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结尾是什么

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结尾是什么,第1张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乡愁,是琦君散文中隽永的主题,粽子里的乡愁主要内容:包粽子、做灰汤粽、布施粽子、母亲对我的教诲、我对乞丐的同情、送给苦命的小姑娘粽子。

  “小----枣----,粽子”

 每到端午节,我儿时故乡的那一声声叫卖粽子的声音便在我耳边回响。

 那是四十多年前,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从兰州回到故乡,-----冀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那时的故乡条件很苦,地里收获的庄稼寥寥无几,青黄不接的年头时有发生,特别是到春天时节,槐花、榆钱、地里的野菜便是村里人度日的辅助食粮。每到这个时候,我便盼着母亲在这个时候经常念叨的“五月端午”。

 端午节前后,村里的大街上经常传来一声声叫卖,卖粽子的是邻村的一位五六十岁的大娘,推着一个木制独轮车,两边是用麦秸杆编制的“蒲囤”,用棉被包裹着,打开盖子,粽子的`香味便随着热气缓缓的飘出来。

 听到叫卖,我们姐弟便央求母亲要几毛钱,跑到街上,那时候,故乡没有像大米样的糯米,只有像小米一样的黄黏米和叫做黍子的谷物,包好的粽子小的三分钱一个,大一点的五分,往往刚刚买到手,我们姐弟便抢着吃起来,引得一旁的小孩子口水直流。

 我的故乡是“沧州金丝小枣”的产地,那些年,树上结的枣子也格外好吃,红红的,咬开一点,枣肉在阳光反射下,泛出一条条金丝光亮,过冬的干枣,肉厚皮薄核小,是古代进贡的御用品。那时候,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村里基本没有多少枣树,谁家院子有自然生出的小果树,也只是几年光景,等不到大量结果,就被“割尾巴”挖掉了。

 由于父亲在兰州做工,我们家条件在村里算好一点。后几年,快到端午节时,母亲便去集市上买一些黏小米、小枣,把头年在池塘河边撇来的芦苇叶找出来包一些粽子,有时候,粽子里放一些槐花、榆钱,也放一点野菜,蒸出的粽子黄的是黏米,白的是槐花,红的是小枣,绿的是榆钱和野菜,香甜的粽子透着槐花的香气、和野菜的芳香煞是好吃。

 村里和我大小般的小孩子多,每到这个时候,许多小孩子闻到粽子香气,就跑到我们家玩耍,母亲也往往拿出一些给他们尝尝,后来,干脆多做一些,给附近的每家每户都送几个,往往做出的百十个粽子,一大半都送给别家的小孩子了。

 母亲去世有十几年了,每到清明的时候,母亲的坟前总是有许多烧纸钱的灰痕,族里一个我年龄相仿的侄子说,咱村里五十左右的人,谁没吃过三奶奶做的饭?谁没穿过三奶奶缝纫机做的衣服?你们姐妹兄弟都在外工作,不方便回来,我们就顺便给三奶奶烧些纸吧。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当初的小孩子都已年过半百,但母亲的慈祥温和与善良却留在了我的心中,也留在了那个我们家族世世代代居住的小村庄。

 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门前都要挂艾叶,还可以吃香喷喷的粽子,为大家分享了写端午节的散文,欢迎借鉴!

写端午节的文章1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要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要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纸做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

 端午节要带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是用棉制品和丝线绣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次丝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节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写端午节的文章2

 端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节,在民间,它的风俗之重不亚于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人们游山玩水的大好时光,久居市井的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涌上郊外的山头,尽情享受怡然自得的大自然恩宠,久而久之形成了百姓苍生心理上得到放纵的寄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在每年的夏历五月五日,相传是纪念徇节汨罗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中国的诗人又将这一天定为诗人节。百姓怀念屈子,倒不是从《楚辞》、《离骚》中读到了特殊的意味,而是钦佩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风亮节,欣赏他勇于牺牲奉献的无畏品质。民众只会记住造福苍生的先驱者,并把朴素的情怀化为自己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至于那些鱼肉乡邻的恶少,就算在生之年风光发迹,极尽无所不能的奢华,几十年短暂的尘嚣一过,便会失去在人们心中最轻浅的记忆。端午节的习俗最先在湖南省的汨罗江岸兴起,据说人们为了不让水族侵扰屈老先生的遗体,擂鼓划舟驱赶恶鱼,并用糯米做成的美味食品去饲喂鱼虾,祈求让他们心中的英灵长此安息,渐渐地,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随同屈子不羁的桀傲精神传遍了全国。楚国时期一段回肠荡气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活了两千多年,相比之下,纵然是帝王将相,“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忘却都会是黯淡的悲悯。

