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写一篇以美好的情感为话题的小短文200字的紧急!

初中作文写一篇以美好的情感为话题的小短文200字的紧急!,第1张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词汇量有限,不能细致地进行表达:"我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她不但对我很好,她对每个人也都很好她真是一个好妈妈"简单重复的词语明显地限制了语言的表现力

2、表达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一篇结构完整语气连贯的文章

由于学生还不太熟悉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当他从写单句过渡到组织一篇文章,用汉语进行连贯的表达时,就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支离破碎或辞不达意

3、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里写的是什么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多发生在华裔孩子身上看起来文从字顺的一篇作文,但它的作者却不会读它为什么因为作文是在家长帮助下写出来的,遣词造句反映的是家长的思维这样的作文练习根本起不到练习的作用

4、畏惧写作文有些学生在读书和默写甚至造句方面都表现不错,但由于害怕写作文,几乎放弃坚持了几年的中文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只讲解怎样审题,怎样组织材料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在动笔写作之前,他们还有一连串的障碍需要逾越,如果不帮助他们越过这些障碍,那么写作只可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把写作程序由"想——写"变为:"想——说——写",是帮助学生逾越这些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个变化意味着,此时对于这个特定群体的教学重点不能仅放在"写"上,而应该首先做好前两步:"想"和"说",即写前的准备和指导由于这些活动环节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写前预练"

写前预练的重点是按照某篇作文的要求,引导、帮助学生把他想要写的内容首先用汉语正确地说出来写前预练的程序及其作用如下:

1、准备阶段,实际上就是"想"的阶段,在动笔之前,把作文的题目以及思考提纲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如作文《我最喜欢的人/物》,需要学生事先思考:谁/什么他/它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她/它

等等由于中低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有限,直接用书面表达出来有一定困难,而适当的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要涉及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有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事先有所了解和熟悉,从而保证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阶段,许多学生是先借助于母语进行思考,而后,再翻译成汉语,母语的影响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从而影响汉语的表达效果所以,下面的一个环节便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

2、口述作文与课堂讨论,即"说"阶段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构思在课堂上口述出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老师点评每次的作文讨论都要围绕着题目和主题从词汇、句子、结构等几方面入手,确定几个重点,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一点一点积累和提高这个活动环节的作用如下:

(1)从口头表达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表达能力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的运用"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学习语言的规律是先"语"后"文"口头语言是基础,只有在切实进行口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2)成功的"说"与"评"可以帮助学生在每一次的写作练习中,建立一个小小的专题词库如在写"我最喜欢的人/物"时,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口头介绍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他/它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他/它的哪些方面把这些词分类在黑板上写下来,进行讲解,如关于人/物外貌的词,关于人/物性格的词,关于人/物品质和行为的词等然后让学生读和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和建立起了一个个有关的小小词库,不但为下一步的写作扫除了词汇障碍,同时也可以开阔思路,增强表达效果,提高表达能力

(3)中文的难学,不仅仅在于汉字难记难写,更重要的在于中文与拉丁语系的语文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上巨大的差异给学生所带来的使用困惑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能认字,能写字,但却不能说或写出正确的中文句子如:"我是伟明,我是16岁了";"大为和我去书店先";"我们把车停下在路边","我跑了去家里"更有甚者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写出"我的朋友像狗一样的善良和友好"的句子"说"从口头表达开始,通过示范、讲解和纠正,训练其正确的表达方法、语序和恰当的用语,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中文境界,写出符合中文习惯的文章

(4)先说后写的训练步骤,有利于及时修正表达中的初级错误,并且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说"是以讨论发言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借鉴别人的长处,并从中受到启发同时,由于口头表达的"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随时修正而其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师生及时点评,大家也可以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同类问题在作文中重复出现

(5)有效的写前预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如前所述,有不少学生,由于写不好作文而变成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以至恶性循环而在此环节中,通过"说"使每个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好了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此时动笔,学生的自信心也会相应增加,积极性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当学生能够把自己最基本的意思用比较恰当的方式口头表达出来后,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试着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再进行加工和修饰,就会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实践证明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及表达水平是十分有效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创设情境,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 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习,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习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习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习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习课本,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要利用好《中学生必背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习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习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习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 提高复习效率, 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 要针对学生实际, 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知识和能力过手, 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习课应力求避免与平时教学的简单重复, 教学要创新, 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 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 就是不搞题海战术, 精心选编习题, 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 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 而要剖析、阐释, 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 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习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奇文老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全套    

iwnb    

奇文老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全套(标清超清视频)百度网盘

  摘要 当前高中学生在英语听力方面普遍存在听说基础差,词汇量与语音障碍,背景文化知识障碍,记忆能力与理解障碍和心理障碍等问题,本文拟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 听力;障碍;提高

 当前,高考全国卷(Ⅰ,Ⅱ)试卷中的听力部分的分数为30分,是总分的五分之一,学生听力的得分多少,对高考英语总体成绩有较大的影响。笔者担任高中英语教学多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相当有限,认为有必要分析其成因,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来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一、影响高中生听力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说基础差

 英语教学大纲中对高一年级学生的听力要求是:

 1、能听懂课堂用语,并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2、能听懂教师用所学语言叙述课文内容的概要或故事。

 3、能听懂基本上没有生词、浅于所学语言知识的英语国家人士录音的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生的听力水平较低,远远没有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听不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不少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短期效果,急功近利,过分地强调题海战术,学生无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只会做英语题目的书呆子。多年来中考不考听力,教师受中考指导思想的影响,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花了大量时间讲授语言知识点和记忆语法规则。没能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忽视了对语言的交际能力的考查。不重视听和说的教学,对听和说的训练量不够,有的学校干脆取消了听力课。另一方面,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没有配套的听音设备,有些中学教师由于是非英语专业毕业或没有受过专门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水平很有限,不能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所能听到的英语极为有限;有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朗读,经常是记单词,死记硬背一些语言点,他们连最简单的口语都难以听懂,如“How are you”, “Open you books and turn to page …” 这主要是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所参与的听说活动太少造成的。

