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星空. 中文介绍

梵高 星空. 中文介绍,第1张

  星月夜 Starry Night

  圣雷米 18896

  油画 737×921cm

  现存:New York,The Museum of Art

  [历史]:

  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这幅画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凡高说]:

  凡高在圣雷米期间,对柏树产生了兴趣"我不断的想起丝柏树,我很诧异竟然没有为这些树作画,我想要以描绘向日葵的手法描绘它们丝柏树的线条与比例像极了埃及的金字塔"

  当时的凡高已舍弃对传统基督教的信仰,但"宗教,可以说是我非常需要的于是,夜晚我出去画星星"

  [馆长]:

  这幅画恐怕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了我试图评论她,但要说的太多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了画面左侧是柏树,一棵燃烧的柏树!天空中有星星,她们翻滚着小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圣雷米的那一夜果真如凡高笔下的那般扭曲,翻滚吗正忍受精神病折磨的凡高用这幅画要告诉我们什么他要选择死亡,还是

  每当我观察这幅画时,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她的线条那么的粗糙,整个画面如此的混乱,但她的效果却是震撼的!我想也只有用震撼来形容了也许当你了解了当时凡高所处的困境,你会很自然的感到一种情绪,也许是消沉,也许是郁闷,但我更相信是一种激愤!

  有一点我要澄清,凡高是个很易激动的人,但他绝不是个疯子!在作画时他极为清醒他画画很快,但绝不是胡画,就像这幅"星月夜",构图就十分的讲究

  [关于此画]:

  经典民谣曲"vincent"(Starry Starry Night)就是根据这幅画创作的,

  [评论]:

  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的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绚丽的色彩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凡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一方面表达高亢压抑的感情,另一方面画面构图又经过精确的计算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从这点来看,就可明白绝非是光靠激情即可画出来的

梵高非常想让他的画具有他欣赏的日本彩色版画那种直接而强烈的效果。梵高渴望创造一种淳真的艺术,不仅要吸引富有的鉴赏家,还要能给予所有的人快乐和安慰。

梵高从印象主义方法和修拉的点彩法中吸取了教益。通过描绘阿尔附近吉普赛营地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淳真的艺术。梵高所使用的一道一道的笔触,使色彩化整为零,同时传达出了自己的激情,也能就此告诉我们他的一些心理状态。梵高始终如一地使用这种画法,这对他来说最能帮助表现艺术家的振奋心情。

扩展资料:

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群鸦》。艺术评论认为,这是梵高留给世人的一份图像遗书:遥远地平线的透视画法是颠倒的,是一条死路。而草、篱笆,抑或是树木的一部分等绿色的视觉标记的含义,已经乱成一团。象征魔鬼的乌鸦飞走了——不过再看看,乌鸦也可以是正在朝我们飞来。但这幅作品现已成为旷世杰作。

参考资料:

-梵高

他的人生很绝望,但是又会对未来带有憧憬与希望,就像他的《星夜》,燃烧似的树摆在了中间,就像是残酷的现实,但是夜空又是无比的灿烂。从他的最后一张画上可以看到,路是断掉的,暗喻着他的人生走到了绝路。每一时期的画都有不同的寓意,看你问的是哪一张画了。

20190208于阿姆斯特丹

梵高的一生,除了作为画家的耕耘岁月,另外两个重要的命题是对友人的依恋和对世界的深情。

恰似他画笔下明亮的向日葵和梦幻的星空,梵高在剖析自我的书信里写满了对知己纯粹的爱意,像情意真挚热烈的孩童。

一,拜访梵高博物馆

昨天,我拜访了梵高博物馆,尝试去了解这名画家的灵魂,触碰他斑斓画作里的爱、令人心碎的敏感与凄美的伤痕。

冬季,阿姆斯特丹的风很大,吹得运河一片波光粼粼。穿过巍峨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便看到一栋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立于绿油油的大草坪前,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奶油般的云,宛如天然的油画。

这栋颇有现代感的建筑,就是梵高博物馆。它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建筑师,里特费尔德设计的,于1973年揭幕。1999年,为了容纳更多的参观者,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为它设计了新侧翼。

在梵高死后的这一个世纪里,仍然有无数的人热爱着他的画作。这些人里有不同国籍的建筑师、画家、歌手、收藏家,更有学者毕生研究他的作品。动画《至爱梵高》以及音乐《starry night》,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草坪前的梵高博物馆,是其中一个证明。

我也是梵高的崇拜者。记得小时候,我曾想用蜡笔模仿他的用色。这是天真的举止,模仿自然也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梵高的画作对孩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是什么吸引着我热爱梵高?