 民间纪念端午节还由来于另一个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为救丈夫许仙,不惜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赶往仙山绝地去盗灵芝草,由此感动神祗,续了一段艰辛曲折的奇缘。当然神话终归是神话,表达的也只是人们赞美浓情厚义的善良愿望,不过喝雄磺酒,插艾蒿菖蒲的习俗倒值得考究,国人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消灾避难联系在一起,图的是过宁静和美的生活,从一个民俗甚至可以反映出国民的思想境界。

 一种时尚流传久了就会夹杂与之无关的内容,后来有人又将端午这一节日补充进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百草皆可入药”的讹传又蔚然成风,进山的人们无止境地索取各种不知名的药草,用来医治奇形怪状的顽疾。这是一种缺乏科学性的愚蠢,尽管始作俑者的出发点未必都是想害人,但在一个民众相对蒙昧的国度,盲从历来都是贻害苍生的罪魁祸手,更何况人间尚有祸国殃民的异端邪说,值得每一个清醒的意识去时刻警惕。

 到了端午节人们就匆匆进山,有的甚至从天一见亮径直游到天黑,民间称作“游百病”,意为端阳一游,百病消顿。运动能增强人体抵御疾病的机能,这是人所共识的真理,但如果闲坐久了,仅靠一天的剧烈运动,想必会是适得其反的事。再加上不良饮食和酗酒,疾病究竟离我们又有多远?人生确实有很多时候是在花了开销引来痛苦。不过,适度地游上一游倒是件很惬意的事,平素慵懒惯了,找个理由放旷一番,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籍口了。

 我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都还是争取到郊外走走,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并对屈原不朽的灵魂作一次潜心的瞻礼。为大众谋福利是我永生的追求,忧国忧民其实也就是一种主人公的态度,在我从小吟诵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里,那种公德意识一样具有强劲的牵引力,教我不泯、向善、追求,并把才能和智慧回馈于社会,反哺给滋养我成长的生命之根,我想这也是屈原用惨烈来写就的精神实质了。端午节,这个道德与良知对撞而生的历史清音,永远激励着每一颗乐于忘我奉献的心灵,从虚妄走进完美和充实。(

写端午节的文章3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写端午节的文章4

 在这骄阳似火的夏天,又一个端午节飘着淡淡的香草味和糯米香味悄然而来。你看,这街道两旁人们用木架挂起来的花花绿绿的楚楚五彩缤纷,一束束花花绳像戏曲里武将们的胡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孩子,在卖荷包(我们这里叫楚楚)的摊位前慢悠悠地逐个看去,摸摸这个,瞧瞧那个,孩子一会儿要蝴蝶,一会儿又要紫葡萄,妈妈只是微笑着跟在后面。

 每年到端午节这天,便早早起床,赶到沿街临时搭建起来的一溜烟帐篷下,在一个个用铁架子支起的冒着青烟的油锅前买十几个热油糕,在老农的担子里买几个还冒着热气的绿粽子,再捎带上一束艾草、十几颗牛心杏,算作是端午的早餐。而每每此时,时代仿佛又回到遥远的过去,回到那种日子虽然贫穷,但却充满着无穷的温馨与乐趣的日子。

 大西北的陇东,每年端午的时节总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麦子开始收割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端午的粽香是淡淡的甚至陌生的,那时顶多由奶奶煮一锅放了红枣的米饭,每人一碗。妈妈为我们姐弟几人捻几根花花绳,戴于手腕,绣几个楚楚,挂于胸前,我们便兴高采烈的在运送麦捆的乡间小道上招摇过市,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至今思之,那浓浓的麦香和布谷鸟的叫声还在记忆里久久回荡。

