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鹏是一位特别低调的名师。他的低调表现在他的拜师学艺上。这些年他拜了三位浙派名师为师,并成为他们主持的名师工作室里的核心成员。但他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奉献。如果不是好友李克刚的介绍,我还不知道陆老师本身就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且成果卓著的语文名师。
在与李克刚和陆云鹏老师的反复沟通中,我的头脑中逐步描绘出一位以“陪伴”作为其教育生涯关键词的名师形象。
陆老师非常喜欢“陪伴”一词,在他看来教师角色不是牧师、不是裁判、不是导演、不是医生……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贴心陪伴者。陪伴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应有的行走姿态。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在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桐庐中学,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同学们一起共读经典书籍、同享优秀**、互评生活现象、携手共创辉煌。他所带领的班级班风正、学风好、质量优,学生集体荣誉感很强,是和谐友爱的共同体。他所带班级曾获县、市“优秀班集体”称号。
当然,作为有着22年教龄的语文教师,陆云鹏老师之“名”,主要体现在他的语文课堂上。他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坚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善于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因此,他特别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此,他调动一切要素令课堂气氛活跃灵动,他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含英咀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他的课堂表达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妙趣横生而又深入浅出,他强调语言的发展,更重视思维的锻炼,总之,他的课因为“幽默的灵性、智慧的引领、温暖的享受”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因此,他所教每届学生语文成绩在全县均名列前茅,他也因而获得市“高考优秀教学成绩奖”,县、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县“优秀教师”、县“百名优秀员工”等称号,2017年12月他成为《语文知识》杂志封面人物,2018年9月获浙江省“春蚕奖”殊荣。2019年他带领的高三语文备课组高考成绩突出,综合完成率排名第一,为学校整体教学成绩的上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他又带领高一语文备课组团结拼搏、积极进取,仅一个学期便获得县教育工会表彰。
陆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其个人专著《立体语文:自由与束缚的共生》中。他所说的“立体语文”是指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地从教学、学习、测评等角度来观察思考语文学科教与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等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其核心追求是在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成长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精神生长的关注。
陆老师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在这一次公益直播中。他的直播讲座是关于马尔克斯的著名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文本解读。应当说对这个文本解读的成果很多,其中不乏专家学者的深刻阐释,要想对此做出新的解读,有相当大的难度。陆云鹏老师通过反复研读文本,确立了从“事实评判、道德评判、情感评判、价值评判”等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他先引述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一书中所记载的小说原型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小说的描述和真实事件之间的不同,由此展开分析“作者在《礼拜二午睡时刻》的叙述中,为什么故意隐去一些细节,让整个故事变得模棱两可扑朔迷离起来?”这个问题。他认为,马尔克斯之所以这样安排故事,目的就在于将批判的笔触首先指向小镇居民的那种围观的心理,其次是指向小镇上的那种凝滞、孤独、封闭、荒凉、缺乏生机、令人窒息的氛围,再次指向以神父为代表的神职人员“信仰的虚化”。当然,他认为,作者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不只是批判的精神,更多的是对母亲孤独抗争的一种关怀。他由此得出结论,马尔克斯借助作品对冷漠的看客、对令人窒息的拉美社会和悲悯情怀的缺失进行了批判,但这样的批判于拉美而言,于整个人类而言,可能又是不痛不痒、没有多少切实作用的。但即使如此,马尔克斯也没有放弃批判的笔触,为构建拉美民众理想的社会而努力。不论是“批判”还是“孤独”,马尔克斯的创作所指向的,都是我们人类的生存困境,思索和探讨的都是人类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的问题,这也是伟大作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陆云鹏老师又借助孙绍振的“矛盾分析”法,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他抓住小说文本和作者在自传中叙述的不同,并结合马尔克斯的名著《百年孤独》进行分析,由此得自己的看法——马尔克斯的“批判”和“孤独”是伟大作家共有的特点。这种解读方法是比较巧妙地,解读内容也是深刻的,是跳出了教材固有思维的一种解读。他的讲座历时55分钟,得到听讲的老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有老师评价说对文本《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解读说出了“人类的道德、人性的光辉,中外一致,古今一致!”的共同规律。
陆老师爱研究,善表达,其发表的文章已超百篇,主编、参编教辅书籍20余本。与绝大多数浙派语文名师一样,陆云鹏老师不但自己擅长写作,还认真研究写作教学的方法与规律,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通过写作思维的培养与语言表达技巧的锻练,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搭建平台,借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他辅导学生发表文章、指导学生在各级作文大赛中获奖已逾200人次。这是相当可观的成绩。大量的学生正是通过写作的成功,而爱上语文学习,并成为语文尖子生。
