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

怎样看待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第1张

1、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全书以这为主线,在贾府兴衰的背景上,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发生、成熟以至悲剧的结局,并连接了众多女子的不幸遭遇等其它线索,把爱情描写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揭示了造成爱情悲剧的主客观因素,这样就使爱情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容。

2、宝黛爱情是一种带有新色彩的爱情。这一爱情,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反封建传统;另一方面又突破了前代作家所表现的爱情,而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在通过贾宝玉对“德、言、工、容”俱全的薛宝钗和从不劝他立身扬名的林黛玉这两个爱情对象的选择上,来展开两种思想、两条生活道路的冲突,并从而提出一个新的恋爱观,那就是爱情必须建立在反封建主义为内容的,性格相投,思想一致的基础上。

贾宝玉、林黛玉不仅在爱情上反封建,而且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的思想。林黛玉在实际上有许多背离了封建时代的妇道,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非女儿本分的读书和写诗上,她把当时视为邪书的《西厢记》在心里记得烂熟;更重要的是她对封建家庭里的“孽根祸害”的贾宝玉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而且还终身相许。正因为共同的叛逆性才把两人更深的引向爱情;而爱情又使他们走向了更深的叛逆之路。薛宝钗很美丽,脾气好,博学,会处事,虽然她也曾使宝玉心动过,但因两个人的思想性格格格不入,一个是封建的叛逆者,一个是封建的维护者,所以贾宝玉选择了林黛玉。

作者通过宝黛的爱情,表现了只有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美好爱情的这一思想,但是这种爱情为封建社会、封建家长所不容,因此造成了悲剧。

薛宝钗她虽然获得了婚姻,但这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所谓的“金玉良缘”也只是一种悲剧结局。曹雪芹通过宝黛所提出来的爱情原则,有了民主思想的内容,接近现代的恋爱观,这是很不容易的。

另外,曹雪芹在处理这一传统爱情题材的时候,他继承发展了前代小说、戏曲中爱情故事反封建传统,但又突破了过去爱情描写上的一见钟情,郎才女貌的熟套子,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爱情必须有思想一致的基础。曹雪芹还打破了爱情故事上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思想和写法,他描写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这悲剧是震撼人心的。《红楼梦》对爱情描写具有新颖性和思想高度。

3、曹雪芹写出了宝黛爱情的新特点,也写出其复杂性,写出了宝黛爱情上的历史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思想上渴望爱情,在行动上寄幻于家长,在爱情上他们俩没有摆脱封建的精神负担。这点在林黛玉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林黛玉愿意和贾宝玉结成生死情侣,但宝玉用《西厢记》的话来表达他自己爱情时,林黛玉又把这视为有失身份、有碍道德的事。他们俩人在思想上渴望自由恋爱,能达成现实的婚姻,但在行动上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限制。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热烈的,但他们不能也不敢采取直率表明的方式,他们表达爱情痛苦、曲折的方式,反映了他们自己身上的思想矛盾,反映了在爱情观念上,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是真挚的专一的,但他也曾对薛宝钗动过情,他和袭人有过爱昧的关系,他有着贤妻美妾一夫多妻的思想。因此,封建阶级在这方面对宝玉的烙印是很深的。

宝玉、黛玉追求自由爱情,但他们把爱情看作是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东西,把爱情在生活中的地位绝对化起来,成天为爱情而苦恼、烦闷、忧伤,他们把对方作为生活主要意义之所在,因此一旦失去了爱情婚姻的希望,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主要意义,于是觉得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就有限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和感情,和他们有钱阶级的地位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因此他们的爱情充满了缠绵悱恻和伤感的情调。宝黛的爱情从内容到情调,从行动到方式都体现了阶级的局限和软弱性。因此我们说,他们的悲剧和自身的软弱性是分不开的。

4、宝黛的爱情悲剧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曹雪芹不孤立地写爱情悲剧,而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特别是描写了贾家的衰败,这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矛盾。是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矛盾,随着贾家的衰败,形势对宝黛越来越不利,贾母等人虽了解宝黛在爱情问题上的倾向,但他们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待这一问题的。在他们看来,宝玉是个不孝子弟,而黛玉的思想作风也违背封建礼教显得很古怪,如果让他们二人成婚,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知道,当时贾府在经济上已陷入枯竭,家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急待一个有办事能力的当家人,薛宝钗是理想的人选。她不仅思想上遵循封建的妇道,是封建礼教的淑女,而且她很会处关系,有管家的才干,只有她才能适应贾家的需要,充当挽救颓局的中流砥柱。因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宝钗,是一种共同的认识和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宝黛的爱情就必然是悲剧的结局。吴组湘先生说:“作者是努力从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的极其复杂深邃的关联和发展上来‘和盘托出’这个悲剧的。”

