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席设计我们应该具的综合能力包括:工艺美学、礼仪美学和民俗美学等。
所谓茶席设计,就是指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
茶席设计是由不同的因素结构而成的。由于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及思想、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茶席设计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构成因素,在这里,我们仅以一般的基本构成因素加以叙述。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其中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茶席是生命空间里的茶美学。不同的茶叶、器物、人、境的关系看似物质,实际上却是精神层面甚至是生命层面的关系,它可以折射茶人不同的心境,荒寒、茂盛、热情、冲淡,不仅仅在色彩和器型上无声地表达着,连着每一个器物间摆放位置的远近疏密也都是明白不过的表述。
茶,雅俗共赏,包罗万象,尤其在现今时代,更是见仁见智;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席,也有属于自己对茶的理解。在遵循这五大要素之后,相信能布置出别样的茶席,别样的世界。
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好的茶汤要有好的器皿来搭配,那么细品之下茶之滋味我想必有不同。
一、以下是赞美茶具的更多语句:
1、从往茶壶内注水开始,茶香的氤氲四溢;单手执壶不论壶柄的光滑或粗糙,握住的是所有喝茶人的期待;专注在泡茶的那一刻,心透过眼神凝视着茶器并静静地等待;出汤时充满力度的水线,在茶海中激荡回响;最终啜饮的是一杯淬炼过且沁透心脾的甘露。每一次执壶行茶,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下学习的契机。
2、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3、一直觉得青花茶器像极了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清新的少女。青花瓷的白皙能够更好地反衬茶汤的颜色,更快地让人们看到茶的内质。
4、茶叶,在水的浸润下舒缓的展开。如绿衣舞者,在音乐中渐入佳境。杯中的清汤散发出幽香,淡淡的却沁人心脾,我仿佛嗅中华文化的气息。
二、以下都是描写茶壶的古诗词:
1、《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
明·徐渭
虎丘春茗妙烘蒸, 七碗何愁不上升。
青箬旧封题谷雨, 紫砂新罐买宜兴。
却从梅月横三弄, 细搅松风灺一灯。
合向吴侬彤管说, 好将书上玉壶冰。
2、《咏紫砂壶》
清·高江村
规制古朴复细腻, 轻便可入筠笼携。
山家雅供称第一, 清泉好瀹三春荑。
3、《铭自制壶》
清·郑板桥
嘴尖肚大耳偏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 两三寸水起波涛。
4、《赞邵大亨所制鱼化龙壶》
民国·李景康
紫砂莹润如和玉, 香雾纷藤茗初熟。
七碗能生两腋风, 一杯尽解炎方溽。
壶兮壶兮出谁手, 鬼斧神工原不朽。
5、《和梅公仪赏茶》
宋·欧阳修
寒侵病骨惟思睡, 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
6、《煎茶诗》
宋·苏轼
活水还将活火烹, 自临钓合吸深情。
大飘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 松风犹作泻时声。
本能饱食禁三碗, 卧听江城长短更。
平时在选择茶具时,首先要看茶具的材质。市场上销售的茶具多分为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瓷器茶具主要是指白瓷茶具。在陶制茶具中,紫砂茶具是第一种茶具,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简单大气。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茶具,要看茶具的造型,因为现在市场上卖的茶具造型各不相同,有大有小,只有适合自己的看起来赏心悦目的才是最合适的差距,另外在买瓷器茶具时,还要看瓷器茶具表面的彩绘或图案,这些彩绘或图案或深或浅,表面光滑且无凹凸感的就是质量好的茶具。
青花瓷的蓝色非常简单,就像画在天上一样。虽然颜色单一,却能画出成千上万的图案,就是所谓的 "青花印,华而不妍"。喜欢青花瓷的茶友,对白瓷的喜爱已经很充分了,对青花的喜爱也是纯用承包,不喜欢用过多的装饰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有几个经典的钱就够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习惯并善于为自己做减法。我有一颗平静的心,不会给自己太多压力。
但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并且精心维护的事情,有些极端珍惜的朋友,一壶茶只喝一种,怕串味。喜欢紫砂茶壶的人,必须有普通人所没有的耐心。他们想做的事,必须精心打磨,不怕麻烦。如果表面华丽,可能就会选择后者而不是内在的饱满。从新茶友的角度来说,在选择茶具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买回这些不实用、不精致、很鸡肋的茶具!要知道,这些茶具都是很好的。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在《茶经》中,陆羽设计了24种适于烹茶、品饮的茶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此文出自唐代·陆羽《茶经》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
作者简介:
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中撰载有《陆羽自传》。曾编写过《谑谈》三卷。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茶席设计是什么
导语:“茶席设计”是什么设计什么怎样设计它从哪儿来……对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对这些问题一定感兴趣吧但是,这些知识在以往的书籍中无从查考。现在,就让本书作者来帮你解答这些疑问吧。 以茶为灵魂,为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是为茶席。
“茶席设计”,是包含古代的“筵”和“席”的全部,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茶筵席设计”;既然已经通俗化了,只好将就把“茶席”视为“茶筵席”的省略吧!
