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论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论文,第1张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 教育 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论文关键词 :幼儿 幼儿教师 情感

  论文摘要 :长期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面临严峻的情绪情感问题,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智力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其情感素质对幼儿的重要影响,发扬积极情感,克服不良情感,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正文:

幼儿教师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儿

 广义上,幼儿是指0一6岁的 儿童 ,这里所指的幼儿是3一6岁的儿童。在幼儿期,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幼儿期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教师 也称学前教师,在学前教育机构(托儿所、幼儿园)

 中,对初生至6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接受社会的委托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对儿童身心施加影响,从事保育和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川。

 (三)情感

 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非智力素质的核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概括化,情感是后天学会的,由意识控制,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不同教育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其情感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社会转型与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园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如果保教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负荷,就会导致教师心理素质下降,产生挫折感。

 (一)幼儿教师情感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压力及其后果

 持久的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过度的压力可以使承受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分泌混乱,从而导致精力衰退、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肠胃疾病、心脏病等病症。另外,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咽喉炎、脊椎病的发病率己经分别高达40%和20 %。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反应,焦虑、压抑、忧郁、暴躁、沮丧、不安、悲观失望等会使幼儿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道德和情感准则削弱,自我效能感下降。心理上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影响心理健康,表现为易冲动、精力不济、情感失常、兴趣和热情减少,等等。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消极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度的工作压力还会对教师自身产生更深层面的影响,造成他们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倦怠心理,完全失去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幼儿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伤害到所带班上孩子的切身利益。

 2社会环境及地位

 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需要向孩子传授高深的知识,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应试升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家长乃至教育界的部分人士对幼儿教师产生轻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以来,人们无意中把幼儿教师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待遇和地位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评价幼儿教育的 方法 误导了社会上对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观念与行为的认识。目前,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评价,会促进他们以更为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人工作;相反则会产生心理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觉得社会处境更加不利。

 虽然近几年来不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的工作也在日益受到重视,但作为一个职业群体,他们普遍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繁重的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的幼儿教师甚至连最低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也拿不到。幼儿教师没有自己的职称系列,一般最高级别也只能评到“小学高级”,而同时大量的民办幼儿教师连职称也没有,这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的职业既没有“钱途”也没有前途。

 

 (二)幼儿教师情感素质问题分析

 使幼儿教师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总是生活在客观现实之中,其客观因素主要有:

 i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如分不到住房,造成家庭生活不便,而园领导又迟迟不予解决,教师难免在情绪上受到影响,产生挫折感。

 2人际关系紧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先进教师遭人诽谤打击,园领导任人唯亲,压制有才干的教师等,都容易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

 3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如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都会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挫折感。

 4个人抱负、才华得不到施展,自我实现需要无法满足。如一个幼儿教师所负担的工作同他的 兴趣 爱好 、能力等不适合,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等,都会使幼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

 其主观因素中情感素质不高是导致心理挫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

 1对挫折的容忍力。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挫折,但并非人人都会产生挫折感,这是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容忍力不同的缘故。容忍力的大小受生理因素、思想境界因素、知识 经验 因素等的影响。一般说来,身体强壮的人,思想境界高的人,经历坎坷、阅历丰富的人,更能容忍挫折。

 2对遭挫程度的感受。同样的情境,一个人可能认为是严重的挫折,另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是由于价值观不同的缘故。如评职称,甲要求迫切,若意愿未能实现,可能会是严重的挫折,而对乙来说,可能就构不成严重挫折。幼儿教师的主要挫折,来自于教学工作的不顺利,这是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

 3抱负水平。一般说来,抱负水平越高,越易受到挫折。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是同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如果订下了不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好高鹜远,往往是造成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幼儿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情绪情感维持和调节幼儿思维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所以,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带有情绪性,由于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情感,而是常常以情感支配理智。教师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如对幼儿的爱和尊重,会唤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赖感,这种积极心境下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把对教师的爱转到他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上,具体表现为幼儿喜欢听自己敬慕教师的课,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高高兴兴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说,这是一种交往性的学习机会,幼儿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所以,教师精神抖擞,在教学中具备昂扬振奋的精神,造成一种生动、深刻、感人心扉的精神气氛,师生产生情感交流,幼儿注意集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情感有助于发展幼儿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师作为幼儿学业成绩的主要评鉴者,教师的表扬批评、肯定、否定态度都会影响幼儿外在学习动机,幼儿一般将得到的认可与肯定看成社会承认和赞赏的一种方式,把外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并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表情、眼神、语调、接触的方式和态度来表现对幼儿的肯定、否定、关心或厌恶,幼儿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感情,是一种社会评价,当幼儿得到教师的爱和肯定时,会唤起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并产生心理的愉悦与满足感。而幼儿在遭到教师的冷漠和厌弃时,往往产生孤独感、遗弃感、自卑感,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对社会和教师产生抵制、叛逆、对立情感。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暗含的期待,使幼儿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皮克马利翁”来命名这种心理效应即由于尊重、信赖和热爱教育对象而使教育对象出人意料进步的效应。教师的期望和态度是幼儿行为变化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幼儿期皮质对皮质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足,幼儿大脑皮质的兴奋容易扩散,幼儿冲动性较强自控力差,情绪具有情景性、易变性,在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彼此有情感上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教师的影响居于主导,教师处于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调节着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 人际交往 的对象以及他们的交往频率和交往方式,所以,教师与幼儿融洽和谐的情感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幼儿置身于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中必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幼儿从教师的循循善诱中懂得了尊重;从教师的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中学会了分享;从教师的和风细雨、语重心长中理解了安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幼儿对自己的信赖,进而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不仅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幼儿在良好的心境中保持心理平衡,幼儿可以尽情地体验各种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并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挥_3J。