  (二)词汇量与语音障碍

 语言学家TERREL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即使没有多少语法知识,外语学习者也能较好地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进行表达。语言学家WILKINS有一句名言: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也无法传达。如此可见,没有足够的词汇,英语听说能力将受到极大限制。目前,高中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是2,300个左右。有些单词在日常会话的教材中复现率低,没有经常性地得到复习。巩固少,用得少,平时说得少,听得少,学过的单词再次被遗忘,所记住的单词又不能灵活运用。有相当多的学生靠死记硬背单词拼写,记住的是一些字母顺序,而不是听音记单词,脱离了单词的语音和语意。造成从语音到语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滞后,比如“quarrel”,见到它的拼写时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反射出它的词意,但当听到它的音时,很多学生不能立即反射出它的语意。所以很多长单词和不常用的单词,学生更是难以对号入座。听力材料中出现新单词,新句型和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造成的听音困难使学生不知所措。听力包含听音辩音和听音会意,但许多学生在开始阶段只会听到一连串的语音,却不知所闻,存在着只能听见不能会意的“睁耳聋”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在进入高中前很少接触英语口语,不了解口语的特点,练听说时自然会有困难,一旦不懂变音规律,即音素和音素,单词与单词相加时,有的音消失了,有的音变化了,也有的两音结合而成为另一个音;二是不懂语调变化,即在说话或朗读时,同一个句子往往由于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调。这样,他们便辨别不清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也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英语口语,许多学生对一些英语发音,尤其是对那些汉语里没有的音特别陌生。另外学生还对美国英语不熟悉。

  (三)背景文化知识障碍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否能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背景知识主要是指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任何语言不仅体现该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其社会文化和语言习惯相差甚远。由于语言和文化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语句准确无误,也会因使用不当而产生误解,从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在实际交往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别人所说的话,不了解文化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语言障碍,从而给相互间的交往带来困难。目前来自农村中学的高中学生平时阅读的书籍少,对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有时他们听清了单词和句子,但却误解了原文的意思,例如,学生在听到 “green”一词时,只想到“绿色的”。在句子“He is a green young man ”中,不能猜到是“不成熟的”;“in the big apple”不是“在大苹果里”,而是“在纽约”;对“You are a lucky dog ”的意思理解为骂人的话等等。因此,缺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思想、习俗风尚、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历史、政治、地理、社会问题等的基本了解,以致对听力材料不熟悉,缺乏认同感。

  (四)记忆能力与理解障碍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在听力范围之内,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仅为2秒左右,而一篇听力材料的文字多达几百个词,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了一定程度、时间上的局限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为防止遗忘,顺利完成听力任务,听者就要及时、快速处理语音信号并作出及时的反应。比如,听者可在草稿纸上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主要信息,以供答题时回忆参考。失去了快速反应和快速处理的能力,听力理解就难以进行。此外,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听者在用已知的语言事实去分析、判断听力材料时,往往会受到某些汉语习惯思维的干扰,自然而然对记忆的保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初中学习阶段很多学生养成了一句话一句话地听懂,一词一词地练习,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心译,长此以往,降低了大脑反应的速度,对听力材料词义和主题处理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认识到听音过程中的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可能并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或者说不能做到从已听懂的内容进行推测判断,而总是念念不忘生词,进而冥思苦想,无法摆脱生词的困扰,因而无法顺利听完材料和理解材料的意义。

 2、不善于抓住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把注意力放在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以及所有的细节上。因此听完后对所听的信息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不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3、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或根据语义知识推断字面之外的意思,在听音过程中不能根据要求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对一些关键信息听而不闻,不作必要记录,在听懂内容后,不能依据说话人的身份、语调、语气和语言场所来体会和判断句子的潜在含义和功能。

  (五)心理障碍

 健康的心理是学生进行正常活动和学习的必备条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不少高中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阻挠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1、缺乏兴趣。很多学生把英语学习作为一个学科来学,而不是作为一项技能来学,识记的是一些文字符号,特别是对英语单词和语法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讨厌上英语课;惧怕上听力课。

 2、信心不足。有些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重视英语,成绩差,听力起点低,只能听懂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到了高中一年级时,所学知识难度加大,考试题量增大,这些都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产生了对学习不利的自卑感,缺乏自信,逐渐放弃了努力。

 3、畏难情绪。高中学生普遍认为英语难学,甚至在初中时有些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有同感。由于高考题型与初中时做的题目大不相同,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听力都是他们感到头痛的题型,在困难面前,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他们的畏难情绪,使他们缺乏成功动机,有的学生自暴自弃。

 4、学习目的不明确。我县由于地处山区,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大学生自谋职业,自创出路。有些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这一客观因素使得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低落,满足于现状,易产生被动的学习态度,还有一些学生对课程考试也抱有偏见,认为语言教学便是考试教学,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平时,他们不能主动去学,去练,缺乏学习动力。

 5、不良心理反应。英语听力教学滞后,必然使学生产生对英语的不良心理,未听先怕,怕听不懂,怕跟不上听的内容,时时紧张不安,不能集中精力。惧怕教师提问,担心回答不出问题而被同学取笑。不良的心态降低了听力训练的效果,而不满意的效果反过来又加重了心理上的负担,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能正常发挥潜能。

  二、如何排除这些障碍,提高高中学生的听力呢?

