍纵即逝。而如果乐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我们的情感教育素养将在这种将我们的实践与学习的理论相结合,尔后上升为一定的教育经验的不断感悟中升华到了一个个更高的境界。
(2)情感的注入要注意场合、注意幼儿的个性,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注意情感教育的情感交流性。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打交道,这其实是发展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根本性途径。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进行精神沟通、情感交流和发挥个体人格的影响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教师要经常通过有意识地与学生接触,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掌握学生的情感表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掌握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艺术。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3)幼儿教育要注意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通过情感教育正面影响幼儿家长,以共同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利用家长开放活动,让家长来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去,便于他们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回到家里以后,家长有意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培养,尽而提高的孩子的情感能力,而我们一但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就马上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也强化这方面的行动,促进孩子人格健康和谐的发展。
儿教事业是一种爱的事业,它需要教育者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也需要通过爱的教育激发幼儿爱别人的情感,使幼儿由开始爱自己的父母、爱生活中熟悉的集体和老师成长为将来爱祖国、爱人民、爱周围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的一代新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有情感教育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引导孩子天天生活在一个非常欢乐的群体之中。这时教师的情感已不是一般的自身情感体验,而是产生了火种的作用,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了幼儿,这就是以情育情的效果。
摘 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丰富的情感修养、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客观科学的评价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真挚的情感,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场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顺利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教师 情感 融洽 情感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 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但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学活动离不开固有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最根本的涵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融洽师生情感、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善于思考与运用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作用进行肤浅的阐述。
一、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积极的情感首先来源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行于色”。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不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就不会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积极的情感其实来源于对学生的积极良好影响。学生的 学科 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喜欢老师而喜欢它所教的学科,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二、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丰富的情感修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 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情感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师生间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在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基础上,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 反思 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要深入钻研教材,感受教材的思想感情,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越深刻,运用语言时的心理感觉就越细腻越丰富,上起课来才会语言含情、真挚感人。
三、以诚挚的爱,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
情感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只有爱学生,才能产生情感,才能增进师生的内聚力。爱体现在对学生的了解、尊重、信任、严格要求四个方面。了解学生是产生情感的起点,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会发现学生身上都具有待启发和近一步培养的优良品质和“闪光点”,促使教师更感到学生可爱。通过了解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的不足,在对其爱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其予以克服。更重要的是只有乐于同学生交往,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影响学生。
四、以热情的评价,升华师生间的情感
教学评价,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在传授 文化 知识过程中将有关知识点运用提问的方法,对学生所作出的反映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评价的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恰当的评价能有效地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在教师的热情与用心的呵护下所获得的 成功 的快乐,树立应对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自信、自强、从容、的信念,激发学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实现师生情感的真心相呼,在师生间成功架起一座情感交融的“心桥”。
总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爱专业、爱学生,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真正从教师的情绪上给学生一个奋发向上、如饥似渴的学习感觉,才能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a("conten");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