 

 四、如何提高幼儿教师情感素质

 (一)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

 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实施情感管理、增强集体凝聚力的前提和动力。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的思想品德、生活目标、道德情操等多种素质的综合反映。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能意识到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就能激发无限的工作热情。通过学理论、抓培训、树典型的方法,营造讲政治、比团结、争上进、勤奉献的氛围,逐步构建人格高尚、事业心强、热爱学生、富于开拓的幼儿教师群体。

 2引导教师具有自信、乐观的毅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能使群体人员充满信心、豁达乐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采用信任、关心为上的工作策略,在政治上信任幼儿教师,在工作上支持幼儿教师。这样,领导与教师思想敞开、情感沟通、信念坚定、意志顽强。

 3引导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态势

 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受干扰,问题是能否以自身的情感力量战胜这些干扰,这就需要以良好的心理态势为依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疏导,组织教师撰写师德格言进行自我剖析。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园健康心理氛围浓郁。

 4引导教师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幼儿的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教师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力量,把幼儿教师经过情感教育而呈现出的闪光点融合在其自身的精神境界内,升华到事业追求上,升华到新世纪的教育中。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情感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幼儿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尤其是健康的情感素质。要爱护每一个幼儿,做幼儿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和看守者。

 

 1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情感窗口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幼儿交流的情感信号,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流露的是肯定和赞扬的微笑,就会给幼儿支持和鼓励;如果教师流露的是否定和批评的表情,则会使幼儿感到羞愧和自卑。幼儿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能信任教师,尊重教师,师幼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因此,幼儿园教师千万不能吝惜自己的感情,要尽量展示发自内心深处、传达爱意的微笑,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2尊重幼儿的自尊心,讲究批评艺术是幼儿园教师应有的基本教育行为原则

 幼儿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幼儿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较差,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教师应正面说理引导,并加以批评指正,不过批评要讲究艺术。不要训斥幼儿。幼儿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教师“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其实,对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教师只要用身体语言就可以有效制止。如某幼儿抢他人玩具时,教师只需走到他的身边,用善意的略带威严的眼神看着他,这远比大声训斥有效。另外,教师经常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并伴以温和的口头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关注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获得社会情感认知,习得更多积极的社会性行为。

 教师在指正幼儿的言行时,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品质、问题发生的场景以及问题的轻重,采用恰当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特别要注意声调、语速),以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建立良好、牢固的师幼关系。

 

 3保持童心、参与幼儿游戏是幼儿教师最起码的职业操守

 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扮演适当的游戏角色,通过提问、协商来引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使游戏时间得以延长,各个角色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最初的平行游戏就会变成充满乐趣的互动合作游戏。

 在幼儿园观察中可以发现:在户外游戏中,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经常会像幼儿一样尽情玩耍,同时对游戏过程加以有效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放松,就连平时较为安静的幼儿也玩得异常开心。在游戏中,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与幼儿一起商量规则,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既创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又深得幼儿喜爱。

 

 (三)合理满足幼儿教师需要,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情感素质

 幼儿教师积极性的来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她们对其为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事业心、责任感等;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由于在团体或组织中得到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谅解,从而得到情感和道义上满足;三是她们对个人所需要的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三个层次一般是同时存在,相互交叉的。因此要善于将幼儿教师积极性的三个来源有机结合起来,激励并满足她们合理的需要。

 幼儿教师合理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不仅应当关注和尽量满足幼儿教师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应当重视和满足幼儿教师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才能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动机和积极进取的行为。

 

 (四)面对挫折和失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克服不良情感的消极影响

 人的心理有一个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系统。自我控制包括对自我情感、语言和行为的约束,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酿成心理失常。因此,当人遇到挫折时,要善于自我控制,让理智战胜情感,避免失常行为的发生。在挫折面前,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自控能力。

