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文章 著名作家有哪些?

写景的文章 著名作家有哪些?,第1张

相关举例如下:

著名作家写景的文章:总有那一片蛙声;作者:古清生。

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著名作家写景的文章:石湖;作者:郑振铎。

前年从太湖里的洞庭东山回到苏州时,曾经过石湖。坐的是一只小火轮,一眨眼间,船由窄窄的小水口进入了另一个湖。

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处插着蟹簖和围着菱田。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石湖。”我矍然的站起来,在船头东张西户的,尽量地吸取石湖的胜景。见到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还残留着东倒西歪的许多太湖石。我想:“这不是一座古老的园林的遗迹么”

是的,整个石湖原来就是一座大的园林。在离今八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园林。他和陆游、杨万里同被称为南宋三大诗人。成大因为住在这里,就自号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为着名于世。

杨万里说:“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我们很向往于石湖,就是为了读过范成大的关于石湖的诗 。

“石湖”和范成大结成了这样的不可分的关系,正像陶渊明的“栗里”,王维的“辋川”一样,人以地名,同时,地也以人显了。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吴郡顾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咏石湖的风土人情的诗篇很不少。

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优良传统,描写着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写出的,在那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像读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满纸上是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润湿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农作和养蚕、织丝的活计。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杨柳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人们常把一些感情寄托在柳树的的身上,由此柳树就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即表达人们托物言志的感情。所以,对杨柳而言,与其说是睹物思情,倒不如说是借柳抒情。

中国人历来对杨柳具有特殊的感情,从一些诗歌中就可见一斑。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到众所周知的"咏柳"一诗,无不表现出中国人对于杨柳的热爱。杨柳最初的意义是寓意着情意绵绵和挽留之意,如汉代灞桥的"折柳送别"就是典型的送别友人、寄托感情的例子。到了宋代,折柳之风盛行,因此,"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在杨柳意义的发展历程中,杨柳逐渐被具象化,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最为典型的就是以柳言愁、借柳抒情了。俗话说,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因而杨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不得志的文人骚客寄托感情的事物。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婉约词派的柳永了,柳永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就寄情于柳树,将柳树作为自己的感情抒发点。从"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到柳永本人将自己的不得志寄托在了杨柳中,借杨柳来抒发自己的落寞之情。杨柳也同样寓有情思缠绵、男女之爱的感情。如白居易的"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就表达了这种感情。

阅读教学 给“个性化理解”指一个“路线图”

(完整的全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欣喜的看到,个性化理解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重头戏。

看两个例子——

例一,阅读教学的课文是《柳叶儿》(作者宋学孟,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这是一篇回忆童年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文章。教学之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的主问题是:“告诉我们: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在自由读课文之后,纷纷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读到了抢柳叶儿;我读到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我读到了饥饿;我读到了柳叶儿的吃法;我读到了柳叶儿曾救过作者的命;我读到了一种苦涩的感情……

例二,阅读教学的课文是《月迹》(作者贾平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写的是中秋夜,一群孩子盼月、看月、寻月、议月等童年趣事。教学之中,让学生个性化理解的主问题是:“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同样,在自主读课文之后,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或多或少的理解:“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这一句表现了童心的想象力奇妙;“我突然觉得……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一句体现了童心的创造力高超;“(嫦娥)有三妹一样漂亮吗”这一句发问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稚气;“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这一句写出了儿童看月亮的仔细和心情……

两个例子之中,笔者之所以称让学生所理解的问题为“主问题”,是因为理解这个问题要花用不少时间,占整堂课1/4乃至更大的分额。如此来看,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运行”得更好,也就很值得研讨了。