 如今,那份儿时节日的情愫已被成长的年轮消磨得如同清水般平淡,只是感觉每年此时的楚楚依旧琳琅满目,粽子依旧清爽可口,太阳依旧炙热似火,麦浪依旧随风翻滚,布谷依旧尽情欢唱。

 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大,我才知道端午节原来是人们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大夫曲原演变而来的。当年的他满怀报国的一腔热血在绝望中抱石纵身一跳,长衫飘飞,在汨罗江上画了一条凄美的曲线,把文人的峥峥风骨和慷慨雄姿,永久地写进历史,写进世世代代人们的记忆里。“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颗赤诚的心,一个纯洁的灵魂,一身爱国的情结,投向了奔流激荡的江水,让他的壮志,他的失意,他的无奈,他的一腔热血和他清廉的躯体一同沉入江底,让“混浑的世界”和“沉醉众人”去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吧!

 我不是文人,也不能枉自揣度和评价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心胸和境界究竟有多高,但他的那种与自己的国家而同生共死的精神,却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及觉悟若因他这一跳而唤醒,那他生命的意义岂止是伟大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嬉笑贪玩的孩童、花花绿绿的香包,很难将这盛世的繁华与悲壮的历史联结起来。也许,如今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太过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以至于不敢用道德直面古人。

 生活在继续,历史在延伸,端午节还在一年一年的过,但我觉得,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幸福的同时,更应该铭记历史的灾难与民族的悲伤,为官者清正,为民者拥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生活才能长久的幸福。

  今天上午十点左右,我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妻子从超市购物回来了。她举着手中的购物袋,笑着对我说:“后天就是端午节了,正好儿子也从学校回来了,我买了两斤粽子,今儿中午咱吃粽子。”妻子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的童年,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度过的。那时的我对粽子是没有太多印象的,当时只知道粽子是用叶片包裹在一起的大米,而当时大米对于我而言,可是奢侈品哪。记得那时,只是在八月十五那天,母亲才为我们做上一顿大米饭。其他的时候,就很难吃到大米了。有一段时期,家里并不能保证每顿饭都能吃上白面,而是搭配一些玉米面、红薯干面。平时除了一日三餐以外,几乎没有零食吃,偶尔家长会给我们二分钱或者五分钱让我们买水果糖吃(当时五分钱能买四块糖)。考试的时候如果能拿回家一张奖状,母亲会给我煮一个鸡蛋作为奖励,当时吃上一个鸡蛋就能使我高兴几天。那时的端午节也没有吃过粽子,不过大人通常会在货郎担上买一些香料为没到上学年龄的子女缝一个香囊挂在胸前,这种香囊在我们当地被称作香布袋儿。一旦上了小学,连一个香布袋儿也没有了。由于我们这里地处中原,大的河流不多,船只也很少,也没有见过赛龙舟的场面。

 xxx年七月一日的下午,我和班上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商水县城参加中招考试。在认完考场以后,大家就三三两两地回住宿的地方,和我一起回去的是同学魏光辉。走着走着,我们听见路旁有一个中年妇女在吆喝卖热粽子。魏光辉对我说:“咱去买粽子吃吧!”我们就一块走了过去。一问价钱,那位妇女说,一个粽子三毛钱,要是买两个粽子只要五毛钱。当时父亲给了我二十元钱的生活费,我知道这些钱两天时间光吃饭是确定用不完的,就买了两个粽子,魏光辉也买了两个。那位中年妇女从锅里捞出四个粽子,剥去外面的苇叶,分别把它们放入两个细瓷碗中,又在粽子上面撒了一些白糖,她又取出两双筷子,然后递给了我们。我们大口大口地吃着粽子,甜美的滋味令我至今难忘。

 我在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方便面,有些同学在晚自习下课后,拿着自己的碗到公寓管理员那里去买方便面,公寓管理员还提供开水。有一天晚自习下课,我也在管理公寓的阿姨那里买了一包方便面,当方便面泡好以后,我感到香气扑鼻而来,吃起来就像山珍海味一般。

