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到6岁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汇总
篇一:3到6岁儿童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
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家长可将儿童认识的事物编成游戏,在儿童玩的过程中让儿童自然地认识事物。如将旧画册上的儿童熟悉的物体如电视机、钟表、小车、动物、房
子等剪下来,各剪成两半,和儿童玩拼图游戏,拼成了让儿童说出名称。如玩语句游戏,由母亲像唱歌似的有节奏地问,让儿童回答:热的东西是什么?冷的东西是什么?飞的东西是什么?甜的东西是什么?能吃的东西是什么?不能吃的东西是什么?每个问题可以有几个答案,每次说几句,问题应该是儿童体验过的。这样的练习使儿童更加关心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性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如练习记忆的取物游戏,可在桌子上放上桔子、勺、小杯、小汽车、书等物品,用一张布盖上,让儿童听着由成人说“小杯、书”然后把盖布揭开,让儿童把刚刚听到的物品用手把它拿出来。这个游戏是练习儿童听觉记忆力的,有助于巩固儿童对物品的认识。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儿童和更多的人相接触,在接触中练习交往,其中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让儿童认识和各种人的关系,懂得用不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怎样交往。如家里来客人了,要有礼貌地问候,有人问话要会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跑来打扰,到别人家做客也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人家给东西要说谢谢,和邻居或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要友爱,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能独占玩具;乘车时,人家让坐了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随时教儿童会正确地称呼人;在家庭中应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允许孩子找一两个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让孩子到邻居家玩,发展儿童的独立交往能力。儿童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接触活动中不断适应对方,彼此关心,逐步学会和谐相处。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岁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还不限于能力的形成,而在于养成独立的性格。3岁儿童的生活能力是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会洗手,会用水吞药片,会系大个的扣子,会盖被自己睡觉,会解裤子大小便,会用手帕擦鼻涕。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儿童独立地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儿童练习,开始不要怕儿童做不好,不要怕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儿童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儿童的笨手笨脚。还要利用儿童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儿童模仿大人的生活。除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加以辅助练习,如系扣练习就可以让儿童脱下自己的衣服或用妈妈的衣服练习解扣、系扣;给布娃娃穿脱衣服,用空勺给布娃娃喂饭等。
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进行吃饭能力的练习,应要求养成进餐时不得撒饭撒汤、不得玩玩具、不得看书、不得讲故事片的好习惯;又比如睡觉前要小便、脱了衣服放在椅子上、不蒙头睡觉、手里不拿东西睡觉等好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岁儿童可以按大人提出的要求去行动了,但又不是大人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而常常是他们自己总想寻找机会来表现自己的独立表现能力。所以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儿童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一般的,成人监护下则就不允许3岁儿童的这些独立行动,采取预先限制或当时强行制止儿童的愿望和去表现的机会,这样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燥不安或有意反抗。比如爱说“不”或不让动偏用手去摸,成人叱之为“不听话”,实在是冤枉儿童。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4岁,他们总想将已经获得
篇二:3-6岁幼儿心理特征及教育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长到3岁,已经经历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语言基础已经奠定,思维方式初步形成,行为习惯初步具备,可以说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发展时期了。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又道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正是说三岁左右的儿童基本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的起点与发展方向。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到3岁,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理
3岁儿童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特征,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成人教他做的事,并且有尝试独立做事的愿望。比如,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雪为什么是白色的,苹果为什么是圆的等等简单新奇而又饱含深刻道理的问题;拿到一盒新的拼插玩具,儿童一面动手去拿去摆弄去拼插,同时也希望大人看着他插,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这种表现欲隐含着期望大人的监护,好奇而脆弱,简单而执着,但这种好奇、简单、脆弱、执着中,隐含着不可思议的创造性。
2、突出的群聚心理
