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男孩在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不同。男孩勇敢,冒险,更有竞争性、侵犯性、支配性;孩子温和,喜欢结伴,愿意发展更为亲密的感情。
在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情感发展也会不同,家长只有清楚孩子发展各阶段的特色,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女儿。
孩子在8岁之前,是比较好管教的,这时她们会相信家长,觉得他们说的都是对的,愿意服从。
8岁之后,孩子开始辨别善良和邪恶,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理性思维了,更注重人际交往。
8~12岁,孩子会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也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阶段。
家长在认识到孩子情感发展的特色后,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孩子在8~12岁,逐渐从梦幻的世界中走出来,这个时候,她们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孩子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也很快。她们生机勃勃,不再害怕分离和孤独,迫切地想与世界建立起自己的联系,这是个性发展的最佳时机。
家长要多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加以鼓励。她们可能不愿意做家务,还想偷懒,喜欢说谎,开始和家长顶嘴,变得固执,让家长很难应付。
家长要知道,这些特点都是孩子成长中阶段性的特点,而不要觉得是自己女儿变坏了。要理智正常地来对待各个时期女儿的不同情感反应。
家长只有掌握孩子各个时期情感发展的特点之后,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女儿,让她快乐健康地成长。
美术是幼儿的一种语言,是幼儿自我表达的工具。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特殊“语言”,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像、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因此,美术是内在于儿童的一种自我表达工具,是儿童的一种语言,因为语言的本质含义不外乎就是人进行自我表达、相互交流的一种物质手段。
一、 美术活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情感与需求。
符合幼儿意愿的图画是幼儿情感本性的自然里流露。在孩子眼中,周围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我们看到,在孩子的笔下,太阳公公笑眯眯的看着大地,花朵小草都在跳舞,小动物穿着漂亮的衣服在一起玩耍,这是幼儿期特有的“泛灵心理”,也是幼儿在图画中寄托他情感和愿望的表现。
幼儿画画
幼儿动物园画画
在一个小女孩的作品中画中的孩子总是留着又长又粗的辫子,特别夸张。原来是这个小女孩很想留长头发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未能达到自己的愿望,孩子便在图画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通过图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因此,父母和幼儿教师如要了解孩子,就必须重视绘画这把打开幼儿心理的钥匙。
幼儿绘画:小女孩
小女孩绘画
二、美术活动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幼儿图画作品除了能反映出孩子的动作发展、绘画技能外,还可以折射出孩子的情绪反应、自信心、性格特征等个性方面的特点,如性格外向、活泼自信的幼儿构图大胆、线条粗框,更多选择红、黄等暖色调,但可能在作画时比较粗心、不拘小节,有时半途而废。而性格内向、文静温和的孩子画画认真,有始有终,但画面比较拘谨、放不开,色调偏冷、注重细节等。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幼儿图画作品天真烂漫、构图饱满、色彩明快。
嘴角向后上方拉,眼睛放光瞳孔大,眉毛上扬口微启,唇间两排小白牙。直观表现乐哈哈,动作明快多融洽。雀跃心思难藏起,酒窝笑纹脸上爬。
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是对3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1]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岁至6岁。[2]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决定教学内容
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成长,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是要从小抓起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大家分享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有哪些。
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1出生
接受性语言
语言学习从出生开始,甚至新生儿也能察觉到环境中的声音。他们听身边人讲话,如果有意外的噪音,他们就会吓一跳或大哭一场。巨大的噪音惊醒了他们,但是,他们对新的温和的声音会做出“安静”的反应。
表达性语言
新生儿发出声音让别人知道他们正在经历快乐或痛苦。
