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翻译一篇英文诗 要求中文版最好富有情感,富有诗歌味道,最好逐句翻译 谢谢了

帮助翻译一篇英文诗 要求中文版最好富有情感,富有诗歌味道,最好逐句翻译 谢谢了,第1张

作为家庭的一员

我感谢上天的恩赐

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在这里伤痛可以得到分担

关爱永远不会消退

我们一起畅谈

我们一起欢笑

我们一起哭泣

我们一起经历所有这一切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一个人受伤害大家都受伤害

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将一起坚强面对一切

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

一个充满力量

一个充满爱意

一个无可比拟的整体

这也是我深爱我家的原因

诗词《鹊桥仙》英译赏析

 《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情颂歌,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此词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鹊桥仙

 作者:秦观

 Clouds float like works of art;

 Stars shoot with grief at heart

 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

 When Autumn’s Gold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

 All the love scenes on earth, however many, fade

 Their tender love flows like a stream;

 Their happy date seems but a dream

 How can they bear a separate homeward way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

 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鹊桥仙

 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人皆知的牛郎织女在众多诗词人笔下,大多凄苦,哀婉,独独秦观立意新颖、独树一帜,本诗开头营造凄美的氛围,结尾高度凝练,告诉我们情感不拘泥于分别时日之苦,而在于脉脉情谊之深,极富创新精神。

 要将如此情景交融,委婉含蓄的古诗翻译成英文实非易事,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下称许译本)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在许渊冲先生看来,翻译诗歌,除了传达诗词本身的内涵意义,还要时刻铭记翻译的是“诗”这一类文体,因此,译本同样需要有格律韵调。从结构上来说,许译本两短三长,对应了原作的句式,整齐亦有层次感。原作三五句押韵,许译本押韵格式为aabbbccddd,读起来节奏感强,达到了“形美”和“音美”的标准。最后两句点睛之笔,原作中就不难理解,许译本翻译地也很简单,其中aye为古英语,表永远,既押韵又典雅。原作中天地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译文的意境传达可谓是恰当合时,又不失“美”的标准。

;

I like poetry Some times I try to write some I have been always looking for a way to express the breadth of my inner sentiment

大家如今最认同的是辜鸿铭所翻译的汉文。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由于意境在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词翻译中传递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探讨了古典诗词在翻译中如何通过意境的传递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特色美。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5/view-1375151htm

  关键词:诗词翻译古典诗词《红楼梦》诗词意境

  

  一、诗词意境及其翻译策略解析

  11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12 翻译策略解析

  早在1926年,闻一多先生在《晨报诗》上发表《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提出“新诗格律化” 鲁迅也早已提到过:“《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是:……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译林奇才”许渊冲先生曾说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同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达和再创造在三者中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正因如此,译入语中重新创造出跟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境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学者专家一直强调“译味”,也就是神似,但笔者以为“译味”其实是传递“意境”,两者几乎是等同的。而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能否传递原作的‘意美’,‘音美’及 ‘形美’是传递原作意境的关键点,可以作为红楼诗词翻译的严格标准,其中‘意美’是重中之重。

  二 、《红楼梦》诗词中意境的传递释例

  21意美的传递

  意美即诗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它不但给人以想象的时空,而且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也就是说,在红楼诗词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下面我们就此举红楼诗词的几个例子谈谈诗歌意美在英译中的传递。如林黛玉《题帕三绝》中的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从总体看,此诗充满了哀怨、哀伤、凄惨、凄艳之“意美”,描述了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其中“湘妃竹”的来历是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纪念他长哭不已,所流的眼泪把湘江边的竹子染得斑斑点点,因此被成为“湘妃竹”,又称“斑竹”。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又喜欢竹子,其居所潇湘馆前也种了许多竹子。因此她常以湘妃自况,别人也称她为潇湘妃子。此诗运用的意象有“彩线”,“面上珠”,“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可谓字字含泪。让人不禁为黛玉这一寄人篱下、遭受人情冷暖,最终没盼到属于她的幸福的降临,而香消玉损、泪尽而亡的少女触怀感伤。在英译中这字里字外之“意”如何传达呢