 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豫东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以前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我们很少见到的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已经能经常吃到了。大米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再是稀罕物了。我参加工作以后,在和同事、朋友聚餐的时候经常能吃到味道鲜美的粽子。

 xx年,我的儿子出生了,这个小家伙从小就喜欢吃大米饭。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米饭,我就会想起我的童年,心中感叹社会的迅速发展。儿子爱吃大米,我们就经常去超市为他买粽子。如今粽子的品种也很多,有砂糖馅的、菠萝馅的、玉米馅的,甚至还有肉馅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吃上粽子早已是及其平常的事情了。

 中午,妻子把蒸好的粽子端到餐桌上。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真甜哪,就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儿时,故乡多水,河道七纵八横,湿地苇塘颇多。

 临近端午,娘就说又要包粽子了。

 “夜儿个下洼时瞅见西洼塘里的苇子长一人多高了,今儿你下学后叫上几个伴儿去打些苇叶子来,要那宽边儿大叶子的,明个娘给你包粽子吃。”

 听了娘的话,我便在下学后约了几个伴儿去西洼塘打苇子叶。

 西洼塘里的那片苇塘虽比不得白洋淀那么大,可方圆五十里也算的上最大的了。苇子周身是宝,可以造纸、编织、药用、美食。春天至初夏苇塘皆绿色,身临其境时上有如梦如幻的感觉。那深深厚厚的茂密的苇叶丛给你由远至近,呈现的先是绿,而后衔着墨绿,在远远望去是黑洞洞的世界。

 走进苇塘不深就瞅不见人影儿了。

 虽说有伴儿,心里还是不免胆怯,可大家都装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儿来。我们在大片的苇塘丛中穿行着,谁也不离开谁,一边走一边用随身带的镰刀和木棍儿开出一条道儿来。苇塘被风一吹,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偶尔惊起几只野鸭子,会吓得大家一哆嗦。

 我们走一会儿,便会停下来,一来打些宽厚的苇叶,二来静下屏住呼吸,观察观察地形,静听着蝈蝈、蛤蟆的叫声,那声音时远时近,声音和谐的很。

 苇塘里大片的苇子,随风而摆却朝着一个方向起舞,它们裹着滚动的一大团一大团的带有泥土味儿清香。

 仰头远望,透过苇丛是那蓝蓝的天。

 野鸭、大雁、鸟儿在天上飞,遨游着无边无际的天宇。风儿看着自己的作品得意,就像抚爱着孩子一样抚摸着苇叶摆动,发出沙沙的轻微的声响,它们分明是在幸福的欢唱。

 打好许多苇叶,抱着它,拨着挤着从那苇海里出来的时候,尽管鞋子上沾满了泥泞,身上毛毛草草,心里却充满了喜乐。小小的我已不再担心于密苇中迷失方向,已将惶恐置于脑后,带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冲出苇塘。

 苇叶打的差不多了,我们也会手拉着手,拿着棍子拨打着苇叶往苇塘的深处再走走,去找野菜和野鸭蛋。苇根下的小草,就像躲在温室里的大棚菜,翠嫩翠嫩的,只有到了秋季苇叶子落了,它们才黄黄的铺满塘底。

 在苇塘里,运气好的话会有很多的收获,野鸭蛋一堆一堆的,偶尔也会抓的几只窝里的鹌鹑。虽如此,我们高兴之余还是小心翼翼的,担心有长虫爬出来。

 苇塘里有许多的大长虫。

 我们最害怕的是那身体雪白,背上有三条红线的大长虫。二蛋子憋不住了,褪了裤子掏出“小鸟”撒尿。撒着撒着,他觉得脚后跟凉飕飕的,开始他还以为鞋跟儿破了,进了洼塘的水,他也没在意,一旁边的狗剩子眼尖。“嗷”的一嗓子,二蛋子,快跑,大白长虫就在你的脚跟儿吐信子那。狗剩子这一嗓子不要紧,我们几个可就炸了窝了,撅眼子尦着高儿的蹿起来……