0-3个月
接受性语言
0-3个月大的婴儿学会在你说话时转向你,并在听到你的声音时微笑。他们似乎能听出你熟悉的声音,如果他们哭了,就会因为你的声音而安静下来。三个月以下的小婴儿也会停止活动,密切关注一个不熟悉的声音。总之,不管声音熟悉与否,他们通常会对安慰的语调做出反应。
表达性语言
当你出现在他的视线中时,他会对你微笑。他会重复相同的声音,许多声音和“咕咕”相似。他也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如饥饿或疼痛)发出不同的哭声。
4-6个月
接受性语言
4-6个月大的婴儿会对“不”这个词做出反应。他们也会对你语调的变化以及你说话以外的声音做出反应。例如,他们可以被玩具和其他发出声音的物体吸引,享受音乐和节奏,并以一种感兴趣或理解的方式寻找各种新声音的来源,如鸟叫声、手机铃声等。
表达性语言
当你和孩子玩的时候,或者当他开心地玩耍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咿呀学语,有时候孩子听起来好像在“说话”。这种“像说话一样”的咿呀学语包括许多发音,如双唇音“p”“b”“w”和“m”。
孩子能够追随你的视线,看你正在看的方向。而且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图,并通过声音或手势告诉你他们想要什么,或者想要你做什么。他们可以发出非常“紧急”的声音来激励你采取行动。
7-12个月
接受性语言
这个时期,他听到不同的声源会跟着转头。当你对他说话时,他会很明显地转向你,并看着你的脸;当你向他做简单的手指游戏(例如,“小手拍拍”)时,他会非常的兴奋和快乐,渴望与你互动,并去抓你的手。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认出熟悉的人或事物的名字(如“爸爸”“眼睛”“电话”“钥匙”“车”),并开始以点头、摇头或者简单的手势回应要求(“把它给奶奶”)和问题(“再加点果汁”)。
表达性语言
孩子咿呀学语的声音变了,它包含更多的辅音,以及长元音和短元音。
孩子的第一句话(可能说得不太清楚)已经出现了!(例如,“妈妈”“狗” “再见”“不”)
1-3岁是人的一生中言语发展最快的阶段。
1-2岁
接受性语言
孩子能将物体与名称对应起来
现在,当你与孩子一起看书,当你说出书上的名称时,他们会指着书上相应的。当你问他们一些身体部位(鼻子、眼睛、肚子)时,他们也会正确指出自己身体相应部位。
理解简单的指示
他们也可以遵循含有一个步骤的简单指令和要求,例如,你说“举手”的时候,他会把手举起来;你让他把球递给你,他会把球递给你;以及跟他说“不可以”的时候,他会停下正在做的事。当然,过一会,他有可能会再次做你不让他做的事。
这一时期,孩子能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兔子在哪里”“谁喜欢米菲”等。
喜欢听简单的故事
孩子这一时期很喜欢听简单的故事,喜欢听你唱有节奏感的歌或带有韵律的童谣。在这个阶段,他们喜欢反复听相同的故事、韵律或做相同的游戏。
表达性语言
模仿语音
1岁时,孩子开口说话的积极性提高,常常自发地模仿听到的音,其特点是:连续的音节增多,如a-ba-ba-ba-;近似词的音节也增多,如bo-bu;不完整地模仿词音,如成人说:“小汽车。”孩子只说:“车”或者“车——车”,成人说:“饼干。”孩子只说:“饼”或“干”,这种现象与孩子的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之间尚未能协调活动有关。
以音代物
以音代物是1岁半以前孩子说出词汇的一个明显特点,即常常以物体发出的形象的声音来代替物体的名称,如把汽车叫“笛笛”,把猫叫“喵喵”,把电话叫“嘟嘟”。这种声音固然与成人常对幼儿以声代物有关,但成人在交替使用声音或者对孩子说话时,孩子能记住和使用的仍然是声音,这是因为声音是物体或活动的鲜明特征,与孩子这一阶段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关,也就容易被记住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唇音、舌面音的掌握已经较好。但由于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的协同活动还比较差,有一些音还发不好,如常常把舌根音中的“哥哥”说成“得得”。大部分孩子还发不好舌尖音,不是发错音就是zh、ch、sh和z、c、s互相替代,如把“西红柿”说成“西红西”。
词汇量增加
1岁之后,孩子进入“蹦词”阶段,每个月都在积累和说更多的单词,而且这些单词常常反映多种意思,即以字代词,以词代句。例如,当孩子说“球”字,表达的语义可能是“我要玩皮球”,也可能表达了“这是我的皮球”的意思,或者是要“妈妈拍皮球”等。孩子还会通过对事物命名(“大象”)或评论它的某个属性(“大!” “哇!”)来吸引你的注意力。
1岁半左右,孩子的积极词汇(既理解又会用的词)明显增多,能说出的大部分是名词,其次是动词,以及个别的形容词。
这个阶段说出的词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以词代句,即明显的单词句特点。二是一词多义,说出一个词常常不只是代表一种对象,如孩子会用“毛毛”(或猫猫)代表所有带毛的动物或毛皮做的东西。三是词的泛指性,即一个词代表许多事物,如孩子常用“饼饼”称呼所有的食品。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语言,只有最熟悉他的人,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理解,与孩子不熟悉的人,对单词句会像猜谜语一样费解。到1岁半时,孩子的语言通常只有25%是可理解的。
对于孩子幼儿式的话,周围的人不要学说,不要在对孩子讲话时故意夹杂那些幼儿式的话,要简洁、准确、规范、有逻辑的表达,丰富孩子的词汇和句子,为之后孩子连贯、有逻辑地表达语言奠定基础。
一般18个月左右的孩子能说出20-30个常用的单词,21个月左右能说出100-150个单词,到24个月已能说出300多个单词,其中70%是名词,其他各类词汇中,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叹词等,虽占比例较小,但都出现在孩子的话语中了。其中,2岁时掌握的形容词大多为描述物理特征的形容词,如“大”“小”。