  (一)提高认识,注意听和说的教学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听懂会说”是一个人表达思想情感的前提。听说教学是外语教学的核心所在。要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必须先改变现在的一些教学现象。首先是观念问题: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听力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懂得语言教学中的规律性,导致出一种错误的认识和观念。认为听力课可有可无,可练可不练,听力教材可用可不用,可浅可深,可旧可新。听力授课节数偏少,在高中英语教纲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两节听力课,即配套听力教材和同步听力ABC。但有的教师为赶进度,常常省去配套听力教材内容。目前部分高中已建立了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使用率不高。据我们对我县有语言实验室的学校进行调查,平均每学期每个班使用语言室上课次数还不到8节,甚至有些班级从未去过语言室,有些教师嫌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学器材操作复杂,不懂得如何操作而拒绝使用语音室和多媒体设备,使得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能得到物尽其用。目前,我国已加入了WTO,学好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是英语素质教育的需要。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长期不接触外国人,加之听力课少,要想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造就一批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只能成为空话,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听说教学,不能轻视和削弱。

  (二)以情优教,消除不良心理现象

 情感教育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是近几年来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高尚品质。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到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提高教师本身的职业形象和业务水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排挤、歧视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学生。教师教学中要以心换心,语言要严谨、简洁、逻辑性强,但也不能摆出一副师道尊严面孔。教师态度随和,使学生感觉我们是在跟他们交流和探讨问题,我们是他们的朋友。每当要提问,需要学生单独回答或表达一件事情时,要有学生能够比较满意回答的把握,实际上我们是在给予他一次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大声时,可以提议:“If you speak a little louder , I think it will be much better ”教师尽量以鼓励、建议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自在轻松;当学生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时要从自身方面找原因,给予学生适当的启示或台阶,避免学生产生当众“出丑”的心理;学生注意力分散,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以不失态的方式暗示他停止正在做的与课堂活动不相干的事;当学生作业或测试完成不好,要及时并心平气和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既体现出一定的焦虑心情又不失对他的期盼。

  (三)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掌握一门外语就是掌握一项技能,要想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光靠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有要学好英语的欲望,要弄清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教师从高一新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给学生弄明白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阐明学习外语的意义。如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人学英语的困境思索及解决之道》一文,使学生懂得“英语就是力量,英语就是财富,英语就是格调,英语的普及程度成为衡量一个不发达国家是否愿意进入世界主流体系的尺度,同时是这些国家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是最强势的语言,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方语言,世界1/3的人口讲英语,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电脑健盘是英语健盘,任何一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工作语言一定要用英语。”这些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用英语写的信件,产品说明书,明信片,英文杂志,和一些英文对白的电视、录相等等,以及向学生介绍一些出国留学所要通过的托福、GRE等英语考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确立学习外语的目标。学生懂得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就会把学习外语当作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学生就会努力地去学习,而且他们也会自觉地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所以说,动机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明确了学习外语的意义,他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生就能扎扎实实地去学,想方设法学好外语。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多听多说,听力好,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说,读,写打下基础,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四)从基础入手,充分利用课堂训练听力

 英语听力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加大训练量,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精听或者泛听。众所周知,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输入,新教学大纲指出,“听和读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听和写的输出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使英语成为交流的工具。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信息交流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也就是语言情境。任何有声语言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交流的动机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心智活动,情境决定语言表达的意义,因此,英语交流离不开语言环境。由于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缺乏听说英语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说,不会说,形成了“哑巴”英语。所以,从英语教学角度来说,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材料以听为主的活动,是扩大学生语言输入的好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对培养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教学

 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听懂英语口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听又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学习发音、学习对话、学习任何形式的讲话都离不开听,听的能力,即听力,实质上是一种对口语的领会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自然的英语环境,除课堂45分钟外,很少有机会大胆使用英语,要想提高听力并非易事。所以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至关重要。是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主要在于要求教师尽量用英语授课,不用或少用本国语,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在起始阶段,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借助实物,直观教具、手势、眼神、动作、语调,辅助解释所要表达的内容。利用手头拥有的录音机、投影仪、自制卡片、周围环境与人物,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多讲多练,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最好利用英美人士的原声录音,让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跟读时教师可多放几遍录音,尽量避免教师直接领读。

  2、利用课前5分钟,抓好“热身运动”

 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值日表演,对话,演讲或复述课文,并要求其他同学复述值日生所说的内容。学生通过每天的值日报告,既训练了口语,又提高了听力。

  3、利用对话课和阅读课特点,挖掘听力材料

 由于这些材料的背景学生比较熟悉,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过度紧张感,使学生较快地获得一种成功感,从而树立起提高听力,学好英语的信心。利用对话和课文训练听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学生不看书听录音猜测大意,②教师提出“YES OR NO QUESTION”。③学生针对问题不看书听录音。④学生回答问题。⑤教师提出“WH QUESTION”。⑥学生不看书听录音后回答问题。⑦教师给出3至5题单项选择题,让学生不看书听录音内容进行答题。⑧学完对话或课文之后,进行对话或课文段落听写。经过反反复复地训练,学生的听力将逐步提高。

  (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是学生单词习得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听力的必备基础。教师必须选编或指导学生选读与教材同步,体裁多样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视野;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综合能力的差异,分层选编不同深度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小小说,笑话,小故事等等。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读者可选择情节简单、篇幅较短、生词较少的读物,随着词汇量的逐渐积累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步过度到阅读英文原版注释读物和原版读物。为了更客观更深刻地了解异域文化,了解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了解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鼓励学生阅读原著或改写过的原著,了解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历史背景、文化特色、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这样既扩大了词汇量,又为提高听力扫清了障碍。