就宝黛的爱情而论,大家的观点不一,最为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叛逆思想上的。然周汝昌老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则因为黛玉曾说留姥姥是母蝗虫而多少对黛玉有偏见,否认其有叛逆思想,也因此否认二人的爱情基础。以他的观点,黛玉和宝钗一样不是宝二爷的真正知己,只有“细数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的湘云才是宝玉的真正知音,其实我也认为只有湘云才是宝玉的最终伴侣红楼曾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然而这并不足以否定宝黛二人的爱情。其实就红学的派别而言,我大致将其分为3派,其一、以蔡上江为首的索引派;其二、以周老先生为首的文化派;其三、以冯其庸为首的思想派。其中以索引派的观点最不足信,后两者的观点也多有偏执。三者的观点日后再论,如今只说宝黛的爱情,在我看来所谓罗卜白菜各有所爱,虽然大观园群芳,我也和周老一样都爱湘云,可是这不能说明宝二爷也和我们一样,不喜林妹妹。况且二人也确实有共同的爱情基础:叛逆思想。例如:湘云曾劝宝玉委身经济仕途,宝立行反击,说:姑娘还是别的姊妹处坐坐吧,莫要我这里辱没了姑娘的经济学问。出语毫无情面可言。更说:林妹妹再不这么说的,不然我也和她生疏了,适逢黛玉经过,乃自庆幸,又感念宝玉是其真知音等语。所以我认为二人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的,其爱情亦是致死不渝的。后人多为程高所欺,说什么瞒天过海宝玉娶亲,黛玉怀恨而终等等蔡老曾说:这种说法是断乎违背了雪芹的本意的,黛玉虽小心眼,可对宝玉还是相当信任的不然又岂有还泪之说。虽然我对索引派的总体研究方法不赞同,但这个观点我还是相信的爱情最起码的就是要相互的理解、信任的。其实红楼的后数十回(一说是共108回周;一说是120回)中贾家被辆次抄家,探春被迫远嫁系为家人的安全;宝玉,袭凤入狱,为政治势力所迫委身戏子在古代这是极大的侮辱,戏子的身份是极下贱的,正常情况是不能与常人通婚的。更有妙玉,巧姐沦落风尘,后巧姐为刘姥姥所救,嫁与板儿姥姥的外孙。宝玉为贾芸所救,其时,黛玉因为宝玉在狱中受苦而泪尽夭逝,宝玉又只得与宝钗成亲,但是到底意难平,最终离去,时逢湘云寡居(湘云居脂批,是先嫁了卫若兰的,若兰早逝。)二人最终成为白首佳眷。

浅谈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根源

主人公贾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得到了林黛玉的同情与支持,在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产生了深厚的爱情。然而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却是不幸的。封建礼教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爱情走向悲剧的结局,是与封建世家的利益及政治上的考虑有着的。时代的、阶级的限制,宝黛的反封建礼教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悲剧的另一因素。

作者曹雪芹讴歌了宝黛爱情,作者是从叛逆思想的发展描写的爱情关系的。主人公贾宝玉在叛逆的道路上,了林黛玉的同情支持,产生了深厚的爱情。然而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却是不幸的。那么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根源何在呢?对此问题,浅谈如下。

不可地走向悲剧的结局,乃是在十八世纪的社会里,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当时的封建社会衰败,但还维持着顽固的统治力量;新生的东西得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它还显得很不成熟,抵挡不住旧势力的打击。

是在封建剥削阶级的“膏粱锦绣”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他却和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不同的地方。所谓“偏僻性乖张”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被封建统治阶级奉经典的“四书”;又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对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进的人,痛骂为“禄蠹”、“国贼”;他更是懒于与这般人交往接谈。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更是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为生在侯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思想与封建正统的观念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最高封建道德骂得一钱不值,并把那些武官文臣以至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

