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 窦娥冤 教案

必修四 窦娥冤 教案,第1张

  13 窦娥冤

  课文鉴赏说明

  一、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冤衔屈”),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承上一折再次表明她委实冤枉和她的善良心地。“此后遇着冬时年节……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以及快活三鲍老儿二曲,是窦娥向婆婆嘱托后事,央求婆婆顾怜自己冤屈而死和孤苦无依,遇时节能给自己一点微薄的祭奠,突出了这位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在临刑将死之际,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临刑的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这既是本折的高潮,也是全剧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人物性格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丰满、鲜明地立在我们面前。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揭示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这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二、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解题指导

  一、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剧情和结构。

  见“课文鉴赏说明”。

  二、了解课文所表现的主人公心地善良的性格及其艺术效果。

  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窦娥的善良心地。

  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而不走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至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考虑,一片孝心。这些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善良的一面,并与她的反抗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也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足气势。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领会滚绣球一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以及古代戏曲多用口语,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语言特点。

  1.合:应该。怎生:怎么。糊突:混淆。

  2.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四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的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含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像。这种想像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作品通过想像、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教学建议

  让学生参看鉴赏提示、注释,认真阅读课文,掌握其中的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可结合课文介绍一点有关的杂剧知识。

  在弄清字词、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重点选读或自由朗读,形式可活泼多样,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滚绣球一曲,可结合练习三做重点诵读指导。

  课文第二部分展示了主人公性格的另一侧面,使全折的情节起伏跌宕,可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塑造和剧情结构两方面了解这部分在全折中的作用。

  鉴赏课文的语言,除重点鉴赏滚绣球一曲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以及“(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一段说白,着重品味曲词、说白的本色的语言特色。还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鉴赏课文的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教师应注意引导、总结。

  如有条件,可让学生阅读《窦娥冤》全剧剧本,组织观看戏曲《窦娥冤》的影片或音像资料。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窦娥冤》与“东海孝妇”的故事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谷云义等《中国古代文学问题解答》,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三、《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的黑暗,是元代社会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狱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的血泪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高度。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四、《窦娥冤》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

  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沈继常《一腔怨气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高中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窦娥的三桩誓愿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现实世界上,窦娥的鬼魂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些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品里发生了,并且显得那样地合情合理,一点也看不出有牵强的痕迹,以致我们读了之后,相信它符合于生活的真实。这就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地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所以,我们把《窦娥冤》看作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尽管是这样,合起来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结合却是紧密无间的。可以说,全剧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主义的描写,就不可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残酷、吃人的本质。同样地,全剧如果没有那些浪漫主义的描写,也就不可能使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受压迫者的至死不移的复仇意志,感受到真理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刘世德《谈关汉卿的〈窦娥冤〉》,《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五、语言特色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像《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这样朴素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关剧在曲词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帖,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窦娥冤》的语言,说白对话多而独白少,曲词重于叙事说理,很少有景物描写,本折曲词“激厉而少蕴藉”(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作品内容决定的,也体现了关汉卿的独特风格。

  (张人和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六、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生 老师,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

 师 有点不够自信哟!非常正确,既然“人人有责”,这“人人”不就构成了一个社会嘛!正是他们形成的合力一步步把善良的窦娥逼入死地大家再想想看,窦娥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恶劣

 生 荒谬

 师 何以见得

 生 首先,窦天章是一介书生,却落魄到卖女还债的地步;其次,一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江湖庸医却成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欠人十两银子就想着勒死债主;再者,张驴儿凑巧救了蔡婆,就恃恩耍赖,涎着脸皮硬逼要双双入赘;更荒唐的是,“明镜高悬”的衙门里坐的竟是念叨着“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一类话的贪官所以,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师 很好,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什么类型

 生 (齐声)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师 对,正是无赖张驴儿和昏官桃杌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无情地毁灭了一位具有美好灵魂的女子随着剧情发展,眼见着善良美丽的窦娥一步一步被推向死地,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 既痛苦又无奈,特别是看到窦娥指天骂地那一段,让人有撕心裂肺的感觉

 师 真情流露,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窦娥冤》活生生地展示了黑暗社会吞噬人的过程,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涤荡,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痛恨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戏剧情节,并分析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初步领略了《窦娥冤》的悲剧美,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关汉卿笔下的悲剧世界