有必要再审视个性化理解的原旨和内涵。首先,个性化理解是相对于传统的“听讲与接受”提出的。是由注重结论而向获得知识、关注过程的转变,它摒弃传统的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由独裁走向民主,从独白走向对话;朗朗书声回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形成和谐的课堂……第二,个性化理解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理解过程的探究性,是学生自我对文本的再现与建构,获得与化解;理解结论的独特性,阅读主体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然是学生“自我”的事,所理解出的“结论”也带着浓重的自我色彩,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过程的差异性,既有实现目标“路径”的偏差性,“速度”的不一致性,“方法”的奇异性,也有理解结论的差异性,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阅读主体,学生对文本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个体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高低一般是正相关的关系。

再来反观上面的例子,显然就可以发现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因为,例子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只是抛出了一个话题,或者是圈定了一个范围,然后学生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如此,学生海阔天空,谈东说西,课堂活动形式确实自由、活泼,然而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却难免心浮气躁,思维缺乏深度。而且,用民间俗语来描述这种课堂状况,那就是,头上一句脚上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为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之中,应该给“个性化理解”指一个“路线图”。

路线图的含义应该有下面几层:

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该有一条通向目标的路。对这个提法请别产生歧义,这里所说的“一条通向目标的路”,强调的是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框定”学生的理解思维只在“一条”路上。就以上面的“例子”来分析,阅读课堂上,我们常常有个性化理解的“目标”,却往往忽略了通往目标的路程。教师要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中就要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比如对于《月迹》一文的个性化理解,“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就可以有下面的路线可“走”——注重于品“月迹”,将问题设计为“遵循镜中望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将问题设计为“寻找孩子们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还可以注重于童真童趣本身,将问题难度降低设计为“从文中找句子,分别着眼于神奇想象、深切感悟、独特体会、敏锐发现、高度创造等角度,赏析这些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这样的设计,岂不正可以让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理解不走乱步子了吗?否则,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常常会让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使阅读的课堂失控。

二,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该有一个渐进的层次。一下子就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通过个性化理解,然后就能形成结论,就能把握了文本,显然是不现实的。实现阅读理解的目标,——这里且不谈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应该有个“几步走”。比如对于《柳叶儿》的理解,“告诉我们: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将此问题分解成“四步走”,就让个性化理解有了层次——第一,“告诉我们:你从课文中读到了哪些事情?”这里的个性化理解就可以只集中于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这样的事,引导分析理解如何抢、怎样吃,以及为何要吃柳叶儿,又苦又涩的柳叶儿却为什么要抢?等等。第二,“告诉我们:你从课文中读到了哪些人?这些人对柳叶儿分别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这里的个性化理解着眼于“我”、三叔、奶奶等人物了,对柳叶儿的感情实际上已经联系上了对生活的感情。第三,“告诉我们:你从课文中读到了哪些的感情?”当“事情”已经明确,“人”也基本认识,再来把握和体会感情就不会再是难事。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该会出现“苦”、“乐”、“甜”、“涩”这样的字眼。第四,“告诉我们:文中的‘我’对柳叶儿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感觉呢?”这一个层次是对全文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有多种个性化的理解,但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吃柳叶儿的童年是充满辛酸的,但童年的“我”却“不识愁滋味”,那样苦涩的日子却依然让我们感到童年无忧无虑。这童年生活的态度启迪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三,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应该既是分散的又是集中的。它可以表现为“分散——集中”式:围绕一个既定的阅读目标,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好似从外围向一个中心前行;也可以表现为“集中——分散”式:围绕一个既定的阅读目标,学生是着眼于一个问题而多出现多种个性化理解,好似从中心而向四面八方伸展。

其实,从更高的追求而反思阅读教学,上文所啰唆的意思却并不是给“个性化理解”指一个“路线图”的全部内涵。因为,我们的话题还停留在“问导模式”上。阅读教学真正要引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还应该走向“导问模式”之路径。由“问导”到“导问”,并不是将两个字颠倒一下先后次序的问题,而是一种阅读教学格局的彻底变革。就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是设计问题来“问”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理解文本;而应该考虑“引导”学生真正个性化阅读,自己生成“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再将自己一时解决不了问题“问”出来,以在同学或教师这些更大范围内求得解决。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入,再生成新的问题……如此这般,才是个性化理解的可行之路。