3岁儿童的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渴望融入各种人群,与他人友好地交往。3岁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限于母亲和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他人交往,特别是愿意和同伴交往。他们很乐意和小朋友在一起,和小朋友过家家、打卡片、拍手弯腰做游戏,在家里是孩子,在小朋友面前是大人,
爱管别人的事,常把小朋友之间的事回来告诉妈妈,或其他大人。当今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家中无兄弟姐妹当伙伴则显得孤独与寂寞,儿童需要进幼儿园,除家庭生活之外又过一定的群体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把儿童带入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子。让儿童交结伙伴,学习交往与相处,增长认识,发展能力。因此,3岁幼儿如果能够同时在家庭和幼儿园的两个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
3、无意识模仿心理
3岁儿童模仿性的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显性活动或动作。比如,在家里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活动和动作,装模作样打电话,有板有眼翻看电话本,用成人的口吻接电话;学包饺子、擀面皮;模仿看书看报、写字画画;男孩子模仿成人站着尿尿,全不管裤子是否被尿湿等等。再如语言上的模仿,接受了东西说“谢谢”,遇到不如意用“讨厌”,命令别人“你不该怎样怎样”。总之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的新鲜感,他都想去尝试一下,模仿一下。因此不可低估3岁儿童的模仿性,他们正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这也是这个年龄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所以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做出好的模仿榜样,在儿童周围的成人说话用语、声调、行为举止、爱好、姿势、习惯、情绪等无不被儿童所模仿。如父母的饮食偏爱就会无形中直接影响儿童,母亲情绪无常,也影响孩子情绪反常不听规劝。如果善于利用这年龄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成人要检点自己,一些不介意的行为小节,常会被儿童模仿而形成种种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4、严重的情绪支配心理
儿童的心理活动受情绪支配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还不能用理智支配行动,而且行为受情绪支配,更多是无意性的。比如一些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积极的情绪,一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就会激发其消极的情绪。3岁儿童有时还要哭闹,就是情绪的波动表现。比如,明明吃完一块冰糕还要妈妈买,不买他就站在马路旁哭,坚决不走;看到一个并不可笑的人,孩子却笑翻了天,让大人难堪,却不能制止。
同时,3岁儿童有强烈的依恋情感,所谓依恋就是指儿童对经常和他生活在一起,经常照料他的亲人的依恋,时刻离不开他们。像在家对母亲、父亲或对祖父母的依恋,一般在3岁入幼儿园时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了,他们知道要上幼儿园了,但情感上却舍不得离开他依恋的亲人。表现为大哭、拉着手不放,不许亲人离去等等,这种依恋很使家长伤脑筋。我们认为依恋感受的产生是自然的,是儿童情感发展在3岁阶段的一种正常表现,不要指责,也不要割断,可以通过家长和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关心疼爱儿童出发,慢慢地度过与亲人分离的焦虑情绪。另外,有的儿童刚入园是总要追随一位教师,教师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并且还要老师总领着他,这些表现是由儿童羞怯心理以及害怕离开亲人的依恋心情所致,如老师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关心他满足他渐渐可消除他的不安感,用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使儿童忘却孤独而投入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变消极的情绪为积极的情绪。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家长可将儿童认识的事物编成游戏,在儿童玩的过程中让儿童自然地认识事物。如将旧画册上的儿童熟悉的物体如电视机、钟表、小车、动物、房
子等剪下来,各剪成两半,和儿童玩拼图游戏,拼成了让儿童说出名称。如玩语句游戏,由母亲像唱歌似的有节奏地问,让儿童回答:热的东西是什么?冷的东西是什么?飞的东西是什么?甜的东西是什么?能吃的东西是什么?不能吃的东西是什么?每个问题可以有几个答案,每次说几句,问题应该是儿童体验过的。这样的练习使儿童更加关心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性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如练习记忆的取物游戏,可在桌子上放上桔子、勺、小杯、小汽车、书等物品,用一张布盖上,让儿童听着由成人说“小杯、书”然后把盖布揭开,让儿童把刚刚听到的物品用手把它拿出来。这个游戏是练习儿童听觉记忆力的,有助于巩固儿童对物品的认识。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安全的情况下,要让儿童和更多的人相接触,在接触中练习交往,其中有成人也有年龄不同的儿童,让儿童认识和各种人的关系,懂得用不同的称呼叫人,知道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和人怎样交往。如家里来客人了,要有礼貌地问候,有人问话要会回答,在父母和客人讲话时不要跑来打扰,到别人家做客也要先问候,不要乱翻人家的东西,得到允许后才能玩人家的玩具;人家给东西要说谢谢,和邻居或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要友爱,爱护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能独占玩具;乘车时,人家让坐了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要说对不起,随时教儿童会正确地称呼人;在家庭中应创造一些条件让儿童有机会和伙伴一起玩,允许孩子找一两个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让孩子到邻居家玩,发展儿童的独立交往能力。儿童只有在直接接触中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在接触活动中不断适应对方,彼此关心,逐步学会和谐相处。
