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
导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历史课程不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为最终目的,同时还强调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利用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的融合,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概述
情境教学法,简单的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它的核心就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设定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地施教,博物馆以及历史古迹等;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视频等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动态的回放出来;角色扮演,教师在班级布置情境,学生分饰不同角色进行历史教学内容再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文化素养。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情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课堂环境,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独立自主人格的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情境教学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与情感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给陈旧的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首先,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历史教科书中所体现的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体会其中的意义所在,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更不用说学习历史的兴趣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大大改善了这种状况,学生通过全方位的身心感受,不仅易于理解历史知识,还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感与责任感。其次,互换课堂地位,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感念,大多是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按着课程要求划重点,根据考试需求讲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记笔记与听讲中,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是迷迷糊糊的状态。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观念,还使得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身感受学习历史知识,掌握知识,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完成了新课标任务,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需求,通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转变了授课方式,创新了教学思维,不仅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感悟,还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但在教师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根据本文分析总结以下措施加以应对:
(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环境实现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合理创设情境教学,更不应想当然,不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所有的教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脱离实际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环境时,可以用实物引入教学内容,更可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亦可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进行参观教学等等,实现学生情感教育。例如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八国联武器烧圆明园》一课,北京的教师就可组织学生参观圆明园,通过直观的体验,教师将教学内容不断的融入到这次参观中,在参观中不断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更易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影响。
(二)将学生感情带入到历史课堂中,以情感人,升华学生情感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自己的感情煽动学生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时,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或者语言语调的描述,来表达对这一历史课程的情感,学生通过感受教师的情感,把这种情感带入到学习中,实现情感的升华。例如,在“啊片战争”这一课,教师通过深沉的语调来讲述啊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解林则徐,将这种历史色彩通过语调的不同生动的描述出来,学生自然而然得领路到啊片战争的意义所在。
(三)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掌控好课堂地位,注重师生情感互动,使学生情感教育得以实现。高中历史的情境教学中,教师一定掌控好课堂的地位,应以学生为主,师为辅,及时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以了解教学效果实施的反馈情况。
让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反而是教师要发挥好辅助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例如,”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一课中,教师首先讲解一下基本的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以及生产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主的创建一个古希腊城邦并制作简单的图纸,并让学生分别描述创建城邦要实施的制度,最后教师总结在讲解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还能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历史的乐趣。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应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为最终目标。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素质,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好,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艳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分析[J]求知导刊,2015,(18)
[2]陈浩高中历史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的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
[3]胡荣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丰富的内容。可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教授历史基本史实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弱化情感教育功能的现象。历史学科常常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的内容,剩下了干瘪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是历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历史情感教学是指授课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于直观教具的辅助教学,较为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便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笔者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践性地运用了情感教学这一方法,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在此谈谈情感教学的一些方法和运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一、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布奋姆说:“在人类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中,情感成分最重要,在心理发展中,情感成分从单纯察觉开始,经过一定阶段,最后达到对一个人行为的控制。即情感产生于认识,又作用于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在历史课的情感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从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知开始,让学生在了解和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思维过程。其次,学生对已感知的历史知识进行充分感受,对其做出价值判断,由表面认识转向内在体验即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最后,学生在对知识判断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此指导自已的行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教学作用,运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感化学生,在这种师生感情交流和良性互动中,让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确立人生前进目标,充分体现出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促进教育作用。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形成对民族的认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可见在历
史课堂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 (一)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前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事,由于时代、立场、观点不同,对其做出判断的标准也不同。作为历史教师自身首先要对历史事件要有情有感,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力之一,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历史老师首先自己要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二)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即情感共鸣——突破
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共鸣。但值得注意的是交汇点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这样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和良性交流。