这样,一堂课阅读教学的结束,不再是一个终结点,更应该是新的追求、探究的起点。

《月迹》教案

一 教学内容

《月迹》

二 重点、难点:

1 体会教学设计>文章表现出的优美的意境和美好的感情。

2 体会作者形象、充满童趣地表现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特点。

3 学习教学设计>文章精巧的构思。

4 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1983)《满月》《对月》

二、本课字词

1、易读错的字。

觑 倏 砌 嫉 酥 糙

2、辨字,注音组词。

袅: 仰: 偎: 掬:

凫: 抑: 猥: 鞠:

鸟: 柳: 煨: 拘:

三、学习课文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古诗和故事。

(一)咏月诗歌

1、你还记得有关月亮的儿歌吗?

月亮圆圆

真正好玩

我走它也走

我站它也站

我来看看它

它也把我看

我跟它说话

它假装没听见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上坐

只看见

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咏月诗

江楼感旧(唐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郎月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传说一

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月亮的传说二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锦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锦,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织在丝锦上的图案、房子、牛羊、桂花树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面图案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锦,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3、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朗诵课文,结合旁批,概括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盼月 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

寻月 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

议月

2 整体把握感情基调。

你认为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有哪些心理体验?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感情?

高兴 失望 奇妙 甜蜜 满足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味感悟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是怎样体会到情趣的?(看到的、想到的)

(1)月亮从竹窗帘里溜进来爬上了镜子

惊奇——高兴——不敢出气——失望

(2)院中的月亮大而圆,玉玉的,银银的。我们疑心花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心?)

(院子没有满月,只有银色的月光。为找月亮,看到了像星星一样闪着荧荧银光的花骨朵,疑心这是繁星变的,抬头寻星,才看见了头顶的一轮明月。因此作者才有这样的联想)

美好而奇妙、充满幻想的感受。

(3)我们都面面相觑,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把庭院里的桂树和月亮上的桂树想象成一体,庭院里桂树的馥郁花香好像就是月亮中桂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利用想象出的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增加一种神秘的体验,我们好像也在了月里。

惊奇——神秘——令人心痒

(4)我们争执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为什么要争?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心理?)

因为月亮里边有漂亮的女子,而三妹却想独自占有这个美好的东西。因此引发了我们的羡慕和嫉妒,我们也要拥有这个好东西,所以争执起来。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占有的心理。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5)我们把月亮喝到了肚里。

酥酥地颤——微微地晃动。

可怜儿的样子——令人喜爱的样子。

所以我们都高兴得喝下肚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有漂亮的嫦娥、有桂树的神秘气息的月亮,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6)我们在院里、在水里的好多地方,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发现了许多月亮。我们好像到了月亮上。

奇妙——惊讶——兴奋,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拥有。人人在处处都能拥有美好的事物。

2、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3、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四)课文疑难探讨。

1、散文在结构上看是自由的,可是在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教学设计>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2、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答: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4、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学设计>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答:月迹是教学设计>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

(五)拓展阅读

1 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

2 贾平凹的《对月》《满月儿》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知识

1、易读错的字,注音并再组一个词。

面面相觑:( ) 倏忽:( )

雕栏玉砌:( ) 嫉妒:( )

酥酥地颤:( ) 粗糙:( )

2、辨字,注音组词。

袅:( ) 仰:( )

凫:( ) 抑:( )

鸟:( ) 柳:( )

偎:( ) 掬:( )

猥:( ) 鞠:( )

煨:( ) 拘:( )