 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动机,坚定的信念。人的思想动机越高尚,他的意志表现得就越坚强。崇高的目标是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薄弱的人,会因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勇气和信心;意志坚强的人则能调动自己的潜能,去战胜困难和挫折。幼儿教师应加强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前进征途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乐观积极,善于自我调节。乐观积极的态度包含着快乐和希望,可使人产生轻松的体验,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挫折感。幼儿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即使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使挫折成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纲要》对发展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排序,体现了新《纲要》鲜明的价值取向。那么,幼儿期正是健康情感的萌发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机  首先,做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幼儿情感发展的脉络,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结合幼儿自身的情感需要和情感发展特点,抓住有和契机、萌发各种情感的健康有益成长。促进幼儿情感脉络的健康成长。  第一,尊重幼儿亲情体验。  所谓亲情就是爱父母、亲人。这是幼儿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父母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与幸福,故幼儿在与父母亲人分别时会表现出的极度反抗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首先表现出关怀、理解、同情,使幼儿得到心理的安抚,并马上模仿母亲,改变角色去主动与幼儿接近,用肢体触摸来表示对他们情感上的尊重。  第二,尊重幼儿的同情体验。  心理学家表明,婴儿一出生就有原始情感,三个月后原始情感开始分化,一岁左右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为受伤的小动物伤心欲绝;为看到生病打针的人龇牙咧嘴;为看到残疾人而难过不已,这正是因为孩子有了同情心,罗素曾说过,爱不能创造,而是被释放。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创造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切、自然、祥和的情感氛围。例如,我们经常看见孩子在户外奔跑、跌伤,这时,大人会告诉他,快起来,别哭了,可孩子为什么你越不让他哭,他却越哭的厉害呢?那是因为,做为老师你没有表示出对他的疼痛的同情,只是一味要求他不哭,是一种命令,没有尊重幼儿的情感,想想我们有没有磕着胳膊腿的时候呢?是不是也想有人理解、同情呢?为什么我们却要求那么小的孩子忍着不哭呢,这时候,我会轻轻的抱起他,告诉他,摔疼了,是吧,老师帮你吹一下就不疼了!  第三,尊重幼儿的友情体验。  所谓友情是爱朋友、师长的。做为教师我们首先为幼儿创造一个丰富、温馨、安全、信任、互爱的情感氛围。使每个孩子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是能为集体做贡献的。从而深化孩子对相互的信任、支持的情感体验。另外,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最敏感的,最细微的,当教师对幼儿某一行为及时表现出高兴、鼓励、赞赏的态度时,幼儿则一天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表现为轻松、愉快、注意力集中、有积极性,当教师对该行为无动于衷时,幼儿则一天处于消极、没自信、不守纪律、对事漠然,这说明,教师的态度对幼儿的情感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用自己良好的情绪情感去陶冶孩子的情操,用自己亲切的语言,去启迪孩子的智慧,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哺育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共同在孩子的美好心灵上播种一颗多彩的情感种子,让我们从一点一滴从尊重幼儿的情感,开始吧!

 幼儿科学情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完整科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使幼儿对科学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一 抓住偶发事件,萌发幼儿尊重生命的科学情感

 凡凡在游戏中用积木把一条蚕宝宝压死了,一起游戏的小朋友都以为他是缺乏爱心故意压死这小精灵的,纷纷指责他。但凡凡说是为了看看蚕的血是什么颜色,才压死这条小蚕的。面对凡凡的自发科学探究行为,如支持他,则和幼儿的情感教育发生了矛盾;不支持他,好像又打击了他的探究兴趣。应该怎么办呢教师经过思考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于是就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凡凡这样做合适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你觉得他应该怎样做呢”小朋友对他的探究行为表示否定,认为凡凡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爱护所有的动物。这时,教师继续提问:面对自己有疑惑的问题,怎么做才能既知道答案,又不牺牲小蚕的生命呢全班幼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大家激烈的争论中,全班孩子最后达成共识:首先不能对蚕宝宝进行伤害,如果想知道答案,可以从网上或者图书里面查资料得到,或者等有些蚕因为各种原因死去,再进行解剖。

 通过这件事情,孩子们懂得了应该在保护小动物的`基础上探索科学道理。这个活动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情感教育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特殊作用,也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地统一。在后来组织的系列养蚕科学活动中,幼儿知道应该怎样来爱护这些小生命了,他们会提出:养蚕的盒子太小了,让蚕宝宝好挤呀,应该为蚕宝宝换一间大房子等等。