  (六)抓好听力教学,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

 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专家们曾指出,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四种活动中,听先于说,说先于写;一个学生要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听”在人们的交际中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听是人们交际活动中的最基本形式。同时,听不是一种消极地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根据所具有的语言知识(语音、语义和语法),从音流中获得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而“听力”则是一种迅速正确地辨音解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反应的能力。所以,重视听力课,加强听力课的教学是提高听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听力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和通过高考听力测试得分率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实际情况出发,听力教学要想尽快产生预期的效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加正式听音前的活动

 根据听力内容,教师先解决一些新单词或讲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并让学生猜测将要听到的内容,这会大大减轻听音中的工作量。学生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听,以便验证他们的猜测。这种带有预测性的听活动,使学生在心理上和内容上作了充分的准备。能够减轻学生听音过程中的压力,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

  2、教学中要有“说”

 在听力课上,教师很容易变成一个放录音或对答案的人,而失去引导者的作用。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每次听力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或听力测试的结果,及时地总结归纳成绩及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讲解语音知识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摆脱生词阻碍、抓住所听内容的主题和整体等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听力。

  3、加强解题技巧的指导

  (1)预读题目及选项内容

 在听材料前,学生应抓紧时间,快速浏览题目及选项,捕捉一切可以从题目及选项上获得的信息,并尽可能地预测内容,打有准备之仗。这样就使听力活动成为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了。

  (2) 边听边记,强化记忆听录音时,要养成记录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些数字、人名、地名的摘记,因为这些内容容易过耳就忘。另外,记的时候要学会找窍门,比如说数字可用阿拉伯数字记,地名、人名可记下个别字母作提示。

  3)忽略不重要的信息

 在听的过程中要分主次,区别对待。在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写主题及所提问题有关的内容上,其它的信息可以忽略。对于文中出现的生词,无论是否影响对全文的理解,则不必深究。另外,还要学会根据上下文信息猜测词义。

  (七)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配备录音机或复读机、收音机,利用课外时间自觉进行精听和泛听,多听多说;还可以多听英语广播,如恭城中学自从1998年以来,每周一、三、四、五的傍晚6点至7点学校组织英语教师轮值日播放教学频道,每天播放三个教学频道,由学生自由选听。我们还可以开展英语角或英语演讲等活动。总之,平时学生要多听多说,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听力水平。

  三、结语

 高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需要高中英语教师正确认识影响学生听力水平提高的各种障碍,并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排除这些障碍,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介绍 篇1

 3至6岁的孩子还未真正进入学校,此时的孩子处于学前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社会性、性格品质、思维认知等发展具有重要性。因此孩子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回答道:“在幼儿园。”并说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相反,如果儿童在学前时期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后继阶段的社会化就会出现困难。一些研究表明,早期行为、性格发展不良的儿童,在学龄阶段更难适应学校生活,交往困难,厌学、逃学,纪律问题和少年犯罪率更高;成年时期更容易出现情绪、交往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走上犯罪的歧途。

 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外著名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ropriatePractice)以及我国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结果均表明,学前期适宜的社会性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接受了适宜社会性教育的儿童以上各方面发展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这一教育方案的儿童。而不良的学前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社会性及人格品质,使儿童容易出现孤僻、冷淡、退缩、依赖、攻击性及破坏性强等问题,严重的还产生情感、人格障碍。诸多事实和研究均反映,学前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而该时期所受到的环境和教育影响则是其行为、性格形成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婴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比如,婴儿在3个月时便能进行多种学习活动;1岁婴儿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学前期还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的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StartProgram)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和非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的儿童在“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并且“对这些儿童的认知、学习发展产生一直持续到其成年期的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正如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组织1999年的研究所指出的:早期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成人应该正视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儿童恰当的关爱、支持、鼓励和引导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日后认知与智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介绍 篇2

 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学前教育,在普及学前教育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上作了很多的投入,而我国政府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在有三个方面。

 1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幼儿的入园率正在逐步上升,学前教育机构不仅承担着从实践上为家长参加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的任务,而且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发展和早期教育的当今时代,学前教育质量更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直接关系着家长能否放心地工作、安心地学习。有人曾言,关闭一所幼儿园比关闭一所大学,或一所低质量幼儿园的存在比一所低水平大学的存在,更会让家庭、社会不得安宁,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前教育及其质量对家庭生活的稳定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和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3学前教育对生理的价值

 根据脑科学研究者认为: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脑的发展,而适宜的早期教育是促进脑发育充分和完善的最有效的环境刺激因素。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介绍 篇3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速度迅猛。但总体看来,存在“数量发展重于质量提升,规模扩大硬于体制机制改革,园所建设实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分享公共的、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也将无法实现。

 要提升中国学前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加强研究。没有研究支撑,国家很难制定精准的质量提升政策。而研究中国的学前教育质量,又离不开对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前沿进展和发展方向的把握。本文分析了近十来年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本领域研究有如下三方面动向和趋势。

 一、师幼互动质量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核心

 师幼互动(teacher~childinteractions)即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人际互动,具体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这种相互作用和影响既可以发生在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幼儿与教师交往的所有一日活动中。

 随着各国教育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持续关注,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质量评价方法中,对教室环境质量等物理因素的关注,并不能保证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过程质量的重要性;师幼互动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受到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视。近10年来,研究者们日益强调通过师幼互动来反映学前教育的过程质量。美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于师幼互动的研究从总体质量的讨论已经深入到对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质量提升等具体问题的探讨。纵观近年来教育过程质量的研究,可以发现,师幼互动质量已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为什么国际学界会把师幼互动质量看作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呢?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方面原因。