 苇塘外是一片明光的天地,脚板与土地的摩擦,使我的内心十分的惬意,原野上那熟悉的味道,也使我感到异常的亲切起来,像燕儿般无忧无虑的一溜烟似的飞回家去了。

 打回家的苇叶,娘都会煮一下,达到柔软的韧度才能包粽子。

 有时候,包粽子时我也会给娘搭个下手,娘便叮嘱我如何拿苇叶包住米,如何用马兰草把包好的粽子扎紧,以防煮漏了。包好的粽子娘会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大铁锅里,文火煮上一夜。晚去晨来,当我睡眼惺忪的从土炕上爬起来时,娘已经将煮好的粽子放在盆儿里用凉水拔着端在了我的眼前……

 打苇叶包粽子,已经是幼时发生在故乡的往事,往事并不如烟。回味中的苇塘、回味中的粽子,纯纯碧野,那么静,那么香甜。凄清的苇塘,绵绵的黄土,就是刮起大风来也不觉得脏。多少年过去了,岁月的潮汐隐没了我的身影,所有的昨日浓缩成一个遥远的背影。走过了都市无数繁华宽阔的长街大道,飞越过长空中许多美丽的缥缈的云白雾红,回首忆念牵动我心旌的却是故乡那碧海般的苇塘。

 端午节又要到了,我又想走进故乡的苇塘,吃娘包的故乡的粽子。我的眼里有了一种久违的深润感动。我晓得,直到我重返乡村,并在那住上一段时日,这种怀土情感才会苏醒开来。

又是一年粽飘香

——献给2011端午节

  

  

  他用生命 谱写汨罗清词

  他的诗魂 诉不尽悠悠岁月

  他的心愿 是万千百姓的心愿

  他的情怀 又将寄放哪里?

  汨罗源头 是他不灭的永恒

  

  

  血 融进了雨里

  泪 打湿了人间

  情 触动了世人

  魂 铭刻了历史

  

  

  那河流的咆哮

  是他对世人的警惕

  那五月的雨点

  是他幸福的泪滴

  那香甜的粽子

  是怀恋他的味道

  

  

  粽叶飘香

  像山间的一缕清风 净化心灵

  龙舟艾叶

  像独特的一杆旗帜 流芳百世

  五月初五

  一个永不磨灭的纪念日

  

  

  又是一年粽飘香

  沐浴五月细雨

  品味香甜粽子

  将那绵延千古的爱国情怀

  一代又一代 继承下去

我是在这一年下雨的端午节里,见到的这个人,听到的这个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在乡下过端午节。原打算在这天早晨,悉心体味一番乡野风情,自驾去野外采艾蒿和吃野餐的,可是,绵绵细雨,像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倾诉的怨妇,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

我看着头一天晚上在镇上买的那堆吃喝的东西,再望望灰蒙蒙的天际,只好打消了自驾野游的计划。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不能出行,但习俗照旧。我随同二姨一家和居住在前院也赶来一同过节的表哥,房前屋后挂完了彩纸葫芦,相互间戴上了五彩线,就摆好桌子,准备端午节的早餐。

当我们把粽子和煮熟的鸡鸭鹅蛋满满地摆上桌子之后,院门外忽然响起一阵摩托声,然后,在摩托声的戛然而止中,一个人闪进院中。只见他把一个透着粽子影的方便兜递到表哥手中,没说几句话就匆匆离去了。我还头一次看见这样送东西的,就像是在雨中他特意赶着一份使命而来似的。

表哥告诉我,那人曾是他的战友。因为是南方风味的肉馅粽子,所以,特意送来让我们尝尝。

因为是荤性,二姨给加了温,当我剥开绿色的粽叶,才发现它并不像大枣和葡萄干粽子那样含蓄地露出“头脸儿”,而是,藏而不露。我试探性地顺着棕角咬一口,就露出了肉粉色的肉团儿,不是甜的,而是咸味的。只见一丝油亮的汤,缓缓的,浸润似的闪现出来。只是闪现,而不是流淌。细细品尝中,我感到香而不腻、咸淡适中。这香,远远超过包子和饺子馅的香。因为北方人很少包肉馅粽子。所以,我还是第一次吃。