切言行,都被统治阶级是大逆不道,带有某些叛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他所生长的环境中,他的思想与与封建正统的观念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的封建官僚家庭。林黛玉的母亲很早就死去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离开了家庭,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这处境的,使少女“孤高自许”,使她敏感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鄙视和轻蔑。从小养成了悲观的人生:“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儿开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倒是不开的好”,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儿”。过分执拗地追求自我的尊严,简直到了“尖刻”的程度。与宝玉的爱情也浸透着痛苦,她对宝玉是相知相爱又相疑,地猜疑、担心、试探、怄气……。“小性儿”一使她在贾府孤立,一又使本来脆弱的身心疲惫不堪。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儿”,浸透了不羁灵魂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锁下对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严,追求与宝玉真挚的爱情,追求纯洁无瑕的灵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她自身的社会地位、性格情感,乃至体质状况都决定了她不与命运正面交锋,只能在哀怨、愁苦中“抛珠滚玉只偷潸”。寄人篱下的生活遭遇,使林黛玉对封建时代加在妇女身上的压迫,更为切身的体验;还使她终于沿着封建礼教所规定的道路直线发展,而是在许多思想上背离了封建主义的“妇道”。,人物身上,了某些反封建意义的叛逆性。这主要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反封建礼法的,不但从不规劝,而且还同情或支持的。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所谓“贞静温顺”的做人标准,林黛玉几乎很少留意,可是她对当时被视为“*词小说”而受到禁止的《西厢记》、《牡丹亭》等书,却是非常喜爱,甚至在心里记得烂熟,“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于是,她对“非女孩儿家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她在诗中唱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又以落花自况:“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沟渠。”这处处都地反映出林黛玉对她所生活的封建社会怀着哀怨的、不满的感情。,切自然她离开封建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道德标准。

林黛玉也同贾宝玉一样,是不为封建社会礼教所容的人物,当她来到荣国府,碰到那个封建家庭的逆子贾宝玉时,几乎立刻就产生了互相爱悦的感情。正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某些反封建的叛逆性,才把更地引向爱情;又正是爱情,愈是了的叛逆性。不单单在自由恋爱点上和封建社会相逆,而且在其它许多思想问题上,生活道路上和那一社会相逆。而爱情,往往成了叛逆精神的。

封建社会一向把爱情看成是没廉耻的“私情苟合”,在那一社会的爱情经典上就写着:“不待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男女间的自由恋爱尚且是严重背叛封建秩序的,更何况宝黛的爱情又是在的叛逆性上。,的爱情不遭到封建势力更多的压迫和打击。况且,在那一历史时代,爱情和婚姻原是不的两件事。宝黛誓死相爱,可是却由做主来结成婚姻。

贾宝玉、林黛玉分开,“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于是私有社会里天经地义的原则——“先而后外人”了决定:“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被封建势力彻底地摧毁了。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与封建世家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的。

样的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是贾府衰败的客观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根基不错,现今大富”。贾、薛两家联姻,可以“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更的是,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就为他选择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能够帮助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族颓败的理想人物。而薛宝钗正是德、言、工、容俱全的封建主义的奉行者。出身皇商之家、哥哥是“金陵一霸”的少女,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某种深隐的心机。她处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稳重”。,在荣国府那样人事、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人人的欢心;王熙凤对宝钗“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方法深为嘉许;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当然,的好名声来之不易。她过生日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连那个“心术不正”、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赞许她“方”、“会做人”。

特点。,在那个社会里,“会做人”又怎么离得开虚伪做作呢?薛宝钗正是常常的。只是,她的虚伪做作常常显得那样的自然,有时几乎是与真挚分别的虚伪。例如:薛宝钗在帮助探春理家过程中,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好引诱卖力气。不但弄得人人服贴,个个称道,而且收到了“小恩惠体”的。可见,薛宝钗“会做人”,而且会治人。而这也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所称道的“齐家”之才,于是薛宝钗也就更贾府渴求的“贤媳”了。宝玉一语道破天机:“好好清净洁白的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不错,她追求的是好名声,有口皆碑的典范封建闺秀“光辉”形象。这要求她“品格端方,豁达,随分守时”。也,要求她善于隐藏的心思,于是也就使她从小就工于心计,心思缜密,圆滑世故,城府颇深。十七回,宝钗扑蝶,误入了小红与坠儿的私语空间,宝钗听出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镇定自若,竟扮作与黛玉捉迷藏,若无其事地走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她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办呢?”乍看是脱身之计,事实上把一切是非推给了黛玉。然而,若用惟美的眼光来衡量,宝钗却“入了国贼禄蠹之流”。好好完美的女子,怎么与国贼混为一谈了呢?十二回金钏儿投井之后,刽子手王夫人也在假惺惺地垂泪,问宝钗“岂我的罪过?”宝钗却置血淋淋的事实于不顾,竟为王夫人宽心:“多半是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傍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原来外表如此温柔敦厚的宝钗,内心却冷酷无情!不错,宝钗姓薛,谐音即“雪”,吃的药是冷香丸,住的地方也像雪洞……她的确是“冷”人,再加上她的“停机德”:时常劝宝玉从事仕途经济,这便是宝玉与她“生分”的缘故。 宝钗得宝玉的爱,她不在乎,她只在乎婚姻,只在乎“宝二奶奶”的宝座。正当贾府大厦将倾之时,众人“蜂围蝶阵乱纷纷”,都“随逝水”、“委芳尘”,她却以高洁自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终于“出闺成大礼”。