 首先,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看,师幼互动质量决定着幼儿园经历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汉姆等人认为幼儿园经历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而这些学习机会即成人和儿童的互动经验,这些经验将支持儿童社会、情绪和学业的发展。而相关研究也证实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更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的—项纵向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质量和年幼儿童的学习有直接的相关。教师如果经常给予幼儿指导性支持、回应性反馈和丰富的语言刺激,幼儿能获得更多的读写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塞博等人在对美国弗吉尼亚州学前儿童教育项目质量进行评估中发现,高质量师幼互动中的幼儿,其读写能力比低质量师幼互动中的幼儿发展好。有研究发现师幼互动质量中的教学支持质量对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有正向影响。汉姆等人对179名儿童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幼儿园时期的师幼关系能有效预测儿童从一年级至八年级的学业和行为表现,而且这种预测效果不受儿童的性别、种族、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M可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对儿童的发展不仅具有积极作用,更具有持续影响。如果幼儿获得了与教师积极互动的经验,这些经验能促使他更积极地适应未来环境,从而对今后的学业成绩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其次,从学前教育质量的构成来看,师幼互动质量能清晰地反映学前教育的过程质量。国际经合组织(OECD)将学前教育质量分为“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processquality)。反映结构质量的变量包括:硬件设施、资源、教师资质、师生比等因素。这些因素相对稳定,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反映过程质量的变量包括:教师与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教师教学技巧、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等。反映过程质量的这些变量与儿童每天在幼儿园里的体验息息相关,但它们的浮动变化大,评估起来较为复杂。过程质量更关注教师与儿童之间互动的本质。由于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师幼互动来实现,因此,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的主体。

 第三,从学前教育的总体质量来看,师幼互动质量是结构质量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中介。从各国不同项目的研究发现,教师资质、师生比、班级规模等结构变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存在不稳定现象。另一方面,即使这些结构变量对学前教育质量有影响,但它们对幼儿的影响都是通过日常的师幼互动得以实现。

 可见,结构质量对托幼机构的总体质量的影响,是通过过程变量间接地作用于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而师幼互动质量作为过程质量的主体,是结构质量影响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中介。

 综上可见,从过程质量而言,师幼互动是过程质量的主体部分;从结构质量而言,结构质量对学前教育质量产生影响,需要通过师幼互动质量来转化。因此师幼互动质量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这是师幼互动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核心内容的主要原因。

 二、研发和应用科学的师幼互动评估工具是当前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前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需要科学的评估工具。自20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迅猛发展系列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应运而生。澳大利亚研究者整理了11种国际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M在这些评估工具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估内容,即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

 根据是否聚焦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估,将以上工具分为三类:仅评估过程质量、重过程质量和重结构质量。仅评估过程质量的工具包括: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2008)、学业萌发量表(The:EAS,2001)、照看环境观察记录表(The:ORCE,2000)、勒文学前儿童参与量表(TheLeuvenInvolvementScaleforYoungChildren:LIS-YC,1994)、教室行为调查(TheClassroomPracticesInventory:CPI,1990)。重过程质量的工具包括儿童照看者互动量表(ChildCaregiverInteractionScale:CCIS,2007)、学前儿童教室观察测评(EarlyChildhoodClassroomObservationMeasure:ECCOM,2004)和教室行为调查(TheClassroomPracticesInventory:CPI,1990)。重结构质量的工具包括学前儿童环境评估量表(:ECERS-R2005)、学前教育质量评估(:APECP,1992)和项目质量评估(学前教育版)(:PQAPreschoolversion,1998)。从以上分类可见,研发师幼互动评估工具是当前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科学研发基础上,研究者们使用以上评估工具,对学前教育质量,尤其是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

 在以上工具中,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是最新的一个评估师幼互动质量的工具。CLASS的出现大大地满足了聚焦师幼互动质量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需求。CLASS评估工具将课堂师幼互动质量分为情感支持、班级组织和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在三大领域的基础上又细分为积极氛围、消极氛围、教师敏感性、尊重儿童、行为管理、课堂效率、教学安排、概念发展、反馈质量和语言示范这10个维度。至今,CLASS已成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主流工具,它在美国最近的一些大规模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如美国国家早期发展和学习中心跨州幼儿园研究项目(NCEDLMS;和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我的教学伙伴’项目(NICHDMTP;一94一,MyTeachingPartner)运用CLASS等评估工具对美国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评估。

 在美国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评估项目。由于各国研究采用了统一的质量评估工具,国别之间的学前教育质量的比较也有了可能。

 三、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现有质量的调研是为了在掌握现状的基础上提高质量。从近十年的文献中发现,研究并不满足于对质量现状的调查,而更关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开发和验证。以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为例,现有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来提升质量。

 策略一:给教师提供师幼互动和儿童学习发展特点的知识提升质量。如斯考特给教师提供有关师幼互动及儿童的语言和读写发展的相关知识,结果发现这批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和读写的发展。策略二:基于实践促进教师反思提升质量。如巴格林通过和8名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通过关键儿童观察、面对面交流、教师反思及研究笔记,收集师幼互动情况,并在实践共同体中进行改进,研究证明师幼互动质量得到了提升。M有研究让教师报告其与幼儿互动的关系,并反思与实际观察互动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了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敏感性。策略三:改善师生互动中的客观因素提升质量。有研究认识到师幼互动质量中的教师时间投入的重要性,开展了“时间储蓄”(Bankingtime)项目,即“以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时间”为储蓄内容,教师每周定期与幼儿一起游戏学习,储蓄时间。结果发现,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更加紧密,幼儿各种能力得到增强,适应性问题减少。文献分析可见,质量提升研究逐渐呈现“基于理论模型开发改进策略,并通过实证进行验证”的模式。以质量提升研究中较为知名的“我的教学伙伴”项目为例。

 MTP项目是完全基于CLASS评估系统框架设计。开发者基于CLASS评估系统的情感支持、班级组织和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及十大维度,设计了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它包括三大资源支持系统:

 (1)视频资料库。包含了根据维度进行分类的、丰富的、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帮助教师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如何开展的;

