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好的作品,其实大家无论专业与否,心里都是能分辨出来的。因为,摄影艺术一门大众艺术,而不是孤独艺术。
评论摄影作品主要有三:
一是诚心诚意,一分为二。二是注重作品内涵,突出摄影技艺。三是区分对象,分别对待。
欣赏摄影作品:主题、情感、简洁。
这张摄影作品也存在着我们摄影人通常说的“线条”,在摄影构图中线条的运用确实能增添美感。但是,这幅作品的平行线条显然与《醉美深秋》的S形线条不能相提并论的。
作者在拍摄时有意的采取了大画面的处理手法,结果是相同的画面反复叠加,问题就出在这种叠加缺少变化。
这幅作品还是不错的,主要问题是构图时画面过于拥挤,没有一点空间;同时,整幅作品缺少一个亮丽的闪光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焦点”。
我们都知道绘画中有一种叫“留白”的技艺,一幅画中一定要给欣赏它的人留一点空白之处,让视觉上有一个过渡、停顿、回味的过程。另外,一幅画一定在欣赏者的黄金视点上要有一个值得叫好之处,将欣赏者的视线收拢,寻找到一个趣味点。
当然,这幅作品还有一个不成功之处,就是画面右上角的太阳光斑没有形成一条链状,单独的一个光斑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感。
作品的对分式构图给于我们视觉上一种平稳的感觉,虽然因此有一些平淡,却平铺直白告诉了我们岁月的风貌,沉淀了我们的思绪。
作品一处明亮一处暗淡,一处实一处虚的创作方式,说明作者的深思熟虑。它好象是不经意间的创作,却由此显现作者的用心。
摄影就是这样,你要在创作中多走动拍摄的位子,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发现自己的存在。
这幅照片平淡无奇,缺少可圈可点之处,尚不能称为作品。当然,拍摄者能够有意识的将地面倒影纳入画面,这还是值得赞许的。
另外,照片的天空部分留了太多,死黑死黑的,构图不够好。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拍摄者分别拍摄左右两栋建筑,以便突出主题。
这是一幅影调不错的作品。
从表面上看,也许有人会说缺少了前景,但由于前景有色彩、明暗关系形成的空间深度,由此填补了我们的视觉,画面就变得丰盈起来了。影调的运用也是构图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远景中马匹扬起的尘埃虽然只是占据画面很小的一部分,但却给宁静的画面带来了动感,形成了趣味点。可以说作者较好的运用了光线,将透视效果扩大化,实现了她的艺术构思。
上图是很大气的一幅作品。
鱼眼镜头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高档器材的魅力。镜头焦距的长短,虽然不会改变透视,但能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作品中镜头产生的畸变效果,大大刺激了我们的视觉神经。
另外,作品中光芒四射的太阳夺人眼球,为画面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在谈摄影时我一般不谈器材,但就这幅作品,我不得不说好器材更能创作出好作品。
总而言之,作品曝光准确,色调明快,被摄对象主要特征表现突出。
作者使用长焦镜头来拍摄, 使 主题放大,视角变小,压缩了空间,突出摄影主体而减少周遭环境在照片中对摄影主体的干扰,也 起到了烘托主体的作用。另外,这幅照片用近镜头、大光圈对前景进行了虚化处理,这就增加了照片的空间感, 同样突出了主体,易于将读者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画面主人公身上,来仔细分析研读这个山区小女孩的表情与心理,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摄影作品,尤其是人物摄影作品,要以传“神”为灵魂。对这幅画来说,它的“神”就是小女孩那双纯净的大眼睛。照片中,作者巧妙取景,画面平衡,使用竖拍,人物充满取景框,对准人物眼睛聚焦,形成一个突出的视觉中心点。在这样的安排下,读者极易被画面的中心——那双大大的眼睛所吸引,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关于影调,作者采用的是低调、冷色和硬调,以大面积的深暗影像与小面积的浅色影像对比而形成画面,既可以渲染出沉重、忧虑的整体氛围,又可以将拍摄现场中杂乱和与主题无关的背景隐藏在黑暗中,使主体处在明亮处更显突出。 同时,这样的拍摄又给作品奠定了一种沉重、忧虑,又使人动力勃发情绪基调。一方面,小女孩代表山区的贫困儿童,窘迫的现实使进入课堂学习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或者一个极为奢侈的现实,这让我们不禁为他们感到担忧,担忧他们急需知识滋润的心会突然干涸,担忧他们想要改变命运的梦会中断。但另一方面,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小女孩还拥有那般清澈坚毅的眼神,这带给从未感觉生活艰辛,为了学业不剩厌烦的我们极大的心灵震撼,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我们自惭形愧
你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用光、构图、影调、景别、主题内涵
用光:这幅作品中采用的是什么光,自然光还是灯光,顺光,逆光,顶光,底光还是侧光,侧逆光;作者这样用光的目的是什么,效果是什么
构图:根据作品构图具体分析,一般不用说的太深,明白把被摄主体放在九宫格的那个位置上大致能有什么作用就行
影调:也就是整张照片的色调,冷色还是暖色,传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气氛
景别: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作者采取的是那种景别拍摄
