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少年中国说节选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1张

少年中国”指的是年轻的中国,也指未来的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同学们,作者认为创立少年中国是谁的责任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气势磅礴,句式整齐的文章。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学习一下生字词部分。

一、生字、词归纳

1,课文中出现6个会认生字,7个会写生字,是学生重点掌握。三组多音字爪、横、强,同学们需要自行查字典,加深印象,便于掌握。

2,词语解释

故:所以,因此。

一泻汪洋: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乳:初生的,幼小的。

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面生有羽毛,有的鸟翼退化,不能飞翔,通称翅膀。

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3,词语拓展

含“日”字的词语:来日方长,日复一日,日积月累,旭日东升,白日做梦,夜以继日,蒸蒸日上

二、课前预习知识点

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之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

1,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2,能够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3,通过朗读课文,学生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4,学生思考: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感情充沛、影响深远的政论文,被选入各种读本、课本,被人们广泛传诵。

    下面对涉及文章内容的相关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一、作者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戊成维新的领袖之一。

二、出处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最早刊于1900年2月10日的《清议报》第三十五册,后选入《饮冰室合集》。所以,一般的选本都注明该文是选自《饮冰室合集》。

三、背景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当时正是甲午战争与戊戌维新失败之后,清廷腐朽,落后挨打的局面早已形成,形成了空前危机。

四、主题

    《少年中国说》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昏庸腐朽,表达了“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的观点与心声。文中体现的爱国、进取精神,至今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五、特色

    本文是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的代表作品。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总结了“新文体”的特点:“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少年中国说》一文就充分体现了“新文体”的这一特点,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往往是铺陈铺张、反复强调。文章还采用了对比、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自由豪放、感情充沛的文体风格。

六、影响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的政论文章。文章以充沛的气势,表达了酣畅淋漓的思想感情。全文语言通俗流畅,感情丰富,被公认为是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七、拓展

    在《少年中国说》一文的末尾处,其实还有一段文字,作者称之为“附识”,一般选文未选,这里实录于此,供学习使用——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作者附识。

从思想上来说,《少年中国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少年中国说是由中国演说家崔万志、章早儿、王俊峰联合发起的青少年高端素质教育课程,并邀请国内外明星演说家,顶级演说师培训参与,致力于推动中国少年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

简介

少年中国说是由中国演说家崔万志、章早儿、王俊峰联合发起的青少年高端素质教育课程,并邀请国内外明星演说家,顶级演说师培训参与,致力于推动中国少年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

学员通过“少年中国说”的学习,将培养公众演讲、沟通表达,文字创作,思维训练等习惯和能力。通过自我表达,建立自信,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情商培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成绩。

-少年中国说 (中国少年演说课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3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