  二 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究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孩子的操作过程,注意培养孩子认真观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按压式瓶盖”主要是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动手中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幼儿带着“为什么一按,液体就从瓶子里的管子流出来”、“这管子里面为什么要装一个珠子”等等问题反复操作,很快有了“结论”。

 幼儿1:“和弹簧有关,弹簧压下去时把管子里面的空气也压下去,里面的空气要出来把洗手液也带出来了。”

 幼儿2:“压下去洗手液很快就出来了,是因为下面两边的洗手液把管子里面的洗手液推上去了。”

 孩子们进而产生了对这种奇妙的瓶盖进行拆分的欲望。在对各个小零件的作用的分析中,他们明白了弹簧、小珠子等零件的作用,也初步感受到空气压力的作用。他们那种认真的态度真像一个个“小小科学家”。虽然在组装零件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经老师的指导,他们也完成了任务。

  三 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让幼儿在对常见的科技产品的探究中,体验到科学创新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方便,鼓励孩子的奇思妙想,鼓励他们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组织每个活动的开始,老师总是根据内容,让幼儿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特别要关注一些平时不爱表达的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如在“奇妙的按压式瓶盖”科学活动中,孩子的问题各种各样:“为什么我们一按,液体就从管子里流出来”“这种管子只能用塑料做成吗如果用铁管来代替会怎样呢”“按压式瓶盖既然这么方便,为什么还有很多洗发水的瓶子不是用这种盖子呢”对于一些有个性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们敢于奇思妙想,接着引导幼儿来分析、归纳问题,根据问题的分类拉出活动网络图,一步一步带领着孩子进行探究。最后孩子们也“发明”了很多不同的瓶盖,如温度按压式瓶盖、自动报警瓶盖、盲人特殊瓶盖、实用型按压瓶盖等等,达到了开展主题课程的预定目的。