 (2)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评估系统中的有效师幼互动的理论知识,并具体指导教师识别评估系统中的有效互动行为,及学习如何付诸实践;

 (3)个别化在线指导。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行为上传至网络,由师幼互动的指导专家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按照CLASS评估系统框架,提供个性化的、持续的反馈和支持。

 随后研究者们对MTP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TP项目对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效果。皮亚塔等人对113名接受MTP在线培训的幼儿教师进行考察,发现接受在线指导的教师获得了明显进步。他们的师幼互动质量明显优于仅仅观看视频资料库的老师们。在线指导的积极效果对于那些以处境不利孩子占大多数的班级来说,效果更加显着。29汉姆等人对参加MTP课程培训的教师们进行了跟踪,结果显示课程培训对提高师幼互动中的情感支持质量和教学支持质量有显着效果,且培训效果在各种职称教师上都得到体现。30可见,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基于经验和理论,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证验证,考察提升策略的效果,使得改进策略研究更具说服力,也更具推广价值。

 四、对加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

 我国自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起,随着学前教育资源的增加,各地的学前教育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特点是结构质量提升较快,过程质量有待持续提升。学者钟秉林疾呼: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抓好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他认为当前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定基础,关键在于抓好普及的同时坚持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在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过程中,相关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也亟待推进和丰富。

 我国现有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主要聚焦在探讨质量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质量的构成和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这四个方面。M其中,对现状水平的调研,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局限于结构质量的调研中,对过程质量的考察较为少见。而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的研究,更多局限于对国外质量提升研究的介绍及其借鉴启示,或是对质量提升现实路径和实现方式的策略构想中,缺少相关实证研究。

 (一)积极推进以师幼互动质量研究为核心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重结构质量评价,轻过程质量评价。只有非常少量的研究开展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既聚焦结构质量、又注重过程质量的学前教育质量现状调研。

 尽管我国研究者日益重视师幼互动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师幼互动正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课题。但在学前教育质量的调研中,相比于大量以结构质量调研为主的现状研究而言,以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或主要内容的现状研究较为少见。其主要原因在于过程质量研究的费时费力,如刘占兰等人对400个幼儿园对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耗时4年之久;项宗萍发表的研究报告是基于一项国际性研究,调研耗时近3年。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我国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相对于结构质量而言,对于当时学前教育质量的反映更加具体真实。结果的呈现为之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实证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正处于第二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周期中,在加强学前教育内涵建设,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尤其要积极推进以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的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科学、精准地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二)加强开发本土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总体来看,我国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方面,还处于引入和模仿阶段。随着国外托幼机构质量评估工具的引入,我国研究者也逐渐开始使用国际使用广泛的评估工具研究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如有研究者利用工具对上海、杭州、贵州等地的师幼互动质量现状进行了调研;有研究者在结合国外评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开发了相关的托幼机构质量评估工具;也有研究者借鉴国外ECERS的结构形式,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开发了《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还有研究者运用威尔逊四步法构建了《幼儿园教学观察表》,对幼儿园教师课堂互动中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现性评价。M但总体来看,工具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工具尚需进一步完善。相比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工具的研发和验证而言,以上工具缺少大量实证数据的验证。

 因此,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动向来看,我国在紧抓师幼互动质量核心时,急需研发适合本土的、聚焦师幼互动等过程质量的评估工具,并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提高评估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三)加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基于理论的学前教育质量改进策略的开发与验证是国际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前期的质量调研阶段。聚焦于提升学前教育过程质量的实证研究尽管少见,但已有研究开始涉及。如有研究者以评估系统为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者与幼儿园教师形成实践共同体,开展相关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行动研究,并获得了预期效果。从国际研究中得到启示,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中,应注重加强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间实践共同体的建设。实践共同体因强调合作关系、教师探究、经验的连续性和外部的支持,所以能有效提升教育环境的质量和表现,具有支持和改善教育质量的巨大潜力。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注意加强研究者和幼儿园教师之间建立紧密的平等合作关系,持有各取所需、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鼓励教师主动探究,开展批判性思考,促进教师关于学前教育质量观念的改变和改善师幼互动行为。第三,需强调教师经验的连续性,开展持续性、跟进式的研究和培训,才能有效帮助教师深入分析问题成因,从而改进实践。最后,充分发挥研究者的外部支持作用,在实践共同体中,有效组织探究及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习的共同发生,支持幼儿园教师提升师幼互动质量。

 综上,我国学前教育在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应紧抓师幼互动质量这一核心,加强本土质量评估工具的研发,形成过程质量和结构质量并重、科学而又全面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中,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引领作用,加强基于理论指导和科学验证的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验证方案,改进策略,有效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导语:《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洋溢着童真、包容、善良跟阳光的**,非常值得现代家长观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长观看有感1

一、关于Autism (孤独症、自闭症)

要了解这部**先要解释什么是读写障碍或者说Autism自闭症、孤独症,我们可以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生物语法”概念。称每一个个体体内都有一种“生物语法”,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文化信息的符码和接受关于文化信息符码的解释,这里的符码指的是一个特定时期人们所共享的习俗表达,如道德、逻辑、习语等等。从这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生物语法”与主流人群的略有差别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读和写。比方说,荷兰画家梵高、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再比方说,在15世纪就画出飞机模型的达芬奇……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课文说,达芬奇自己学着母鸡要孵化小鸡,课文后面总结说达芬奇是勇于实践,可谁能保证他只是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孵化小鸡呢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跟我们眼中的很可能是不同的啊。

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某一方面极具天赋,被称为“白痴天才”