其实要是我的记性再好一点,我就不必通过李克刚老师才来了解陆老师。因为2014-2017年他连续四年参加了由我主持的“浙师语文尖峰论坛”培训项目,并于2016年11月担任“浙师尖峰论坛高中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成果展示”活动主持人,而且十分成功。遗憾的是我当时只当作一位普通教师的偶尔成功,并没有对陆老师投入更多的关注。但桐庐县教育局的领导看到了他的才华,2018年3月,批准成立“陆云鹏写作教学工作室”;2019年11月,批准成立“陆云鹏名师工作室”,使其能为全县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示范、支持和引领作用。期待不远的将来,陆老师能成立面向全国广大教师的省级名师工作室。
温馨提示:
篇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
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
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
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
(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教案点评: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委婉的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投影显示“陈情”二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
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委婉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委婉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
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诉肺腑》教案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全书的主干,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爱情故事。
“郎才女貌”是我国古代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这种建筑在“怜才爱色”基础上的爱情往往缺乏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却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表现为生活理想及自我实现意义上的志同道合,表现为不约而同地怀疑传统人生所规约的道路和终极目的。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两个叛逆者,在经历了彼此的猜疑、担心、试探、怄气之后,终于互明真心、心心相印了。《诉肺腑》一文正是叙写宝黛二人互明心迹的精彩片断。
1体会课文中肺腑之言的内涵,通过分析把握宝黛二人爱情的专一、真诚、纯洁、美好,体会其间所蕴涵的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2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
(解说:理解宝黛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体会文中肺腑之言的关键,导言先将宝黛爱情与古代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做一简要对比,可使学生定向地、高起点地把握宝黛爱情蕴涵的思想内核,同时也可使学生迅速有效地学习课文。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欣赏课文中个性化的语言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1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第31、32回的有关情节,快速阅读课文之后把握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明确:主要情节是湘云带丫环翠缕来贾府,拾到宝玉不慎丢失的金麒麟;黛玉不放心湘云的到来,尤其担心金麒麟又引来“金玉良缘”之说,因此悄悄前来欲察二人之意,听到宝玉在湘云、袭人面前对自己不避嫌疑的称扬,心有所感;接着,宝玉向黛玉倾吐了积聚已久的肺腑之言。
(解说:分析小说,思想内容也好,人物形象也好,艺术特色也好,情节结构是不能跨越的,它是基础,是依托。此环节意在使学生熟悉情节,为后面的分析、理解作先期的准备。)
2节选的作品情节上有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在熟悉情节之后,再看看课文中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哪几个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的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讨论的方式理解。
明确:
课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有:宝玉、黛玉、湘云和袭人。
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结交,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
黛玉执著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她与宝玉心相通,志相同,尽管为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账话”的知己。
湘云虽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又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了她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
袭人对宝玉的规劝及其对宝玉误把她当黛玉而发出内心隐情的震惊,和后来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都表明她是个驯服、忠心的女婢,完全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的立场。
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几个艺术形象。
(解说: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种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质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尤其是宝黛二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肺腑之言的内涵作铺垫。)
