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歌词

梧桐树歌词,第1张

《梧桐树》歌词如下:

远方吹来一阵秋风,赶走了熟悉的树叶,从此再没有温存的绿荫,哦听不见哦听不见,林中的宁静宁静,啊……我童年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啊……我童年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

远方吹来一阵秋风,挂起了满树的果实,只等到播种时节来临,哦遍地是哦遍地是,生命的精灵精灵,啊……我青春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啊……我青春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啊……我心中的梧桐树。

《梧桐树》简介

《梧桐树》是由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陈燕演唱,陈道斌作词,栾凯作曲,收录于陈燕的《寻找失落的凄美》专辑中,2010年10月12日出品。

陈燕的唱腔生动而不只是展示技巧,对学习声乐的执着也让乔建中印象深刻,而且“淡薄”的价值观也是时下歌手里少见的,她还有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这首歌唱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歌曲旋律起伏较大,情感的跨越也很高。没有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和高深的修养,是不会把这首歌演绎完美的。

梧桐大约可以算是中国特有的“诗树”吧,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作将这株树与感慨人生凄清悲凉的传统诗意联系在一起。仅在宋词中,就有所谓“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等诸多名句。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林庚《唐诗综论·说“木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于是,诗中梧桐就成了被赋予丰富多彩而又难以言说的人生感慨的审美意象,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吟咏讽诵中更加枝繁叶茂。

丰子恺的这篇《梧桐树》同样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野,自然也带有传统审美旨趣的感染性、启发性。但这又是一篇散文作品,不可能像诗词那样只抽取生活和语言的精粹而高度简约精练,它在借用中国传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的同时,还必须用不像古典诗歌那么高度简约、高度精练的日常生活话语,来再现场景与过程。丰子恺认为:“一切艺术之中,文学是与社会最亲近的一种,它的表现工具是人人日常通用的语言,这便是使它成为一种最亲近社会的艺术的原因。”(《作画好比写文章》)比起诗歌,散文的语言更为“人人日常通用”,它与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似乎也就更加亲近了。而这篇《梧桐树》,也正是以亲切的娓娓诉说,于不经意间喻示着人生世事的运化规律,应当属于鲁迅所称许的那种小品散文,其写法漂亮、缜密、雍容,其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树是人类最亲近的植物。在文明社会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树与人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但也许正是由于过于亲近与亲密依存的缘故,不少人对树视若无睹,浑然不觉,只是把它们当做环境的点缀或是居所的延伸,而很少从中寻觅自己人生与精神的倒影。有如作者笔下这几株梧桐树的主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

在公路的两边,常见的树木就是梧桐了,它不仅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而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那么,关于梧桐树的特点,你都清楚吗?下面就跟着小编来看一下吧。

梧桐树效果图

梧桐树的介绍:

梧桐树,“中国梧桐”是梧桐科梧桐属的植物,别名青桐、桐麻,也属落叶大乔木,高达15m;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也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而我们所说的法国梧桐,其实就是悬铃木中的一种,只是因为叶子似梧桐,而被大家误以为是梧桐。因其梧桐生长快,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中国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所以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梧桐已经被引种到欧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作为观赏树种。

梧桐树的特点:

梧桐树是落叶乔木,高达15m;树叶青绿色,平滑。叶呈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cm,裂片是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无毛或略披短柔毛,基生脉7条,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cm,下部分枝长达14cm,花淡紫色;萼5深裂几至基部,萼片条形,向外卷曲,长7~9mm,外面披淡短柔毛,内面仅在基部披柔毛;花梗与花几等长;雄花的雌雄蕊柄与萼等长,下半部较粗,无毛,花15个不规则地聚集在雌雄蕊柄顶端,退化子房梨形且甚小;雌花的子房圆球形,被毛覆盖。__果膜质,有柄,成熟前开裂成叶状,长6~11cm、宽15~25cm,外面短茸毛或几无毛,每__果有种子2~4个;种子圆球形,表面有皱纹,直径约6~7mm。花期6月左右。

梧桐树效果图

梧桐树的生长习性:

梧桐树是喜光植物。喜温暖气候,不耐寒。适生于肥沃、湿润的砂质壤土,喜碱。根肉质,不耐水渍,深根性,植根粗壮;萌芽力弱,一般不宜修剪。生长尚快,寿命较长,能活百年以上。在生长季节受涝3~5天即烂根致死。发叶较晚,而秋天落叶早。叶、花、根及种子均可入,种子还可炒食及榨油。对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抗性。怕病毒病,怕大袋蛾,怕强风。宜植于村路边、宅旁、山坡、石灰岩山坡等处。阳性树种,好生于温暖湿润的环境;耐严寒,耐干旱及瘠薄。夏季树皮不耐烈日。在砂质土壤上生长较好。

梧桐树的养殖技术:

梧桐树常用播种法繁殖,扦插、分根也可。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脱粒后当年秋播,也可沙藏至翌年春播。每亩播量约15kg。沙藏种子发芽较整齐,播后4至5周发芽。干藏种子常发芽不齐,可在播前先用温水浸种催芽。

正常管理下,当年生苗高可达50cm以上,翌年分栽培养。三年生苗即可出圃。栽植地点宜选地势高燥处,穴内施入基肥,定干后,用蜡封好锯口。同时,要注意梧桐木虱、霜天蛾、刺蛾等虫害。

梧桐树的价值用途:

梧桐树树干高大而粗壮,枝叶茂盛,树冠呈卵圆形,树干端直,树皮青绿平滑,侧枝粗壮,翠绿色。生长迅速,易成活,耐修剪,所以广泛栽植作行道绿化树种,也为速生材用树种;对二氧化琉、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对抗性。叶、花、根及种子均可入。常用于园林观赏,小区,园林,学校,事业单位,工厂,山坡、庭院、路边、建筑物前。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梧桐树特点的综合介绍了,大家对梧桐树是不是又有了全新的了解呢?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梧桐树的特点,请继续关注。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的梧桐,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梧桐常被视为“吉祥”“君子”“知秋”“爱情”的象征。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因此,人们喜欢栽植梧桐,以求“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树木档案

梧桐,又名青桐,为梧桐科梧桐属落叶乔木。树干通直,树皮平滑翠绿。叶心形,掌状3-5裂。圆锥花序,花单性,淡黄绿色。__果开裂呈叶状,匙形。种子形如豆粒,生于果皮内缘。产于我国南北各地,日本亦产。干形优美,生长迅速,为优良庭院绿化树种。材质轻而韧,为制乐器的良材。树皮纤维可用于造纸及编织。种子可炒食和榨油。茎、叶、花、果和种子均可药用,具清热解毒之效。

梧桐,又名青桐,为梧桐科梧桐属落叶乔木,产于我国南北各地。梧桐树干通直,树皮平滑翠绿,枝叶浓密,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常植于庭院或做行道树,是我国传统名木。

梧桐作为国人喜爱的树木,种植历史已有3000多年,它最早记载于《诗经·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白居易形容梧桐为“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梧桐的碧叶、绿干、桐荫婆娑的靓丽身姿。梧桐不但身姿优美可人,而且还承载着“吉祥”“君子”“知秋”“爱情”的意象,牵系着一些传奇故事、一些情愫,千载同瞬息,穿梭古今,纵横华夏,待梧桐娓娓道来。

梧桐意表吉祥

梧桐成荫凤自来,梧桐树因招引凤凰的美好传说故事,故被历代中国人视为祥瑞嘉木,成为吉祥的化身。

梧桐树具有招引凤凰的神奇魅力,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后代文人墨客把梧桐招引凤凰的神奇传说发扬光大,涌现了许多名篇嘉句。如战国庄周《庄子·外篇·秋水》有“夫雏(凤凰类)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的记载。《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有“长安又谣曰:‘凤凰凤凰止阿房。’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及植桐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之。”俗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由此而来。北宋陈翥的《桐谱·斜源第一》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唐代李白在《赠饶阳张司户燧》写道“宁知鸾凤意,远托椅桐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代杜甫在《秋兴八首》写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苏州私家园林“残粒园”的园名就取自本诗句之意。

自古以来,凤凰乃百鸟之王,系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唯一的栖身之处,鸟灵而树异,因此梧桐就成为树中翘楚的祥瑞之树,能给主人带来幸福和好运。所以,历代人们都喜欢大量种植梧桐,以祈求吉祥如意。而今长江中游地区民间仍有“三王图”流传,即凤凰、牡丹、梧桐图。凤凰、牡丹都是吉祥之物,梧桐与之为伍,可见其祥瑞的意蕴。同时,民间年画中亦常以鹿、鹤、桐构图,取“六合同春”之意,梧桐亦奉为吉祥之树。