号称“品格端方”的薛宝钗,在和贾宝玉的接触中,也并不总是“拘拘然一女夫子”。她在“薛宝钗巧合认通灵”、“绣鸳鸯梦兆绛云轩”等回目中的无耻表演,已不堪入目的地步了,她并受到违背了“男女之大防”的丝毫谴责,反而博得了“贤惠”的美名。这是她行径观之不雅,但却是软化贾宝玉叛逆性的特殊手段。既然贾政的大板和绳子并迫使贾宝玉“浪子回头”,那么统治者又怎么会放弃“娇妻美妾”的“糖弹”使他软化屈服呢?所谓“金玉良缘”实质上是统治者维系摇摆欲坠的封建统治而的手段。,封建家长平时对宝玉娇纵无比,但出于家庭利益的需要,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利益的关键,贾母即使将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宁可“一害三个人”,了“掉包儿”的诡秘手法,强制贾、薛成婚,逼死林黛玉。这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封建时代,结婚是政治的,是借新的联姻来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个人的意愿。在的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

时代的、阶级的局限,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时代的、阶级的局限,不管贾宝玉如何在封建传统思想中左冲右突,终于挣不脱它的势力的支配。在他的头脑中,封建君主所谓“圣人”保留着至尊的地位;而宗法社会的一套伦理观念也对他有着深固的。正像书中所描写的,他“父亲伯叔兄弟之伦,因系圣人之遗训,不敢违背,只得听他几句”。旧的关系,是他所出生的封建阶级彻底的叛逆,这是不的。而林黛玉所出身的封建官僚家庭很早就败落了,但并“身份下降”,她并失去那一阶级的教育和地位,依然是又娇又贵的封建**,金闺绣阁的优裕供养,春困秋悲的有闲生活,使她养成了许多贵族**的清高、孤傲和纤弱。此外,封建没落阶级的,还在她的身上了浓重的颓丧情绪。当她的命运时,发出了凄楚郁结的声音:“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过分脆弱的感情,使她无力经受生活的磨炼。她是反封建思想的少女,又是高傲而柔弱的豪门**。她的反封建性受到阶级的局限,只能的限度。

着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而且在的爱情上也受着时代的、阶级的制约,的爱情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贾宝玉和林黛玉贵族官僚的儿女,在的身上有着许多鲜明的阶级烙印;,的爱情也带着阶级的。这主要在:的爱情背叛了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但的生活却又离不开封建阶级的红楼绣阁。春花秋月的有闲生活,剪绮裁红的贵族情调,还有那种百无聊赖的慵倦,经常逗引着的“闲情万种”,使得爱情在地方显得过分的纤细、缠绵、娇柔。常常弥漫着一层空虚的梦的哀愁。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只局限在大观园那一方狭小的天地里,还无力到荣国府的外面去开辟一块爱情生活的新天地,,当所依附的贵族家庭动荡时,爱情也就显得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当贾府愈是走向衰败没落,爱情也就愈是大观园里的衰草斜阳而弥漫着一层颓丧的、悲观的、没落的阶级情调。

更贾宝玉、林黛玉所的阶级弱点,使得的爱情的反封建性也只能的限度。对封建家庭还着某些幻想,当爱情发展到最后阶段,更消极的等待着由封建家长来做主成全婚姻,却把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在贾母身上,希望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想想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前盟”,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说,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结局。

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在祖国的大地上,贾宝玉和林黛玉所不满、厌弃的封建制度早以了历史博物馆,即使当时朦胧憧憬的社会理想也成了历史的陈迹。而爱情也有它的时代标准和阶级标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只它是在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里,婚姻自主,妇女解放,反对封建压迫,是那一时代迫切而的历史要求;它才是进步的意义。,的爱情离开了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就要大大减色,甚至在某些地方显得不美。

时时更新、生长、。”而力来自时代的先进思想。,的青年在阅读《红楼梦》时,决“钻入书中,硬去充当的某一角色”,“以宝黛自居”。应该在体会作者用意的情况下,把它反对封建社会礼教的一面镜子,照出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认识旧社会制度的罪恶。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的力量,的爱情观,亦即高尚的、富有生命力的爱情。

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死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p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p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p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6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