主题内涵:这是最重要的,这张照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或是艺术理念,甚至它的社会意义在没有接触到人像摄影以前,我也拍过不少人像照片。在每次拍摄之前总要警惕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注意构图,别把照片拍歪了。一定要把脸上的曝光过一点,这样显的好看等等。一些模式化的提示,似乎这样就能拍出好照片。慢慢的我也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它。通过四周课程认真细致的研究,我对摄影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人像摄影方面,当我把我的理解在电脑屏幕上打出来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叫我头痛的难题,那就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打出来,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必须找到一个平台,或是一个载体。我在一堆又一堆的人像摄影中苦苦的寻找着,最终邓伟拍摄的世界名人的照片打动了我。我决定用他的摄影作品作为我最后一周分析作业载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为了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邓伟前后联系了三年。1994年底,他接到了拉宾总理办公室发来的传真“如果您的时间合适,拉宾总理也有时间,我们希望能安排一次在特拉维夫的愉快会面。”拉宾总理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在去领奖前的忙碌当中,特意留给邓伟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 当邓伟如约来到拉宾的办公室,他正在会议室开会。邓伟选好了一个靠窗的角度,支起了相机。背景的选择是肖像摄影的造型元素之一。在布置背景时,邓伟有意搬开了影响主体形象视线表达的许多小纪念品。他注意到一旁有一个阿拉伯人送给拉宾总理的礼物、是落在橄榄枝上的和平鸽。他把它放在了画面的背景处,认为它是人们共同渴望和平的精神实质的外化。 瞬间抓拍的成功在于激发拍摄对象的兴奋感。在为以色列总理拉宾拍照时,可能是连续工作的缘故,他显得精神有些疲惫。因为邓伟知道他是一位有着28年军旅生涯的老兵,于是大声提醒道:“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拉宾被问话刺激得亢奋起来,他脸上的倦意一扫而光,肌肉收紧,目光深远。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就那么挺直了身子、一动未动。(摘自--<<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看世界>>) 在邓伟写的说明中,我明白了在人物摄影中两大要素。一是策划,二是控制。所谓策划就是在拍摄前一定要计划好,要揣测人物的心理,性格,从各个渠道了解他,然后做出一个自己对拍摄对象独特的判断。我认为策划这一步,是人物摄影中最自由的一步。因为它几乎不受限制。你可以用所学到的全部的美学知识和摄影理论来完成你眼中这个人物的塑造。控制是服从于计划的,计划好后的一系列工作是非常烦琐和多变的,如果摄影师不能有效的控制的话,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是白费。我在观看邓伟的作品时还发现邓伟对作品中的细节刻画十分注重。通过细节来突出人物神态最终拍出一张带有灵魂的作品。这张照片在细节刻画上可算是精彩至极。那一行行模糊的公式,抛物线,衬托着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那祈祷式的姿势。仿佛从艺术角度阐释了这位大物理学家一生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我以前拍摄的人像照片,可以说没有任何细节刻画。至多是摆了几个哗众取宠的样子,现在怎么看都觉得空洞无聊。我认为摄影与美术十分相似,它们都是对事物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在评价标准上我想抛去风格和不同的审美见解,剩下的就是看谁的作品表达的更充分了。作品的充分与否在于对作品主题的刻画是否深入。细节的刻画决定着深入的程度,细节越精致,主题就越充分。对细节的创作和把握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讲清楚的,它需要摄影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除此之外还要有敏锐的,对生活的观察力。我坚信一个没有生活的摄影师永远只是一台死板的摄影机。关于生活实在是太深奥了,确实需要我们踏踏实实的坐下来好好的钻研它。在这四周的研究课中,我们对摄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我想在今后的摄影道路中还需要我们更好的去摸索,去发现。
首先这只代表我个人肤浅的看法,这里我只从内容上分析暂时不作情感和构图上的分析。这张图先从内容上第一眼就看出是要表明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起跑瞬间。(因为赛场上有很多观众还有个摄影师在蹲着抓拍、有个起跑架,和运动员的假肢,试想假如没有观众和摄影师,你知道他是在比赛吗?运动员的脚不是假肢、假肢下没有起跑架,你会看得出残疾运动员是在起跑还是在冲刺吗?这些都构成了内容上的关键要素)。
Hey,我是汶川,一个头上顶着猫的摄影师。
因为开启了许多课程的缘故,经常有学员跑来让我评片,这实在是让我为难万分。
因为一般会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存在明显硬伤的,例如整组作品过曝或者曝光不足,人物周围杂物太多,整张照片找不出任何想要表达的主题或者主体等等,而且一般都是毫无诚意的随手拍;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本身具有一定的技术和审美,拍的作品也还可以,最喜欢就是冷不丁扔出一张片子出来,下一秒就到处@人求大师评价。(说实话,像这种都已经是玩摄影的老鸟了,自己拍成什么样心里没点X数吗?)