3在把握了课文中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之后,再来看看有一个人虽未出场,可湘云和袭人都对其发出由衷的赞扬,这个人又是谁呢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明确:宝钗。通过湘云与袭人之口,作者间接地刻画了薛宝钗的形象。她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温柔敦厚、豁达大度、随分从时、很会做人的金陵闺秀。
4宝玉向来是“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宝玉爱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爽朗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感情确乎是曾经游移不定的,作者将黛玉、宝钗、湘云三人放在一个平面写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为了突出宝黛二人在人生道路上共同的叛逆意识,及二人逐日深化了的相知相恋的纯真爱情。
黛玉、宝钗、湘云三人,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着“倾国倾城貌”。论才学,一个魁夺“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慧心灵气。论门弟,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门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姊妹,结成婚缘都是“亲上加亲”,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
然而宝玉却越来越钟情于黛玉,而和宝钗、湘云“生分”了,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他认为宝钗和湘云“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尤其是宝钗一再规劝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虽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只有黛玉,从不对宝玉说“仕途经济”和“光宗耀祖”之类的“混账话”,终于使得宝玉对三人在态度上有了分明的取舍,在心理上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了“诉肺腑”的情节。
(解说: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宝黛爱情的专一真诚、成熟巩固、纯洁美好、生死不渝的思想基础进行深入地把握。)
5肺腑之言就是从内心吐露的真实之言,找出课文中二三处加以分析。
明确:
例①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例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分析:宝玉在黛玉面前放胆诉说一腔真情,既体恤痛惜着黛玉的病体,又焦灼期盼着黛玉对自己真情的明晓,感情分外地执著、真诚、纯洁而美好。
(解说: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品读、分析,体会肺腑之言的内涵。)
为帮助学生把自读引向深入,教师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1试析宝黛爱情曲折发展的过程及叙写这一过程的深刻思想意义。
明确:宝黛二人从“木石前盟”到一见面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多次的口角到间接的试探,虽然宝玉生来“聪明灵慧”,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却谁也不能领悟对方的深情实意,总把“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二人终由多次的小牾积聚成一次大冲突,直吵得一个“脸红头胀”,一个“手心冰凉”;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如何解开二人心头的疙瘩,如何避免感情的淤塞而使彼此心曲相通呢似乎很难,其实也实在容易,宝玉的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当宝玉听到湘云劝他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时,甚觉逆耳,竟下起了逐客令,并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于无意中听得此言,不禁惊喜交集,本来想到因宝玉获得一只金麒麟,湘云也有一只金麒麟,怕他们“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悄悄来到怡红院,本出于对宝玉的极不放心,一听宝玉此言,转而对宝玉极为放心,引为知己。
作者让二人这样试探不行,那样试探也不行,目的就是要突出这句话的分量,显然不说“混账话”是宝黛二人建立和巩固爱情关系的基点。让宝玉说这句话时黛玉不在场,目的就是要让黛玉认为这是宝玉对自己的真正尊重,宝黛爱情发展至此趋于成熟稳定。
曹雪芹在对宝黛二人情感曲折发展的叙写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一要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二要彼此互相尊重,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单就这一点,曹雪芹真不愧为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
2真实自然又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
明确: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两种手法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话描写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分析把握,这里主要说说心理描写。
本文比较集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在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对自己称扬不说“混账话”一节,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黛玉在对爱情的追寻过程中,总是忧伤多于快乐,痛苦多于幸福。原因在哪里呢不仅在于爱情的本性是排他的,爱情的痛苦也是最个人的,更主要的还在于她与宝玉的爱情乃是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互相听到了内心召唤的回音,因而随着爱情的步步深化,她越来越感到环境的势利、险恶和前途命运的艰难、叵测。这一段“喜”“惊”“悲”“叹”的心理描写,不仅充分表现了黛玉细心多虑、多情善感,对真诚真心的宝玉的爱恋,也暗示了二人爱情发展的悲剧性结局。课文就是通过这段极具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其真实、自然、贴切、细腻的心理描写,古往今来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之心和同情伤感之泪!