  四 在参观学习中,培养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科学家的崇敬”。在大班,幼儿对科学已很有兴趣,但对科学家了解甚少。根据这种情况,可带领孩子去参观气象局、地震局、农科所等部门。参观回来后,再举行一系列活动,如通过地动仪让幼儿了解张衡,通过杂交水稻知道科学家袁隆平。同时,还通过家长、社区资源,让幼儿了解科学家、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从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摘要: 情感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它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所以,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以确保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从多种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幼儿有效的故事教学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能让幼儿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正文: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它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没有情感,就没有童心。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和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幼儿期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通过故事教学来实现。怎样通过故事教学来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下面就此问题粗浅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及做法: 一、挖掘故事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价值 平日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更易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正验证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即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事就是故事。但在具体实施方面需遵循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众所周知,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故事,从而符合该年龄段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如把符合小班幼儿接受能力的故事分别讲给小、中大班的幼儿听,效果明显会不一样。再者,就是幼儿的情感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务必要通过适当的故事教学将幼儿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2、善于运用故事教学,随机渗透情感教育。 《规程》中指出:幼儿的情感教育应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的。可见,幼儿的情感教育并不是单一出现在某一个活动课的故事教学中,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在各环节中要时时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使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更好地结合为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这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强教育的机智,而且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一次吃点心前组织幼儿洗手时,发现盥洗室的门前有一张椅子倒放着,给幼儿的进出带来了不便,而前面几个幼儿路过都视而不见,个个绕开椅子走进了盥洗室。后来通过我随机讲述了自编的故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还主动把其它没放好的椅子全都整齐排好了。又如,一次起床后,班上有个叫别艺南的小姑娘个头比较小,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裤子提了好长时间都没提好。当我讲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故事后,很快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故事教学时机的选择,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优化情感教育的情境,易激发幼儿的感受,以便幼儿良好情感素质的形成。 二、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故事不能只由教师来讲,要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平时,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创造条件进行故事教学,让幼儿学会听、讲、编故事。 这一形式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同时,对幼儿各种情感的萌发和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幼儿在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情感的发展。如,我们经常利用午餐前的准备时间或区域游戏时间,请幼儿轮流讲故事,并一起分析故事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另外,我们也会经常请幼儿续编故事的结尾,不仅增强了参与性和想像力,而且通过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2、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情激励。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因此,教师的行为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要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中班综合《快乐公寓》这一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主要让幼儿理解快乐的含义,并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以及共同合作劳动和为别人解决困难都能得到快乐。课上,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并主动带领部分幼儿去帮助他人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也大大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同时,故事教学中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还要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去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努力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导给幼儿,达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 3、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的有效条件。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故事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组织幼儿通过一定的情境尝试分角色表演,增强了幼儿切身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4、故事教学中鼓励幼儿多维交往,培养社会感情。 幼儿的有效交往是其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平时,我常带领幼儿和同伴一起尝试交流故事中所习得的经验与感受,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交流的水平。如,在大班语言《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这一活动课中,在请幼儿相互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帮助别人的?这一话题时,立刻像打开了话匣子,孩子们一下子说出好多乐于助人的事例来。最后再巧妙地展示出拍摄下来的场景,那些助人者脸上在活动课现场个个充满了自豪感,使其他孩子一下了也萌发想要助人为乐的情感。 5、“情” “行”相结合,保持幼儿健康的发展方向。 “少若诚天性,习惯成自然”,每当幼儿通过小故事萌发出不同方面的积极情感时,我们通常会组织幼儿将口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并转化为积极行为,确保了幼儿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家园携手,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1、利用节日小故事对幼儿情感教育。 各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来历和说法,可以搜集相关的传说或者感人的故事,让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端午节有“屈原”的故事、春节有“年”的故事、七月初七有“牛郞和织女”的故事、清明节有“革命烈士”的故事等。当这些节日到来时,我们常请家长向孩子讲述这些相关的小故事,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2、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如,一天放学时间已到,班上谭辰小朋友的家人还没来接他,他便对我们说:“老师,等我回去后,看我怎么收拾我的爸爸妈妈。”听到这一句话时,我们顿感诧异,等家长来孩子时,我们和家长一起抓住了这一教育的契机。通过 “小老鼠波波离家出走”这一故事的讲述,让该幼儿意识到父母把自己养大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并在交流讨论后从中初步萌发出尊敬父母、爱父母的情感。 3、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我们积极倡导家长尝试此方式的采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我班张婕小朋友坚持在家学看“学会感恩”这一故事书,并把它带到班级里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幼儿多方面的情感。另外,班上大部分幼儿在家利用休息时间适当观看了巧虎系列动画片,增强了幼儿在认识、道德、关心他人及关注周围事物等方面的情感。