 布置作业

 师 同学们,欣赏戏剧光阅读剧本是不过瘾的,我们应该向关汉卿学习,“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亲自登台演出,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排演第三折戏下课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微笑)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欣赏了《窦娥冤》,今天我们来重点品味第三折,在这一折中,剧情走向高潮,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本折可以分为几个场景

 推进新课

 生 可分为三个场景

 情节结构

 师 很准确,我们先朗读第一个场景的两段曲子,读的时候要充分体现窦娥当时的激愤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好,读得很不错,说明同学们已能体会窦娥当时的心情了那么这两段曲子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 写了窦娥的愤怒控诉

 师 控诉什么

 生 控诉天地不公

 师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呢

 生 善良美丽的窦娥蒙受如此深重的冤情,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难道不该骂所以当窦娥痛快淋漓地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我心里痛快极了

 师 说得好,窦娥是真的要骂天地吗

 生 老师,我觉得这里的“天”指的是封建统治者,而“地”则指的是昏庸的官吏,实际上,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

 师 深刻,那么,你从中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呢

 生 有一股怨气,“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平白无故地被送上断头台,当然怨了

 生 还有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生 很无奈悲哀,“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有屈无处伸,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

 师 看来同学们是用心去读了,这两首曲子感情是如此的激昂,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去营造这种效果的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师 哪位同学先来发表高见啊

 生 这里用了对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语气连贯,使感情犹如水银泻地酣畅淋漓

 生 还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有寿延”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生 呼告,“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强烈的情感喷薄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 看来讨论很有成效啊,正所谓思想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嘛,几位同学分析得都很有见地,这正反映了关汉卿语言大师的英雄本色(学生笑)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场景,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诀别婆婆”这幕戏好不好

 生 (齐声)好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表演,气氛热烈)

 师 从掌声中听出,这几位同学的即兴表演还是很成功的,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 我来说说吧,首先很难为这几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流畅地演完这一幕戏,基本还是能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情感特点,特别是那个刽子手就演得出神入化,(学生大笑)美中不足的是,窦娥的那种悲彻动人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演员表演有点造作,不是发自内心的

 师 很中肯,那么你认为这一场景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 悲彻痛楚,哀婉凄恻

 师 非常准确,这一场景汇总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 (齐声)善良、孝顺

 师 很好,作者实际上有意通过这一场景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生 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师 真是一语中的

 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重点欣赏了第三折戏的前两个场景,领略了窦娥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美,更进一步体会到黑暗社会吞噬善良的悲剧性

 布置作业

 师 关汉卿是以“本色化”著称于世,他所写的人物的唱词,在抒情中蕴涵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剧本找出例句加以鉴赏点评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师 (微笑)上节课,我们就开始进入《窦娥冤》高潮部分,这节课呢,我们将进入高潮中的高潮了,(学生大笑),第三个场景写了什么

 推进新课

 生 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师 哪三桩分别说明了她的什么愿望

 生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师 三桩誓愿在程度上……

 生 (抢答)逐步加深

 师 情感也逐步达到高潮,非常好,这三桩誓愿是向谁发下的

 生 (齐声)向天地

 师 这就奇怪了,在第一个场景中,窦娥不是刚刚把天地骂了个狗血淋头吗干吗现在又去求人家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学生议论纷纷)

 生 我认为并不矛盾,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而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则希望上天来主持公道

 生 我不同意,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这说明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师 不错嘛,能够联系作家背景去分析,还会透过作品去分析作家思想,见解深刻这誓愿在现实世界里能实现吗

 生 不能,是幻想

 师 那为什么它们在剧中还能一一兑现

 (学生热烈讨论,老师巡视答疑)

 生 这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师 分析得很好啊,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

 (学生鼓掌)

 师 (笑)真是大快人心!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证明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将找出的语段画出来,时间23分钟)

 师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例子评点一下

 生 我要评的是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那些话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也使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生 张驴儿俗不可耐,面目可憎,连言语也令人作呕,他对蔡婆说:“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这虽是三言两语,却活现出一副恶棍无赖的口吻