至於,“茶席”这个词的由来,应该是1970年代末,茶艺出现之后的说法。在茶文化发展史上,过去并没有出现茶席一词。当代,“茶席”一词首次在文本上出现,当以浙江童启庆教授编著的《影像中国茶道》,该文本说,“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包括泡茶操作场所、客人坐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
中国,在隋、唐以前没有桌、椅,人们饮食作息时,在地面上先铺上一面竹类编织的铺盖叫“筵”,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席”,宴饮时,座位设在席子上,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人们席地坐饮。后来使用桌椅,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明、清时,宴饮形式虽然改变了,宴席仍沿称为“筵席”,座位仍沿称“席位”。清朝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安能郁郁久居此耶!”可见,由古代的“筵席”而引申出“茶席”这一词。
根据《茶艺学》的说法:“泡茶的程序和礼仪是茶艺形式部分很重要的表现。”茶席是茶艺表现的场所,是为表现茶艺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规划的一个场所,包括从事泡茶、品饮兼及奉茶而设的桌椅和地面的空间,不是任意一个泡茶的场所都可称为茶席,必须经过规划的茶艺表现场所,才能称作“茶席”。
茶席的概念出现后,“茶席设计”也就应运而生。设计与这次茶会时间、空间情境贴近的茶艺表现场所,就称为「茶席设计」,所谓“茶会”,是指一个“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
至於,“设计(design)”这个词,是由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时,除了“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所以,在了解什麼是“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对这些字词来解释。英语的design是源自拉丁语de-sinare而来,是“作-记号”的意思,在十六世纪,义大利文desegno 开始有现今design的含意,后经由法文的中介,而为英文所引用,成为现在英文的design。日文里汉字的“设计”指设定具体目标而后依计画以(制造)实物来达成目标的含意。
中文来讲“设计”两字,是“言役、言十”会意而成,是表达以思考、以言语来完成具体的计算。所以,“设计”指“人为设定,先行计算,预估达成”的含意。就“设计学”来说设计,是指一种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活动。
如果从西方“设计”的发展来看,从文艺复兴开始,就慢慢的形成以建筑专业技艺为首,并结合绘画专业技艺与雕塑专业技艺的承传,三者合称为造形艺术,合称为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解“设计就是具有美感、使用与纪念功能的造形或营造活动”了。
茶席设计的结构是由空间(space)和特性(character)所组成,是茶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茶艺表现的基础,包括动态的行茶方式规画与静态的品茗环境装置,大都属於茶艺静态表现的部分。由於设计的部分,受限於室内空间的材料、格局方向等条件,所以必须活用美学和创意思考,同时要考虑茶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应以茶作为主角,以茶艺作为设计的重心,将茶饮活动置於一定的环境中,赋予它不同艺术的要求。
茶席设计,是以场地、材料和情感为主要构成条件,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的形式,传达出来一定的感官感受,实用的、可操作的,合乎艺术设计学理的综合展示艺术。其目的是为了泡好一壶茶,享受一杯茶。是空间美学的一部分,“设计艺术学”中跨门类的学科,主要包含装置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等。
茶席设计,是人们在茶饮活动中,有计划地运用心智、创意、统合、协调、技术和资源创作出超乎现有的实物,达成更美好的品茶需要,其本身具有很大 的艺术表现空间,必须要有美感经验、使用功能与纪念意义,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并非拼凑一些茶道具炫人耳目,展示出来的一个“作品”。
简单的说,茶席设计就是以茶饮活动为目的的创作行为。 ;
如何选择茶具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茶具的选用
1、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砂陶茶具。宜兴的陶土,黏力强而抗烧。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它的造型古朴,色泽典雅,光洁无暇,精美之作贵如鼎彝,有“土与黄金争价”之说。明代紫砂壶大师时大彬制作的小壶,典雅精巧,作为点缀于案几的艺术品,更增添品茗的雅趣。他制作的调砂提梁大壶呈紫黑色,杂硇砂土,泛出星星白点,婉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壶身上小下大,重心稳定,是一种古朴雄浑的精品。紫砂壶是陶瓷家族中的骄子,它表里不施釉。据传苏东坡设计的一件树提壶,取以自然的古青树枝作为壶的把手,配以赭色瓜形壶身,刻上古朴的瓦当和精妙的书法,清雅古朴,色彩对比也相得益彰,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有实用价值的珍品。
紫砂壶的造型有;仿古,光素货(无花无字),花货(拟松、竹、梅的自然形象),筋囊(几何图案)。艺人们以刀作笔,所创作的书、画和印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古朴清雅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壶艺术家有了用武之地。今天,不论是紫砂壶的造型还是质感,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世间茶具称为首”。大师顾景洲的“提璧壶”和“汉云壶”被列为国际交往的礼品。此外,我国还专门为日本消费者设计了一种艺术茶具--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雕刻以佛经为内容的精美书法,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用它烧成的茶具泡茶,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冬季放在炉上煮茶不易炸裂。