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我们要通过幼儿感兴趣和易接受的故事为切入口,对他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争做一个具有情感教育经验的教师,积极为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网络) 摘要: 情感教育是向幼儿进行一切教育的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它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所以,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以确保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从多种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幼儿有效的故事教学不仅能促进幼儿语言和智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更能让幼儿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正文: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各种体验,它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作用。《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曾指出:“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而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是幼儿期,更是培养儿童健康情感的黄金时间。没有情感,就没有童心。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和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注重幼儿期良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把积极的情感教育作为儿童未来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来认真对待。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发现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通过故事教学来实现。怎样通过故事教学来促进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下面就此问题粗浅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及做法: 一、挖掘故事教学中潜在的情感教育价值 平日里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更易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也正验证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即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事就是故事。但在具体实施方面需遵循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众所周知,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故事,从而符合该年龄段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如把符合小班幼儿接受能力的故事分别讲给小、中大班的幼儿听,效果明显会不一样。再者,就是幼儿的情感处于不稳定时期,我们务必要通过适当的故事教学将幼儿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感。 2、善于运用故事教学,随机渗透情感教育。 《规程》中指出:幼儿的情感教育应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的。可见,幼儿的情感教育并不是单一出现在某一个活动课的故事教学中,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并在各环节中要时时把握好教育的契机,使一日活动与情感教育更好地结合为有效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这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增强教育的机智,而且也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平时不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一次吃点心前组织幼儿洗手时,发现盥洗室的门前有一张椅子倒放着,给幼儿的进出带来了不便,而前面几个幼儿路过都视而不见,个个绕开椅子走进了盥洗室。后来通过我随机讲述了自编的故事,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还主动把其它没放好的椅子全都整齐排好了。又如,一次起床后,班上有个叫别艺南的小姑娘个头比较小,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裤子提了好长时间都没提好。当我讲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故事后,很快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见,故事教学时机的选择,对幼儿情感教育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过优化情感教育的情境,易激发幼儿的感受,以便幼儿良好情感素质的形成。 二、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故事不能只由教师来讲,要充分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平时,我们努力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创造条件进行故事教学,让幼儿学会听、讲、编故事。 这一形式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的同时,对幼儿各种情感的萌发和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更有助于幼儿在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情感的发展。如,我们经常利用午餐前的准备时间或区域游戏时间,请幼儿轮流讲故事,并一起分析故事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其中的教育意义。另外,我们也会经常请幼儿续编故事的结尾,不仅增强了参与性和想像力,而且通过这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2、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身示范,感情激励。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们好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关注特别敏感。因此,教师的行为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要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中班综合《快乐公寓》这一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主要让幼儿理解快乐的含义,并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以及共同合作劳动和为别人解决困难都能得到快乐。课上,通过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并主动带领部分幼儿去帮助他人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也大大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同时,故事教学中教师亲切的教育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的纽带,还要通过自身的愉快情绪去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努力把自己积极的情感传导给幼儿,达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 3、故事教学中为幼儿创设表达情感的有效条件。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故事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组织幼儿通过一定的情境尝试分角色表演,增强了幼儿切身的情感体验与感受。 4、故事教学中鼓励幼儿多维交往,培养社会感情。 幼儿的有效交往是其获取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途径。平时,我常带领幼儿和同伴一起尝试交流故事中所习得的经验与感受,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特别是情感交流的水平。如,在大班语言《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这一活动课中,在请幼儿相互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帮助别人的?这一话题时,立刻像打开了话匣子,孩子们一下子说出好多乐于助人的事例来。最后再巧妙地展示出拍摄下来的场景,那些助人者脸上在活动课现场个个充满了自豪感,使其他孩子一下了也萌发想要助人为乐的情感。 5、“情” “行”相结合,保持幼儿健康的发展方向。 “少若诚天性,习惯成自然”,每当幼儿通过小故事萌发出不同方面的积极情感时,我们通常会组织幼儿将口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并转化为积极行为,确保了幼儿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家园携手,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间 1、利用节日小故事对幼儿情感教育。 各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来历和说法,可以搜集相关的传说或者感人的故事,让幼儿对节日的认识情感从不同方面作进一步的提高。如,端午节有“屈原”的故事、春节有“年”的故事、七月初七有“牛郞和织女”的故事、清明节有“革命烈士”的故事等。当这些节日到来时,我们常请家长向孩子讲述这些相关的小故事,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强化了幼儿的情感。 2、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利用身边发生的故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好教材。如,一天放学时间已到,班上谭辰小朋友的家人还没来接他,他便对我们说:“老师,等我回去后,看我怎么收拾我的爸爸妈妈。”听到这一句话时,我们顿感诧异,等家长来孩子时,我们和家长一起抓住了这一教育的契机。通过 “小老鼠波波离家出走”这一故事的讲述,让该幼儿意识到父母把自己养大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并在交流讨论后从中初步萌发出尊敬父母、爱父母的情感。 3、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的故事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生动、形象的文艺作品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我们积极倡导家长尝试此方式的采用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如我班张婕小朋友坚持在家学看“学会感恩”这一故事书,并把它带到班级里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幼儿多方面的情感。另外,班上大部分幼儿在家利用休息时间适当观看了巧虎系列动画片,增强了幼儿在认识、道德、关心他人及关注周围事物等方面的情感。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我们要通过幼儿感兴趣和易接受的故事为切入口,对他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争做一个具有情感教育经验的教师,积极为确保幼儿的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网络)