进入双词句阶段
1岁半以后,孩子进入双词句阶段,逐渐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每一个词开始代表一个明确的事物或动作,因此表达的意思远比单词句时清楚。这一阶段,孩子开始把两个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来表达语义。两个词的结合有着句子一样的语音模式,两个词之间也有着明确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例如,“小鸟走”“汽车开”“妈妈抱”“爸爸上班”等。每个双词句都比较简短,大部分在5个字以内。
这一时期,孩子的句子以陈述句为主(整个学前期都是以陈述句为主),但也开始说简单的疑问句,他会问两个字以上的问题,比如“哪儿的球”“那是什么”。
21个月孩子的双词句有60个左右,到了24个月则有1000个左右。
使用代词
孩子开始理解“我”和“你”的概念——尽管他可能并不总是把这些代词用对。例如,他可能把爸爸称为“他”,把自己当作“你”。这很正常,因为他还处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阶段”,还没有完全区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迟早会搞清楚这些代词的含义。
2-3岁
接受性语言
到现在为止,孩子会理解含有两个步骤的指示,例如“把你的袜子放在篮子里”或“请把你的乐高积木拆了,放到乐高盒子里”,并理解一些对比鲜明的概念或含义,如热/冷、停/走等。他会注意到电话铃或门铃响了,可能会指指点点或变得兴奋,让你回答,或试图自己回答。
表达性语言
词汇量处于“爆发期”
2-3岁是孩子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他似乎对每件事都有一个词。说话通常是两个或三个词长,家庭成员通常可以理解他们。一年当中可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800-1000个词,词的种类和每类词所含的内容都扩大了许多。其中,2岁半时开始使用描述动作、味觉、温度和机体觉的感觉词,3岁时能使用描述人的外貌特征、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句子中有修饰语的从2岁时的仅占20%,上升到50%。
词的泛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提高,对有些词(如树、水果等)已能理解为代表一类事物的词。
但是,对于过于抽象的词,或者远离孩子生活的词,他理解和正确使用还比较困难。因此,当孩子词汇贫乏时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就会出现“造词现象”。
清楚地说出简单的句子
他会问你问题,告诉你他身边发生的事。在语言表达交流中,从1岁到3岁,孩子逐步从由使用单词句向双词句以及多词句、简单复合句过渡。句子的含词量达6-7个字。
研究发现,孩子到2岁时,父母应当能够轻松理解孩子所说的话的50%—75%。孩子到3岁时,父母、其他成人应当能够轻松理解孩子所说的话的75%-100%。
3-4岁
接受性语言
听觉更敏锐
这一时期,孩子的听觉更敏锐,能够准确地指明声音的方向,分清声音的变化。例如,当你在另一个房间打电话时,他可以听到你的声音。这一阶段,如果孩子有听力障碍,会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来。例如,让孩子闭上眼睛,父母在一个角落摇铃或拍手,他无法指出声音来自何方,或者让孩子听音乐拍手,音乐声音大重拍,声音小轻拍,他也无法分辨出声音的变化等。
理解时空概念
孩子可能还不能告诉你时间,但他能理解一整天顺序性时刻的大致概念(早上吃早饭,中午吃午饭,晚上吃晚饭)。2岁半之后才清楚上下概念,3岁往后清楚前后概念,而到5岁才能分清自己的左右手,直到7岁左右才可以分清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的左右手。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游戏、对话,引导孩子不断理解并说出空间概念,将空间概念与语言对应起来,例如,“嘴巴在鼻子下方”“乐高积木在玩具架最下面”等。
表达性语言
日益能发较复杂的音
由于发音器官逐渐成熟,孩子在发音方面的困难日益减少。2岁之后,孩子一般能准确发唇音,3岁以后,孩子才能逐渐发舌尖音、舌面音、舌根音等。
理解并说出更复杂的指示
在4岁时,孩子应当能够服从3-4步的指令,例如:“把书收好,刷牙,然后上床。”
常使用联合复句进行表达
孩子能够运用联合复句(如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等)说出他自己想要和需要的东西,提出诸如“我想晚饭吃饺子,并且我想上床前看《牙医怕怕鳄鱼怕怕》”之类的要求。孩子在4岁时还能理解并回答“谁在哪儿做什么”的问题。
已能和人随意交谈
3岁时,孩子讲话时已能够使用主语、动词、形容词、连词等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快4岁时,词汇量增加到1600个左右,已能说出完整的句子,能和别人随意交谈,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听得懂归纳性的语言。
到4岁时,孩子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会谈论发生在家里以外的事情,如在幼儿园发生的事,和朋友去郊游发生的有趣的经历。他们的语言通常是流利的,除家庭以外的其他人也可以理解孩子说的大部分内容。但其语言表达仍具有情境性,常常会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听话人要边听边猜才明白。在游戏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会自言自语。
4-5岁
接受性语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可以回答简单的问题。他能理解几乎所有(在合理范围内)在家里或在幼儿园听到的话。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准确地听到声音。
