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批注?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批注?,第1张

批注就是体会,可以写感受,还可以写它的修辞手法等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批注的方法是,首先对文章的核心概要内容进行批注,其次,对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思想感情进行批注,最后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批注。

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

做批注

批注,顾名思义,就是加批语和注解。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把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要说做批注做得最好的,脂砚斋一定榜上有名。脂砚斋的批语已经是研究《红楼梦》不可跳过的一环。

同学们平时想要阅读更有效果,就可以尝试做批注。

做批注的方法有很多,我觉得不必拘泥于哪种方法或哪种形式,只要是有感而发,均可。

譬如根据所做批注的位置不同,就有眉批、旁批、尾批三种。我觉得在哪里做批注都可以,形式上随意一点,多关注内容。

同学们可以选一本喜欢的书在课外时间做批注,不一定是名著,但内容要是积极向上的。

把书里写得好的地方,比如好词好句画出来,做批注,积累写作素材。

在书里弄不懂的地方,做批注,自己再查阅资料,问题解决的那一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身心舒畅;

在书里很有感触的地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感受书里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就真的是把书读进去了。

对于书里写得不好的地方,有错误的地方,也可做批注。带着怀疑精神辩证地阅读,把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对不认可作者的地方,写下来,也是非常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还会有满满成就感。

做批注的字也不必很多,不需要给自己下任务,那都是流于形式的东西。

譬如,有时候对于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我可能就把那些句子画下来,仅仅写个“感动”二字做旁批。等我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做过批注的地方我都会做重点看,又是不一样的收获。

有同学说统编版语文教材里推荐的名著难啃,那我就更推荐用做批注的方法,慢慢读,慢慢啃。

经典的作品读起来肯定会比那些缺乏深度的作品读起来难,因为它值得我们“细嚼慢咽”式地阅读。

1、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2、写了一本“楚辞校补

3、写了”古典新义“这本书

4、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起稿政治传单

5、大无畏的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6、在生死关头,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

说和做》塑造了严谨治学,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1 、语言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再如:“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http://wwwbaiducom/swd=%CE%C5%D2%BB%B6%E0%B5%C4%CB%B5%BA%CD%D7%F6%BF%CE%BC%FE&cl=3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美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美,事例典型、结构精致、语言精练、抒情浓郁,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质的最本质特征。全文充满了感人的力量。现将它的美点归纳如下,与大家共赏。

  

  1 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感染力。

  

  2 剪裁美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了出来。对于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例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的研究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突出了闻先生对学问的研究,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这样的剪裁,详略得当,能有力突出中心,可见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形象美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具体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 生动美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5 含蓄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不仅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真可谓言简意丰,含蓄凝练,耐人寻味。

  

  6 情感美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如此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善于化平淡为神奇,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7 音乐美

  

  这篇文章的音乐美体现在:(1)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2)作者善于使用对句,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句子有的是成对的,有的是对比的,有的则是整齐的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第一处细节描写:“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赞扬闻一多先生全神贯注,刻苦钻研精神。

第二处细节描写:“饭,几乎忘记了吃”“夜间睡得很少”:衬托了闻一多先生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形象。

第三处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2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