是因为他作品里旋转的图案、明亮的用色?

还是因为他本来就专门为少年儿童而画?

这个疑惑伴随我走过巴黎、走过梵高欣喜、落泪的地方。我在欧洲的街头,见过许多临摹梵高画作的流浪艺术家。梵高为什么有着如此广泛的吸引力?

最终,我来到了孕育他的北国荷兰,来到这个记录了他一生的专属博物馆前。

生前连一幅画都难以卖出去的艺术家,应该怎么也想不到在死后的一百年里,会拥有一座自己的专属博物馆。

正如《starry night》所唱的那样,“而此刻我才懂得你想对我诉说的那些故事。你因赋予思想自由而所做的一切,可是,那些人不会听到,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又或许,他们现在才知道。尽管他们并不爱你,可你的爱却是如此真实。”

博物馆里的藏画是非常丰富的。风格阴郁的《吃土豆的人》、大名鼎鼎的《向日葵》,到晚期的《黄房子》、暗示了梵高自杀结局的《麦田群鸦》,梵高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收藏在这里。馆里还陈列了梵高的750封书信。

大部分的书信,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对兄弟的情义令人感动。

别人只道割下左耳的梵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然而我认为梵高并不是一名疯癫的画家。事实上,他的文笔优美、逻辑清晰而连贯。

梵高对友人过于依恋,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这种理想主义的深情注定是要让他受伤的。

梵高写道:“人们常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情况,如同被困在令人恐惧的笼子里你知道什么能让这无形的牢笼消失呢?是每一种深刻而真实的爱。是朋友之谊,是手足之义,是情人之爱,正是爱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才能打破这无形的牢笼。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是一个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人。所以,当他最终陷入友情的绝境,他的痛苦也十分强烈。他无以释怀,这种痛苦最终让他朝自己的胸口开了枪。

在讨论梵高令人惋惜的结局以前,来看青年梵高。

二,青年梵高

青年梵高致力于神学,希望成为牧师,恪守毫无保留的奉献之道,却陷入迷茫之中。27岁时,梵高决定成为画家。与此同时,梵高与家人的关系紧张,只有和弟弟提奥较亲密,然而他也只是等到提奥资助他后,才给提奥频繁地写信。

梵高说他从描绘农家和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疗愈。农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从播种到收获,就像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历程。梵高刻画了不少农家人劳作的情形,给低下阶层之人带来安慰。

今天,这些画作被一一陈列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里,对蔚蓝天空和广袤麦田的细腻描摹,数张画农民动作的素描,为我们带来朴实的感动。

在1884年到1885年的冬天,梵高画了许多平民的肖像,“他们使人想起土地,有时甚至使人想象他们是从泥土塑造出来的。”他自己写道。

是什么样的爱心,让一个画家长久地观察农民的轮廓,对他们的动作细致地逐一描绘?

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试问我自己是否有梵高的爱心,为受难者捐出仅有的衣物?

不管梵高之后的人生是多么失败,他的这个行动足以令许多所谓的“胜利者”自惭形秽。

梵高不仅有着高贵的心灵,他也是谦卑的。他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家的天才,他只能年复一年地磨砺技艺,精进作画水准。梵高说:“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画画。”他曾把《素描课程》上的60幅样画临摹了几遍。

他还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画画纯粹的热爱,自己作画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传真的人性。”

大抵每一位有伟大成就的艺术家,出发点不为特定的利益,只为抒发最真挚的感情。

青年梵高艰辛地寻找自己的风格,询问弟弟的意见。早期,梵高经过大量的素描练习后,画出《吃土豆的人》,这几乎用尽了他的全力。提奥却说他不是太喜欢,因为风格过于阴郁。我们可以推测,以梵高的个性,他很在乎弟弟的评价。

梵高时常和艺术家交流。他到了法国画家科芒的画室,接触到高更、毕沙罗、劳特雷克点等先锋派画家。这些经历令梵高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调色盘里,晦暗的颜色不见了,由柔和的浅色取代。他画了不少浅色的花卉和静物,画了巴黎的咖啡厅和都市夜景。

今天,我在巴黎的咖啡厅里思念梵高。我在想,眼前的某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也许出现在梵高的练习稿中。

在巴黎有许多地方也能看到梵高的原作,和法国印象派一起,展示着光的流淌、色彩的绚烂。这些是梵高受高更影响的“用想象力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梵高始终无法融入都市里,对农村生活念念不忘,他离开了巴黎,动身到了法国的南边小镇,普罗旺斯和阿尔勒。