3、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3岁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还不限于能力的形成,而在于养成独立的性格。3岁儿童的生活能力是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会洗手,会用水吞药片,会系大个的扣子,会盖被自己睡觉,会解裤子大小便,会用手帕擦鼻涕。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儿童独立地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儿童练习,开始不要怕儿童做不好,不要怕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儿童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儿童的笨手笨脚。还要利用儿童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儿童模仿大人的生活。除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加以辅助练习,如系扣练习就可以让儿童脱下自己的衣服或用妈妈的衣服练习解扣、系扣;给布娃娃穿脱衣服,用空勺给布娃娃喂饭等。
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进行吃饭能力的练习,应要求养成进餐时不得撒饭撒汤、不得玩玩具、不得看书、不得讲故事片的好习惯;又比如睡觉前要小便、脱了衣服放在椅子上、不蒙头睡觉、手里不拿东西睡觉等好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3岁儿童可以按大人提出的要求去行动了,但又不是大人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而常常是他们自己总想寻找机会来表现自己的独立表现能力。所以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儿童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一般的,成人监护下则就不允许3岁儿童的这些独立行动,采取预先限制或当时强行制止儿童的愿望和去表现的机会,这样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燥不安或有意反抗。比如爱说“不”或不让动偏用手去摸,成人叱之为“不听话”,实在是冤枉儿童。儿童的这种“反抗”一直会延续到4岁,他们总想将已经获得
篇三: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心得体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充分的体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独特价值,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都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中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详细具体。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教育建议则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养成习惯、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今后实现以上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为我们一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的重要时期。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它既可以帮助儿童与他人交流沟通,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在对语言领域的仔细阅读中,我发现《指南》语言总目标与《纲要》的总目标有着类似的关键字,交谈、倾听、表达等,我想最大的不同应当是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因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未来之星”打造好,让他们更加
闪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有了《指南》的引领,在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会更好。
既然选择幼教,我们就应该热爱这个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责任心。人生童年有几回,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妙的沃土,播下什么就收获什么。不要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 子,让孩子真正具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就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和一颗童心,要了解幼儿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支持和帮助。有了《指南》为我们指引方向,我们就有了努力的目标。
;6岁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到了6岁,就不能一味地打骂。这个时期的孩子有了自己情绪,会对着干。那6岁儿童早期教育有哪些?除了智力教育以外还有非智力教育。我帮您整理了关于6岁宝宝如何教育的方法。
六岁儿童教育方法一、自信心的培养
有位名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热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父母与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儿童的自信心形成十分重要。当孩子完成某件事并取得成功时,成人应给予积极评价,如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这样做能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当儿童做了错事,应冷静分析,合理批评,不可讽刺、挖苦、谩骂、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二、成功体验与好胜心的培养
好胜心是一种敢于竞争,欲求取胜的向上的心理品质。老师家长应经常引发他们的好胜心。比如,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比赛,鼓励儿童敢于竞争,争取优胜成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如果失败了,成人也应说:“只要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失败没关系。”
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就能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成人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思考,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节假日带孩子看**,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旅游,增加他们的见识,多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四、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强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家长应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玩具,自己吃饭漱洗或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些事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让他们决定,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这样,儿童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应注意引导儿童听别人合理的建议,不任性固执。
