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特征

苏轼诗歌特征,第1张

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他的诗词较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他在诗词作品中的比喻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拘泥于诗歌题材,也不会被体裁所束缚,具有一定的具有广泛性。他在这种广泛运用比喻的过程中又展现出了形式的多样性,出现的比较多的比喻形式有明喻、暗喻和借喻等,另外,他将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得极为妥帖,准确合理,恰到好处,或是变化多端,或是深刻警醒,亦或是清新奇特,具有极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其次,苏轼的诗词作品较多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这种特色体现和贯穿在他的几乎所有作品当中,在不同体裁和题材、不同的写作手法的诗词里都有体现。他的对仗手法又把包含了款对、工对、流水对和巧对等不同形式,对于人物和事务、时间和空间、理想和现实都具有很好的把控。苏轼诗词作品中这种对仗之美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言语精炼,形式工整,而且具有哲理之美。

再次,苏轼的诗词作品标题独特。现今流传于后世的两千余首诗词作品当中,苏轼运用了很多经典的词牌名,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词标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他会明确表达出诗词创作的时间,让整首诗更为通透明快;二是他会标明“并叙”等说明,在题目中设置悬念,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这些独具特色的诗词作品标题对于我们研究和赏析其作品具有重要价值,在了解其人生经历、情感志向等方面是珍贵的艺术资料。他的这种文化传承、艺术传播的意识,很好地体现出了他自身的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豪感。

最后,苏轼的诗词作品也善用典故。几乎大部分诗人都善于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或是化用,或是引用,或是借用典故等等,而苏轼就很善于将前人作品化为己用,这一点我们在辞格上称为点化。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翻新成为新的艺术作品,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袭古弥新"的修辞手法。苏轼在其诗词作品中运用这一手法,将前人的优秀作品幻化为自己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浑然天成,不事雕琢,起到了画龙点睛、推陈出新的奇特效果。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XheOny517WpnjDlRlfTGA

pwd=28t2 提取码: 28t2    

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学我们便开始学习他的诗句。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同时也是非常有名的画家,书法家。号称东坡居士。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写了很多的优秀诗篇。而他一生所写诗词风格,主要为可分为三类,激昂豪放、心胸旷达、内心婉约。其实这些变化也正是反映了他一生所经历的起起伏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他出生于1037年,是苏味道的后人。他的祖父苏序也是一名文学家。在1056年的时候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参加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当时苏轼,年仅21岁,而当时的主考官正是著名的欧阳修。考完试之后,苏轼提交的策论题目,让欧阳修文大为震惊,同时内心也对苏轼充满了认可。 

早期苏轼的诗词主要以慷慨豪迈为主要基调。当时正是苏轼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有着追求自己理想的梦想。当时的苏轼人充满激情,内心激昂,因此写的每一首诗词都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调。 

到了后来苏轼所作诗词的情感基调有所变化。不再像当年那样意气奋发充满慷慨激昂的情调。此时的他希望世间能够和平,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隐居深山,避开乱世,不再愿意参与人世间的繁杂。因此,这一段时间他所做的诗词都有着一种心胸旷达的情感。

再到后来,苏轼的诗词逐渐变为婉约含蓄的风格。即没有了开始的激昂豪迈,也没有了之前的心胸旷大。因为在这段时间苏轼,被贬入狱,而且第二年被流放到了黄州。此时的他内心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豪迈壮志。诗词自然也就变得婉约含蓄。在被贬的这段时间,他任一些太守的职务。其管理的政绩也很是卓越。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是沉闷低沉。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

1可以表现苏轼的情感的诗词

最佳答案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

2苏轼的爱情诗句

1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2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3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4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 ——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5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6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 苏轼《贺新郎·夏景》

7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苏轼《江城子·记梦》

8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苏轼《江城子·记梦》

9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1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苏轼对爱情的诗词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

数峰青。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苏轼描写爱情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释义: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2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

释义: 相逢之时对饮直到酩酊大醉,这续的是前缘,醉后却依然免不了酒醒,各自上路亦如风吹雨散,又该去往何处。

3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结发为夫妻》

释义: 如果我还活着,就一定会回来;如果不幸死去,也会永远地思念你

4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5: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释义: 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

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

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5苏轼表达感情最复杂的诗是那一首

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36633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苏轼的《荔枝叹》揭露了官僚为了“宫中美人一破颜”,不惜造成“惊尘溅血流千载”的丑态与罪行。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其次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去可汗。”(《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牧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放(一作皆。)

春容。”(《闻洮西捷报》)写熙宁五年(1072)洮西大捷。

又如元皊二年(7087),擒获吐蕃首领鬼章,苏轼写诗称颂道:“坚垒千兵破,连航一炬烧。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

但他也清醒地告诫说:“羌情防报复,军胜忌矜骄。慎重关西将,奇功勿再要。”

(《获鬼章二十韵》)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在应试的答卷《咏怪石》中写道:“谁知兹市石本灵怪,忽从梦中来我前,骇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 写怪石向苏轼托梦为自己辨解,实际上是苏轼借怪石之口热烈歌颂怪石的高贵品质。

这表明苏轼从青年时代就具有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可见他高燃的理想火炬。其三、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相结合。

北宋时期,诗词以婉约而著称,而苏轼则开创了豪放派诗词,因而在他的诗中,主要是以清雄旷放的豪放风格,同时又兼有婉约等多种姿态。正如刘克庄所评:“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

(《后村诗话》)看苏轼诗《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中前两句翻用刘禹锡《看牡丹》诗“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最后一句翻用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语意。

描绘杭州百姓观赏牡丹的欢乐氛围以及笑看其带醉而归的情形。诗中描写出自己白发簪花的情态,赏花醉归,十里花街,珠帘半卷,佳人仕女,纷纷探头观看。

诗中“人”、“花”、“老”、“羞”四子有意重复,使音节回环往复,带有很强的婉约情调。又如他的诗《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等,更是婉约细密,幽微深远。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这是苏轼诗《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从诗中感觉出有种笔墨淋漓,锋芒毕露,豪气喷薄的感觉。而苏轼的词其豪放特点更甚于诗。

其四、品茶论禅,书写绘画。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

6对苏轼和他的第第诗句感情深诗句

1、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以为必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给苏辙,很感人(题目好长):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璫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沪弧高旧薨搅胳些供氓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最是情深意切。这是诗,若论词,当数《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可谓一语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9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