1、什么是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指的是对0~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早期家庭教育。2、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提到教育,人们自然会想到去培养孩子享用一生的好习惯、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让孩子学会爱和感恩、熏陶孩子的品行、交给孩子独立处事的钥匙等等。其实不是这样,这是人们的观念的一个误区。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实则是让家长掌握育子方法,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养,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孩子应有的品质,家长首先必备。如果你自己都不具有这方面品质和素养,你如何去对孩子进行施教,这正是所谓的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需具有一桶水。还有一点,孩子要学的知识和家长所学的知识不完全雷同,家长要比孩子掌握的东西多的多,包括的面非常广。如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要有科学的文化知识、家长努力学习掌握一些文学、史学、语言教育学、卫生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家长要加强自身言行方面的休养。而孩子是一张白纸,一个容器,他在等着家长们去熏陶,等待着外面的世界去填充。他们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去浇灌埋藏在他们身体里的各种能力的种子,使这样的能力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婴儿语言的敏感期在0——8岁,他们需要家长用一些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在这方面得到极至的发挥。还有,孩子书写的敏感期在3——5岁,这就要求家长运用剪纸、绘画、捏像皮泥等方面的训练来开发他们控制肢体方面的技巧,从而使孩子获取书写方面的能力。幼儿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不同的孩子出现的敏感期也并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家长根据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发掘孩子的潜能。这没有一定的水平是不能做的好的。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包括非常全面、系统、细致的内容,是和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地位相同的一门科学,从掌握这门学科知识的人来说,教数学、英语的教师可以“术业有专攻”,而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要求家长必须成为育子的行家里手;从培养孩子能力方面,教师主要是教孩子专业知识,而家长是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教育;地位和医生相匹配,医生是医治人们的身体,而幼儿早期家庭教育则是家长医治孩子的心灵。万丈高楼从地起,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的知识做底垫的,没有基础知识,而去学习专来性很强的专业知识,简直是无稽之谈。而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系统是阅读中小学教科书,有助于我们夯实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我们地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我们家长与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比翼齐飞。幼儿早期家庭教育这门知识,和医生、教师的职业一样,也需要很强的基础知识做底垫,且这门知识不是医生、教师所掌握的专业内容,是育子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社会上的文凭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不是高文凭就懂得育子方法,就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就跟医学博士不懂天文学家所掌握的知识一样。例如:有的人学的是医生这个专业,有的人学的是教师这个行业,虽然都是学习,但专业不同,而医生和教师这样的行业也不是一上小学就开始分专业的,都是在接受了12年的基础教育课程,参加完高考之后才各自学习本专业的,得有12年的基础,而且是成绩好的人才有资格去学习的。本人不同意这样一些人的观点:很多父母或者因为工作太忙或者因为其它原因不能坚持学习,那也没关系,但至少自己不应该成为反面教材,不能用不良嗜好来为孩子做出标杆。”如果家长不学习,他就不知道什么是反面教材,什么方法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什么方法阻碍孩子智力发展,理解不了育子方法中理论概念。如“限制孩子的意识域”,只是教条地生搬硬套。虽然幼儿早期教育的书籍很多,如尹建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晨曦、朱萍编著的《世界上最典的九大家教法》,但要让里面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必须要有一个学习的和吸收的过程,都需要家长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大工夫去学习才得以完成的,因为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3、早期家庭教育与人的一生对于做父母的这一工作,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只要到了婚龄,一对男女相互认可后,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做夫妻,然后顺理成章地生下孩子来做父母。在法律上,他们是合法的父母;但在素质上,他们往往未必是合格的家长。人们都知道,庄稼要打好底肥才能获得丰收,高楼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实耐用,歌唱家必须练好嗓子唱的歌才好听,舞蹈家非得有基本功跳起舞来才好看,如此等等。这也就是说,大家都知道无论要做成某件事,打好基础是最重要的。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要做成功的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人们最应该知道的,却有很多家长对此不甚了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不真正懂得孩子所接受的早期教育对其一生的重要性,或者不明白怎样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和普及做得不够,致使广大家长对人的生理成长变化过程、对孩子大脑阶段性发育的基本科学常识、对孩子幼年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应有的认知。人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岗前培训,而最重要莫过于做父母的这一工作,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只要到了婚龄,一对男女相互认可后,就可以结合在一起做夫妻,然后顺理成章地生下孩子来做父母。在法律上,他们是合法的父母;但在素质上,他们往往未必是合格的家长。一般家长对幼年时期的孩子有几个误区:一是觉得小宝贝多么可爱,把宝宝当成玩具,只顾着给孩子吃得好好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心满意足地抱着孩子到处现“宝”;二是认为孩子这么小,啥也不懂,只要给他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好了,长大了再教育;三是误以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好,以后应该是老师把孩子教好;还有的家长是很想把孩子从小教育好,但用的是家庭应试教育的错误方法,从小就逼着孩子死记硬背、到处培优,甚至训斥责骂、棍棒相加,让孩子觉得苦不堪言,渐渐地厌学,进而走向逆反。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但这个“过”到底是什么?父母的过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这个“过”?却是使众多家长们普遍感到头痛的难题。特别是现在的中国不再允许多子女家庭,面对唯一的孩子,家长们更是百般呵护、千般疼爱、万般期望。可是,其结果却常常与主观愿望相反,好象是付得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爱得要死,孩子长大了却“恨”得要命。父母们纷纷哀叹自己是“拿钱买错”,还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因此,普及科学的儿童早期教育法、推广如何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学,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必须掌握儿童的成长规律,了解婴、幼儿大脑发育的科学知识,方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多年的观察透视、实践分析,科学家们对婴儿大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破除了过去的陈腐之见,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人类生理秘密。