**中的小男孩遇见的的确是典型Autism的症状——读写障碍,文字、符号在他的眼里动来动去,看起来象一堆乱码。但他认识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表达也富于 “正常”社会所固有的逻辑,使得他的病症不容易被发现。老师、同学、父母都认为是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在他自信心倍受打击之后他选择了逃学,很快父母被请到了学校,于是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二、特别心酸的地方

第一处,伊桑得知将被父母送进特殊学校的时候,他做了噩梦,哭着闹着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结果;伊桑看见父母车子离去的时候,此时的音乐悄然想起。特别是“妈妈,你真的懂我了么”简直是一枚巨大的催泪弹。他觉得自己来这里是因为被惩罚,只能伤心哭泣。

第二处,是伊桑得知 父母因为要观看各方面都表现优秀的哥哥约翰的球赛,而不能来寄宿学校看他时,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第三个让我落泪处,就是美术老师揭开他的画时,小伊桑面对着他自己的像在画里面露诧异的表情,特别是画中满怀新生和天然的伊桑。

三、理解他们是多么困难!

我们感叹于伊桑内心的挫折:所有的字母都在跳舞,听不懂“把课本翻到第几页第几行”这样简单的指令,要把不及格的试卷带回家让妈妈签字,结果却不留意地让它成为了两条小狗的玩具被撕得粉碎,为了逃避老师的咆哮和责罚而逃课……这些也让我感到辛酸,但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让我感到无奈。伊桑的角色扮演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伊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么多我熟悉的情景:奇怪的跑步姿势、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漫无边际地神游、需要不断催促,用上比别人多上一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例如穿衣这样简单的事情……还有无法控制的对集体纪律的破坏!这些情景多么熟悉啊,伊桑的老师和爸爸觉的,这是伊桑的态度或者智力问题,除此以外还能是什么原因呢和这些老师不一样,我们知道这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混乱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有序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可是,即便有这样的理解,作为老师的我依然会感到无奈:因为找不到有效的方式来治疗和改变孩子的行为,老师和孩子都只能继续痛苦着,继续煎熬着。

班里有个孩子,和伊桑一样,总是带来麻烦。从早上进校门开始,老师就要开始注意他:5分钟过去了,他是不是进了教室,还是又在躲在楼梯角地下、或者在各个楼层之间闲逛,忘了上楼看到他进了教室,立刻要有个老师站到他身边,不断催促他放书包、做好课前准备,如果不是这样,他会一直呆在外面半个小时也不进来,而且还会在外面跳啊、叫啊,带着其它比他小的孩子一起吵闹,根本不管教室里其它的孩子已经开始安静有序的学习。教室里,要找到一份能够让他安心专注的事情是多么困难,只要老师一离开他的身边,他就和伊桑一样开始神游,面前的书本摊得乱七八糟,再过一会儿他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到了集体游戏时间,大家都在有序游戏的时候,他在边上跳来跳去、尖声叫嚷、下午户外活动结束以后,还不停地在操场上奔跑、或者躲到楼梯间里面不肯出来……三、了解到这些,我们都能做些什么

必须经常自我询问的五个问题,当面对体罚孩子,言语伤害时,我们是否滥用了授予我们的权利,时常逾越了道德的底线面对学习成绩背后的棍棒、重负、冷漠,我们是否处于对权力的恐惧或者难以抵挡的功利的诱惑,扭曲自己的行为,伤害儿童的心灵并辜负了孩子们的质朴、珍贵的信任面对弱势群体(个人),我们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最需要我们注视、关爱与呵护的心灵你幽默、充满情趣吗你多久没有在孩子面前露出恣意的笑容我们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我们是否因为失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带着别人的教案进课堂,而使得课堂变得极其平庸,乏味、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

四、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就像《蜗牛牵着我去散步》中所说的那样,也许我们认为我们教了一个“生物语法”与传统社会格格不入的孩子,这个孩子是“蜗牛”,我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上帝让我们接下来的一段人生要牵着蜗牛走过,可没准儿,上帝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事实的另一面,“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当绘画比赛时,伊桑的画和尼库巴老师的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还是流泪了,为伊桑画中的宁静绚烂感动,为尼库巴老师心中伊桑的灿烂容颜感动。当原本枯萎的花朵展现出内心的美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时,当信任和付出终于获得丰收时,我们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喜悦,我想每一个老师都愿意看到这样的情景,就像伊桑的校长和其它老师一样。

老师关心孩子个体,从而激活了他的潜能,让他走出了一条人生的阳光大道。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用爱激活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喜悦,我们要有一种信念:相信孩子,激发潜能,总会进步和成功,让我们多一点耐心和毅力,静待花开!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长观看有感2

伴随着笑和泪看完了这部印度**《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印度这个千里之外的国家教育体制跟我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他们对于教育有着如此深度的挖掘和重视、反思。惊叹!

剧本写得好,导演导的好,小演员演得好。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大大的眼睛,却充满着迷茫。龅牙而且瘦瘦小小的小男孩伊桑。(视频)在常人的眼中,他孤僻不合群、傻兮兮。在家长眼中不讲卫生、不听话、很让人操心。在老师眼中看到这个一天到晚魂游天外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注意力永远不在课堂上,所有数字和字母都写错,甚至不能好好的读出一句话,不管是你昨天才罚过他,还是刚刚才教过他,根本就不记在心上。老师觉得他没有用,同学们笑他,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家长虽然爱他也有很多的无奈。在座的老师看了以下视频,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见。他所表现出来没有自控能力,是一个让老师和家长操心的孩子。

他的注意力都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树上的小鸟,池中的鱼儿,甚至是一滴水。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洋洋自乐。

我终于知道作者为什么用了《地球上的星星》这个题目。无边无际的天空就好像我们的地球,小星星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内心世界挖掘的好他就会在天空中一闪一闪亮晶晶,有部分孩子却化作流星永远失去了光芒。我们老师经常说这个娃娃不提学习真乖。对老师又有礼貌,摆起龙门阵头头是道。可是学习起来看着一个字都要看半天,总喜欢惹是生非。当然骂他也不生气,也不还口。老师心目中的差生、废头子。其实,伊桑身上,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孩子的影子,每一个调皮孩子都是一个伊桑,他们让家长和老师烦恼不堪。怎么对待这些孩子呢教育就一定是万能的吗起码在家长眼中是这样!