随着时代的变迁,俗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寓意也随之变化。“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原意是指先种植好梧桐树就可以引来凤凰居住。现在比喻只要自家有好的环境,不愁人才不来效力,一般多用于招商引资。该俗语又简称“筑巢引凤”,比喻创造条件,招引人才。

梧桐意表知秋

桐叶有信,“立秋”一到,桐叶凋落。梧桐似有灵性感知,感知早秋而最先落叶,故梧桐叶落预示着秋天的来临。明朝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写道:“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故有俗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或“一叶知秋”之说,这也是古人对树木物候期和气候变化规律的一种朴素科学认知。唐代李中的《新秋有感》“门巷凉知秋,高梧一叶惊”,宋代司马光的《梧桐》“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元代郑允端的《梧桐》“梧桐叶上秋先到,索索萧萧向树鸣”等诗句都蕴含有桐叶知秋的意象。

一叶知秋,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而秋天是一个让人愁思暗生的季节,是一个能感受到生命衰亡的季节。因此,一叶知秋还含有悲秋的意蕴。梧桐树冠硕大,枝叶荫浓,秋风一动,片片桐叶纷纷凋零,索索落叶之声,秋意更浓,添人愁绪。《淮南子》云:“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代刘翰的《菩萨蛮·去时满地花阴月》云:“去时满地花阴月,归来落尽梧桐叶”,这一来一去之间,一岁光阴即逝,无不让人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代朱淑真的《菩萨蛮·秋》“秋声乍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宋代赵长卿的《卜算子·秋深》“何处最知秋,风在梧桐井”,元代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等等,均借桐叶秋落表达了作者心中失落、离愁别恨、悲凉寂寞的悲秋情意。

《梧桐凤凰图》

梧桐意表君子

梧桐树干高直、枝叶俊秀、树皮青翠洁净、树冠葱郁的外貌特征,易让人联想到君子的正直、高洁的品质,因此,梧桐自古被人视为君子的象征。如《诗经·小雅·湛露》中“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以桐起兴,赞美君子的威仪。《庄子·内篇·德充符》记载有庄子谓惠子常“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子·齐物论》亦记载有“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可见惠子喜欢依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凭依梧桐木做成的几案闭目假寐,此梧桐之于惠子就在于梧桐的君子意义。唐代李峤在《桐》写道“孤秀峄阳岑,亭亭出丛林”,出丛林的亭亭梧桐象征着具有高士风范的君子。《封神演义》也慨然寄怀“尽将千古圣人心,付与三尺梧桐木”,梧桐宛然为心胸坦荡、品质圣洁、精神伟岸的君子化身,清辉奕奕,伟岸超俗。清代陆寿在《续太平广记·花木部》记载“东坡云:‘凡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似蜡,而其本虚。”虚心实外,不就是君子所追求的高贵品质。

早秋梧桐“一叶知秋”

梧桐意表爱情

相传梧桐是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这是梧桐表达至死不渝爱情的象征,但遗憾的是梧桐实际上是雌雄同株的,而且梧桐常暗示着凄凉的爱情,如唐代孟郊借《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表达了夫妻间为爱殉情的忠贞爱情。白居易借《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了唐明皇失去杨贵妃后的孤独寂寞、凄凉哀怨之情。后人也常用“秋雨梧桐”来形容凄凉的悲剧爱情。温庭筠借《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表达了雨夜下闺中女子对远离爱人的离情相思之苦,极为哀婉动人。北宋贺铸借《鹧鸪天》“梧桐半死青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来哀悼逝去的爱妻。

穿越千载,凝望梧桐,那个“非梧桐不止”的凤凰依然未见来栖息。追根溯源,科学细思,凤凰只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无限崇拜而创造出的一种具有美丽、吉祥、善良、有德的动物图腾,和龙一样,是人类与大自然沟通的一座桥梁。虽然凤凰只存在于传说,但纵观古今,梧桐种植至今依然蔚然成风,“梧桐成荫凤自来”“一叶知秋”“秋雨梧桐”的俗语典故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可见梧桐意表“吉祥”“君子”“知秋”“爱情”的意象已深深烙进国人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6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