  杨译: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

  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 grow before my window―

  Is each dappled and stained with tears

  霍译: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

  Only 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 that grow

  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

  杨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 “silk thread”,“pearls”,“Dim”,“tear-stains”,“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tears”霍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silk”,“ill”,“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tear-marks”。本诗第一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杨译为“: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没有直接指明是谁的眼泪,读者借助注释可以找到答案。杨译基本上没对原诗做太大调整; 霍译为: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在霍译中对原诗做了创造性的调整Naiad’s tears是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的眼泪”(Naiad’s tears),“尽管丝帕在手不停擦拭,但仍然不能擦干 “Naiad’s tears”,可见此译文传神的传达了林黛玉终日帕不离收,以泪洗面的意象。下半节“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主人公窗前的竹变成了“斑竹”,脸上的香痕即她的泪痕 “消失”时,竹子已经长成了斑竹,霍译的the speckled译文形象生动,同时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简单的一词“her”更不着痕迹的传递了“香痕”的涵意,不免让人感怀封建社会黛玉的红颜薄命,引出无限惆怅和遐想。

  22 音美的传递

  中英两种语言在音调、音节诸方面有太多的差异,英语属音读语言,汉语则属声调语言,红楼诗词大多讲平仄,英语虽不讲但是英语诗词也强调“音美”,许渊冲先生认为,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形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可见,“音美”还是很重要的,在三者当中处于仅次于“意美”的地位,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虽然不必完全把汉语的音律、音节美再现出来,但是应该利用译入语英语的语音特点,比如节奏和音韵,再创出 “音美”。 比如《聪明累》是一首描写王熙凤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曲子。其中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其中“意悬悬”“荡悠悠”“忽喇喇”“昏惨惨” 呈现了王熙凤提心吊胆,心力交瘁,四个叠音词犹如节奏鲜明的跌拓起伏的舞曲,极具音乐性和戏剧性,让人想去凤辣子聪明伶俐却费尽心机;终日忙碌,红极一时到头来却一败涂地的讽刺性结局,嘲讽之余不免心生感伤。

  33形美的传递

  “形美”即形式美。红楼诗词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翻译中,形美并非无足轻重诗歌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形式是传神达韵的重要辅助手段,形美就可以任意放弃,Perter Newmark在他的译论名著“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说,“译者应注意原文的形式,用格姆布里奇的话来说,形式可以改变、提炼、表现思想。如果歪曲了原文的形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文的思想。”红楼诗词诗词讲究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比如《红楼梦》诗词也不例外。正册判词之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的是宝黛二人,此诗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工整之美。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其中“可叹”对“堪怜”,“停机德”对“咏絮才”“玉带”对“金簪,“林中挂”对“雪里埋”。“停机德”是典顾,源于《后汉书・列女传》,描述乐羊子妻以停机并割断了织机上的经线来规劝丈夫不要半途中止学业, 故“停机德”指的是女子有德;“咏絮才” 同样是典顾,源于《世说新语・言语》,描写晋代谢道韫曾才思敏捷形神兼备地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故“咏絮才”指的是女子有才。此诗第首句和末句暗指宝钗,第二和第三句暗指黛玉。两种版本的翻译如下: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virtue,

  Her wit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 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用了很多心思,无论是高度忠实于原文的杨译版,还是跳出原文通过改译达到良好押韵效果的霍译版,都较准确的传达了原作的意境,如杨译和霍译分别用“wifely virtue”和“female virtue”来指代“停机德”,回避了典故,直译本义。对于第二句的翻译,杨译保留字面“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霍译直译本义“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两种译文在意境的传递上讲各有特色。但霍译四句中除了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是九个英语单词,其它三句都是八个单词,杨译四句所用单词为5,7,9不等。杨译中难以找到对仗的单词而霍译前两句都用了One后两句用The jade ,The gold统观全诗在译文的长短,对仗,工整上看,无疑霍译版在英译过程中,在不损害“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持了诗歌的形式美,“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形美”来。

  参考文献: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Group,1973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作者:

  刘嘉娟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1375151htm

谈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美 李磊(钟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http://wwwdocincom/p-373639497html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英语翻译学论文

http://wwwdoc88com/p-59938401224html

  自古以来,诗歌翻译都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诸如韵律、形式、意义、忠实性、创造性等各个方面。但只要诗歌译者们掌握了诗歌翻译的原则,那么成功的诗歌翻译就触手可及了。