(解说:此环节旨在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把握。
阅读《红楼梦》第29回的相关情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且说宝玉因见黛玉病了,心里放不下,饭也懒怠吃,不时来问。黛玉又怕他有个好歹,因说道:“你只管听你的戏去罢,在家里做什么宝玉因昨日张道士提亲之事,心中大不受用,今听见黛玉如此说,心里因想道:“别人不知道我的心还可恕,怎连他也奚落起我来。因此心中更比往日的烦恼加了百倍。要是别人跟前,断不能动这肝火,只是黛玉说了这话,倒又比往日别人说这话不同,由不得立刻沉下脸来,说道:“我白认得你了!罢了,罢了!黛玉听说,冷笑了两声道:“你白认得了吗我那里能够像人家有什么配的上你的!宝玉听了,便走来,直问到脸上:“你这么说,是安心咒我天诛地灭!黛玉一时解不过这话来。宝玉又道:“昨儿还为这个起了誓呢,今儿你到底儿又重我一句!我便‘天诛地灭’,你又有什么益处呢黛玉闻此言,方想起昨日的话来。今日原是自己说错了,又是急,又是愧,便抽抽搭搭的哭起来,说道:“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呢!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原来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却只用假意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刻有了你,你心里竟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口里说不出来。那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的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同情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你了。”
1这些文字主要写什么
2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宝黛二人
1这段文字主要写宝黛二人为明晓彼此的真心真意而互相试探终至误会的内容。
2采用的是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充分表现了二人因误会而赌气而使误会更深的情景,心理描写则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二人心细如发、互相揣测、顿生误会、备受煎熬的情形。
(解说:设计这个思考题,旨在使学生在扩展阅读训练中,进一步了解情节的发展变化,并更清晰地把握宝黛二人爱情发展的进程,加深对课文中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诉肺腑》教案二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语言的艺术性;
2了解宝黛在恋爱时期所表现出的叛逆行为、思想,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掌握从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和人物心理活动来进行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从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难点:本文语言的艺术性。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宝玉和黛玉的恋爱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诉肺腑”事件是他们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的节选《诉肺腑》。
二、“金玉良缘”之说:
宝玉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正面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字。宝钗项圈上有一金锁,上面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两句与宝玉的两句恰正好是一对儿。薛姨妈对别人说,宝钗的金锁有个和尚说过,只等有玉的便是婚姻。实际这是薛家的良苦用心,巧意安排。
三、“木石前盟”之说:
据说贾宝玉前世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因娲皇未用,自己各处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于是把他留在赤霞宫中,为他起名叫神瑛侍者。他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绛珠仙草,十分娇娜可爱,逐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才得久延岁月。后来因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觅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报答灌溉之德,因此心中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四、整体把握:
《诉肺腑》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三十二回,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经过了初恋、热恋以后达到成熟阶段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本文中作者集中笔力描写了宝玉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志趣相同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这种爱情和历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才子佳人爱情不同。后者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时,从他们本身的幸福出发,有时虽然也表现了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统治阶级有其根本一致之处,最后往往以夫荣妻贵的团圆结束。