太真实了,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娃娃太多了。他们或许调皮、爱动、不爱学习,但我们往往没有看到他们的另一面:就是天真、爱幻想、爱思考,甚至很有人情味。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片面的批评,甚至放弃,很少关注和细心的`引导他们,或者我们关注的还不够,不够坚持。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引发了我们的反思,我也惊呼这部**里面值得深度挖掘的东西太多。

其实他只是天空中一颗无名的小星星,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接下来,父母决定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当他得知后是一种不安、惊恐。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妈妈失散了,看的出来他内心多么没有安全感,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当爸爸妈妈把他送到学校开车离去,孩子浑身一颤,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妈妈消失在路的尽头,伊桑小小的身影在黑暗中是那么孤独,他幼小的心在悄悄地哭泣:

从进入寄宿学校那天起,伊桑的生活里充满了指责、惩罚、嘲笑和否定。你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可爱的孩子,慢慢变得惊恐、苍白、麻木、安静……无论周围发生什么,他都无动于衷。他,成了一颗不说话的“星星”。那一双大大的眼睛曾经充满了色彩,如今颜色渐渐退去,只剩下一双空洞灰暗的眼睛。如果再这么下去,这个星星就真正的陨落了。看得我心好痛!

幸好这时出现了一位老师,他注意到了这个过分安静的孩子。虽然他只是一个美术老师,可是,爱,一种伟大的爱,让他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孩子。终于,当他站在伊桑父母面前的时候,我们和伊桑的父母一起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原来伊桑是一个认读障碍的孩子,可是,他并不是智商低下,相反他非常的聪明、有才华。可就是因为认读困难,别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对他来说是那么的艰难!他,不是不努力,不是懒惰,只是因为他不能。

这位伟大的老师,是他第一个发现了伊桑的才华,并且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一点点地帮助伊桑恢复信心。击溃一个人的信心是那么简单,而树立一个人的信心却是那么的难。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这是尼克老师在鼓励伊桑,这些话也让其他孩子们学着去理解和关心这位特别的同学。

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尼克老师,这个改变他生命的人。

看完影片,我从尼库 巴老师身上学到了 “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改变孩子的不是教育,而是“爱”!有爱才有理解和关心,才有宽容和不放弃。对学校和教师而言,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公平、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虽然我们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但我们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让他们健康地学习、成长。或许以后,当我们在回首这些“小星星”时,他们已经在灯火阑珊处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其实,作为老师,我不求每一个孩子都优秀,我只要他们开开心心,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点。其实,这部**让我更深的理解到:每一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闪光之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舞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社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教师的事业就是拥抱希望、创造未来。为此,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快乐。也让我们的事业充满阳光和快乐!

2016《地球上的星星》家长观看有感3

近日,观看了一部印度**——《地球上的星星》,它是通过从一个拥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角度出发,不断的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看完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是影片中的美术老师。这是一位拥有明锐洞察力的老师,从本质出发,真正的读懂孩子、了解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变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伊森,他的世界充满了常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但是这些在成人世界来说,却是如此的轻微,在他们的观念中,成绩、排名是那么的重要不可忽视,使得伊森在学校的表现,总是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当他惹出的麻烦超过父母的接受范围后,他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愈演愈烈,伊森不仅要忍受着与家庭分离的痛苦,还要在老师与同学的嘲笑、指责中度过每一天。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他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结果至上”的原则,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森。尼库巴很快的发现了伊森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森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阅读障碍的儿童,但是尼库巴并没有放弃伊森,还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森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影片中有两个部分给我很大的感触:

1、伊森无疑是班级中最典型的学困生,他调皮、翘课、成绩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影响班级上课的进度,降低班级的平均分,让老师每天心情不好,是老师的“眼中钉”。作为老师,在不停地责备和惩罚他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往往会不经过大脑思考说出很多的原因:不用功,不努力;(伊森的父母是这样认为的)智力不合格、太笨(寄宿学校的校长室这么认为的)。但是,只有像尼库巴这样的老师深入研究以后,才会发现孩子会出现这样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每一个学困生的背后都有他“学困”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个原因,才是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影片中,尼库巴老师拿出一个模型的盒子,让伊森的父亲读上面的中文字的时候,伊森的父亲才感受到了孩子平时的痛苦。我们也要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帮他们考虑考虑,我们的要求,他们是否能达成

2、就是尼库巴老师在影片中说的,学校在注重孩子的成绩了,想把五个手指拉得一样长。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就想伊森一样,他虽然有阅读障碍,但是在美术方面和创造力方面却有超出其他孩子的天赋。所以,如何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做一名“伯乐”,是我们教师需要去学习和努力的方面,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分数上面。对于个性极强,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我们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着名教育学教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常问自己,学校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森这样特殊的儿童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而导致成绩的落后,如果我遇上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看完今天的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 “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或许在几个班级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在课堂上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孩子,那么对于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们,读懂他们,从根本上了解这些他们的成绩为什么会落后与别人,从本质上剖析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显得便是如此重要。

在影片中尼库巴老师告诉我们,读懂孩子,并不是单纯的观察孩子们平时的表现,用成绩检验他们,而是应该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孩子们的每一个错误中,寻找共同点,找出隐藏在那些错误下的根本原因,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学习的快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5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