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指什么?

平仄是指什么?,第1张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中文名

平仄

外文名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别名

侧声

解释

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声

平声(阴平、阳平)

文章没有读过,书倒是读过几本,推荐龙榆生词学十讲,或者龙榆生词曲概论下编,专门论述了词牌格律中诸如韵脚紧密或者韵脚均匀排列以及连续的仄韵,连续的平韵,平韵与仄韵,以及词牌平仄韵律对词牌情感倾向的影响,这是这方面研究的权威著作,篇幅不是很长,如果有实体书的话大概翻一番就可以知道大概

先不要看字数

首先要分析一下题目:能关联上,可以考虑主观、客观。

一、客观:

1、诗可以陶冶情操,有情的人才能做诗人,有感而发才叫诗。

2、诗可以是感情的催化剂,古今中外多少名人义士,因一首缠绵悱恻的小诗,而最终抱得美人/英雄归。(此方面题材可以随你关注的侧重选择)

二、主观

1、古诗讲韵、讲平仄、公整。现代诗讲随性、随感、随境。是自我情感的倾吐与渲泄。

2、诗对人的改变。常作诗的人,一定是喜欢生活、喜欢感悟人生的人,长此以往,作诗成为乐趣后,对人的情感、生活甚至性格,都是一种潜在的或表象的改变。

以上列举两种情况、两种联系,是一种思路。具体内容要看你的题材、准备的素材、作品的主旋律,自己发挥吧。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有朋友问: 在古诗词中,平仄有多重要?

什么是平仄,平仄的起源,平仄的划分规则,平仄在近体诗中的应用,都在无数个回答中反复讲过,这里就没必要复述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看本人专栏前三章,免费的,有全面通俗的平仄知识讲解——不能保证你成为高手,但是入门是没问题的。

这里只说说在古诗词中,平仄到底有多重要?

只怕要让很多朋友失望,作为一个平仄知识传播者,我在这里告诉你:

在古诗词这个大概念中,平仄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就好像相声中长期挂在口中的“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你说重要吗?谁都知道,但又有谁真正在乎?对观众来说,这些东西一点都不重要,你只要让我笑就得了。

古诗词的平仄知识就相当于相声中的“说学逗唱”,是古诗词门类中近体诗的入门功夫,要想写好格律诗词,就必须先打好基础。但是对于不写格律体的人来说,这个东西知不知道、了不了解完全没有关系。

不就是听相声吗,好笑就完了;不就是鉴赏诗歌嘛,词美、句美、意境美不就完了?

这是事实。

平仄是创作工具,是保证诗词作品音律清朗最低水平线的一套规则的制定基础(有平仄,才有平仄关系,才构成格律),与不参与诗词创作的人毫无关系。因为平仄只是近体诗、词牌等格律体的创作工具,所以与古体诗、近代诗、现代诗也关系不大(有发音规范作用,但只要是个人就知道流利吟诵,只是缺乏理论),所以也不重要。

也就是说,不论现代诗词,还是古诗词,只要你不写近体诗、词牌这两种格律体,什么是平仄,对你来说都不重要。

诗为心声,就是将心理情感变成韵文表达出来。

平仄知识只是高级韵文的入门功夫,普通韵文表达虽然会暗合规则,但是不讲究按照规则创作,所以也就无所谓规则学习。

只要能贴切、唯美地传达自己的心声,使读者获得情感共鸣,讲不讲平仄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多优秀的古体诗、现代诗,不也打动了一代代读者?

为什么唐宋之时,平仄格律那么重要?那是因为科举开通了近体诗的考试。就好像英文今天为什么重要——是我们日常需要吗?十四亿人有多少人在生活中使用英文?

还不是因为这是高考必考科目,而且还是主科,才尤其重要——这个重要,是未来命运给这门科目带上的附加值,是高考这个独木桥所赋予的。

同样的,近体诗的兴旺也是因为科举能带给天下文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格律诗的重要,不是这种文体本身有多重要,而是通过学习这种文体,发挥得好就能当官改变命运——是似锦前程给这门知识附加上了功利性,才让它变得如此重要。

我们经常喟叹,为什么传统诗词文化如今缺乏大诗人,传世绝品,是不是天下人都变蠢了?

如果我们让高考增加近体诗选拔科目,不吹牛皮,全中国立刻人人都会格律,个个能分平仄,伟大的近体诗人马上会层出不穷,佳作必然也如过江之鲫——这和文化爱好无关,是资源倾斜、未来期许决定了人们的学习向往和潜能激发。

我从来不认为今不如古,不论从大脑开发、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游历见识哪个方面来说,现在的中学生甚至都超过古代的大学士,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为什么传统文化逐渐下行?