1854年,日本文化在欧洲悄然流行起来。日本版画里面的分割和深色的运用,是可以用“大胆”形容的,这让欧洲的艺术家倍感猎奇。日本的“匠人精神”和“禅修”文化,僧人亲近大自然的佛学思潮,和梵高对农村的追求不谋而合。

今天,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几幅梵高模仿日本版画的作品。那是梵高在普罗旺斯生活时,想象出来的日本。

梵高刚到阿尔勒时,是冰雪纷飞的晶莹世界。不过,春天很快到了。梵高给弟弟提奥写道:“到处都是杏花盛开。”他热情洋溢地画了开花的果树。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果园里开怀大笑。梵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法国南部缤纷的色彩浸润了梵高的生活。1888年,梵高在给妹妹威廉敏的信中写道:“我住的这所房子,外墙涂的是鲜奶油一般的**,百叶窗是耀眼的绿色,位于阳光充足的广场上,那里有个种着梧桐树、夹竹桃、金合欢的绿色花园。屋里的墙全部粉刷成白色,地上铺着红砖。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我在这里可以生活,呼吸,思考,画画。”

在另外一封信件中,梵高写道:“柠檬**的巨大圆盘是太阳。黄绿的天空飘着粉色的彩霞。田地是紫色的,播种者的树是铁蓝色。”

这真是适合梵高的地方,令他在文章中也忍不住作画。

同年春天,巴黎的一次大展上展览了梵高的作品。梵高崇拜的画家高更终于到了阿尔勒,与梵高同住,这让梵高兴奋地用《向日葵》系列装饰了他的房间。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梵高的喜悦,他笔下的《向日葵》,因为知己的到来,光芒万丈。

他好像一个孩子啊。我看着博物馆里那幅闻名遐迩的《向日葵》微笑。

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这对友人没有好的结局。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梵高认为应该根据自然而创作,高更则认为想象力最重要。两人的摩擦日渐增长。

其实这事没有对与错,但是,过高的期待与现实的冲突给梵高敏感的心灵带来累累的伤痕。12月23日,当高更扬言说要离开时,梵高精神错乱,割下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块肉。次日,高更回到巴黎。

梵高,你受伤了。我看着《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想。

——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为什么我不认识你?如果我认识你,我就可以抚慰你的心灵了。

虽然这想法有些矫情,但我当时真是这样想的。

梵高自愿到了精神病院接受诊治。在病房里梵高没有停止作画。《疗养院的花园》和描绘麦田的画作,告诉我们油画在疗愈着梵高。提奥的儿子出生了,梵高给他画了著名的《杏花开》,以盛开的春日杏花象征新生。提奥给儿子取了梵高的名字:文森特。

在《星夜》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运动的星空。金色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盘旋和纠结在一起,仿佛在互相撕咬。宁谧淡雅的村庄里,暗褐色的柏树就像火焰,在星空下熊熊燃烧。

我仿佛也陷入了星夜的漩涡里。

1890年,提奥表露出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公司的工作,巨大的开销,和刚建立不久的家庭。这让长期依赖的梵高感到绝望。

在梵高最后的生命岁月里,他惊人地完成了80幅风景和肖像作品。《暴雨来临前的麦田》,大面积的蓝色和风在麦田上流淌的痕迹,《麦田群鸦》里飞起的乌鸦,静中有隐秘的动,所有凄切的哀伤从不知通往何处的地平线扑过来,凝聚着“孤独与极端的悲伤”。

梵高饮弹后两天后死亡,提奥就站在他的床边。提奥以感人的姿态,守护了他哥哥一生。梵高下葬时,棺材上摆着**的花卉。半年后,提奥也去世了。

提奥的遗孀邦尔实现了提奥的遗愿:出版梵高的作品和书信。她安排把提奥的灵柩移到文森特的墓旁。两人安睡在一起,在死后也互相守护。

梵高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但他对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结束。无数的艺术家视梵高的作品为灵感源泉,以此为基,创作了拥有大胆色彩的画作。

用starry night的歌词来结束我对梵高一生的回顾吧。

“在那个只有绝望的星夜,你带走了自己的生命就像殉情的爱一样。然而,我必须告诉你真相,文森特。这世界上不会再有什么如你一般的美好。"

我至爱的你,梵高。

激发笔者创作灵感的作品如下,向伟大的艺术家致敬:

1,梵高画作

2,几米画作 

3,梵高书信:《亲爱的提奥》 

4,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的介绍书本:《直面文森特 梵高》

5,Don Mclean歌曲:《starry night》

6,史东书写梵高的作品

7,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按照顺序来讲,我更愿意这样,高更,梵高,塞尚。

高更的艺术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也可以说是现代原始主义的某种根源。高更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完全是社会的叛逆者。他把绘画的本质看成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经验中的综合。他更多的受到东方神秘主义和原始主义的影响,总之,他就是要抛弃西方文明的传统,回归野性。他的色彩超出了描绘性色彩的正常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纳比派和野兽派。

梵高比起高更,实在是个天真无邪的艺术家,他早期受到米勒的影响,后来在印象派的影响下,开始使用狂放的色彩。不想其他现代派艺术家,梵高是很重视透视的,但是相反,他的强调透视又与他得平涂倾向形成强烈矛盾,这也是梵高个人风格的一个独特之处。梵高继承了荷兰绘画的伟大传统,不但伦勃朗,而且荷兰风景画家,都是他师从的对象。在这三个画家中,梵高是最直接以色彩表现感情的,也显得更容易被人理解。加之他精神病人的身份,更加强化了他作为“标准现代派艺术家”的形象,甚至可以说,正是他临床病理学上的精神病性,为他的艺术锦上添花。

再说塞尚。塞尚在这三人中是最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他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之父,深刻影响了抽象绘画和立体派,他的艺术更多的是实验性的,也是寻求以艺术靠近真理的终极尝试。让绘画回到画面本身,是现代意识的基本诉求,始作俑者就是塞尚了吧。引用阿波利奈尔的话说就是,塞尚的画“可能不符合实际的比例,但是符合感情的比例”。看似塞尚绘画漫不经心,但是他的每次尝试都是经过严密推敲和缜密分析的,他刻意调整画面各个因素,使画面最终统一于其本身。他把对象完全等同于几何体的综合,锥体,柱体,长方体,就在这种简化和提炼中,达到了对象的坚实和存在感。

01梵高所用色彩鲜艳

很多画家在为了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时,总是在用色方面有所拘束,不那么大胆。而梵高不同,他的画用色都十分大胆,让人很容易在他的用色上感受到冲击感,进而更充分的感受到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在用色上,他这种特色非但不让人讨厌,还让人喜欢,更受到后人的学习追捧。

02梵高的画有情感

如今的画,真实是人们的一个追捧的点,但梵高的画,反而是不那么追求真实。他更多的是表达情感,他所画的抽象画不一定十分真实,但一定都有情感。而他又恰巧很善于利用色彩的冲击表达情感,人们在他的引领下不自觉的就能够体会到他的情感。在这种情绪的领导下,他的画是神奇的,人们能感到这画之中的流动感,进而引起心灵的共鸣。

03他对画的热爱

一个画家,画是吸引人的一个点,这个画家的品质更是人们所看中的。梵高的一生全部致力于画画之中,他甚至为了画而痴狂。生活的落魄未能打败他,他坚持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在画里。他每一幅画,每一次创作,都是他对生活的宣泄。尽管他不满,他压抑,但在画画的时候他的所有压力都得到了释放。人们在画里更能感受到这个画家的不易,也更能感受到他的高大。

梵高的画收到追捧,不仅仅是他的画有特色,有感情,更是他这个人受到了后人的认可。人们很久没有忘掉这个爱画画到痴狂的人,他值得所有人的崇敬和爱戴。他的画更是受到无数的人的模仿,但也许梵高就是梵高,再模仿都缺少了那个痴狂的劲头。

李奥贝纳曾经说过,「能让人们理解梵高的最好方式,就是邀请他们到他的卧室住一晚。」如果对多如牛毛的宜家风网红民宿那些同质化的审美已经厌倦,那么可以考虑住进梵高莫奈们的画作里,走入一场水粉与油彩的绮梦,也许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奇妙夜」……

画作或美术馆变成客栈,变成「家」,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遥远,而且,也许只要十美元——我们曾一遍遍念着他们如何生、如何死,而今,我们终于有机会走入画中,与他们时空交汇。

梵·高心中的「家」

住在梵·高的家里是怎样的体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告诉你。是画,还是真?走入这间可以住可以睡的真实版小屋你才知道。

倘若稍微了解梵·高,就知道他短短37年的人生,一直漂泊、流浪,不知何以为家。直到1888年,梵高搬到了他唯一认定是“家”的地方:钟爱的法国南部阿尔镇的**小屋 ,也就是他画作《卧室》中的那一间。

两年间,梵·高一连创作了三幅《卧室》,如今分别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巴黎奥赛博物馆。其中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正是这间1:1复原的小屋所在。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找到了与画中最接近的光线、布局和面积,也找到了配色、造型相似度最高的家居。