在这一步骤中,交汇点选择是否得当即是否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取决于以下几点: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在的立场,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了更好的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教师还要找到启发学生情感的爆发点即启情点。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准,加以发掘渗透。如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如果泛泛的加以介绍,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对交汇点精心选择,以便收到教学效果。教师如果把指南针作为启情点:首先,教师制一个司南模型并配备一个小指南针,然后指出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发现了磁石指南北的特征,进而制成“司南”。教师出示模型,指出古人以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教师在出示指南针,指出我国是最早认识磁石特征,并最早制成指方向的仪器。后传到欧洲,广泛运用于海洋航行中。从而才促成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发现印度,麦哲伦作环球航行。这是我国人民为世界历史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教师也可以把火药作为启情点,教师配备好火药,然后介绍火药在唐朝时为炼丹家发明(教师出示火药,用火柴点着),到宋元时传到了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终于被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更新为炸药。教师指出先有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才有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奖。这样的事实,虽启情点不同,但在情感教育上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历史事实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主要环节。
历史事物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情景中,从而获得较系统,完善的知识。比如在学习《远古时代历史传说》时,我让学生课下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途径查找关于皇帝、炎帝、
强调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都可以视为教材。如教科书、其他文字资料、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遗迹和遗址等等。在此特别提到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个个案分析。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情感教育的魅力。通过参观、访问、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办墙报和展览、座谈等活动方式,启发学生内心感受,培养丰富的情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教师注意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 (三)情感、表情、语音三管齐下
这是教师在本身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教师内心感情再丰畜,但若“茶壶里边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学生难以深入情境,也难以被感动。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根据教材自己编剧,自已导演的演员,教师的讲课也应像演员一样,面部就有生动表情,辅之以恰当的手势。只有做到情感,表情,语言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教师要运用真实确切、幽默诙谐,生动形象、丰富有个性的语言艺术,带领学生缓缓展开那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去领略纷繁的历史事件、恢宏的历史场面、卓越的历史人物、璀璨的历史文化和奇妙的人生智慧等,有的放矢的少讲和精讲,营造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历史氛围,从而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诱导学生的探索意识,引起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例如:历史教材中还出现大量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传世语言,可供我们利用与发挥。大量的成语典故,便是高度浓缩的历史。比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这些经典语言千百年来为人类所吟唱传诵,我们尽可古为今用,让学生体会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演绎着十分动人的历史场景,并且,感情充沛、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教学语言,很能彰显出教学者独特的功底和个性。实践证明,优化的教师历史课堂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而易见了。
(四)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教具的运用不仅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加大信息量,拓宽视野,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九一八”事变时,让学生听一听《松花江上》那悲惨的歌声;了解南京大屠杀时,让学生看看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照片,学生仿佛回到那个时代,站在那个历史现场,感受历史,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和震撼;在讲重庆谈判时,播放视频《重庆和谈》,并提出问题:你从视频中了解到什么毛泽东既然知道蒋介石假和平,为什么还要去重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索历史,关注细节、完善人格。另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QQ、E-mail电子邮箱,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恰当地配之直观教具的演示,利用历史地图、、影片、录像等等,用以渲染气氛,加深学生印象和对历史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曾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新课标理念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地探索新方法、调整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还应在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情感认知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
1、透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2、透过历史人物,可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历史,发掘他们的历史情怀
在历史这类社会科学教学中,除了要发挥其认知功能以外,情感教育也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功能,其地位并不次于认知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甚至要高于认知功能,它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感等。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学生认知某种事物,也必然会产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教师只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忘了给学生输入情感信息,仅仅告诉学生某个道理,而不设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体验,态度上的变化,这样的教育不会成功。学生“上课说一套,下课做一套”就是教训。
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要有情感教育的意识,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当成实施情感教育的基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以及对祖国无比深厚的情感。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恰当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
选择恰当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历史事实,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环节,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方面。
例如,李时珍在医药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但教材充满了数字,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必须精心选择史实,方能收到教育效果。可以运用数字讲:《本草纲目》共190万字,收入药物1800多种,收入医方10000多个,插图1000多幅。为完成这部巨著,李时珍走访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收集药物标本和民间秘方,还在家里试种药材。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医学巨著,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这样讲,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顽强意志,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去掉浮躁情
绪,勇攀科学高峰。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情感教育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主要有讲述、谈话、角色扮演等。
教师的讲述富有魅力,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例如,讲四大发明,如数家珍;讲黄海海战,声泪俱下;讲,义愤填膺;讲郑和下西洋,绘声绘色……使师生感情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能通过师生对话,促使情感双向交流,在教师,引而不发;在学生,水到渠成。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它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情感体验。
每一堂历史课实际上就是一堂活生生的思想教育课。在听讲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他感兴趣的事物,并作出判断,在感情上确信其价值。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并指导其言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单纯说教所达不到的。
三、创立生动的“问题情境”
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称为问题情境。
例如,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不逃走,“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自嗣同始”,决心以鲜血唤醒国人,表现了资产阶级维新志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之心。教学中可以把谭嗣同的行为、言语告诉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然后,由教师发问,学生讨论。这样,情感教育目标隐藏在情境之中,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产生正确的行为。这种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贯穿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正如杜甫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和生活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作用,是学生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所有非智力因素伴随着情感因素,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特殊的情况,更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涵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教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效应。