二、写作

1、中秋将至,请给亲朋好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的问候。

2、自由畅想

200字左右。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易读错的字,注音并再组一个词。

面面相觑:qù 小觑 倏忽:shū 倏地 倏而

雕栏玉砌:qì 堆砌 嫉妒:jí 嫉贤妒能

酥酥地颤:sū 酥软 粗糙:cāo 糙米

2、辨字,注音组词。

袅:niǎo炊烟袅袅 仰:yǎng 仰望

凫:fú凫水 抑:yì压抑

鸟:niǎo飞鸟 柳:liǔ 柳树

偎:wēi相依相偎 掬:jū 掬起

猥:wěi 猥亵 鞠:jū 鞠躬

煨:wēi 煨牛肉 拘:jū 拘束

二、写作

不容易啊 加些分吧 ~~

 柳叶儿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问题)?:为什么作者总是忍不住的要伸手去摘一片,放在嘴里嚼着,慢慢的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解答:许多人认为,作者将柳叶儿放在嘴里嚼,就只是觉得认为好玩,因为作者在这一段中用了这么一个词“忍不住”,其实不然,作者主要其实想要表达柳叶儿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可想而知的“极品”,苦涩的柳叶,苦涩的汁水,但却孕育了数万个中国人的生命,下文中有解释。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问题)?“踩”,“飘”,“流”,“传”这几个字,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答:衬托作用,表现出清晨的村庄那种静。那种美,那种自然,那种早表现出我与三叔为吃在清凉的早晨辛苦寻觅的过程。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远远地立刻的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问题)?:为什么说太阳像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解答:因为那时候,作者正在处于童年的阶段,无限遐想是每个小孩子的必经阶段,但为什么说它是肉做的?因为根据当时的生活,大家处于一种饥饿型状态再加上小孩子的无限幻想就被比喻成了肉做的。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问题)?:为什么说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放我吃呢?,还有为什么我拼了命的狂吃?,把肚子吃的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解答:我们先解答为什么只允许我一个人吃?请大家联系一下上文,他说了,这是我自己摘的,这就说明了儿童的对于自己的“作为”所有的自豪感,与表现欲。同时也正面描写了家人对作者的关爱与呵护。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

 (问题):为什么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

 解答:其实用的是对比手法,写出作者与人们对柳叶的不同看法,不同的感受,以及不同的情感,在此抒发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中心思想:我想作者通过本文其实就是想要告诉我们,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辛苦,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也告诫我们要好好的珍惜粮食。人生百味,各有千秋,其实对与现在的我们,苦难也是一笔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笔财富,一道人生的考题。只有尝过这个苦,通过这个难,才有了明天的辉煌。

 

    初一:王安琪

最近我在刷抖音的时候总是能够听到这首歌: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在其位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这首歌是什么歌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这首歌的歌名叫做《探清水河》,是根据民俗小曲改编作词,刘卓编曲,张云雷演唱的一首歌,歌曲发行于2020年12月24日。

《探清水河》原是根据清末民初的北京小曲儿改编而来,作为当时流行于北京市海淀区火器营村的叙事歌,讲述了当时发生在火器营村的一个类似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堪比近代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

众多曲艺人传承此曲,多是以传统曲艺演绎的方式进行改编,经过岁月的沉淀后,被众多的小唱本收录而延续至今。张云雷将传统曲艺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重新赋予了作品多元的超越本身的力量,引起观众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全新理解。

张云雷在发行了吉他版的《探清水河》之后,此次正式推出录音室版本。以民族乐器为作品奠定传统基调,同时加入现代配器,适当用打击乐增加作品的律动,加之吉他的加持激起了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的碰撞。而他富有张力,能够将流行与戏曲唱腔完美结合的嗓音,在逐次丰富的音乐编曲下,让整首作品显得哀而不忧,伤感情绪包裹其中又不显得太满。

张云雷不仅仅是简单改变了该曲原有的唱法,更在于其扎实的曲艺功底之下,经典作品得以被娓娓道来,使之在百余年后,仍旧充满了原曲的情感张力及叙事性的故事画面感,保有并传承了传统曲艺中打动人心的匠人精神,延续了张云雷将传统曲艺与现代流行音乐进行融合的创新尝试。