诗歌译者 翻译原则 押韵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语言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将诗歌定义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狄金森认为诗歌是一种令其浑身冰冷到无法温暖的东西。托马斯则是这样描述诗歌的:“诗歌令我或笑或哭或疲倦,令我的脚趾摆动,令我想做这做那或什么都不做。”这些有关诗歌的定义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诗歌是一种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和内在思想的音乐。它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某一种文化。不同国家间的诗歌翻译十分重要。在某些译者看来,诗歌翻译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诗人及评论家罗伯特弗洛斯说过:“诗歌是翻译中的遗失地带。”他特别指出诗歌是一种不可触碰的美,一旦触碰,这种美就会消失殆尽。这种诗歌不可译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例如,中国古体诗就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被译成英语诗。因为文化的关系,英汉诗歌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差别,它们的韵律、形式、意象、用法都不相同。虽然诗歌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翻译的历史和实践证明诗歌翻译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停滞不前,反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诗歌翻译理论也日渐完善。事实证明,诗歌是可译的。只要翻译方法得当,诗歌的美完全可以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再现。读者可以从诗歌译文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美学享受。中国许多现当代翻译家们通过辛勤努力,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诗歌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就曾经翻译过多本中国古体诗。《唐诗300首》是其最杰出的作品。古铮昆也是通过翻译《毛泽东诗歌选集》将中国诗歌介绍给外国读者。还有包括Arthur Waley,Herbert Giles在内的国外翻译家们也致力于中西方诗歌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译好一首诗呢?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相比,诗歌翻译有什么需要特别遵守的原则呢?

二、诗歌翻译的几项原则

1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的“信达切”,都将“信”置于翻译标准的首要位置上。这里的“信”就是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既不肆意添加,也不随意删减。“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忠实。即的语采用与源语相似的方式再现源语所传达的信息。在翻译中力求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选词、结构及修辞上的相似。二是意义上的忠实。即要求的语文本在内容和精神上与源语文本保持一致,在意义上没有任何添加修改或删除。虽然忠实性是翻译的第一原则,但绝对的忠实性是不存在的。源语和的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任何译作都或多或少与原作不同。就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拼写,语法及词汇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汉语诗歌英译时,词汇上的空缺或不对应往往导致翻译的失败。例如,汉语中的“竹梅松”三字常用于诗歌写作中,以形容有毅力有气节且桀骜不驯的人或物。相反,英语中对应的“bamboo”、“lum”、“pine”却没有这种涉及文化背景的联想意义。这就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所以说,翻译上的忠实只是一个趋向,而非绝对的概念。诗歌翻译的忠实性旨在重现原作的艺术美,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意义,更在译作中展现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境。例如:

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tate mo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 freezing stream blow/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are/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

《孤鸟》:“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苗。万籁尽寥寂,惟闻喧桔槔。”

这首英语诗歌的重点在于标题中的“widow”(孤独)一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为照应主旨将“state”译作“悲鸣”,“wintry bough”译作“寒枝”,“frost bare”译作“荒林”,“ground”译作“瘠土”。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并不符合忠实性原则,但它完美地再现了原作的艺术魅力,令原作诗人想表达的那种伤心寂寞之情跃然纸上。这正是忠实性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正确运用。

2创造性原则

诗歌创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曾有翻译理论家提出“诗人译诗”的观点,既强调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能够欣赏并接受原诗的艺术美,而且能用的语将这种美表达出来。位于欣赏和表达之间的就是艺术再创造。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实际上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体现。译者不再是“看不见的手”或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整个翻译的掌舵者。译者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尤其是创造性才能。正如Wliss所说:“最好的译者应当具有创造性的头脑。这时其翻译才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功的译作不仅要靠译者的审美才能来理解原诗,更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天赋在的语中重现原诗如画般的意境。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受教育程度,所以他们体现在诗歌翻译上的创造力也会各不相同。总而言之,创造性原则要求译者抓住原诗的精髓,摈弃有碍原诗意境再现的一切束缚,将这种精髓完全传达出来。创造性和忠实性也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而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创造性忠实”。

3“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

许渊冲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格律体译文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认为诗歌翻译不但要传达诗歌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方梦之:译学词典)鲁迅曾赞美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许渊冲把鲁迅关于汉语的“三美”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他主张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并最终力求三者的和谐统一。