一、教师情感的感染
“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对学科产生兴趣。我曾中途接过班。刚开始上一两节课没问题。由于学生觉得很新鲜,还比较认真,也能听懂和理解。接下来,新鲜感没了。慢慢地开小差,讲话的都有。特别是上课时有个留守儿童带头,故意与其他同学讲话。他们还与班主任反映,喜欢以前老师教,不喜欢新老师上课。这种情况完全在我意料之中,我并不生气,也不当众批评某位学生,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在课后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对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开导。在短时间内,加大力度进行我的“情感投资”。课堂上我带着愉快的情绪、和颜悦色的表情,无形中,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在进行教育教学中,时刻洞察每位学生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随时调和课堂气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后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从情感上与我得到沟通,从而喜欢我的课。
二、留守儿童学习的情感激发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投资”,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他们的人际心理障碍,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在教师的及时表扬和诱导下积极地答。从而,保护其自尊,增强其信心,树立其在班组中的形象。有一次,我抽一位留守儿童在黑板上做题。学生刚走下讲台,其他同学就马上议论开了——错了!错了!我一看这位学生的表情很紧张。这时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就说:“我们先不急于判断她做得是否正确。首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她的粉笔字写得很漂亮,图形也画得不错,我很满意!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她的解题过程……”通过这一番话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环境也很宽松。这位学生也放开了,没有任何心理包袱,得到的都是肯定和表扬,心里美滋滋的。以后的课堂上她越来越积极主动,敢于发言。有时我还故设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调动。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所谓的求知欲望就是学生在有效的思维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快乐情感体验。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去调动学生的思维,及时做好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学习及生活的心态调整,让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一点至关重要。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
真情付出,就有好的回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教学成了师生追求幸福的“天堂”。曾有些留守儿童问我:“老师,我怎么觉得你总是那么开心、高兴呢?”我回答说:“我的学生那么听话、能干而且聪明,学习又积极主动,我能不高兴吗?”学生听了我的回答,心里乐滋滋的:“噢,原来这样!”我既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同时不失机会地给学生表扬。注重情感教育,不要吝啬你的真情付出。
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我们要关爱每个学生,给予学生更多正面的教育。多支持、鼓励、表扬他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能促进他们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对留守儿童投入越多的情感教育,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就会越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会更强,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会更好。情感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而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去。
问题一:历史教学计划怎么写 100分 怎样写好历史教案?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三)教学策略制定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法。3.学法指导 。4.教学媒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五)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学设计书写 1.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评价。 2.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
问题二: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 摘要: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关键词:指导;问题;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32-01现在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是:历史不列入中考的范围,属于“副科”,学生、家长不重视,对于一些好学生如想取得好成绩,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剩余1805字)
问题三:如何写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举例如下: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 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 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 的由来,激发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 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 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 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 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 对 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 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
活动一:……活动二:……引导回答2:……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问题四:如何进行历史教学设计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1]
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 彩。
问题五:历史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当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因而,教师需要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在交流对话中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时,我提出:原始人怎么会想到用火烧泥做陶呢?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观点:(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变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后,地面被烧硬给人们的启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围的土变硬给了人们灵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来煮粟,火烧之后就是陶。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再造了历史上这个发现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时刻面临问题,但也不能为问而问,问题过于平淡,让学生感觉无趣。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没有学生能答出也是毫无意义的。课前设计问题时要精心准备,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发现的快乐。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肯尼思・胡佛认为:“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巴尔扎克也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一节时,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师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探究越来越深,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在学习“司母戊鼎”时,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发表见解,提出疑问,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精心设计“学习与探究课”。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北京师大版”教科书新设的内容,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分别完成四个题目:①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②我这十三年;③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④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学生通过活动在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在探求中获得知识的快乐,也实现了自我教育;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挫折与成功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重视每节课的“活动建议”。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京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认真对待,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或稍做变通。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
问题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摘要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8-01“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提出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改革,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新的亮点。(剩余2412字)
问题七:如何撰写优秀的历史教学设计 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理念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历史。事实上,由于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更加主动了。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教学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