茶具式样繁多,如何评价一套茶具的优劣?从总体上说首先应考虑它的实用价值,其次才是它的欣赏价值,即外观的形态美。以壶为例,具体要求应注意把握以下各点:容积和重量比例恰当,壶把提用方便,壶盖周围合缝,壶嘴出水流畅,造型、色地和图案脱俗和谐,实用和艺术美得到融洽的结合,才算是完美的茶具。而宜兴的紫砂茶具就具备了这些特点。
2、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产生于陶器之后,按产品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
(1)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产地甚多,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四川大邑、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等。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著名。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北宋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到元代发展了青花瓷茶具,幽靓典雅,不仅受到国内人们的珍爱,而且还远销海外。今天市面上流行的景德镇白瓷青花茶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创制出许多新品种,无论是茶壶还是茶杯、茶盘,从造型到图饰,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东方气派。景瓷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2)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主要产于浙江、四川等地。浙江龙泉青瓷,以造型古朴挺健,釉色翠青如玉著称于世,是瓷器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被人们誉为“瓷器之花”。龙泉青瓷产于浙江西南部龙泉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瓷器重要产地之一。南宋时,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其优良产品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当时皇朝对外贸易交换的主要物品。特别是艺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的“哥窑”、“弟窑”产品,无论釉色或造型,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因此,哥窑被列为“五大名窑”之一,弟窑被誉为“名窑之巨擘”。
哥窑瓷,以“胎薄质坚,釉层饱满,色泽静穆”著称,有粉青、翠青、灰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最为名贵。釉面显现纹片,纹片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的称“文武片”,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类似冰裂状的称“北极碎”,还有“蟹爪纹”、“鳝血纹”、“牛毛纹”等。这些别具风格的纹样图饰,是釉原料的收缩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给人以“碎纹”之美感。
弟窑瓷,以“造型优美,胎骨厚实,釉色青翠,光润纯洁”著称,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壳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佳。滋润的粉青酷似美玉,晶莹的梅子青宛如翡翠。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无类。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产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在宋代斗茶之风盛行,斗茶者们根据经验,认为黑瓷茶盏用来斗茶最为适宜,因而驰名。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茶汤色),宜黑盏,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四川的广元窑烧制的黑瓷茶盏,其造型、瓷质、釉色和兔毫纹与建瓷也不相上下。浙江余姚、德清一带也生产过漆黑光亮、美观实用的黑釉瓷茶具,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种鸡头壶,即茶壶的嘴呈鸡头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一件“天鸡壶”,视作珍宝。在古代,由于黑瓷兔毫茶盏古朴雅致,风格独特,而且磁质厚重,保温性较好,因此常为斗茶行家所珍爱。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别具艺术魅力。其中尤以福州漆器茶具为最佳,形状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在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后,更加绚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在
冲泡过程中上下浮动,叶片逐渐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风趣。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缺点是玻璃易碎,比陶瓷烫手。不过也有一种经特殊加工称为钢化玻璃的制品,其牢固度较好,通常在火车上和餐饮业中使用。
5、金属茶具