作为民宿,这里一晚只要十美元,甚至以“房东”梵高的口吻撰写广告词:「这个房间会让你感觉生活在油画当中。它以后印象主义风格进行装修,让人想起法国南部,就像时间倒退一样。」

说回梵·高两年的三版卧室至少会用两种深浅不一的**来细腻勾勒椅子的框架,再用轮廓线强调结构。置身于这间民宿,你可以感受到他画作第一版中平和的色调、浅绿椅面和明亮浅蓝边框的对比,还有后两版大量跳脱的笔触和灵活厚涂的对比色。

这个色泽明亮的房间对于梵高意义重大,正如他在给弟弟兼知己提奥的书信里所说,「房子给我带来了安全感,从现在起,我感到自己正活在未来。」置身这间民宿,你可以想象他那如自画像中表现出的紧促眉梢已经渐渐平息在这避风港般的气氛中。

格兰特·伍德的青藤白墙

除了从2016年开放至今的梵·高卧室,芝加哥艺术感还有不少让你住在名画中的复原民宿,比如美国乡土派画家格兰特伍德的“美式哥特”风作品《太阳照耀在角落里》。作品原画只用了绿色、白色两种颜料,通过深浅明暗的变化表现细腻而微妙的光影。

还原的屋子也同样是绿色、白色,如同置身画图中,毫不乏味寡淡——同样斜射入窗棂的阳光,拱门形的墙洞,剥落的白墙……绿植的装点让屋子充满宁静悠远气质。

百年前的俄国皇宫

还是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奢华精致的古典皇宫也可以做成房间,比如俄罗斯著名水彩艺术家Eduard Petrovich Hau的作品《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的客厅,俄罗斯圣彼得堡小屋宫殿》——这幅约于1865年完成的画作,的确富丽堂皇,显出沙皇冬宫的细致华丽某种程度上比照片更清晰。

从壁纸、手工刺绣的窗帘,一桌一椅,到花彩玻璃和屏风,无论来自古董市场还是手工制作,都复原性极强,俨然是真正的俄国宫殿。

睡莲花畔的故居:莫奈的蓝色小屋

说完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小村庄Giverny上,离莫奈居住了43年的家很近的地方,莫奈画作中常常出现的蓝色小屋,如今也成了民宿。

1890年代,漂泊半生的莫奈最终定居于这个村庄,为自己种下一池睡莲。也正是在这里,他透过匆促零散的笔触,捕捉朦胧光影。

你也许会不解,一个睡莲池哪值得用半生的时间反复描绘,但当你在这间房面前长时间驻足,你会明白,莫奈画的也许不是睡莲,而是他与睡莲池共度的时光, 以及在这些安静的时光里,不仅仅是对绘画、甚至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和转变。

说回这座小屋,除招待客人外,平时也会被用作菜园——当初莫奈买下座充满诺曼底风情的蓝白大宅,就会闲时种植蔬果,享受田野之乐。

而莫奈蓝屋的客人之一,美国印象派画家Guy Rose在近百年前,以冷色调画下「蓝屋」环境,与现貌对比,仍然可见昔日光彩。

这栋蓝房子在2016年进行了全面翻修,它被改造成了集现代风格和古董家具于一身的住宅,为租户提供了一个远离巴黎喧嚣的出口。它的新主人Pierr以每晚201美元(人民币约1382元)的价格将这套三居室的住宅向游客全面开放。

而且,自1887年至20世纪初,大批画家(前后有一百多位),搬至此地,使Giverny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村。1992年,美国企业家和收藏家丹尼尔J·泰拉在该村建造了美国艺术博物馆,陈列着上个世纪之交生活于该村的美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置身当初莫奈观察光影的地方,在诺曼底的风中,细品这些画作……

蒙德里安的红黄蓝

在巴黎酒店 Hôtel du Ministère,你多半会产生一种误入艺廊的错觉——活脱脱就是蒙德里安的画作。

带着蒙德里安式构图特质的内饰风格,以及各种设计感十足的当代艺术作品,再加上接待区域与庭院里的当代雕塑作品,充盈了整个酒店。

操刀设计的法国 Agence François Champsaur毫不掩饰对于蒙德里安的欣赏,比如酒店早餐间和浴室的设计中,就完全复刻了蒙德里安几何抽象风格的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中的用色,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尽管这里的一切好像都笼罩在一种现代感的美学氛围中,但建筑本身的 历史 能追溯到1861年。极高的层高和传统建筑结构仍然得以保留,跟蒙德里安式的配色和遍布的当代艺术作品形成有趣的碰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9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