探清水河歌词:

桃叶儿尖上尖

柳叶儿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这个明阿公

细听我来言呐

此事哎出在了

京西蓝靛厂啊

蓝靛厂火器营儿

有一个松老三

提起那松老三

两口子落平川

一辈子无有儿

所生个女儿婵娟呐

小妞哎年长一十六啊

取了个乳名儿

姑娘叫大莲

姑娘叫大莲

俊俏好容颜

此鲜花无人采

琵琶断弦无人弹呐

奴好比貂蝉思吕布

又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

太阳落下山

秋虫儿闹声喧

日思夜想的六哥哥

来到了我的门前呐

约下了今晚这三更来相会

大莲我羞答答低头无话言

五更天大明

爹娘他知道细情

无廉耻的这个丫头哎

败坏了我的门庭啊

今日里一定要将你打呀

皮鞭子沾凉水

我定打不容情

大莲无话说

被逼就跳了河

惊动了六哥哥

来探清水河呀

亲人呐你死都是为了我

大莲妹妹慢点儿走

等我六哥哥

秋雨下连绵

霜降那清水河

好一对多情的人

双双就跳了河呀

痴情的女子这多情的汉

编成了小曲儿来探清水河

编成了小曲儿来探清水河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本题其实就是要求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那么这类作文怎么写呢?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要使“物”和“意”衔接巧妙自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故乡杏花