 师 评得不错啊,戏剧大师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欣赏

 课堂小结

 师 在本课中,我们结识了一个善良而美丽的灵魂,也感同身受地体会了遭受丑恶社会势力吞噬的孤独无助的痛苦,这就是悲剧的力量,它让我们憎恶邪恶,向往善良,希望我们在戏剧的艺术世界中沐浴,洗去心灵的尘埃

 布置作业

 师 在文学世界里,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该深入他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他的心,然后,我们就能成就一颗善感的心灵,请课后继续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对你说”为题写一篇短文

 《窦娥冤》教学实录 黑龙江/姜国栋

 师: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十三世纪的中国版图,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疆土是如此辽阔。蒙古人已经凭依着他们的强悍和凶猛将铁骑的足迹印在了通往多瑙河的大路上。然而,历史老人的讲述永远充满了功利色彩,他们只是把历史看成是一部英雄传奇来加以评说,乃至于忽略了那个晦暗年代的许多生活细节。幸好,我们有关汉卿,他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剧《窦娥冤》,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时空听到窦娥那微弱但却坚定有力的呼声。今天,我们就想通过梳理课本中的相关情节,透析造成窦娥悲剧的内核和原因,品读这个文学画廊中千年不朽的形象。

 (板书)窦娥冤关汉卿

 师:请大家先回顾一下课文内容,然后用一句最简练的主谓句概括出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我们先来分一下组,组员之间可以讨论、研究,看哪组概括得最好。第一组概述“楔子”部分,二、三、四组分别概述一折、二折、三折内容。好,先讨论二分钟。(学生讨论)

 (板书)楔子

 一折

 二折

 三折

 (讨论结束)

 师:好,我们先请第一组的代表来谈谈你们的概括。

 生:讨论并回答。(略)

 师:老师也拟了几个小题目,你们看看。

 (板书)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都很强。大家想一想,这些情节都是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呢

 生:(齐答)冤!

 师:对,就是“冤”字!

 (板书)

 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冤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师:确实,在生活中,有时我们受了委屈,往往就说“我比窦娥还冤啊!”可见,窦娥确实很冤。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造成窦娥冤屈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情节加以分析、讨论。(给二分钟)

 生:社会黑暗。

 师:是的,我们可以借用小说构成要素里的一个概念来说,那就是“社会环境”。

 (板书)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冤 社会环境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师:我们看一看,生活在窦娥身边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生1:婆婆。(胆小,糊涂,性格软弱)

 生2:赛卢医(凶狠,自私自利)

 生3:张驴儿父子(无赖,狠毒)

 生4:桃杌(贪财,凶暴)

 师:这就是与窦娥打交道的一批人。他们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与窦娥有着矛盾,都是把窦娥推向死亡深渊的刽子手。除此外,还有什么原因造成了窦娥的冤死呢

 生:性格。

 师:很好。

 (板书)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冤 社会环境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人物性格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师:西方悲剧基本有两大类:一是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是这种主张的代表;一类是性格悲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为代表。中国的古典悲剧往往是社会悲剧,它反映的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软弱和无力。比如《氓》中的弃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祝福》中的祥林嫂。她们的命运悲剧是因为个体人格在社会环境的强大压力下的扭曲和变形,乃至于生命的毁灭。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你印象中的窦娥到底有什么性格每人只说一条。

 生:善良,刚强,反抗精神。

 (板书)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冤 社会环境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人物性格 善良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刚强

 反抗精神

 师:我今天就要重点谈谈反抗性。(读《滚绣球》)大家想一想,《滚绣球》中表现出窦娥反对的到底是什么

 生:天地鬼神,也就是人间的社会秩序。

 师:在一个鬼神崇拜的时代里,窦娥为什么会产生反对鬼神的念想呢

 生:这源于她对社会现实的高度绝望;源于她对礼法制度的信心崩溃。

 师:窦娥反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是什么请概括。(讨论)

 生:有三条。

 (板书)楔子 天章托孤女

 一折 婆婆遭横祸 冤 社会环境 善良

 二折 贪官判冤案 人物性格 刚强 血溅白练

 三折 窦娥赴法场 反抗精神六月飞霜

 亢旱三年

 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窦娥的仇敌到底是谁她的三桩誓愿是直接针对造成她

 悲剧命运的敌人吗

 生:是张驴儿父子,是桃杌。

 师:那作者这样设计三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突出窦娥的冤屈(标题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惩治丑恶。

