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中被忽视后应该怎样应对?

在情感中被忽视后应该怎样应对?,第1张

我觉得应该克服这个问题,两个人再进行良好的沟通。当我们决定投资并建立一段关系时,我们最基本的希望是从情感上理解和支持这段关系。但在很多关系中,女性往往觉得自己被忽视了,也就是说,当她们有需要的时候,她们的伴侣并不关注自己的需要,也无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自己有了消极的看法,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他们也会忽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虽然这不是一种明显或强烈的伤害行为,但这种无声的问题仍然会给对方带来心理伤害和自我怀疑。

一般来说,那些往往忽视他人需求的人往往会有一些问题。相关实验表明,那些年轻时在恶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人,更容易被忽视,因为他们缺乏同样的技能,或者长大后感觉不到对方的需求。在伴侣关系中倾向于回避的人也倾向于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人。也不需要他们不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帮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只带着自己的伴侣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却不回应伴侣的需求,从而产生被利用和被忽视的感觉。

当我们觉得自己得不到伴侣应有的关注和回应时,首先要克服因忽视而受到伤害的感觉,在这个问题上坦诚勇敢地与伴侣沟通。如果对方因为同样的经历而遇到困难,可以一起商量,一起计划,更好地帮助对方克服这个问题。如果对方仍然忽视或不关心你的需要,那么你应该衡量你是否应该继续这样的感觉来保护自己。

其次,在没有朋友、家人或伴侣等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以健康的方式安慰自己。毕竟,没有人能在任何时候关注和理解我们的负面情绪。所以我觉得应该克服这个问题,两个人再进行良好的沟通。

童年的情感忽视不影响的关系就是血缘关系。

由于父母一直的不关心、不理解,会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自我需求,更不能向他人表达,长期下去,孩子就会感觉自己不值得被关爱,自己的需求是被隐藏的。

而在长大后无论是与老师、伴侣、同学和同事的相处中,都会收到影响。童年的情感忽视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应该有快乐的生活,而不是一直活在阴影中。

扩展资料: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而不管孩子,把孩子扔在家里不管,造成了对孩子的情感忽视,这种忽视虽然不像暴力,但是也会带来伤害。而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

这种情感忽视比较隐秘,不会那么直接地体现出来。一般表现为:父母不关注子女,有什么事都只是一语带过,从不问孩子的感受以及需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就会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只会胡乱发火,不找问题所在,造成孩子失去信心。

如果一个人遭到了来自伴侣的情感忽视,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经常被伴侣拒绝,有时会被无视,在情感中与对方处于不对等的位置,甚至会出现深深的绝望感,最后陷入对自己的怀疑。

被忽视者觉得自己在表达爱意时,对方回应冷淡。或是觉得对方不愿意进行亲密的肢体接触、觉得对方不愿意和自己进行深层交流等等。被忽视者觉得自己的需求被对方无视了,可能是感到对方将Ta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或只是单纯地觉得对方在自己需要支持时毫无回应。

被忽视者觉得这段关系并不是互惠的,相反,他们自己付出了很多,对方却没有提供同等的爱和支持。双方好像一直都处在一个不对等的位置,忽视情感的人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对方的好意,自己却不想着要回报对方。

被忽视者会感到自己有种越来越深的绝望感,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比如会对自己的伴侣施加暴力)。在最开始他们试图挽回对方的爱,而逐渐地他们觉得这不可能实现,转而变得抑郁与绝望,于是他们放弃获得爱,而只想用各种激烈的手段,来激起对方的注意。

感情中中最残忍的是忽视跟冷暴力,尽管表面和谐,从来不争吵,即使有正常对方也不会去回应。人生最可悲的是那个人明明在你身边,却总遥不可及,明明只要一回头就能撞个满怀,他却总看不见。情感忽视是对彼此的最大伤害。所以都多了解一点包容一点,也许感情会是另一方面景象。

有些人会在经历过情感忽视后对忽视的痛苦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因此他们学会了避免用忽视去伤害他人;有些人发现了自己打破沉默的勇气;也有些人在意识到“自己觉得很好的、深爱的伴侣也会做出情感忽视的行为”后,对人的复杂性有了更好的认识。

浅谈开展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论文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情感和思想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识。因此,要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就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者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的情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心理。