唐司空图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远望

唐元稹

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

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

和三乡诗

唐高衢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风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8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9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提纲是作文构思阶段的产物。构思是从整体上对作文的设计,以抽象思维为主。没有构思就没有作文,只不过有的构思因为时间短暂而不容易看出(有的构思需要成年累月呢)。文字符号表达的构思就是提纲。对作文来说,提纲既重要又必要。但是,笔者目力所及却没有见到比较完整而又详实的提纲编写方法。特作下文,以供参考指正。 首先需要谈谈如何对待提纲。一是文学性作文(即记叙文及其基础上的散文)应当编写简要的提纲,但不必严格按照提纲来起草。这种提纲不是逻辑关系的显示,而是主题、情节、形象和重点的展现,是心理图表,因而更多的是模糊性和情感性。妥当的办法是,经过构思,写出一个简明提纲,接着丢开提纲,自由发挥,任意起草。其实,这样起草时仍然有提纲起着观照的作用。仅仅在写不下去的时候,再参看提纲以便接续思路。二是科学性作文(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都要编写细致的提纲。只要不断充实,提纲就成为初稿。 提纲编写程序如下: 一、拟制标题。 (一)标题和主题 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它服务于主题;标题可以更换,主题不能随意更换。 考试作文主导命题思想,都要避免以前的命题及其固定套路,建立在基础性和实用性上,给考生发挥的空间。试题会有时代气息,切合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这样的命题,适应面广泛,力求考生都有话可说。 (二)审题立意 考试作文大都是命题作文,也有不少规定条件、提供材料后让考生自己命题,这就一定要慎重而又缓慢地审题(自己命题也要审)。 古人审题常用抓题眼的办法,如《陋室铭》的题眼是“陋”字。古人将完整的题目分为题身、题神和题眼,如《依依惜别的深情》,题身是“惜别”,即主要内容,题神是“依依”,即程度色彩,而题眼就是“深情”,即核心关键。再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题身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题眼是“分析”。古代审题方法,给今天的审题以启示。 今天的审题,同样是审核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抓住关键,以使作文切题。审题是作文成败的要害。步骤如下: 第一步,明确题目和主题及内容的关系,分析每个限制词语,把握题眼及重点。题目中心词的修饰成份显示了限制范围。如《一位英雄的事迹鼓舞了我》,限制词语是“一位”和“英雄”。标题成份还限制了作文的文体、内容、主题、人称等。如《知识就是力量》,限制写议论文。而《一件应该忘记的事》,限制了写记叙文。 1.对标出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的标题,分析每个词的含义,再综合并把握题眼。如《给我教益的一件事》:“给我”,是指与自己有关;“教益”,要在作文中表明事件的教育意义,是题眼或重点,作文应以此为中心内容和基本线索。如《我的一个好习惯》,重点在“好”字。 2.对深层含义的标题,要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和自身,小中见大。如《窗口》,关键是从眼前的窗口联想到人生或社会。再如《攀登》、《我愿做只小蜜蜂》等。 3.对提供线索的标题,要围绕线索确定作文的范围和重点。如《我在实践着一条格言》,线索是“格言”,要围绕它联想,特别要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身。不能离开“格言”的含义。再如《压岁钱》等。 4.对提供具体材料的标题,要求自己命题。这是半命题作文。要分析把握材料的重心。如材料: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七日,爱因斯坦给一位美国自学成才的实习机械师回信,说:“我认为你对我们社会的见解是颇有道理的。……你的来信还使我认识到,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于对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 重心是爱因斯坦对智慧、学历和追求的看法,而不是他的贡献。 有的材料会有两个以上的重要意义,这就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如: 香港回归前夕——6月1日。“亚州第一飞人”柯受良为了向祖国献上一份珍贵的厚礼,驾车成功地飞越了黄河壶口瀑布,完成了华夏儿女征服大自然的又一壮举。在“飞黄”前,他说,他要用自己成功的飞越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不是懦夫。“没有了灵魂,人生好比大海的波浪……爱拼才会赢。”这是柯受良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这个材料有两个评论对象,一是柯受良的拼搏精神(不是他的壮举),二是柯受良的爱国精神。考生写出了这样的题目:《爱拼才会赢》、《贵在拼搏》、《小议“拼搏精神”》和《爱国,需要实干家》。 第二步,确定作文主题,即立意,也就是写一个判断句。主题是自己的一个鲜明的认识,当然要符合命题的要求,正确而又深刻。 