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我们的好朋友
我们的好朋友
1 在学校生活(三)年多了,你一定交了不少好朋友。
2 与(朋友)在一起是那么开心、美好。
3 友谊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真情的存在)。
4 我们都渴望获得(友谊),但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5 (不合理的要求)会伤害朋友之间的友谊。
6 友谊来之不易,需要(珍惜)。学会(与朋友相处),友谊才能(深厚长久)。
7 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原因能让你们成为好朋友?
①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能谈得来;
②经常在一起学习;
③同学非常友善。
8 哪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会让人难以交到朋友?
①嫉妒心强
②小气、自私
③瞧不起别人
④欺负弱小的同学
(意思合理即可)
9 要珍惜我们的友谊,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当朋友有困难时,我愿尽力帮助。
②当朋友犯错误是,我要提醒他,并帮助他去改正错误。
③当朋友帮助我时,我会表示感谢。
10 你和好朋友之间有哪些开心事?分享一下。(合理即可)
说话要算数
11 (说话算数)是人的一个重要品质。说话不算数不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12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劝导人们为(人处世要讲信用)。
13 我们敬佩(说到做到)的人,不守信用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14 我们不仅要对(别人)说话算数,也要对(自己)说话算数。
15 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监督),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自觉)了。
16 如果你的同学说话不算数,你会做些什么呢?
①对他做出的保证进行监督。
②陪伴他完成他所保证的事情。
③在他做违反承诺的事情的时候提醒他。
(意思合理即可)
17 从哪些由于失信而导致害人害己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我们要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说话算数。
②失信不但会伤害别人,还会伤害我们自己。
18 一个人对他人说话要算数,对自己就可以说话不算数吗?你有帮助自己说话算数的妙招吗?
①我们不但要对他人说话算数,对自己也要说话算数。
②我们可以对自己承诺的是做出一个计划表。
③在完成自己的承诺时,给自己一个礼物。
当冲突发生
19 校园生活(充满快乐),但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20 在我们身边存在这各种各样的(冲突)。只有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解决冲突)。
21 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22 产生冲突并不可怕,采用(正确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化解冲突。
23 在生活中,我嗯不仅会遇到一些(矛盾和摩擦),也可能会遇到被他人欺负的情况。
24 被人欺负是(痛苦)的,如果我们不抵抗,欺负可能(变本加厉),(痛苦)也会加剧。
25 在校内受到欺负可以(请同学主持公道),也可以(向老师请求保护)。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应对欺负)。
26 在校外受到欺负时,也需要(果断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27 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合理的方式摆脱烦恼)。
28 在校园中容易导致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遵守校园中的规则
②做错了事强词夺理,拒绝道歉
③处理矛盾的方式不妥当
29 面对冲突,你有哪些方法来化解冲突?
①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②交换意见,讲清道理
③换位思考,理解他人
④商议办法,和谐相处
⑤请人调节,解决冲突
30 看到同学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跟被欺负的同学站在一起,对欺负行为说“不”。
②向老师家长报告,希望他们赶来制止。
31 如果你在校园里被欺负了,你应该怎么办?
①请同学主持公道
②向老师请求保护
第二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买东西的学问
32 我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怎样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这里面可有(不少学问)。
33 正规商品的外包装上一般都有(厂名厂址、使用说明、生产日期)等内容,这是我们了解商品的重要渠道。
34 购买食品时,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量购买(绿色、天然)的产品。购买商品时如有“(三包)”卡,以便(维修和退换)。购物时,要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总之,要注意产品(有无质量检验合格证、商标、生产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有效期)。
3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索要(发票),发票是消费者更换商品、保修商品、解决纠纷、索要赔偿的(凭证),也是国家管理财政、征收税款的重要工具。
36 我们在购物时需要培养良好的(购物习惯),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这既是必要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37 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我们要有(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8 购物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要在(正规商店)购物,购物后保留好凭证,了解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等。
39 购物时遇到矛盾和问题,首先应与(商家、厂家)协商解决,协商未果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管理部门投诉。
40 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
41 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
42 怎样做一个文明的顾客?