也正是通过这粽子,我才从表哥娓娓的讲述中,得知了一些关于他这位战友的故事。

表哥的战友叫高发,村人们都叫他发子。他当兵四年就退伍回农村了。在部队时,他很憨厚,憨厚得似乎有些木讷,但实质却很机灵。在部队的各项演练中,成绩都排前位。他还冒生命危险救过一个战友。那是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那个战友不知怎么搞的,手榴弹拉了弦之后,竟没有及时甩出去,而是落在了脚下。望着呲呲冒烟的手榴弹,那个战友傻了似的不知所措。这时,发子忽地冲上前去,几乎在手榴弹爆炸时,把它扔了出去。战友得救了,可是,他却失去了两根手指。他得了嘉奖,立了功,也落下了残疾。

四年后,他退伍回农村了。那时家里很穷,哥四个都在农村务农,他在家排行老三。那时,只有大哥草草成了家,二哥、弟弟和妹妹都窝在家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父亲青光眼,母亲后来患上了中风,口眼歪斜,步履蹒跚,贫困的家里,更是捉襟见肘。面对贫困的家,他是这个被称作窝棚的小村子里,第一个远离故土奔赴南方打工的男人。他一走,就是十六年——这十六年里,他都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不易,又都经历了怎样的生活磨难和辛酸,无人知晓。村里人只是知道从他走后,家里就像干涸的河床,渐渐有了湿润的样子。过了几年,家里翻盖了房子,再后来,二哥、弟弟和妹妹也都相继结婚成家。他是在他父亲去世那年奔丧赶回来的,并且还带着一个女人。赶回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村子。起初,村人们以为一向孝顺的发子,是在为父守孝在家,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他还是未走。并且,带回来的那个女人,也一直没走。两个人在他父亲后院的那处房子里出出进进共同生活。可是,既没看到他们结婚,也没看到他们的孩子,样子平淡而又亲切,俨然就是一对夫妻。然而,这样的夫妻模式,着实让村里人猜疑,一个大谜团在村人们的心头凝聚着,并且被一些长舌妇们编成好多的版本,成为村人们饭后拉呱、纳凉时的谈资。

发子回来一年多后,除了种地,还不张不扬地干起两个营生。一个是在镇上组织起一个包工队,专门承揽大大小小的建筑施工。另外,还在距离窝棚村十二里路的叫黑鱼汀的地方,承包一个小型鱼塘。他把哥哥弟弟都给拉巴进来,使他们的日子也日渐一日地好转起来。他让妹妹专门伺候已经半瘫在炕的老母,每月,由他付给妹妹相当于城里保姆工资的报酬。而他带回来的女人,则待在家中料理家务、整花弄草。他觉得她能随他到农村来,已经够委屈她了,所以,绝不能让自己的女人风吹雨淋、成为村妇。

这个女人很少走出院门,忙完家务,时常会默默地坐在宽敞、充满田园韵味的院落里,望着悠远的天空凝神,好像在思念遥远的南方故乡。有一次,当发子看到她偷偷抹泪时,心疼了,也心软了,就违心地劝她回故乡,回不回来,随她心愿。可是,这女人却使劲地摇着头,说了一句让发子能感动一辈子的话:你在哪,我就在哪,你在哪,哪就是家!这回该发子流泪了。没过几天,发子就买了当时村里仅他才有的电脑,让他的女人在这方窗口里,看外面的世界,看自己的故乡。

在发子从南方回村的第二年里,表哥退役返乡的。因为表哥是军官退役,所以,在村人们眼中,就绝不是发子的境遇了,多少带了点“荣归故里”的味道。在农村,每月有四千多块的退役金领着,出行有轿车开着,那是很让村人们艳羡的事情。

因为发子曾与表哥是战友,是他手下的兵,在整个窝棚村里,他们俩又是不同于村人的同村人,所以,两个人就成了一个阶层。在发小、战友、同类的基础上,就成了常来常往的好朋友。尽管在表哥面前,发子也时而现出自卑的样子,但他毕竟也是到大城市打拼、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人,也多少混出个样来,从见过世面的角度看,又绝对在表哥之上,所以这样一想,发子也就平衡了些,也就觉得在这个村子里,他们俩是唯一可以平起平坐的人。

