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思想感情是什么,怎样赏析

关于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内容,思想感情是什么,怎样赏析,第1张

咏怀古迹五首 唐代 杜甫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不推绝唱”确实如此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深厚的情感

这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42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