被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文化淘汰了而已。

就拿平仄知识来说,即便在古代也只是因为唐宋科举取士才流行一时。普通老百姓从来都是可有可无的状态,更不要说文言文都已经生涩的今天了。

相声萧条的那几年,有谁记得“说学逗唱”?因为相声又起来了,能创作快乐和经济效益了,它的这些名词、规则、基本功就又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好像有人在说,你老是说什么平仄、格律、意境之类的,有什么意义?

对普通人生活来说,诗词本身确实是无用之学。但是相声工作者们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着传统,直到迎来了春天。

怎么,古诗词、近体诗词就不配坚持吗?

虽然不一定会再见春天,但是能够聚集一些喜欢的人,互相取暖,不也是好事嘛。

传统诗词最近几年也渐有起色,其实和相声一样,这些东西都属于精神文化,是需要物质丰盈之后,大众才会考虑。同时因为极具民族文化特色(语言文化),不仅物质要充裕,还需要确立起足够的民族自信心,崇洋而不媚外,体面地按自己的精神文化发展生活,才会真正重视传统文化,去糟粕,延精华。

平仄知识对于格律体来说是重要的,但只不过是一种文字音调工具,谈不上重要,也并非遗老遗少们捧到天上的圭臬。

一套工具,爱用者用,不爱用者完全不必理会。

即使唐宋诗人,也是这么处理的。

为什么我们今天却还要争论?

再说一遍,古诗词中,平仄有用但不重要。

而在近体诗、词牌这些格律体中,平仄非常基础,不遵守就不是格律体。

诗词更重要的是格式之上的内容意境,平仄格律只是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词牌与古体诗的区分标准。

平仄对于诗词的格式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对于诗词整体质量来说,没有直接关系,也就谈不上重要与否的问题。

平仄格律是近体诗实用的音调规则系统。中国人从小学习古诗词,难免会接触到唐诗宋词,可是老师一般不会讲解平仄。所以给大家一个模糊、似有似无的概念。

我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规则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平仄难吗并不。我们下面简单说一下。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周,轴,肘,骤”。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这种区分很容易吧?大家可以随便说几个字自己确认强化一下。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而古时候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这里也简单说下,帮助大家入门。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平声呢,还是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周,轴”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肘”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骤”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确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我们举个例子,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整首诗来讲有点复杂,我们就看首句吧。“庭前芍药妖无格”,按音调划分:“平平平仄平平平”,这很明显平仄有问题,一点都不抑扬顿挫,都是平音,念起来悼词一样,肯定不对。有了怀疑,就去查一下,果然,“芍、药、格”三个字全部都是入声字,只是在现代读音归入了“平、去、平”,所以才会划平仄为“平、仄、平”,出现以上错误。

那我们按照入声字仄音入韵,就得出这一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是标准的七绝起句,可以顺势推导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通过普通话音调的划分平仄,飞快就可以入门。当你遇到古诗中平仄异常的情况的时候,去查一下入声字表,基本上也可以解决。要是真想努力,背下入声字表。不过在如今这种随时可查网络的环境下,意义并不是很大。

不要因为嫌麻烦而把文章一关,去看那些乱写的所谓之古风。耐心学习一点平仄知识,一通百通,你会发现那套什么“平仄限制思维”的说辞多么井底之蛙。

毕竟,平仄只是帮助你掌握汉字音韵之美的工具,你被工具给吓住了,能有什么进步

学会它,再脱离它,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它。难的不是诗,不是规则,而是学习的心。

  参考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是:物、壁、雪、杰;发、灭、发、月。这首词,气势豪雄,风格飘逸,让人想象拍板高唱之时,一定能使江波鼎沸!这雄伟的气势当然来自命意,但韵脚激越短促的入声,用在怀古的题目下,有助于造成寂灭激切的气氛,结尾押“月”字,呼应“梦”字,更有飘逸出尘的感觉。

 《定风波》中“声”“行”“生”“迎”“晴”,押同一平声韵;“马”“怕”,押仄韵;“醒”“冷”,押另一仄韵;“处”“去”(古韵同部)押又一仄韵。其特点是:(1)上片为二平二仄一平,下片为二仄一平二仄一平的韵脚。(2)五句押平韵一韵到底,在每一个仄收句后跟二字衬句,与仄收字同韵,一共三处,三韵三转。这首词用韵句的平仄声韵脚交替出现。平仄交错,平韵为主,很好地表达了那种自在洒脱之情。

 提示: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等方面。因此,鉴赏诗词的平仄,特别是押韵的情况,体会它与诗词情感的关系,就是诗词鉴赏的重要内容。刚接触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一定的声韵知识,注意从这方面多加分析,也不困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5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