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和闻一先生说和做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

邓稼先和闻一先生说和做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第1张

后者是: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前者是: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式多变,且插入了古文,诗歌和电报等内容

提示:结合参考书和老师的部分讲解写的希望给分喔!!!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5、使用对句的形式,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参考资料:

-闻一多

内容:

是对全文的总结,强调闻一多是言行一致 的伟人。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到的高尚人格。

口的巨人指闻一多说的观点明确, ”鼓志气,壮人心,气冲斗牛” 行的高标指他敢与反对独裁者,大无畏, 视死如归。

结构:承上启下〔过渡句〕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文章摆出了闻先生的语言片段以后,就围绕这一点记述他有关的“行”的事实。作者截取了闻先生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事实着力描叙:先叙他攀高钻坚的研究志趣,继写他研究的目的,再写他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研究精神,最后写他辛苦凝结而成的硕果。作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论证闻一多先生确实是做了再“说”,做了自己也没有“说”,回应了引文。为了使议论更有说服力,作者又简要地夹叙了两个事实:十年艰辛撰写了楚辞“校补”;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为了证明事实有足够的根据,在叙事之前点明作者对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时期的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了突出闻先生孜孜、日夜不懈的治学精神,有些词句用得很考究。比如写其钻研古代典籍的目的,用了“吃尽”“消化尽”“远射”“衰微”“文化药方”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良药。当然,今日看来,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但是,作者这样记叙,正是真实地反映了30年代闻先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古代典籍研究的目的。作者写闻先生治学的严谨,只用了书写的一个细节,就把密密麻麻小楷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是由于恰当地运用了“群蚁排衙”比喻的缘故。又如写其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精神,一“贪”一“惜”,一“腻友”一“伴侣”,既深刻,又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6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