金属茶具是用金、银、铜、锡制作的茶具,古已有之。尤其是用锡做的贮茶的茶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锡罐贮茶器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圆筒状,比较密封,因此防潮、防氧化、避光、防异味性能都好。至于金属作为饮茶用具,一般评价都不高。在唐代宫廷中曾采用。1987年5月,我国陕西省扶风县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的地宫中,发掘出大批唐代宫廷文物,其中有一套晚唐僖宗皇帝李儇少年时使用的银质鎏金烹茶用具,计11种12件。这是迄今见到的最高级的古茶具实物,堪称国宝,它反映了唐代皇室饮茶器具十分豪华。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茶具基本上已销声匿迹。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廉物美,经济实惠,但现代已很少采用了。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用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是艺术欣赏品。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作为艺术品的黄阳木罐、二黄竹片茶罐,也是一种赠送亲友的珍品,并具实用价值。
7、搪瓷茶具
由于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50年代~60年代我国各地较为流行,以后又为其他茶具所替代。
另外,用玉石、水晶、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如东北、华北一带,多数都用较大的瓷壶泡茶,然后斟入瓷碗饮用。江苏、浙江一带除用紫砂壶外,一般习惯用有盖瓷杯,直接泡饮。在城市也有用玻璃杯直接泡茶的。四川一带则喜用瓷制的“盖碗杯”饮茶,即口大底小的有盖小花碗,下有一小茶托。茶与茶具的关系甚为密切,好茶必须用好茶具泡饮,才能相得益彰。茶具的优劣,对茶汤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为瓷器传热不快,保温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
乌龙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冲泡时,茶叶投放前,先以开水淋器预温;茶叶投放后随即以沸水冲泡,并以沸水淋洗多次,以发茶香。因此冲泡乌龙茶使用陶器茶具最为适合。但陶器茶具的不透明性,沏茶以后难以欣赏壶中芽叶美姿是其缺陷,这对泡饮名茶就不适宜了。
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就能充分发挥玻璃器皿透明的优越性,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至于其他茶具,如搪瓷茶具,虽在欣赏价值方面有所不足,但也经久耐用,携带方便,适宜于工厂车间、工地及旅行时使用。而塑料茶具,因质地关系,对茶味亦有影响,除特殊情况临时使用外,平时不适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温杯冲泡高级绿茶,因此种杯长期保温,使茶汤泛红,香气低闷,出现熟汤味,必然大煞风景。
陶艺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以其独特的创作过程和心理感受,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它或以形式的美感和韵律节奏感体现作者微妙的感受,或以朴素、简洁甚至毫不起眼的外表,传达深刻的寓意与内涵。一捧陶土烧成的坛坛罐罐,经历数千年的文明发展,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亲切温馨的角色。陶艺家们推行个人工作室,以手工制作陶艺,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朴素的生活器皿,不浮华的杯、碟、碗、盆,纷纷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从触觉和视觉等方面建立起人和物之间的联系,使人们的视线开阔起来,在现代陶艺浪潮的引导下,生活陶艺也以独特的魅力悄悄地走进千家万户,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生活陶艺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以一种灵动质朴的生活情趣,已受到越来越多都市消费者的青睐。
一、陶艺的内涵
陶艺分实用性陶艺和非实用性陶艺。实用性陶艺一般简称生活陶艺,顾名思义就是直面生活的功能性陶艺。非实用性陶艺一般是创作者对个人思想的一种抒发。二者都是借助陶瓷材质,通过对泥料、釉、装饰、窑火的互动变化,表现创作者的个性、情感、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一种陶艺作品形式。
手工制作的生活陶艺,器皿表面留下深深的手工印记和旋纹,从中可以感受到制陶者情感悄然宣泄。陶艺的这种魅力,及其所流露出的韵味是难以替代的。
生活陶艺既是现代陶艺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生活陶艺的延续。它既包含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它既有使用价值,观赏价值,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追求的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这样一种品质。因而深受都市消费者的欢迎。
二、陶艺作品的审美
陶艺作品的审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用生活陶瓷用品艺术化,二是陶艺功能更加生活化。
如从“艺术品生活化”角度来分析,现代陶艺创造体现个性向纯艺术性、观念性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陶艺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情趣,以陶瓷材质的美感来揭开实用功能。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制作,从中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艺术品生活化给了一般人手工制造欲望的发泄和创造力表现的机会,特别是鲜少接触的烧窑活动,更是充满热情和希望。这种长时间期待兴奋是任何活动难以带来的,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里,这种接触泥土的感觉,没有苛求,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艺术品生活化”的 口号 也就变得非常有人情味,而做陶的过程也成为人们感情的一种寄托。