诗歌翻译的第一步在于“达意”。无论译者是要表达原诗的表层意义还是深层意义。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其重点在于“字字传神”。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求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与意美的实现是一致的。以下是一首唐诗的三种不同译本,笔者在此通过对这些译本标题翻译的比较来揭示意美的实现方式。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Version1: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n 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still(By XuYuanchong)

Version2: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Drift with the current/I fall into a sad sleep/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The sound of its bell/Touches the guest boat at midnight(By WangShouyi)

Version3: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The setting moon, a cawing crow, the frost filled sky/River maples, fisherme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outside Suzhou/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ers" bout(By ZhangTingchen)

原文标题可分成三个点:枫桥、夜、泊。分别是地点,时间和行为。在翻译成英语时,根据英语读者的认知习惯,时间一般放在地点后面。三个译文都将“枫桥”译成“Maple Bridge”。而“泊”一词的译法却大相径庭。“moor”一般用来指小船停泊靠岸,而“anchor”则是指大轮船抛锚靠岸。“mooring”是进行时,“anchored”是完成时,因而前者是动态描写,仿佛诗人的小船正缓缓向岸边驶来,后者是静态描写,远不及“mooring”形象逼真,更能传达原诗的意义。

诗歌翻译的第二步就是“传音”,主要表现在诗歌的押韵上。许渊冲教授认为:翻译诗歌即使百分百地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意境。英语的韵律与汉语不同,通常有以下几大类:头韵(alliteration,一个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开头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半押韵(as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元音重复出现);辅音韵(consonance,相同或相似的辅音重复出现);行间韵(internal rhyme,押韵的词在同一行内);尾韵(rime,行末声音重复)。同时英语诗歌的音步也较为复杂。主要有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和扬抑抑格。相比之下,汉语诗歌的韵律就较为简单。大多数汉语诗歌都是行尾押韵。因而在英汉诗歌互译时,译者应灵活掌握韵律间的转换。例如:

“(汴水流)See the Bian River flow,(泗水流)And the Si River flow,(流到瓜洲古渡头)By Ancient Ferry,mingling waves,they go。”

原诗尾韵为[iu]和[ou],读起来缓慢而悠长,恰似水流。译者在翻译时在每行尾部押复合元音[ou],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

诗歌翻译的第三步是“现形”,即重现原诗的“形美”。“形”是指原诗的结构。“形美”与“意美”既对立有统一。一方面,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形式要服务于内容。以视觉诗代表人物EECummings的诗歌翻译为例:”A le-af fa-lls one-l-iness“

孤(一――片――叶――儿――落地)――独――一――生

原诗中“A leaf falls loneliness”几个字被拆散并模拟自然中树叶自上而下飘零的画面。诗人巧妙的利用纸页上的空白和字母之间时紧时松的排列,表现出树叶在空中飘落时快时慢的过程,从而表达了诗人那飘忽不定,无所归依的孤独之情。整首诗的内容经由形式完美的展现出来。因而在翻译该诗时,译者保留了原诗的结构特点。然而,并不是所有诗歌的翻译都要原原本本的套用原来的形式。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在结构使用上的差异,翻译中“形美”的实现往往要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有例为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Version A: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Ancient road, wind from cast bony horse/sun is setting/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

Version B: At dusk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Fan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在译文A中,译者通过几个并置的词组来保留原诗的结构,并采用的直译法。但这些词组在汉语中的联想意义在英语文化中并不存在,这种机械的翻译只会令源语读者哭笑不得,令的语读者困惑不解。而在译文B中,译者摈弃了原诗结构上的束缚,采用意译,恰如其分的传达了原诗的精神和风格。毫无疑问,译文B正是形美和意美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俗话说,“读诗难,写诗更难,译诗则是难上加难。”诗歌译者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捷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有人将诗歌翻译比作“戴着镣铐跳舞”――痛并快乐着。的确,诗歌翻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对译者而言,当成功的喜悦来临时,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Abrams, MH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Ⅱ[M] WWNorton&Company,1986

[2]Li Li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reative Treason and“Three Beauties” in Poems Transl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J] Vol8, No3,Sep 2006

[3]LvBaojun, Wang Zhijia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Hebei Polythechnic University[J] Vol6, No2, May 2006

[4]ShaoZhihong Translation Theories, Practice and Criticism [M] Shanghai: East China of science and thechnology press Sep 2003

[5]Wang Lu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Poem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J] No3,200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