而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叛逆性质,因而更加伟大,更加可贵。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宝黛青梅竹马,日久生情,但彼此都无法吐露心声。因此,二人经常因小事发生争吵,实际上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试探对方的感情。课文所写的是最后一次试探,宝黛终于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宝黛之间是木石前盟,既是命中注定的,又是自然发生的。与此相对,是钗玉之间的金玉良缘,它带着几分世俗气息,有人力撮合的痕迹。由于宝钗的存在,使黛玉感到了莫大的威胁,也使宝玉曾经有过短暂的迷惘。黛玉由此而来的嫉妒与不安,是她与宝玉发生争吵的主要原因。宝玉虽然用情广泛,但他对黛玉还是一往情深的。二人的感情基础,首先是青梅竹马,其次是“知己”之感,即文中黛玉所想“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文中还特意描写了黛玉偷听宝玉、湘云、袭人的谈话的场景,回顾了宝钗和黛玉在对待宝玉的仕途经济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宝玉对湘云很不客气,也表明了宝玉自己厌恶仕途经济的鲜明态度。所以,宝黛的思想基础是一致的,那么下文再描写他们诉肺腑就是水到渠成了。
第二课时
五、铺垫:
意味深长的两件小事:
1史湘云拾到了宝玉的金麒麟,湘云、宝玉俨然又是一对金玉良缘。宝钗的存在已是很大的问题,现在爽朗可爱的湘云又好像要成为爱情的竞争对手,难怪黛玉会忧心忡忡。
2湘云送袭人礼物,袭人则央烦湘云做针线活,两人还谈起了十年前的悄悄话,说明宝玉和湘云也有着青梅竹马的经历,这也是黛玉感到威胁的重要原因。
偷听别人谈话本来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黛玉也从不屑于做这样的事,但现在情况特殊,黛玉也就不得不在无意之中出此下策了。这也表现了黛玉的痴情。其实,湘云在这里起激化矛盾冲突的作用,是为宝黛诉肺腑作铺垫的。
六、感情的含蓄
宝黛爱情日渐成熟,二人却迟迟不能表明心迹,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首先,二人年纪不大,都是初恋的感觉,彼此十分珍惜,自然不能造次。
其次,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只能通过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来实现婚姻,私下产生的爱情被视为下流,是社会的禁忌。
宝黛都生活在大家庭, 礼法严格, 感情的表达自然是十分含蓄的。
七、宝黛诉肺腑分五个层次:
一是双方因金玉之说而争吵,彼此拭汗。
二是宝玉说出“你放心”三字,黛玉催促他继续解释这三字的含义。
三是当宝玉明确说明为什么你应该放心时,黛玉“如轰雷掣电”,内心反响非常强烈。
四是黛玉说出“你的话我早知道了”一语,表明自己已经放心,也让宝玉放心,诉肺腑得以完成。
五是尾声,宝玉误把袭人当成黛玉,痴迷地说出“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样的话。这是宝玉最明确的情感表白,却不免唐突,妙在黛玉没听见,而读者已洞见其胸臆。这些话被袭人听见,又为这个大丫鬟后来到王夫人处告状埋下了伏笔。
八、问题探讨:
1文中哪些话为肺腑之言,请举例。
明确:“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P60)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P60)
2第三段和第五段中黛玉、宝玉、湘云和袭人的语言,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性格侧面
明确:
宝玉:通过他与湘云、袭人和黛玉的对话,充分表现了他厌恶仕途经济,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热烈追求志同道合的伴侣,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诉肺腑之言,表明他痴迷,言语造次,是性情中人。
黛玉:对理想的爱情执着地追求,她与宝玉心灵相通、志趣相投。 尽管为了得到专一的爱情整日以泪洗面,心病日甚,但她的内心仍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她被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言语含蓄、谨慎,性格内向。
湘云:在本文中虽也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远不及宝钗那样深。她的言词表现出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言谈爽利,有口无心,性格开朗。
袭人:在文中和湘云一起对宝玉的规劝,表明了袭人与宝钗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宝玉发怔时误把她当作黛玉而发出的内心隐情使她十分震惊,她很快向王夫人发出宝玉有可能越出礼法之外的警告,以此表明她的忠心,表明她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立场。总之,她是一个驯服的女婢。──言语温和,投人所好,性情温柔。
3《红楼梦》中围绕着贾宝玉,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展开了一场“夺取宝玉”的婚姻冷战,没有硝烟,也没有刀剑,却有阵阵寒气。这对寄人篱下无依无靠而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林黛玉来说,是多么的忧虑、猜疑、担心!宝玉深深地懂得黛玉的心情,所以他要对黛玉进行劝慰。“你放心”三字,话却少,内涵多,它既是贾宝玉对多愁善感弄得一身病的林黛玉的关怀、体贴、劝慰,让她不要忧虑,不要猜疑,不要担心;也可以看成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的承诺”。