他们发现,经过大自然的长期优胜劣汰,人类为了生存,在十月怀胎中便具备了为适应外部环境、向环境学习的特质,其中包括多数的大脑细胞。但是,这些大脑细胞要在婴儿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连接起来才能互通信息。那么,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所给予的引导方法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早已证明,人类的记忆功能是由大脑中的“海马”负责的。虽然,孩子一般要到五、六岁时,大脑中的“海马”才臻于完善,其实,孩子出生不久,“海马”就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了。这就是为什么幼儿虽然不会说话,却能记住父母的音容笑貌而“会”认“生”。因为小脑袋里主管视觉和听觉的皮质,也是属于最早发育的区域之一,并在婴儿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达到最高的水平。在出生后的六到八个月,婴儿大脑里主管语言区域的“突触”数量就能逐步达到峰值,便可以从多种语言中觉察出基本声音来。在这一期间,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单一,到了一岁左右时,就可能失去此技能。通过脑电图的扫描,发现婴儿从第九个月起,其气质的差异就已经在大脑的活动中显示出来。日后孩子是否开朗或羞怯,这个时候就可以作出一定的判断了。尽管参与情绪控制和高层次推理的皮质部分直到孩子15岁时,仍然处于发育之中。但是,幼儿在一岁大小时,这部分皮质的发育已经达到高峰期了。孩子到一岁半大的时候,不再只是用表情传达情感,而是开始以行动表达情感了。可是,很多初为父母的家长们非但不理解,还觉得小宝贝幼稚可笑,不当回事儿,未能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往往在此阶段错过了早期情感教育的良机,以至于尔后遗患无穷。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还应该警惕地认识到:坏的开头是失败的一半。如果不理解儿童早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或未能掌握好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位居人类最重要职位---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是难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开头的,是会贻误孩子一生的快乐幸福的。此即为:“子不教,父之过”也。有鉴于此,当今社会应该及时地广泛开展父母学的教育,用以帮助即将为人父母的年轻夫妇学习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也需要及时地加强学习,以改进自己目前的家庭教育方法,此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有提高了家长们的自身素质,他们才可以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并主要以身教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当家长们懂得了从婴幼儿、少儿,直到青少年、成人的整个成长过程的科学道理,学会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他们便能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一步步地健康成长。到那时,广大的中国家长们不再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是能科学地“教子成龙”、“教女成凤”。神州大地将会是遍地“龙”“凤”,一片大好风光。4、家庭教育责任重大(1)、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做出“牺牲”看看今天许多注重孩子教育的父母们,他们为了让孩子考取“一流”大学,就得让他进入一流高中、初中、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可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比让孩子进一流学校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井深大认为,模式教育的钥匙掌握在父母的手中。零岁是创造人的重要时期,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工作比得上创造人的工作更伟大。他大声呼吁:“世上的父母们,我希望你们对养儿育女的工作充满自豪,希望你们用爱心温暖怀中的襁褓。这种事情,有许多父母都做到了,根本不用我去说它。”父母的深爱和心息相通的模式教育,可以给婴儿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井深大强调了父母在育儿工作中的重要性。父母在孩子个性的形成和行为的塑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井深大提出了很多关于父母教育女儿的成功案例,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指出并强调了父母的重要作用。如果孩子的家教从零岁开始,那么即使父母不惩处,他也能很好的掌握。不过,与其从零岁开始,倒不如从孩子尚未出世之前开始,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反反复复示范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当孩子能够模仿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真心的表扬他,知道他能真正掌握为止。井深大认为,与孩子进行面对面说教时的父母,他们所摆出的架势根本就是教育意识很浓的“教育者”、“权力者”或者“命令着”的姿态,而不是为“人”的姿态。相反地,“背影”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没有教育色彩”的自然形象,既不是权力者,也不是命令着,而是一个人的形象,是个熟知人生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的“真实人”的形象。换言之,所谓“父母的影子”就是反映父母的一切做人的态度。简单地说,观看父母的“影子”,孩子们就可以避开父母的直视,自由自在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于是,他们就能以清醒的眼观,看着父母那种不刻意粉饰或盛气凌人的实实在在的形象长大。也就是说,在父母的不知不觉中,孩子随时都在注视着父母亲做人的态度。因此,纵然面对面时,不管做父母的伪装得多好,如果他们在不刻意伪装的“背影”下,显示了丑陋不堪的形象,孩子便不会由衷地尊重父母。为人父母者行为不端,却要求子女堂堂正正地做人,只能是“缘木求鱼”。因此,作为父母,平日言行就得严于律己,不论何时何地让孩子看到“背影”都无愧于心才好。由此可见,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榜样,其影响力是无穷的。所以,每个父母教育孩子之前,都应先反省自己,因此只有父母给孩子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孩子才会健康茁壮成长。(2)、做个有爱心、负责任的母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推进世界前进的手,其实就是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素质”斯特娜夫人认为有爱心、负责任的母亲,就是理想的母亲,也是教育必需的。因为负责任的母亲会关心孩子的成长,不断摸索培养孩子的经验,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并且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用自己的积极态度去影响孩子。在斯特娜夫人的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应该永远镇定自若,永远慈爱地对待孩子,永远懂得用最好的方法去管教孩子,永远舍得在孩子身上花足够的时间,永远对孩子抱着乐观的态度,永远知道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斯特娜夫人成为母亲时才深深体会到,想要成为心目中理想的母亲太难了。没有任何一位母亲能够永远像理想中的那样完美。因为即使做了母亲,也仍然要在生活中成长,仍然要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仍然会有自己的缺点,但应该力求做得更好,力求向一个完美的母亲靠拢。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母亲,必须明白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永远也不会有足够的时候,因为新的问题总是不断的产生,需要有新的解决方法。一个好母亲应该在不断探索和自我完美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而这一过程要持续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门止。所以,有一位有爱心负责任的好母亲是孩子的福气。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4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