①要讲文明礼貌
②商品要轻拿轻放
③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位
合理消费
43 生活中有(许多商品)对我们具有吸引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总是希望父母能够(满足自己需求)。
44 当我们提出一些要求时,父母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定。(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会拒绝。
45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我们可以做到:(体贴父母,想想父母的辛苦和难处,不提让父母为难的要求。不赶时髦,不要攀比)。
46 通过(合理比较、自我克制)等方法,我们可以学会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
47 学会(克制),根(实际需求)合理消费,是拥有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
48 (合理开支)并不意味着一味省钱。我们既要(精打细算、量入而出),又要(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49 同学们,请你像想一下合理(有计划)消费和过度消费的不同行为,分别举例描述。
合理消费行为:按实际需要采购日用品;饮食适量,按需就餐;有储蓄,可以进行投资理财。
过度消费行为:买东西不知节制,超过预算;暴饮暴食,不知约束;不仅没有储蓄,还可能到处借钱。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
50 我们在享用餐桌上的美食时,也可能会(产生浪费)。
51 这种浪费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也许每次浪费的量看起来并不多,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52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3 节约粮食是(习惯),更是(美德)。大家都从自身做起。从小事情做起。为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作出自己的努力。
54 很多浪费行为是(我们错误的想法)导致的。
55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6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57 关于节俭的名言警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8 (浪费行为)更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59 浪费有多种表现,请你就几个实际生活中浪费的例子。(合理即可)
把不爱吃的事物扔掉是浪费;卫生间长流水现象是浪费;教室没有人是灯常亮着是浪费。
第三单元 美好生活哪里来
我们的衣食之源
60 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1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联系密切。
62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
63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
这些东西哪里来
64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很多生活用品是由(工业生产)提供的。
6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工业产品的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方便)的生活。
66 工业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方便,我们要感谢那些(发明和制造产品)的人,是他们用(智慧和劳动)为我们创造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来,我们也可以(发明、制造)新的产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67 如今,走到世界各国,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些商品上都印着“(Made in China”)。
68 过去,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身影还不算多。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善,“中国创造”也有了一席之地。
生活离不开他们
69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才使这个社会有序地运转起来。
70 我们家庭中的成员每天都会接受来自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服务。
71 尽管人们从事着(不同的劳动),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劳动者)”。我们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72 社会的良好运转需要(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尽管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方式上存在差别,但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
73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74 很多劳动者从事的工作看起来也许非常普通和简单,但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75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每年的(5月1日)。
76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每天(辛勤地劳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他们的劳动。
第四单元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当地的风俗
77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78 有很多伴随着我们成长的风俗,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79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伴随我们成长的很多风俗体现了(爱幼)的传统,相应地,也有很多风俗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80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81 春节常见习俗:过小年扫尘、吃灶糖;贴对联、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饭,守岁;初一拜年等。(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2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3 中秋节习俗: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稍有不同)
84 元宵节习俗:观灯展,猜灯谜,吃汤圆。
85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86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又称“双九节”或“老人节”。
87 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独特的节日风俗)。
88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特有的传统活动。
89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90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91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92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心痛。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93 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常见的关于敬老的一些行为。(合理即可)
94 给过生日的老人祝寿、表演节目;扶老人过马路;给家中老人洗脚;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95 在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每年都有因放鞭炮而发生事故,有人建议禁止燃放鞭炮。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合理即可)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96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都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地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艺术。
97 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
98 著名的民间艺术:(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江苏苏州刺绣,四川川剧变脸等)。
99 民间艺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100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成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
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102 面多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
103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家乡的发展
104 家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这是看得见、体会得到的。
105 家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106 学校开展“家乡发展建设”的调查活动,请你做出一份简单可行的调查方案。
扩展资料:
方案1:
以收集、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①方便人们休闲的设施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
②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
方案2:
以采访家人的方式,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可以改为其他方面,如城市建设方面,出行方式方面)发生的变化。
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时候的情形,再看看现在的情形。
方案3:一实地参观、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或了解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化)
七上《道德与法治》
名言警句、古文经典解读
P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P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P12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格言联璧》
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P13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周官》
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P13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P2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雍也》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P2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P23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P26 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P34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
如果能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
P36 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
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远,也不能阻挡。
P38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
P43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篇》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P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
体现人类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注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
P45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P47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
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P51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千字文》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P60 安其学而亲其师。——《礼记·学记》
原话是:“……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P6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P66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P74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P7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P74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做人)的根本啊。
P88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道德,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
P90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意思是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作出一番事业来。
P91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第十一》
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P96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P96 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
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P97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P10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自然界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自然界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
道德与法治论文题目如下:
1、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2、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研究。
4、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前3分钟时政导入的研究。
7、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8、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研究。
9、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板书作业对学生逻辑培养的研究。
10、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很多也许步入社会后都运用不到,但是也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中学不到的,只在学校中学到,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
(二)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学习兴致不高
道德和法治教学说到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理论性的讲解为主, 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偏向于说理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但是教师很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带入课堂,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内容的不客观,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观念不一致还会和教师发生一定的冲突。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流于形式
学校的道德和法治教学常常都是以班会的形式展开的,并且很多时候并不会作为常规课程出现,虽然学校一直开展思想品德课程, 但是由于课本内容更新缓慢,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能力目标: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追问,拓宽思维的深度及广度,能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谈论与分析,从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课件:丰富的社会生活的。
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了解社会生活
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2合作探究:出示材料“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8月3日
在家看电视,我看到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纪录片,心潮澎湃,对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问题一:小华日记里记录的“大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问题二:读了小华的日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三:在暑假里,你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与同学分享?