4本文在刻画林黛玉形象上注重的是心理活动描写。速读第四、五段,分析这里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林黛玉的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第四段写林黛玉知道史湘云有个“金麒麟”,又忽见贾宝玉有个“金麒麟”,又见二人到一起,心里“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这一心理描写刻画出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当林黛玉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她生分。”黛玉听后,心里感慨万千,这段心理描写刻画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第五段中宝玉、黛玉相见,用“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瞧”“怔”“怔怔”等行为描写,进一步刻画了黛玉的心理活动,她是那么地爱宝玉,也表现了黛玉“多疑、善感”的性格特点。
九、作业:
[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1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一、导读: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2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3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4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5高三语文必修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欣赏完这一幅幅优美的,无不让人心生向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疏通词句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所从来: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3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三)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
2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桃花源美在何处请以“这里美,你看。”为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屋舍美,你看房屋整整齐齐。)
3总结: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美在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4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5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总结: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
2拓展延伸,深化课堂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
六、小结作业
作业:背诵全文。
温儒敏老师在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的讲座(节选)
本文根据温儒敏老师在2020未名语文教育论坛上的讲座摘记
1 小学低年级认字怎么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低年级,1600 字,800 字左右会写,教师不要层层加码,不要搞四会的要求。
新教材安排识字是有讲究的,根据儿童常用,字频出现高的;根据字的结构,多元认字,字形结构偏旁等;老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范读,熟字带生字,一年级尽量照顾多元认字,要教给学生猜读,根据字形、字结构去猜。
2“ 和大人一起读”,怎么读?
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家庭的其他成员,引导让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关注幼小衔接。幼儿园主要做无纸化教学,主要听故事;慢慢过渡到小孩子自己读。建议将栏目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家庭的,建议家长少看电视,少打麻将,多陪孩子读书。“和大人一起读”,用心良苦:朗读,讲读,对话式的读,系书面语言的阅读,而非口语,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在大人陪同下进行无压力的轻松阅读。
3 怎么教好快乐读书法?
激发孩子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有意识让学生掌握读某种类型书的方法;不要采用讲课式的。
4 如何理解和掌握教学的梯度?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讲梯度,高中直接进入高考。梯度是很突出的问题,教材编写中注意了这个问题。梯度被打乱是因为社会得了病,急躁病,提前量,增加教学的难度。教材讲梯度,讲规律,不要层层加码。要瞄准大多数孩子,基础教育是对普通国民负责。
一二年级在于激发兴趣,三四年级…
老师要稳住,不要搞提前量。
5 怎么掌握教材的新体系?有无体系?怎么运行?
语法修辞、语文知识不设体系化,当下出现语文知识弱化,到高中大学来不及。老师不敢在此用力。课上得满天飞,太热闹了,没有一点干货是不行的。
针对此做了调整,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或两得。关键知识,基本能力。
新编教材是有知识体系的,目前的体系是隐性的,不是显性的。老师要根据学生年龄去梳理体系,涉及到水平问题,抓关键、抓重点。a 取舍看课标(中国是多动症),课标敲定的干货,要求明确,对照去看;b 对照教师用书, 有设计意图;c 看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很难弄的,第三、第四段都是干货;d 看习题、看提示,看其他栏目……
力争实现一课一得,随文学习。
6 每册的语文要素怎么去排列?怎么把握?
a 看课标,小学到初中四个学段,从课标看要求;
b 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帮助认识,达成基本了解;要有整体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7 .单元学习是否都要搞群文学习?