表达性语言
使用词语的种类增加
语言清晰、有逻辑,能流利地讲述故事
到5岁时,孩子说话清晰、流利,能使用偏正复句,使用关联词反映事物间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等关系。例如,“我们去了动物园,但我们必须早点回家,因为我的妹妹感觉不舒服”;“我想有一辆像派派那样的玩具车,爸爸说他发了工资就给我买一辆”。
孩子很容易与成年人和同伴沟通。他还可以围绕主题,使用“成人语法”(如转折句、因果句、并列句),讲述一个长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这些“离奇的故事”有时甚至会吓到他们自己!
5-6岁
接受性语言
5岁时,孩子能够发清全部语音,听懂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能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迅速掌握对方谈话的主要内容,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表达性语言
句子中词汇种类增多
孩子的词汇更加丰富,不仅掌握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还常常使用副词和连词。6岁时,孩子的平均句长为8、39个词(齐沪扬、陈昌,2004),句子中有修饰语的占到91、3%
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这一时期,孩子掌握的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逐渐增加。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以陈述句为主,占60%-70%,非陈述句中,疑问句占15%,祈使句、感叹句一般占10%。这一时期,孩子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句型还不能完全理解,如双重否定句。
语言的连贯性增强
孩子语言的连贯性增强,情境性减少,成人不再需要根据孩子的表情、动作等推测他的意思。6岁孩子连贯性言语占49%,情境性语言占51%。
他已经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可以与成人自由地进行言语交流;开始产生内部言语(即独白言语),并且能初步掌握书面言语。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也比以前加强了,在行为方面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语言的逻辑性增强
5岁以后,孩子已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了,而且能使用“因为”“为了”“结果”“要不然”等词的因果句,以及使用“虽然”“但是”“然而”等词的转折句,表达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6岁左右,孩子不仅可以完整、连贯地说话,还会表现得大胆、生动、有感情,并喜欢在讲话过程中配合做肢体动作。
孩子能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强烈的语言要求,乐于谈论每一件事。孩子经常模仿大人的语气讲话,也乐于表演自己熟悉的故事,扮演角色游戏。
总的来说,孩子从出生到6岁,语言发展呈现如下规律
语音方面,孩子发音器官逐渐完善,逐步能 从发唇音过渡到发舌面音、舌根音、舌尖音,直至能清楚地发出全部语音。
理解方面,从理解简单的含有一个步骤的指示向理解含有两个步骤的指示过渡,直至理解较复杂的句子或一段话,并迅速提取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句子方面,从单词句向双词句以及多词句、联合复合、偏正复句过渡,从陈述句向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形式的句子过渡,从无修饰句向有修饰句过渡。
口语表达方面,从表达物体可视的、外在的特征向表达物体内在特征过渡;从言语表达的情境性特点向连贯性、逻辑性过渡;从咿呀学语向完整讲述故事过渡;从对话言语向独白言语过渡;从模仿成人到独立自主表达、自由交流过渡。
在6岁以前,孩子所掌握的新词和语句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通过成人与他的日常交谈、阅读中获得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间表,而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最好方法便是了解孩子每个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提高与孩子对话、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逐步引导孩子简洁、准确、连贯、有逻辑地进行表达。
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20 至 6个月
语言理解
1、对声音会作出反应
2、能寻找声音的来源
语言表达
1、主要是以哭声或笑声表达需求
0 至 6个月至1岁
语言理解
1、对自己的名字作出反应
2、明白简单手势
3、明白“不好”及“拜拜”
语言表达
1、用声音叫人及引人注意
2、用手势(如: 指着对象)表示需要
3、模仿不同的声音
4、模仿说出熟悉的单字(如: 爸爸、妈妈、伯伯)
1岁至 2岁
语言理解
1、理解熟悉的动作词汇
2、辨认及指出常见对象及人物
3、辨认及指出熟悉的身体部份
4、跟从口头指示执行日常活动 (如:「坐下」、「倒垃圾」)
语言表达
1、用声音、说话及操作表示需要
2、用近似说话的声音(俗称太空语)
3、逐渐增加有意思的单字
4、用昵称称呼自己及熟悉的人物
5、说出熟悉的对象及身体部份
6、运用简单的双词组合句 (如:BB食,妈妈奶奶)
2岁至 3岁
语言理解
1、理解两个元素的指令(如: 在盒子里面拿出小球出来)
