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症是否遗传

双向情感障碍症是否遗传,第1张

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比较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不会遗传,但是跟生活压力等相关。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心理障碍,其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症、强迫症、滥用金钱,还会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症、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病症状。

一、大脑化学和生物学

双相情感障碍与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组件也有着密切关联。神经递质是大脑的化学信号,它们在我们体内帮助神经细胞传递“邮件”和信号。这些化学物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健康的大脑功能。而它们中的一些个体,就起到调节情绪和行为的作用。根据一些较早的研究显示,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当我们大脑内部的这些化学物质失去平衡时,就会促使我们陷入躁狂或抑郁的状态,或轻度躁狂情绪发作。

二、主要包括生物学及心理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性别、年龄、罹患的躯体疾病等;心理学因素包括性格特点、童年生活经历及生活事件等。抑郁患者的亲属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群的10-30倍,遗传度可达40%-70%,女性患病概率是男性的2倍。情感障碍好发于20-50岁,单相抑郁发病年龄大于30岁,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年龄小于20岁。患有某些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的疼痛会增加其患抑郁风险,同时产后抑郁风险较高。冲动、焦虑的性格,童年创伤经历,不幸生活事件等都可增加抑郁风险。

病因:感染和遗传可诱发精神病

有研究发现,精神心理疾病可能与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有关。例如,有报道接触猫屎等感染的弓形虫可以诱发精神分裂症等,也似乎能够影响性格,如令男人变得更莽撞,令女人变得更放荡;有研究发现一些儿童患有的严重强迫症可能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另外,居住环境含有高水平的铅、各种神经毒素、病原体,对子宫内的胎儿、发育期的儿童甚至成人的精神状态都可产生影响。

精神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很多的病因还不清楚,存在不同的病因假说,但主要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遗传度较高的疾病,目前多认为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0%~90%;另外部分精神障碍如孤独症、多动症也可能与母亲围产期环境因素有关,如感染、产伤等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童年期创伤往往是焦虑症、抑郁症的高危因素。

美国赖特学院临床心理学家琳恩奥康纳教授介绍说,有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部分遗传性,有的父母与子女有着相似的基因,都可能容易患某种精神疾病。这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有着同样的遗传,在同样的家庭中长大,也可以是一个有严重精神病,另一个却很健康,因为环境中的细微差别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

分析:童年创伤有影响但非全部

“童年创伤论”深入人心,父母往往被认为是孩子精神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妈妈。例如,很多人相信精神分裂症是因为患者有个精神分裂的妈妈,而孤独症也被认为是在小时候受到妈妈的冷淡对待(所谓“冰箱妈妈”),从而影响了发育。然而,相关科学研究发现并非如此。

大脑可塑性很强,不幸的童年可能给大脑带来不良的改变,儿童虐待等造成的童年创伤是一种应激反应,大脑影像学与动物实验研究均显示应激可导致生理及心理的改变,包括内分泌和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慢性应激也可导致人格的改变。因此,儿童期创伤常常是精神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的因素,是否发病还跟个体的遗传素质和遭受创伤的种类和程度有关,例如部分人在遭受童年磨难后适应力更强。在不同种类的精神疾病中,各种因素在致病作用中所占的比率不同,片面强调某个因素是某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不科学的。

奥康纳指出,父母的行为、家庭环境跟严重精神疾病不一定有关。很多人的家庭很糟糕,但长大后没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童年创伤论”是不靠谱的,还可能给父母和家庭造成伤害。当“专家”说你“受了创伤”,你很可能就信了,然后开始寻找创伤以及伤害你的人,有时会虚构记忆,找到真真假假的“创伤”,可给家庭关系制造裂痕。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常常依赖家人和亲戚的照顾,研究证实来自家庭的有力支持对治疗很有帮助。孩子都爱父母,而大多数父母希望养育好孩子,但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童年创伤论”放大甚至虚构了父母的错误,对患者毫无帮助。

提醒:心理咨询搞不定精神问题

很多信奉“童年创伤论”的心理咨询师认为,只要解决好创伤造成的情结,问题就会自然痊愈。

这种观点不科学,它忽视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很多人经几个月的培训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只能解决具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性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健康人群,但不具备接诊精神疾病患者的能力,需要及时把患者转介给精神科。目前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科学治疗主要采取三种手段,分别是药物治疗(如氯丙嗪)、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如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将三者有机结合,对患者进行系统干预,能大大提高疗效。

第一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年龄在15至19岁之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指的是一种伴有躁狂和抑郁的疾病。一般来说,它是情绪的起伏,所以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狂抑郁"和"情绪波动"。在我国被列为严重精神疾病之一,青少年和中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影响,约40%的患者有家族史的情绪障碍,且过分苛刻,会影响人的人格形成,更有可能产生焦虑,患病的几率也可能会增加。

此外,失业、失恋和亲属死亡等意外事件也会引起症状。目前,中国的发病率高达2%,这是导致成年人残疾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0倍,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因素

不利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压力事件会导致情绪紊乱的发生,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良、长期处于生活状态的高度紧张等。一般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两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遗传因素

发现先证者一级亲属双向障碍的发生率是正常一级亲属的几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三生物因素

一些研究证实,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的受体功能异常,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尤其是缺乏5-羟色胺(5-HT)功能活性,这不仅是双相障碍的基础,也是双相障碍的质量指标。

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每次发作后都会出现间歇性缓解,许多患者或家庭成员容易受到影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有恢复的可能性。事实上,一旦缓解期结束,患者将再次进入发病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病情将逐渐进入慢性状态,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身体伤害。

双向情感障碍具有一定遗传性 但是如果患者家属两到三代直系亲属没有遗传且该患者的情况不是遗传所致那么 她的后代的遗传概率是比较小的 如果考虑要小孩的话可以具体去咨询精神专科的医生 会给你更详细的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88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