难道摄影就没有固定的评片、打分模式,可以让大家自己就可以审查自己的作品,不用去为难别人吗? (因为据我所知,身边拍得好的朋友,最烦就是别人在无亲无故的前提下,一加好友找上门来,就是大师求点评)
那我们该如何来简单分析一组作品的优缺点呢?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请果断右上角关掉页面)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小做一件事情就被告知要有立下一个目标,而 目标通常都需要被数字量化 。例如说“今天要学好英语”就没有“今天要背100个单词”这个目标来得具体,而且可实现、可量化。
而人们持续做一件事情,通常需要 极大的欲望作为动力 (如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用 数字去量化的进度条 (如游戏里的级别),以及 成就事件 (如王者荣耀里的白银段位、白金段位)来刺激自己不断地走下去。
那摄影的路上是否符合 目标可量化、欲望动力持续、数字进度条、成就事件 几大特性呢?
答案是 没有 ,或者说明面上没有。
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用分数来衡量一切的,所以我们的潜意识里会习惯性地给所有东西打分。
而当有一天我们在做的事情没有分数去衡量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做得是否足够好。
那是否存在着一种可能, 摄影作品的美也是可以被量化的?
摄影是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大多数的文艺作品都是靠感性去感知其中的美和内涵,摄影也不例外,但在感性之余,其实作为新手学习摄影来说,有意识地量化摄影作品的出品质量,对我们进步有着莫大的好处。
举个例子,这是我从某摄影网站中节选下来的作品减分因素:
从上面的因素表来看,看似每条都是众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如果你能拿出一组自己拍摄的作品来一一对照,就会发现冥冥中已经中了许多枪。
诸如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 大头照 —— 居中构图,永远只拍脸,周围留白很少,背景杂乱或者是用大光圈不经大脑地虚化。
这个就非常符合第一第二点提到的“构图单一重复”“表述角度重复、场景重复”。
如果在事先就知道这个减分的标准,那就会促使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尽可能地拍到较为丰富的景别(全身、半身、特写),尽可能地多换角度(仰拍、平视、俯拍),尽可能地更换场地,这样子我们单调重复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那我们来看看能让作品加分的因素:
从上面的加分因素,对比我们的作品,就会发现,大部分的初学者拍摄作品都是缺失情感的摆拍居多,如果能在 模特引导的时候注入情感 ,并且抓拍成功,那画面的感染力、故事力就会增加许多,整组作品也会加分不少。
那么哪些作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如果大家都还是处于初学者阶段,那么抛开刚刚的加分减分因素不谈,最简单的可以做到《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提到的以下三个原则:
今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想到在几年前给破冰班学员做过的一份比较简陋的学员互评/自查表,大家可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
如果有经常发作品到摄影网站的摄影爱好者, 那么在达到以上的基本分之后,还有进阶分需要夺取 。
例如国内的摄影网站POCO、图虫、LOFTER、CNU,你会发现所有被编辑推荐到首页的作品,都有着不同属性偏好。
摄影作品是给观众看的,摄影网站的编辑也是你的观众之一,只是不同网站的编辑偏好不同。
例如POCO上面你会看到许多意境完满、色彩浓烈,但是磨皮很重的古风作品,这个在CNU上是看不到的;例如在图虫和500PX中有着大量的优秀风光作品,这个在前面两个网站会比较少看到。
所以, 如果你想让作品达到及格线,先用加分减分因素来自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摄影作品能够在不同的摄影网站得到较高的曝光度,那你就需要研究该平台的编辑偏好、用户偏好,进行能力匹配。
好了,今天就先跟大家聊这么多,其实评判一张或者一组作品好坏还有非常多的维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