2、明白并回答简单问题,如: 「去哪里?」、「有没有?」、「要不要?」
3、明白空间概念,如上/下面、里/外面
语言表达
1、运用不同的双词组合句 (如:妈妈玩,抛波波,去公园)及三词组合句 (如:妈妈玩车,抛波波,我去公园)
2、运用新的词类,如: 否定词 (没水,不要)、代词 (我)、时态词(急,快)
3、发问问题,如:「什么来的?」「这是哪里?」
3岁至 4岁
语言理解
1、理解三至四个元素的指令
2、理解概念词汇,如颜色,长短,形状,数量
3、明白并回答其他问题,如:「谁…?」、「…多少…?」、「为什么…?」 、「怎样…?」
语言表达
1、运用四至五词组合的句子:如「去百佳买雪糕」、「妈妈带我去公园」
3、运用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词汇来形容对象
4、运用连接词,如: 跟你、跟住、之后、然后、因为
5、发问问题,如:「为什么…?」「怎样…?」
4岁至 5岁
语言理解
1、理解二至三个步骤的指令 (如:把蛋糕放在盘子,然后给妈妈)
2、明白并回答抽象及假设性问题:「什么时候…」、「如果…就要怎样」
3、理解远/近、高矮、前/后面等概念词汇
语言表达
1、描述过去的事情及经验
2、描述日常程序及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3、排列及恰当地描述连续性的图卡
4、运用语言作逻辑推理
5、运用不同的连接词,如:「虽然…但是…」、「不过…」、「如果…就…」
5岁至 6岁
语言理解
1、理解被动式的语句 (如:猫被狗追)
2、理解故事,并能回答有关故事内容及推论性的问题
3、理解之前/之后、左/右及时间等概念
语言表达
1、语句发展成熟
2、能应对日常的对话及把事情与经验联系
3、能完整地说出故事及创作故事中的部份情节
0-6岁幼儿语言发展特点30~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0~2岁。在这个时间段,你只要在正确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他的语言就会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
9个月以下
一般来说,9个月以下的婴儿,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但他们的学习其实早就开始了,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比如:可以不断地对宝宝说话、唱歌,并且配合微笑的表情;家长对孩子任何发声的回应,都能够刺激他的大脑语言中枢,促进他的大脑神经元加速成长。
9~13个月
在宝宝9~13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类似语言的发音。一旦家长发现这个现象,就需要对孩子的这种发音进行模仿(特别是妈妈)。比如:宝宝的、嘴里发出“Ma-Ma-Ma-Ma”的声音,妈妈就要趁热打铁地告诉他:“妈—妈—妈—妈—”,然后不断地重复。如果宝宝发出“Ba-Ba-Ba-Ba”的声音,你就猜一猜他在说什么,你可以说“爸—爸—爸—爸—”关键是要回应他所说出来的话,哪怕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声音。有研究表明,妈妈对9~13个月的婴儿的语言回应,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爆发期”更早地出现。
13~20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词汇爆发期,这也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父母要尽一切可能跟孩子说话,并且及时回应宝宝的语言,产生一种“对话”的感觉。要让宝宝知道说话是我说一句,然后你再说,你说完我再接着你的话说。这样做,容易让他以后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这也是“听话”的基础。除了这个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个原则:“此时此刻”。
如何在教宝宝进行词汇辨认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一原则:他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来教他说与这件事相关的词汇。比如:宝宝正在玩皮球,你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宝宝:“皮球”。因为宝宝这个时候的注意力在球上,他更容易把语言和物品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他在玩皮球的时候,你指着窗外说“小鸟”,这就会让他感到很困惑。
词汇训练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从他正在从事的事情上教他与事情相关的词汇,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快速地学习词汇。在20个月之前,宝宝的词汇量很可能就会突破50个。
要想在语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0~2岁积极回应他们的发音或者语言;在13~20个月的时候对孩子进行“语言轰炸”,增加对话。
3~6岁
3~6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一时期还会讲一些“电报语”,比如“球、要”,意思是我要球;3岁左右才可以讲出相对流利的语言,他们会明确表示,这个球是我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词汇量会大大增加,也因此会更愿意和他人沟通交流,最常见的表现是孩子们越来越多地问“为什么”。所以,3岁以后的孩子,语言的沟通能力会大大提高。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与人交流。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只能在使用中发展;也就是说,仅仅听别人讲话,只是接触语言,而不参与交流,儿童是无法学好语言的。所以,电子产品不能提高语言能力,没有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的使用,是没办法提高语言能力的。