五、“苦”的体验与坚持性的培养
世界上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坚强毅力的,都是长期坚持不懈与困难做斗争的,良好的坚持性,必须通过痛苦的历程。家长老师应适时地给儿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同时要求他们事情不论大小,既然做,就要尽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废,让孩子体验到“苦”的滋味,苦的体验是造就孩子百折不挠、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的根由。
六、爱与良好情绪的培养
丰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绪,对生活充满爱,就会心胸豁达,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智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家长给儿童的食物哺育是远远不够的,儿童更需要爱,即父母、师长、同伴之爱。爱是儿童必需的精神营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易形成孤僻、焦虑、紧张、冷漠的个性。家长师长不但要给予儿童爱,还要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爱、爱祖国、爱知识、爱朋友、爱艺术、爱自然、爱劳动,爱一切有趣的事。
七、良好的家庭气氛与优良性格的培养
儿童的性格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互相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对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而紧张破裂的家庭必然伤害孩子的心理。父母的言行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如经常看书学习,为人正直,讲话文明礼貌等等。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我们关注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表现,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道路,下面为大家分享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1动作发展快:3-4岁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动作发展是其重要标志。他们的身体和手的动作日益发展,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他们特别好动。如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能在跑时躲避他人等。能够熟练地用勺吃饭,涂涂画画,能够穿脱简单的衣裤等。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条件参与户外活动,发展大肌肉动作。提供各种工具和材料发展精细动作。鼓励、支持、放手,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认识靠行动: 3-4岁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先做再想,或边做边说,他不会想好了再做。幼儿的认识活动需要亲身参与,在看、听、说、触摸、摆弄等多种感官的作用下提升对事物的感受、了解,从而认识。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开阔幼儿的视野,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动手、动眼、动嘴、动脑、触摸等。
情绪作用大: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他们对亲人有强烈的依恋,一旦离开常常伴有哭闹、不安等情绪,也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闹。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如果能用有趣的、新异的事物吸引他们,能够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幼儿在家依恋父母,到园所后也会依恋一个成人。3-4岁幼儿期的许多活动都是“情绪化”的,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不要把成人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需要给予幼儿关爱、陪伴、安抚。群体活动、有趣的游戏能够引发积极的情绪。
爱摸仿: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随着交往范围的增加,模仿同伴、他人、媒体等。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在模仿中他们喜欢重复,在重复中增加了解、认识和理解,在重复中不断积累认知的经验,在重复中不断熟悉、熟练掌握某些技能和方法,从而树立自信。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成人要提供安全、优良的教育环境,以身作则,耐心引导。尽量少的接触电子产品。
常把假想当真实:3-4岁幼儿常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想象有夸张性的表现,有时想象与现实混淆。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中,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种情况会使成人误认为幼儿在“说谎”。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成人要接纳、理解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引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事物、判断简单的是非,是有效的教育方式。成人应避免一味地说教。
常把动物或物体当成人:3-4岁幼儿有泛灵论的思想,人们认为什么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常常把动物和物体当成人,甚至和娃娃、桌椅板凳等说话,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体现,同时他们也以拟人化的活动形式理解和参与活动。