 1、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激发作用

 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他反映着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情感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适当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热情,唤醒教育者的工作热情,成为激励受教育者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真诚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鼓舞学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和发展,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情感品质。相反,没有任何情感的说教,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只强调竞争而遗忘合作,没有良好的情感,缺乏情感沟通,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被教育对象真正的接受,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教育双方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平台,情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可以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引起教育对象积极的情感反馈,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物质的或精神的关系,而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一切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为基础,能够提高人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教育气氛;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引起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正确看待自己、评价他人、才能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认知、评价和表达能力,使情感和认知同步健康发展,增强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真诚的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挖掘人类的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拥有宽容之心,会使人心胸广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情绪。懂得尊重的人知道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真诚交流、彼此关心的文化气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反,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也可以帮助优化学生的人格。用关爱和互助创建友善、和睦的氛围;用一个个奉献和付出的故事描绘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大家庭,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然而,当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发现情感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对此,探索构建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这除了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外,与教育过程中忽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陷入了与教育对象脱离的困境,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联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人的客观精神需求。进一步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按照统一的没有情感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受教育者内在的情感需求也变的丰富多样,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简单的灌输做法并没有改变,它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是分离的情况,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在在情感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了排斥心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国家荣誉感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等,也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应该包括着情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学生个体要求过高,而大学课程对学生情感世界的介入太少。仍旧强调学术、智育优先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主体的情感投入,没有把科学、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要求成为的那种人;没有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忽视了受教育者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缺乏较明确科学的教育措施,从而得不到学生的情感支持,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方式的情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同时要注意疏导人们消极的情感。但是,我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居高临下,只注重讲理论、说道理、辨是非,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导致认知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分离,所以,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情感染学生。

  三、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情感、道德意志和品德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靠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目标。因此,只有把情感教育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将情感教育落实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从教育双方的情感属性及教育环境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1、培养教育双方积极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就没有良好的教育产生。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情,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适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关爱学生,并且充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到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者积极情绪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其次,在双向交流的活动中,一方单向的感染力量是有限的,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受教育者要有健全和丰富的情感,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对他人的尊重;要对教育者有基本信任和尊重;要对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有基本的认同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转化成为自己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良好的情感育人氛围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坚持以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营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的熏陶感化下,学生的思想、精神、道德、信念、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等都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心理学研究同时也表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成果。

 3、增加情感育人的校园实践活动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情感育人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好学校的传统活动,如迎新晚会、军训、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清明节、感恩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通过主体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例,用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例如∶通过雷锋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来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奉献、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建党节和建国90周年等特殊的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情怀;总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化抽象为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怀他人,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中心

 情感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当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遇到一些问题而无法及时的解决时,心理辅导的人文关怀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预防极端行为的产生有很大帮助,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良好情感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学校的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情感教育置于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中,通过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大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强调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和拒绝理论知识传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的统一,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与情感发展过程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深刻,认识接受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只有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人的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为了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又要注意情感的积极引导,还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统一,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积累的情感,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就是个例子,但幸运的是我有个好妈妈,没有一直沉沦下去,不然也不会有坐在办公桌前码字写问答的我。

我的事情就不提了, 反正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也走出来了。但说说别人的故事吧,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五岁看老”,从某种角度上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就能看得出来。如果这个孩子的童年过得不好,可能他就会误入歧途,或者就像前文中说的那样,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来说,他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父亲另娶她人,而母亲也改嫁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住在奶奶家,有时候也会住在姥姥家,上学的时候没朋友跟他玩,私下里的伙伴也少,这让他养成了孤僻、且自私自利的性格,等到了成年以后,他学习不好,也就早早地参与工作了。在工作中他也无法像正常人之间沟通,他的言行都与其他人有些不同,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后来我们关系好了, 也知道了他的一些事情,渐渐地有些理解他了,而且因为有我们这几个朋友在,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起码不像原来那么自私,也知道为身边的人考虑了,也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了。其实要是分析他过去的生活,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毕竟健全家庭成长的孩子,有父母的照看和关爱,会更加快乐一些。而他的父母离婚后,其实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上学时看到别人家孩子有父母接送的情况,那种伤害更是巨大。

所以,如果想要克服童年的阴影,做好三件事即可,第一件事多为别人考虑,多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会让你有一些朋友;第二件事是多看书,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这会弥补你思想上的缺陷,有助于你纠正错误的思想;第三件事就是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看**,听歌等等,让自己的思想集中在几件事上,这样有助于缓解我们的压力,改善我们的情绪。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有一颗“变好”的心,不然做再多的事也只会让你更加痛苦。

从几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1、从动力心理学观点来看,小孩子被忽视或挫折就会大哭大闹,然后就有人来哄。长大后人本应进步不再这样,但是有的人遇到挫折就“退行”——处事模式回到儿时状态;然后状况恶化就会“固着“——一直处于儿时状态不愿长大。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人的这种不正常现象。但是换个角度来讲,这样做对当事人来说是最安全的方式。这就是我根据动力心理学给出的解释。

2、依恋理论的启示。Bowlby认为:”依恋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但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死亡。“Ainsworth大大推进了依恋的研究,她们通过陌生情境测验( strange situation test),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 安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注:三类依恋关系来自。

还有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相应的另一依恋类型为破裂型 依恋(insecure- di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很冷漠。

依恋,是依据一定策略来具体实施的,分为初级和次级。初级策略是个体在遭遇问题或者需要有协助时,能够主动地去寻求帮助,次级策略是在初级策略失效、需要依恋、依恋对象无反馈等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是过度激活,一种是不激活。

不激活是放弃依恋,后来发展出”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解释犯罪受害人的忍耐等问题。另一种过度激活,就是你所说的这种,猛烈的采取极端方式,寻求依恋者的再度关注和保护,直到成功,或者直到死。

成人的依恋,继承自婴儿的依恋。《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开启了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就是极大地解释了你所提出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4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