听表哥说,发子带回的女人小巧玲珑,长相俊俏。并且有文化有素养,干净利落。家里被她营造打理得很有情调与品位。而发子,也勤劳能干,外面被他弄得也田园味十足。两个人和谐默契,把二人世界过得有声有色,把城乡生活结合得妙趣横生。表哥说,发子和那女人,是领了证的合法夫妻,但发子宁愿让人们去瞎猜瞎想,也不向谁出示,好像他一点也不介意谁,但他介意表哥,他只让表哥看了结婚证。那女人年长发子几岁,但外观看,绝对看不出,倒像是比发子小。女人叫郎琳,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这倒与她的娇小和漂亮挺吻合。

关于发子背井离乡的十六年,他从未向表哥陈述过,只是在一次与表哥喝酒时,沉沉地说了一句:十六年里,我在外受的苦、遭的罪,是有的人两辈子都不曾受过的——谈及到他的女人时,他红着眼圈,也只是说了一句:她是在我最困顿最低谷时走近我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我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辜负了她——然后,一口酒,就把什么都压下去了。

在表哥退役之前的发子的许多事情,都是发子后来幽幽地向表哥倾吐的。表哥只是倾听,绝不多问,发子说到哪,他就听到哪。

发子的女人,不仅乖巧,还会做一手好饭菜。她不仅能做些具有南方口味的饭菜,北方的饭菜也做得很好吃。发子时常约表哥到他们家去喝喝酒,聊聊天,表哥过意不去,时常也拎些熟食或啤酒什么的。发子也唯恐表哥如此这般,于是,经常找些帮着做点什么事的借口,让表哥过去。

在发子的院落里,有一个谁家都没有的吊床,吊床挂于两棵杨树之间。没事的时候,发子的女人就悠悠地坐在吊床上,要么看书,要么写点什么东西,要么就微闭着眼睛,似睡非睡。大多的时候,吊床是空着的,风中,轻轻地摇荡着、摆动着,像在水中飘动的小船。

在这个窝棚村子里,每家的院门,整日都是大敞着的,所以,这个吊床,就成了吸引孩子们的磁场,每天,都有好多孩子无所顾忌地走进来,大大方方地坐上去。他们能够这样坦然,是因为发子的女人从来没有冷脸拒绝过,更没有撵过,倒是笑容可掬地招呼着,并帮着扶上去。她虽然不与村人们怎么联系,但她却愿意联络这些孩子,她经常给前来的孩子讲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故事,教他们认字,让他们做成语接龙。孩子们也都愿意听,乐于学,更因为,有吊床可以打悠悠。久而久之,村人们对发子的女人有了点好感,虽然觉得不可接近,但又觉得和蔼可亲。不知是谁推荐的,还是消息不胫而走,此事竟传到了窝棚小学校长那里。有一天,这个只有六十名学生的小学校长,竟亲自登门拜访,聘请发子的女人去当语文老师。发子的女人先是拒绝了。后来,一些男男女女的村人再加上叽叽喳喳的孩子登门助阵协聘,发子的女人才答应了下来,从此,她就成了窝棚村建功小学的语文老师。直到现在——

其实,关于发子和发子的女人的故事,我很有兴趣能知道得更多一些。可是,就像包在粽子里的肉馅,毕竟有限,毕竟不可多得。我想,一个南方的城里女人,能够爱上一个农村的且又废掉两根手指的打工男人,并且能随他来到农村,嫁他为妻,这其中,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和情结,一定有着太多的不易和曲折,同时,也一定有着太多的不被人理解与认同的观念。但无论怎样,我觉得,感情与爱是最重要的。当感情与爱同在的时候,一切,也就都不在话下了!

发子的女人包的肉馅粽子很好吃。我在慢慢品味的同时,也在悉心地品味着她和发子的故事。

当我们决定第二天驾车野游时,我不假思索地建议道:请发子和发子的女人一同去吧。

表哥眨眨眼睛,微笑道:就是因为肉馅粽子?

我说,是的,因为肉馅的粽子很好吃,肉粽包裹的故事,更耐人寻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7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