如标题《我的亲人》,可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我的亲人 是一个慈爱、高尚的人。”如上述爱因斯坦的材料,可以写一个这样的主题:“智慧来自于对知识的终生追求。”如上述柯受良的材料,除了《小议“拼搏精神”》外其它题目都又是主题。如《什么是人生价值》,可以写出主题“人生价值是贡献”。 (三)标题类型 给材料作文就要自定题目。这就是说,对作文的题目都要分清类别。以标题与主题的关系为主要标准,标题类型如下。 一是文学性作文的标题: 1形象概括意蕴。这类标题常见,因为象征手法是传统手法,符合文学的本性。著名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标题有《红高粱》、《城堡》和《老井》等。中考的标题有《攀登》、《窗口》、《我的脚印》和《我愿做只小蜜蜂》。 2.指出作文内容,即题材范围。这类标题也常见。如范文标题《妈妈眼里的我》、《深情厚谊》 和《记一次升旗活动》等。 3与主题有关的一事一物,或人物语言。如《 的回忆》、《书包》和《压岁钱》等。 4人名、地名、时间等。如《母亲的爱》、《放学路上》和《我在星期天》等。 这类标题要求:形象、含蓄和新奇。 文学名作标题如《阿Q正传》,新颖独到,土洋结合;具有象形作用,像阿Q及清末国人拖着小辫的脑袋。好的标题画龙点睛,使人一见钟情,反映出作者的文学和思想的造诣。中国女排曾以0:3输给古巴队,第二年大学生运动会上以3:0击败古巴队,这件事,大多新闻标题都是平实无误地概括这一事实。有一篇新闻的标题颇为生动,《还她一个三比0》。这个标题,表现了背景,显示出自豪感和幽默感,语言通俗,响亮上口。注意:自定题可以独到新颖,但主题却不能离开材料内容的限制,千万不能追求怪异。 二是科学性作文的标题: 1.直接标明主题。标题是一个判断句,有主语(可以省略)、谓语和宾语。如《做一个的 青年》。又如考试范文标题《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同学,你不能这样》、《天下无难事》、《不要畏惧困难》。这类标题有《是(动词)》和《要》的模式。 2.指出内容范围。有《论……》或者《……论》标题模式。有的论文标题省去了“论”字。如中考范文标题《革命友谊与“江湖义气》、《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谈兴趣》和《我的兴趣爱好》。 3设问、反问、感叹以显示主题倾向。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下不为例”可以休矣!》。这类题在考试作文中罕见。范文标题有《母亲真爱吃鱼头吗?》和《让种树人再多些吧》。 4.提出问题,引起深思。如范文标题《这种做法该不该提倡》和《最美的东西是什么》。 这类标题要求:1确切。一要与内容符合,不能写跑题。二是含义大小与作文一致,《谈困难》不能写成《谈人生》。三要与文体风格一致,如一般不能写成公文或者记叙文的标题。2精练。特殊需要时标题才能长。3醒目。一要形象,二要新颖。 二、 写主题句。 主题在作文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如果说作文是一个精神生命,那么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胳,语言是细胞,表达方式是皮肤,线索是脉络,而主题则是核心。 作文是围绕着主题句来写的。写议论文,首先要写出中心论点这句话,接着才能分析为什么或者用其它论证方法例如举事实的例证法。而写记叙文,也首先要领悟出主题句,接着让主题句作为灵魂来起草全文,并最好在中间部分显示主题句(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出现主题句或者相似的句子)。 主题是考生在作文中通过全部材料所表达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一个逻辑判断句(10个字左右)。而在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的说法是模糊的,有的还是一种套路,“通过……表现了……歌颂了……”这一公式化的主题认识,其实讲的是内容简介。主题体现为逻辑判断。这种判断应当集中、明确。总之,正确的主题写法是一个有主语(可以省略)、 谓语和宾语的判断句。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主题就是一句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作文的水平,也就是说 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作文中心内容的本质真 实。在记叙文中,主题句或者概括了一个人真实客观的性格特色,或者刻划了一个事物的本质特点。例如:“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揭示了所论述事物的客观本质。 主题句更高一层的认识是具有科学文化深度和广度的认识。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 修养的提高。这样的主题句可以说达到了充满文化色彩的层次:“他是当代毕升。” 主题句再高一层是具有哲理意味的认识。哲理简单地说就是 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例如:“他是一个有永恒追求的人。” 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著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例如:“他代表着新人类。” 主题句是作文的核心,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全文,指导全文。这是人尽皆知的。但是,究竟怎样主导就有一些人不甚了了,尤其是对主题句在作文中的位置更不能清醒地把握。笔者以为,主题句在作文中的位置应是明晰的。仅就议论文和记叙文中的主题句位置作以解说是必要的。 议论文中主题句的位置: 标题 一般写出主题句即中心论点这句话。 