多和孩子交流对话,鼓励他们相互沟通,多进行亲子阅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阅读和交流技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家长明确耐心地引导和训练。
心理学#原生家庭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蛤蟆先生和苍鹭的第三次见面,蛤蟆已经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苍鹭全身心的倾听和理解,使得蛤蟆能够不断的觉知自己的状态,并开启了主动学习模式,这一次他们深入的探讨了“儿童自我状态”,即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了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那么,孩子有哪些基本情感呢?
儿童的基本情感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这些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构成了“自然型儿童”。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也最重要的人,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语言和行为造就了孩子人生的底色,尽管成年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拥有自主的选择权,但生命里的悲喜在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打下了烙印。因此才有了那句“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孩子会从生活中学习。有喜怒无常的父母,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有总是苛求完美的父母,就有了胆小敏感的孩子;父母专职霸权,孩子自卑懦弱;父母溺爱放纵,孩子自私自利……
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吗?不,他们也是“受害者”,在上一辈的棍棒下长大,被忽视、被指责习以为常。多数情况下,只有当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的满足后,人们才能够有精力来探讨什么是更好教育,更好的精神指引。
释怀吧,我们都曾受过伤,也可以拥有更好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为孩子建设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若他的心底注满了爱,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1)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有了许多新的需要,继而也就出现了多种新的情绪体验。在幼儿中、晚期也逐渐出现了一些高级社会性情感,如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并不引起儿童情绪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可不断引起幼儿的各种情绪体验。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脑的发育以及言语的发展,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首先表现为幼儿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逐渐减少;其次表现为情绪逐渐从外露到内隐。幼儿初期的儿童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不能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丝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饰,而完全表露于外,喜、怒、哀、乐都清楚地在脸上反映出来。到幼儿晚期,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外部表现。幼儿还可学会在不同场合下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情绪。
婴幼儿情绪和情感外露的特点,有利于成人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但同时,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是社会交往的需要。
(3)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表现在情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起作用。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发展表现一定的趋势:从在很大程度上的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转为多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从容易不随意的外露转向能有意识地控制;从容易变动转向逐渐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