 师:那又何必亢旱三年这不是善恶不分吗

 生:这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出其反抗精神;这样符合阅读者的审美需要。

 师:这样确实更能抒发情感。实用审美是理性的,抒情审美是感性的。这里使用的是后者。

 总结:窦娥的不幸命运是与她生活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的。

 作业布置: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与写作者活泼的语言风格分割不开的。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元代的口语语言。回去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1关于《窦娥冤》,有什么重点

目的要求 1。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

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 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

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 。

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

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

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端正好]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

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耍孩儿]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

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二煞],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

[一煞]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 ,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

 

篇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分析“唱白”理解人物形象。

 2、揭示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主题。

 3、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欣赏,引入学习本剧第二个场景。

 教师:窦娥的冤屈,真能感天地,泣鬼神,如果说第一个场景刻画了一个满含悲愤之情,有着强烈反抗意识的窦娥,那么,第二个场景又跟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窦娥呢

 二、赏析第二个场景:

 1、学生角色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男:刽子手,女:窦娥)思考: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特征

 学生明确:主要写了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主要表现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2、教师:窦娥来到了法场,她婆婆也来到了法场,接下来,让我们来朗读一下窦娥和婆婆的对白,思考:这段对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明确:这些话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而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了她善良的心地。

 3、这段对白,除了刻画窦娥善良的心地,还叙说了窦娥的冤屈,这在情节上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这段对白,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的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誓愿作了铺垫。

 4、齐读《鲍老儿》曲子的后面唱段,思考: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这样理解

 学生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5、思考: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性格,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明确: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这样与窦娥反抗的精神相映衬,使她的形象更丰满、鲜明;同时善良的被毁灭,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三、赏析第三个场景:

 (教师:窦娥满含冤屈,走上了法场,她多么不甘心平白受冤,多么想昭示冤情,多么想惩罚世道,那我们再来看看窦娥走上断头台时说了些什么)

 1、学生明确,主要讲了三桩誓愿,是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赏析“血溅白练”:角色朗读宾白,齐读《耍孩儿》唱段,思考:窦娥要血溅白练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说明自己的冤屈。②让自己的满腔热血不落红尘,她发这誓是想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3、赏析“六月飞雪”:学生角色朗读宾白部分,思考:窦娥要“六月飞雪”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①让上天昭示自己的冤屈。②让白雪裹尸,洁白不染。

 4、引导学生分析“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所隐含的其他意思。

 学生明确:表明了她与要与那污浊的社会最后的决裂,也表现了她品格的高洁。

 5、赏析“亢旱三年”:学生自由讨论:窦娥要发下“亢旱三年”的誓愿

 学生讨论明确: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不可搜刮。同时更突出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屈之深。

 6、学生欣赏视频,感知窦娥的冤屈。

 7、学生讨论:前后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

 学生明确: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8、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学生明确:“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四、总结窦娥的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和摧残的、善良孝顺、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五、学生讨论:根据结尾安排“三大誓愿”的情节,探讨本剧的浪漫主义手法。

 六、概括主题:

 学生明确: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七、分析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九、作业: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的认识。

 教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元杂剧基本知识: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作答。

 1理解本色的语言风格。

 ①:语言的适俗性。如:[滚绣球]中窦娥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

 ②语言的个性化。[滚绣球]中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

 ③语言的浅显化。[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2采取全班参与,分组朗读的方法初步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第三折中的结构。

 探究明确:第一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按三层划分得出三个剧情画面,即

 押赴刑场鸣冤

 婆媳诀别诉冤

 三桩誓愿发誓

 环节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有矛盾才有戏剧,为重点把握戏剧体裁提出两个讨论性问题。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环节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教师指引对全文再次分析阅读特别是对《端正好》、《滚绣球》、以及后来窦娥的三桩誓愿的研究探讨

 提出讨论:你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明确:善良而富有反抗性的底层妇女形象。

 环节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之前讨论相结合,对三大奇愿的认识和全文的总体把握。

 明确:①: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三大奇愿也反映了窦娥冤屈之大。

 ②: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板书设计:关汉卿个人简介、元剧基本知识介绍、第三折剧情场景分析、全文总结。

 四、作业:1背诵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

 2第三折中的剧情表演。巩固知识、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切身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81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