开头 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或写出与主题句相关的论题。 中间 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和怎么样,行文中兼用其它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靠后处突出主题句。 结论 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记叙文讲究主题句,这是许多人不能认可的。正因此,更要突出强调主题句在记叙文中的必要。写作记叙文时,首先要在构思提纲阶段就领悟出主题句,接着让主题句作为灵魂来起草全文,并最好在中间部分显示主题句(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出现主题句或者相似的句子)。主题句在记叙文中的位置: 标题 不少标题就是主题,也有不是主题的,但可能与主题有关。 开头 提示或显示主题,一般在开头的后方。 中间 在高潮部分,即将近结束的地方要强化(强调)主题。 结尾 重复主题。 由以上认识可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一定要告诉学生:作文不但要围绕着而且要穿插着主题句来写作,要有一个“提出——强调——重申”主题句的三段式过程。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三、简述内容(包括关键词)。 内容简述或者内容,在科学性作文中包括主题和层义以及要点,在文学性作文中可以写做过程、部分及要点。这就要有30字左右。注意:平时作文,可以练习写内容简述,考试时不必写出。 四、选择结构。 这一点指的是中间部分的安排。 文学性作文结构: 1 纵向发展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序或过程进行,这种结构,建立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的顺叙、倒叙等基础之上。倒叙尽管将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但主体仍属于纵向发展式,因为作者和读者都有明确的时间意识。线索层次清晰,但易生沉闷感。这就必须注意主次详略,重点突出。 2 横向发展式。按照事物构成的序列展开,分成几部分。 科学性作文中的结构: 1并列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先后次序不那么固定。往往运用序码,如第一、第二、第三。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对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文章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结构选择,所用字数一般只有几个。 五,标明层义。 这一部分就叫做全文的纲。层义这一提纲的主要部分有两种写法。一是标题写法,结尾没有标点符号,几个至多十来个字,简明扼要。这种写法的长处是简洁清楚,易于把握(字数少,提纲短)。短处是别人不易看懂,自己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弄不明白。二是句子写法,是完整的一句话。这种写法的长处是具体明确,短处是易于冗长,不利于思考。最好是两种方法交替,在简单明了的地方用标题写法,在复杂难记的地方用句子写法,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层义具体表现在文章中有两种,一是居中排列的小题目,二是项目。 注意:自此以下,提纲就要运用序码。序码一般分为四层:一是汉字小写的一、二、三、四等,后面用顿号(小标题的层次顺序不用顿号,空一格);二是半圆括号和汉字,如(一);三是阿拉伯数字1、2、3、4等,后面用点号;四是半圆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如(1)。以下还可以有第一,第二,第三等。要保持一致,不能混乱。 六,写出段义及要点。 在文学性作文提纲中,应有较大的创造自由,在这里就只需要写出要点或重点——可以是各种提示如方法、技巧、 警句和灵感等等。 提纲举例如下: 记叙文提纲 标题:记一场鼓号仪仗队比赛 主题句:团结就是力量。 内容简介(考试不必写):通过叙述鼓号仪仗队比赛的过程,反映了同学们齐心协力参加比赛的生动情形,受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启迪。 结构:纵向式 正文: 一、开头 概述事情的时间、结果等。可以议论事情对我的影响。 二、中间 从前到后详细叙述事情过程。 1.出发。时、地、人等以及心理。 2.到达。有场面描写。 3.表演。细节。个人。自己的感受。 4.成绩。心情。点出意义即主题句。 三、结尾 重申意义,照应开头,发出感慨。 议论文提纲 标题:生日 主题句:生日应当过得有意义。 内容简介(考试不必写):反映了为孩子大操大办生日的社会现象,指出这是关系到民族美德的思想问题,主张生日应当过得有意义。 结构:并列式。 正文: 一、开头:论题即生日。 二、中间:论证 1.提出现象:为娃娃办生日的社会问题。引用俗语。 2.分析论证: (1)关系着民族美德和思想腐化。(可以改作规范段的主句) (2)奢侈的恶果和正确的途径。 三、结论:照应开头,突出论点;讲辩证。 提炼这两个提纲的范文附在本文之后。 编写后的提纲,还要修改。对提纲的修改是一个总--分--总的综合分析过程。先从总体上把握,去分析部分,再在分析部分时放在总体中把握。如果相反首先修改局部, 就可能在不符合整体时删去,这就造成浪费。 平时作文,最好按照程序编写详细提纲。而在考场上,提纲编写则应该适应考场特殊情况即按详细和简明两种方式来编写。有时限于时间而不写草稿,则提纲应该详细编写,起到草稿的作用。 自己写吧,告诉你这些,自己可以作文有提高,要独立哦,加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