新教材往往按照组去设计,作为一课,群文学习目标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点讲一两篇,其他举一反三,让孩子去学习。
并非高级,而是方法不同;个别深的文章,还要单独去讲。无论如何,在一组课文中,至少有一篇精讲,给例子、给方法,其他的运用。
8 整本书阅读落实到课堂中?
我很惊讶,小学的怎么提整本书阅读?但早就有,主要在高中提,针对高中读的书太少,为了改变网上阅读、碎片化阅读。
做过调查,二年级注意力集中情况。初中叫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确实有重要性,涵养性情,但不能过了。当下整本书阅读搞得有些过了,对初中和高中是必要的。
读书的 过眼来,一下看了十本书,都有印象。值不值得读,值不值得买。不要搞得很神,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不要搞得很功利,不要和考试挂钩。读得多了,考试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堂课,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读,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对付考试。
9 教材中推荐的书目比较多,都要读吗?读到什么程度?
根据学生情况自由选择,大致读几本,有大致印象即可;没有必要纳入考试的范围。
10 教材容量大,教学时间紧,怎么让学生读书?
教材是教学的材料,老师可以选择或调整,要根据学情。当下教材比以前难,对应孩子的智力水平。
11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怎么结合?
双线不是并行的,而是融合的。教师用书也有提示,人文教育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中。语文课不等于思想品德课,减少教化的色彩,润物细无声。通过语文的教育达到育人的目标。
12 对作文教学觉得困惑,怎么做?
不要老讲写作,根据教材去做;不要搞提前量。家长的抱怨,小学三年级每天写八百字,和中考对标。一年级写话,中年级习作,“欲速则不达”。作文教学有梯度。写作为了什么?并不完全是为了写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为了思维训练。不要上成应试技巧的课。文笔不是第一要义,思维是第一要义。公务员考作文,主要考思维。
作文教学是否好,有个前提,教师下水写;一个不写的老师不能教好作文。
13 作文训练点很多,是否可以取舍?
可以取舍,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
14 书写的横折钩,重音等处理,怎么在当下保持统一?
考据不一,印刷体、书写体,不同的需要;宋体和楷体不一;重音和轻音标准不一,不要纠缠。基本能讲普通话即可。
15 小练习内容多,怎么调整?
注意功能,兼顾。
16 教学单元一定要按照顺序进行吗?
根据学情、根据理由,老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材不是法定的文件。
17 如何处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怎么处理一加x 的问题?
考虑实际,教材有延伸,教师发挥主动性;推荐书目灵活掌握。
18 教师配套的用书太乱,怎么选?
建议用人教版,教材编写很难。
19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两个办法:给学生自由读书的空间,尤喜读闲书,允许孩子挑,设身处地,不要把孩子盯得太紧。幼儿园就军事化。
读闲书的孩子思维活跃。
20 如何进行系统的朗读训练?
要教节奏、停顿、连读、轻读等,防止语文腔。
为何教师一上课就不说人话?有些孩子到了公开场合就失去了常态。
要自然真切,套话少一些,不要拿腔拿调。
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21 怎么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
(闹钟响了)越是低年级,越要强调情景,不要过多依靠多媒体。讨论要符合实际需要。
22 古诗词读音当下做了调整,老师给出理由?
教师用书要给出解释,如木兰诗中的骑。地名、人名必须按照既定的。陈寅恪que
23 怎么教好古诗词?
a 以诵读为主,当堂成诵;b 注意引发兴趣,给些有趣的背景材料;c 重视会意以感悟,“诗无达诂”,有感觉即可;d 不要逐字逐句解释,诗的语言是变形的,陌生化的,不要多用多媒体,凡是把诗说得太多的,老师有问题;e 不要布置太多任务和讨论。
多媒体是语文的敌人。要给孩子空间。
24 课改,不会教书了。
多读书,万变不离其宗。
不断的改,是中国的国情。
没有人不累,都很忙。
当读书种子,教师认真多读书,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馒头。
最后一句话:少看手机,多读书,少打麻将,多读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