明确小华日记里所谓的“大事”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他而言这是他所经历的,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这个社会有了经一步的了解,感受很真实。
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出示一组“小丸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
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通过对和课本材料的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关系可以分为那些不同的类型?举例说说明在每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具有什么身份
教师总结:主要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消费者……
3小组活动:绘制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要求: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完成图表,与同座交换,说一说自己的社会关系。
思考: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他们的存在对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上述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你的生活经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社会就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大网。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社会就是有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同学们可以来接认识社会,了解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从养成关注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从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我们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感受社会生活,勇担责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明确我们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要为社会承担责任。
1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构建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互助合作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认知、探索、实践的对象,在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实践活动。
《创新改变生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使学生感受创新,从而认识自己的新生活。
2通过回顾,科技创新改变2018年的央视春晚,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春晚的惯常看法。
3通过讨论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感受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
4通过观看视频:《辉煌中国》科技篇,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
(一)创新来源于生活
1.材料呈现:2018年的央视春晚融入了很多人工智能元素,不仅有在桌上活蹦乱跳的机器狗,还有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组成的“三无舰队”,在大桥上摆出令人惊艳的队列阵型。在这个全世界华人共同欢庆的节日里,这些全部由中国自主制造的智能产品,也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值得期待的未来。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
3.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
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总结:
(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三)互联网改变世界
1.阅读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总结:互联网改变世界,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美好。
3.辩论赛:分成小组围绕“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系”进行辩论。(手机上的美篇)
4.总结: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目标导学二:创新引擎
(一)呼唤创新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3.总结: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二)创新发展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三)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雄安新区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雄安新区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总结: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4.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5.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三、课堂总结
1温馨提示:一则消息触动人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正在进行一项不同的项目:利用包含活细胞的油墨凝胶打印患者耳朵的3D模子。打印的产品会被注入牛软骨细胞和老鼠的胶原质,培育直至3个月后它们生长成成品。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有可能会在3年内开始移植这种假体。
2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
A:请观看系列节目《辉煌中国》科技篇等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B:结合历史,制作表格汇总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2练习作业:(基础关,能力关,中考关)
#教案# 导语九年级,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开始,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选择与思考。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少年当自强》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书的结尾,也是学生整个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落脚点,从认知到行动,从情感到责任,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并强化。本框题的内容重在“家国情怀”“历史使命”的介绍,是重要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同。
课标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提高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第五课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胸怀世界、心系祖国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紧密相连,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要为建设祖国做好准备,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有忧患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临近毕业升学,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会有一定的茫然与焦虑,同时面对未来需要做出一定的选择与思考。面对社会、国家的发展变化,学生虽有一定的了解与关注,但在心理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考虑得较少,更谈不上对国际局势的关注与忧患意识的存在。
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时代赋予青少年的机遇和使命,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懂得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
能力目标:提高在实践中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改变世界的素质和能力,具有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青少年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少年接续奋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貌。
五、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榜样故事,激发思考
这个环节选用了教材上的经典人物故事——邓稼先的事迹,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未来与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第二个环节:年轻团队,引领行动
这个环节中,以“北斗”团队为例以重点介绍了年轻有为的团队。这些年轻团队,与学生的年龄更贴近,与学生同处一个时代,更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
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团队,那就是中国数独队,最小的队员仅仅13岁,比我们九年级的学生还要小,正应了那句话“有志不在年高”,而且各行各业都能有贡献有成绩。
通过一系列素材的分享,得出本环节的结论: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青少年的品格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
第三个环节:女排精神,家国情怀
首先通过教材上不同历史阶段的名言警句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责任之感古而有之。再配合女排精神进行解读,让学生深刻感受爱国情怀,古而有之,而又在继承与发展。
素材呈现之后,还要回到学生身边,回到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中。这就是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从我做起,承担责任。这里利用教材上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并将这种思考与自己、与现实结合起来。
青少年是培养品格、涵养情怀的关键时期。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唤起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给出具体的可借鉴、可执行的建议,让学生将所悟所感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成为能够勇担历史使命的接班人。
六、教学特色
1问题的设计有深度