满足爱模仿的心理需求。他们喜欢听故事,自己也常常生活在童话世界之中。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用拟人化的口吻、方式引导幼儿行为,运用故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阅读等习惯。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2一、内部价值观的自我构建
1、三岁以前,孩子需要健康的心里营养让他足够相信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亲人;
2、三岁到六岁,在健康心理的基础上他们要形成自己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社会规则或价值观;
3、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比我们更容易难过、无所适从。
因此,当发现孩子在做错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先急着批评她,或者孩子在某件事上犹豫不决的时候不要先急着催她、不耐烦地吼他,请先冷静地想一下或和他谈一下,找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他指明方向。
二、追求完美和秩序敏感期
1、对一件事情要怎么做或者一个东西应该怎么放,放在哪里有强烈的支配欲望;
2、即便很小的事,在受到他人干扰和打乱的时候会十分不安,会哭闹;
那么,在孩子因为这样的情绪或者不满而抗议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道歉,是尊重,而不是毫不在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这样将来我们的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才懂得和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安全距离,才懂得对不喜欢或者不如意说NO,才懂得排泄不健康的情绪。
三、自我审美的构建
1、突然很在乎自己要穿什么,自己选衣服而且经常摆弄,要求妈妈买和小朋友一样的衣服,就算天气冷也要坚持穿得帅气漂亮;
2、会观察、评价别人穿什么(丑、好看等);
4、故意走得趾高气昂要别人关注他,夸他,小女孩表现得明显一些。
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和自我欣赏最重要的时期。很多成年人,崇拜一个人崇拜到发型要和他一样,衣服要和他一样,甚至走路姿势、面部表情都要和他一样,就是因为幼儿时期的自我审美没有建构好。因此这一阶段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发自内心而不是靠物质等保障建立自信,以后他才会从容的欣赏别人,才不会嫉妒、盲目地崇拜和模仿。
四、婚姻敏感期
1、当他们开始喜欢当爸爸或者当妈妈,会用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一个布娃娃或者一个小动物的是时候,说明孩子进入了婚姻敏感期;
2、他们会一起商量谁当爸爸谁当妈妈,这个家什么事情谁做主等;
3、渐渐会延伸出真实的想法,比如要和某某结婚,有固定的喜欢的对象或要好的同伴,会有占有欲,开始有恋父或者恋母情节。
这个阶段,家庭里每个人的角色和各成员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以后的婚姻、情感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每天都在争吵的家庭,即便有爸爸有妈妈,孩子的心理也会受到创伤。所以如果不可避免成为单亲家庭,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去否定另一半,不要排斥孩子和另一半相处。在和睦的家庭里,在保证夫妻正常恩爱关系的同时也应理解孩子的恋父的情节或恋母情节。
五、性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到这个年龄,不可避免会对自己和异性不一样的地方产生好奇,对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开始探索。
不搞性神秘,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引导,是3-6岁幼儿性启蒙的重点。当孩子迷茫的时候我们还在遮遮掩掩,那么他们就会更迷茫,迷茫到以后就会变本加厉的找回来,过早发生性关系并且不懂得自我保护。所以,对待幼儿任何性探索行为和疑惑,有问必答,科学引导,不粗暴打断,不羞辱谩骂,还可以借助一些书籍绘本带着孩子去了解,就像了解我们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
3-6岁是一个很复杂的年龄阶段,孩子出现这些情况的时间可能不相同。但如果这些都没出现,也不要庆幸,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家庭的变故,养育者的过多干预和掌控等)让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或者停止,并不是好消息。希望大家多去和孩子互动,多观察孩子,多陪伴孩子,到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是最好的。
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30-3 岁婴幼儿特点:0-3岁这个阶段是自出生以后个人的体格、神经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黄金期。一般婴幼儿,在3岁以前脑力发育速度最快,大部分新生儿脑重为350余克,12个月后脑重已经将近成人的五分之三,24个月时约占成人的四分之三,到36个月时,婴儿脑重已几乎成人一般。
人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半是在3岁之前习得。能有效弱化因家庭、情感、资源的缺失和不足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通过认识和思考,逐渐表达上千个文字。脑科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实证科学分析也证实,3岁前这段时间是婴幼儿促进智力发育、语言习得、情感认知的关键期。
3-6岁幼儿特点:3-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萌芽以后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已经经历过了第一个黄金期,幼儿的智力、意识、精神、态度都明显得到了提高。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拥有了一定的行为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幼儿有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共同玩耍、帮助与合作。
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关键在于0-3岁这段时间里面的经历。幼儿三年是其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指特定的技能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在环境刺激最容易获得形成,假如错过了这个时间段亦或没有合适时机的刺激,那么便很难获得或者难以达到最高的水平。