三、陶艺的开拓
陶艺的发展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各国的不断交流和外来刺激,陶艺不但保留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同时也吸取他国创作理念。如在日本,他们不排斥现代陶艺,不轻视传统陶艺对品质的控制,并进行巧妙的平衡,日本制造的茶具、杯、烛台、餐具都是观念性很强的陶艺壁饰,挂件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们讲究泥釉的巧妙运用,手工艺感很强,制造方式严谨而又别具匠心,一件小小的器皿能让你看到许多动心之处。比如他们的杯子,在杯底和杯身都有非常随意的挂、削、刻的形体,让你觉得是那样轻松而自然;再比如粗陶做的茶具,你仿佛能闻到田野的气息,每一件都独具特色。日本严谨的工艺技术所形成的形式美,使日本陶艺呈现不同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作为产瓷大国,但在生活陶艺的开拓方面还存在着做陶和赏陶的普及问题。我们该如何来拓展生活陶艺市场呢
首先必须明确,生活陶艺与产业陶瓷的消费人群是不同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审美需求而存在的,但我们也不必模仿日本式的生活陶艺,因为各国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审美意识,消费心理均有不同,日本陶艺多是一些餐具、酒具、茶具等并且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方形的小食碟,小巧的酒具,其实并不适合中国的消费者,所以我们设计制作生活陶艺,必须了解中国人的审美及消费心理,生活习惯,开拓设计有个性而又符合中国消费者实用与欣赏为一体的陶艺器皿。
其次,陶艺不仅指饮食用杯具、碗、壶,它包括一切与生活有关的,能美化生活的用品,如花瓶、壁饰、果碟、灯具等,可创作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中国有着丰富的陶瓷资源,丰厚的文化土壤及丰富的传统陶艺人文内涵,这都是日本陶艺不能与之相比的。
四、作品设计说明
1、茶具 我的第一套作品是茶具,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是一种生活的必备用品。茶可以起到提神和舒解疲劳等功能。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具有使用目的的简单要求,而是要讲究功能与艺术品味的兼备,在使用基础上追求现代人的美感享受。这套茶具由手工拉坯成型,坯体应用条纹肌理,类似树木的感觉,釉色为青灰木纹釉,在这套作品中体现的不只是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最主要的是能让品茶者有一种更贴近自然的感觉,让都市的紧张气氛得到一种自然的缓解。
2、壁饰 第二套作品是三把壁饰,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品也有了一定的追求。剑是一种古代兵器,如今已经用不上这种落后的武器了,但从它身上永远能看到一种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创作的思想来自以前卧室墙壁上的一幅“勤”字,其意义是提醒人们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下,勤劳积极向上,我的作品也是从这点去构思去创作的。
3、镶器 第三套作品是两个镶器,镶器的内容是麻将中的“红中”和“白板”。麻将是生活中一种消遣和娱乐器具,制作时并没有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它,做它的目的在于我个人对社会的一种看法和感受,同时也反映现阶段社会的部分问题和不良状态。
我出生在景德镇。在这个消费水平较低的城市生活二十余年,对它有一定了解。景德镇的麻将风气很重,几乎不是用来娱乐,而是一种xx性质。许多人不论白天黑夜都坐在麻将桌前,这种堕落的生活状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作品选用了黑色和白色,突出了那些xx性质的人黑白不分,不务正业。选择“红中”和“白板”一是它们本来就是麻将中的一部分。二是前者似剑后者似盾,剑盾相对是没有结果的。xx有输有赢,想靠xx赢取金钱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五、对中国陶艺发展的看法
第一,提高文化品位。生活陶艺在中国的发展还属起步阶段,而在欧美和日本却有了较快的发展,除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与他们均衡的高文化素养也有很大关系。而陶艺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欣赏者与消费者应该是中国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一个阶层,有独立的审美观、良好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基础,因为陶艺不单是做工精良、新颖别致的造型、漂亮的装饰,而且还应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第二,培养市场和消费人群参与制作的兴趣,多举办陶瓷艺术展,让大众充分认识这火与土的艺术,因为消费者审美素质的逐渐上升以及文化活动的逐渐普及都成为我国生活陶艺发展的有利因素。制陶风气的兴起、做陶、爱陶、买陶的市场形成,生活陶艺才能有大的发展。
第三,改良包装设计。如果说生活陶艺设计是第一生命,那么包装则是它的第二生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包装设计失败不能为陶瓷制品带来高附加值,反而会让精美的陶瓷大打折扣,这点日本的包装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的包装盒正面是敞开的,让人清楚地看见造型、釉色的精美,其产生购买的想法。
第四,调整价位,做好品牌宣传。生活陶艺毕竟是实用的生活器皿,面对的是庞大的市场人群,如价位偏高,会让消费者不敢问津。对生活陶艺的发展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此外,良好的品牌印象就是消费者的购买指南,创名牌战略,树品牌意识,是拓展生活陶艺的有效手段。
结语