而蒙台梭利认为0-3岁年龄阶段的心智是属于无意识的吸收性,3-6岁年龄阶段的心智则是有意识的吸收性。其实这反映出人类发展的阶段点,在3岁之前婴幼儿语言发展未完全,无法良好表达自身真是想法,需要成人借助分析来帮助婴幼儿完成他的意愿。而3-6岁幼儿语言发展略有成熟,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形成,能够简单表达自我需求,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述的学前教育阶段。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孩子,家长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3~6岁是孩子个性修正的“黄金”三年,这一阶段了解宝贝不乖的真相,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知晓孩子的气质类型,才能拉近亲子关系,找对教育方向。换言之,只有我们懂孩子,了解其优势潜能,才能爱得更有章法。
建立秩序意识
幼儿期是培养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按时睡觉,懂得谦让和关心别人。 所以如果孩子突然有了某些固执的习惯,比如自己的小书包、玩具要放在固定位置,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养成固定的东西放在固定位置,学会收纳。
或者孩子突然有一些固定的睡前习惯,比如要求讲故事,举高高,或者唱歌等,家长就利用这个习惯,培养孩子哄睡习惯,按时睡觉。可以在睡前,给孩子进行学习知识的灌输,有意识地讲述一些能够刺激孩子语言天赋的绘本。比如讲讲双语故事,引导孩子进行英文字母的学习。
避免直接惩罚
批评是家长和教师教育幼儿的必要手段。批评得当,不仅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能稳定幼儿情绪,形成同情感和友谊感。反之,会给幼儿造成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当运用表扬伴随批评的方法来避免幼儿产生消极情绪。如“你的本领真大,能拼搭出许多玩具,但是今天你没经过商量就把别人玩的玩具拿走,这很不礼貌,是不是”这样,幼儿感到老师还是爱自己的,自尊心不受伤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丰富幼儿的生活
丰富的生活内容、健康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应尽量让幼儿的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幼儿出去走走,进行各种的户外活动,让幼儿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和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气氛、亲密的家庭关系,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家长应当表现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切忌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
3-6岁幼儿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知:幼儿开始进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能够逐渐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概念和规则,例如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喜欢探索和发现新事物。
2 情:幼儿的情感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渐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爱恨等。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浓厚的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 意:幼儿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的支配,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渐培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4 社交:幼儿开始逐渐融入社会,学会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他们开始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例如礼貌、分享、合作等。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逐渐适应社交环境。
5 伙伴关系:幼儿开始逐渐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和交往。他们需要学会分享、合作和互相尊重,逐渐建立健康的伙伴关系。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孩子在3-6岁的时候,慢慢开始和这个世界接触,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年纪小,都不重视孩子,这是错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内心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独有的规则,因此家长要好好把握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下面就带你看看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1
1、儿童3岁的时候
儿童3岁的时候是一个心理生长过渡期,3岁之前儿童属于无条件接受期,但在3岁之后儿童逐渐有了判断观念和选择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和潜意识,因此一旦到了3岁,儿童逐渐表现出逆反心理,出现和家长对着干的的表现,这是正常的,需要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和儿童沟通。
2、儿童4-5岁的时候
儿童到4-5岁的时候这种叛逆心理会尤为突出,这个时候儿童好奇心会变得很重,而且经过3岁那一年的认知和思维转换,在4-5岁的时候,很多事情会首先自己拿主意,而不是寻求父母的意见或是听父母的安排。而且因为行为能力的增强,导致心里的还会生出模仿的意愿。情绪起伏也变得很大,会有兴奋、安静、害怕、紧张和愤怒等多种情绪交替。家长此时要做好正确的引导,避免儿童性格偏执,出现极端表现。
3、儿童6岁的时候
6岁相比较4-5岁的时候,儿童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判断,而且逆反心理会相较的减少。有了2年的叛逆,儿童已经知道自己家庭、幼儿园和生活中的运转规律,对一些事物和人也能做出正确判断,所以逆反心理会小很多。但同时接触的事物更多,所以好奇心会加重,而且还会变的依赖性很强,也会变的很固执,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十分抗拒,很容易情绪化。
所以家长要注意引导,6岁也是儿童即将面对上学的年龄,所以家长此时要有耐心,也要开始培养儿童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开始培养儿童的耐性。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是什么2一、 幼儿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幼儿赖以表现的媒介和物质体现,3 ~ 4 岁是幼儿掌握语音的关键期,语音发展成为幼儿口语发展的首要因素。