现代人在物质文明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的情感结构日趋多样、复杂,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需求。丰实的经济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去提高生活的品质,讲究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工作的压力,使人们想回归乡土,回归自然。生活手工实用陶艺由此被自然地接受。因为泥土与人类的关系从古至今生生不息,亲密而自然。推广陶艺生活制品,让人感受到手工陶艺朴质与关怀。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平民大众的日常习俗,而日本则恰恰相反,饮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间的资本主义改革。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做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围,内容和形式都极力模仿大唐。自镰仓时代开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养生记》的影响,将茶尊奉为灵丹妙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茶叶种植的高速发展也为茶走入平民家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茶道评论
1、在中国,“道”是一种很严肃的东西,而不是这些生活的枝叶。反观日本,它从中国拿过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称之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国,而其发展之路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观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二)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中 “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三)独坐观念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所以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反观日本,从一开始,茶的传播就是自上而下的,上层社会将茶上升为一中莫名其妙的宗教,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将茶套入一个神圣的光环中,务精务细,不能不说拘泥于表象而沦落为形式了。在茶道中,人已经沦为茶的奴仆,似乎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表象上看,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趋向于没落,反而不及日本这家后来者了;但从深层次上看来,这是由两国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底蕴所决定的:在中国,茶只是一门艺术,是从属于人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日本,则是神圣、严肃的大“道”。
[编辑本段]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
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饮酒、不妄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茶道的创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光辉绚丽,但“茶道”一词,很长被人们所遗忘,竟发展到日本学者曾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荒谬而富讽刺的笑话。
对中国茶道的创立,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引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四字。有引《封氏见闻记》“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请注意,时在晚唐)有“中国明初朱权自创的茶道”等等。百花齐放,可见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势喜人。陆羽,擅长种菜种茶,首创饼茶炙烤“三沸”煮饮法,对茶的功效论述甚详,对茶的品饮他侧重精神方面的享受,无疑他是我国茶道的奠基人。但遗憾的是他在《茶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茶道”这个词,令人费解。
根据笔者手中资料,“茶道”一词最早是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明确提出来的,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不但明确提出了“茶道”一词,而且使茶道一开始就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为中心的茶文化圈内任何僧侣、文人所不可匹敌的。结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动,所以笔者认为皎然是中国禅宗茶道的创立者。由于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宫廷茶具在法门寺重现天日,学术界认为唐代实际存在着宫廷茶道、僧侣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风格的茶道,从而论证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辉煌璀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但在三种茶道中,笔眷认为僧侣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响力都超过前二种茶道。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
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离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