3 岁左右的幼儿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比较弱,仍有不少幼儿不能精确分辨近似音,在发音时会出现相互代替的现象。同时,幼儿还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或者发音方法不正确,因而还有发音不准确的情况。例如:把“四个”说成“是个”,“老师”说成“老西”。
4 岁以后的幼儿,发音器官的发育逐渐完善,如果坚持练习,进行反复的语言实践,幼儿就能掌握全部的语音了。但这时还会有个别的幼儿对个别难发的音或某些相似的音感到发音困难,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反复练习。
6 岁左右,幼儿在成人的正确教育下,能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并能按照语句的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调节自己的音调,能清楚地分出四声。他们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发音,同时也喜欢挑剔其他小朋友和周围成人的错误发音,并能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
二、幼儿词汇的发展
幼儿时期是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掌握的词汇量也会迅速增加。一般来说,3 岁幼儿能掌握1000 个左右的词汇,到6 岁能增加到3000 ~ 4000 个。
3 ~ 4 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大多以名词、动词为主。那些代表具体事物的名词和具体动作的动词是幼儿生活中常常经历和感知到的,所以容易掌握。这时幼儿运用形容词的能力虽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只能掌握表明事物具体形态或性质的词,如大、小、多、少、高、低等,运用起来也不够准确。至于数词和量词就更难掌握了,他们常常用“个”来代替所有的量词,或者把量词混用。
5 岁左右是幼儿掌握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对词义的理解较以前深刻了,对形容词的使用也能做到理解词义并较为准确、恰当地使用。但对量词的'掌握仍感到很困难,只有那些能经常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量词,才能熟练掌握,如“一辆汽车”“一只鸡”“一头牛”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词,幼儿运用起来还不够准确,经常混淆。
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及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发展,6 岁幼儿的词汇已经相当丰富,各类词汇都能掌握一些,对词义的理解也比较深刻,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和具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的词汇。
三、幼儿语句的发展
掌握大量词汇后,还必须将这些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才能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含义,实现交际的作用。幼儿语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完整句的出现、复合句的发展、语句的复杂程度提高、句型有所变化、具有明显语法意识等方面。幼儿掌握语句规则是在与成人交往中,从自然地模仿成人的语言习惯逐步过渡到掌握语法规则,将词组成句子来表情达意而实现的。
3 岁左右的幼儿已能用词组成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句子经常不完整,常出现没有主语的短语或用词颠倒的情况,如“妈妈,玩”(缺少主语“我”)。这时幼儿的语句非常简单,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即使能说出“小白兔”“大灰狼”等短语,实际上也是将这些短语作为一个词来学习、理解和运用的,并没有区别出修饰词和被修饰词。
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
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其实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和身体都在飞速发展,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
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1一、生长发育
孩子在两岁之前,一般都长得胖胖的,到了3~4岁以后,渐渐变瘦。在儿科门诊,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带着3~4岁或者5~6岁的孩子,以“瘦”为主诉,要求医生全面检查。检查后,当医生说孩子没什么病时,家长往往带着疑惑的神情,继续追问:“没什么病,为什么这么瘦呢”
孩子长不胖,原因多种多样,除了与体质、营养、饮食、睡眠、疾病、运动量、遗传等因素有关外,这个年龄的孩子普遍比小时候瘦。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体发育速度比婴幼儿期要缓慢得多。
3~6岁的孩子,平均每年身高增长5~6厘米,而他们的体重每年只增加1、5~2公斤。此外,这个年龄的孩子脑功能发育越来越完善,活动量越来越大,除了吃饭、睡觉外,几乎没有多少闲着的时候,体内的热量消耗相对增多,所以身体开始变瘦,皮下脂肪减少。由此可见,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象小时候那么胖,一般是正常的,只要生长发育正常,就不必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要知道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可以从孩子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等几个方面来判断。体重反映孩子的营养状况,体重可以用公式“体重(公斤)=年龄×2+8”来计算,
例如:3岁孩子的体重为14公斤,6岁为20公斤,孩子体重较这一标准多于或少于在10%以内可视为正常,若低于标准体重15%以上,一般应视为体重低,可能因营养不良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若高于标准体重20%以上,可诊断为肥胖儿。
身高和出牙数,可反映孩子骨骼生长发育情况。这个年龄孩子的身高可用公式“身高(厘米)=年龄×5+80”来计算。身高低于正常标准30%为异常,可能由于佝偻病、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呆小病、垂体侏儒症、糖尿病等所致。正常的孩子在3岁以前20颗乳牙全部出齐,6岁时出1颗恒牙,即“六龄齿”,并开始换牙。
胸围可反映孩子胸部、胸背肌肉和肺脏的发育情况,这个年龄孩子的胸围可用公式“胸围(厘米)=头围+周岁数”来计算。孩子头围的大小一般与脑发育有关,3~6岁的男孩一般头围在49、1~50、8厘米,女孩为48、1~50厘米之间。头围过小,可能为先天小头畸形;头围过大,有可能为脑积水。
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南23~6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与规律:
1、幼儿身心状况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各自的身心发展任务和社会性,比如,从出生到2岁的孩子主要是身体的发展很快,他们在学习坐、站立、走路、吃东西等动作的同时学习信任自己、信赖他人,他们需要感受到被关爱;
2至6岁则是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态度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加强语言和行动能力的同时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学会分享和建立友谊,建立更高层次的信任,等等。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
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
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上首先需要注意孩子的各种敏感期,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教育的难度就会增加。
2、幼儿身心状况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幼儿身心发展的各方面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紧密相连的。
从幼儿体态来看,3~6岁幼儿进入到了幼儿期,他们的活动量逐渐加大,身体发育较之3岁之前趋于缓慢,其身高体重的增长均比较稳定,体重每年增加2~3千克,身高每年增长5~7厘米,男孩比女孩要略微高一些、重一些,身体形态更加趋向于成人了。
从幼儿情绪发展来看,3~6岁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由开始的情绪较不稳定、外露性和易感性逐渐发展到较稳定性、有意性和内隐性。3~4岁幼儿的情绪情感虽然比3岁前有很大发展,但仍具有易受感染、易冲动、外露等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情绪易受成人和同伴情绪的感染,而且变化较快。
因此作为家长,平时要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孩子长期受到感染,就容易形成愉快乐观的情绪。相反,如果家长整天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孩子就可能养成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另外,3~4岁幼儿虽然情绪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哭哭闹闹,
但是当他们遇到不愉快或是受到挫折以后常常出现恐惧、怯生、爱哭等不良情绪,家长此时可用诱人的玩具或其他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尽快平静下来。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滥用,否则,不利于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冲动,家长应该安抚、教育、要求孩子,让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5岁幼儿的情绪情感表现趋向于主动性、稳定性、内隐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随着4~5岁幼儿认知和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及生活规范的约束下,4~5岁幼儿逐渐学会了主动控制情绪冲动,被动地受外来刺激而引发的情绪冲动逐渐减少。
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但仍然会出现情绪“失控”现象,但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少。内隐性主要是指4~5岁幼儿逐渐能用口头语言、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绪情感,他们有时候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比如在很生气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隐藏在心里,直到见到亲人以后才可能倾诉。
5~6岁幼儿对情绪的主动性、稳定性、内隐性进一步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更强,他们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比如孩子做了家长禁止的事情,他可能会掩饰或是撒谎。
从幼儿适应环境能力来看,随着3~6岁幼儿身体素质以及大脑机能的发育,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逐渐增强。3~4岁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因此较容易接受新环境,部分幼儿在适应集体环境时出现问题,家长和幼儿园应帮助其尽快适应集体生活。4~5岁幼儿对空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菌的防御能力有所提高,而且经过了一年的幼儿园生活适应阶段,
逐渐对新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增强。5~ 6岁幼儿的体质进一步增强,运动能力逐渐提高,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也较之前更长,更喜欢和同伴玩耍,有了自己的交友圈子,能较快融入新的人际关系环境了。
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的、需要不断增强巩固的过程,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持之以恒,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对孩子进行教育。
3--4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萌发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
2、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有好奇心,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3、喜欢动植物和周围环境,能在成人的感染下表现出关心、爱护动植物的情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各年龄段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级科学概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5-6岁:能按照自己规定的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4-5岁:能按照指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3-4岁:能从一组物体中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挑出物体,归入一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