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很多开放性较强的问题。例如:从邓稼先的身上,你能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你的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你从格言中获得哪些启示?这支年轻的团队,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你有哪些感受?你有什么理想?如何行动实现?青少年应该有怎样的情怀与行动呢……这些问题开放度都很大,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思考,相互交流启发,课堂中会拥有更加多元的声音;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学生的思维量就有了一定的保持,长时间训练下去,学生们对问题的分析与看法就会更加深刻与成熟。
2素材的选取有讲究
本节课四个教学环节中,都选取了相匹配的教学素材,看起来较为分散的素材片段,实际上有教师的整体思考与设计。
篇二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学无止境》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立足国家发展和全球视野,兼顾个人在毕业阶段面临的一些生活主题。随着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将完成,学生要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准备进行思考并积极应对。面对当下的学习,应持怎样的态度?面对未来更长时间的学习,应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这是本课时内容需要传递的重点。
课标依据:
“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中“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我与国家和社会”“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中“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通过现阶段学习任务和迎接升学、就业的挑战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使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高度重视,积极投入,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学习压力,从而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同时,要让学习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进入到备战中考的冲刺阶段,学习压力相较与之前的学习有所增加。同时面对未来的生活,开始进行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升学或者就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生的焦虑程度较高。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导致对学习价值的疑问,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才是学习的终点?诸多问题接踵而来,但又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生活在思想的纠结中与争斗中。本课时的内容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观点,理顺一些迷茫。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更为开阔的学习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增强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坚持在实践中学习。
知识目标:站在新的角度认识学习,学会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学会在生活、工作中学习,知道“广义学习”“终身学习”的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难点: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五、教学环节
1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2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3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本课用同龄人小刚的故事串起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积极面对学习压力
课程首先从一张挂满了口号、标语的教学楼开始,问学生们看到这个场景有什么感受?在备战中考的日子里,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流露出一些负面情绪。
接下来,教师呈现了一个情景素材,即中学生小刚的故事,同样是毕业年级,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让学生为其想办法出主意,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最终达成共识,即调整心态,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教学环节:坚持不懈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坚持?为什么要终身学习?有些学生是不理解不接受的。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学习?”这里借助的素材有“爱因斯坦谈学习”,还有小刚的真实困惑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的辛苦”,辛苦是正常的,付出之后的收获会让人欣喜。这里相当于是对七年级“学习”内容的一个强化与提升。
之后借助社会典型人物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深刻思考,用榜样的精神影响、引领学生的成长。
得出结论: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量巨大,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习惯,增强自我更新、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生活方式学无止境
承接着第二个教学环节,第三个环节的主题确定为“生活方式学无止境”,借助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活动素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真实想法。这个活动与真实的生活情境非常相似,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受到类似言论的影响,在课堂中呈现,利于学生彼此之间争论交锋,最终得出观点。
有三个核心观点需要强调: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六、教学特色
第一个教学特点:设置情景,激发思考
教师设计了一个同龄学生的困惑,在解决同龄人困惑的过程中澄清一些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思维整体性的保持,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核心理念。
第二个教学特点是:畅所欲言,互动生成
篇三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说课设计:《走向世界大舞台》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全册书的收尾,更是学生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完美收官,教材通过《走向未来的少年》这一宏观的命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和世界的关系。
第五课《少年的担当》从更高的视角、更大的责任这个角度,唤起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层层推进,为“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课标依据:
1、成长中的我“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2、我与国家和社会“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目题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我们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第二目题重点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世界中的一员,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着眼未来,我们要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二、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学生了解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所表现的大国担当,同时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获得更多的自由空间与成长机会。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其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世界进步之间的联系,但依然缺少较为深刻的感受,需要进一步地引导并强化。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球意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通过自身努力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能力目标: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培养面对困难的品格;掌握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应具备的品格和应对的方法,并能运用于学习生活加以历练。
知识目标:知道世界是多彩的,每个人都是世界中的一员,懂得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眼未来,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要求,需要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教学难点:每个人都与世界紧密相连,我们逐渐为国家乃至世界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五、教学环节
主要分为两部分:多彩世界中的我和我为世界添光彩。这两个教学环节想要传达的主旨思想及核心观点分别为:
第一个环节:多彩世界中的我
(1)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
(2)在交往中探索世界,彼此守护,共同成长
第二个环节:我为世界添光彩
(1)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
(2)从普通的事做起,为人类发展和世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3)着眼未来,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第一个教学环节:多彩世界中的我
首先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日益广阔的生活圈,从家庭、学校、社区,到国家、社会和世界,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世界的关系。
通过展示不同人接触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提出问题:你有类似的经历吗?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还有哪些?学生讨论交流后做出小结,得出结论:
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走向世界的形式是多样的。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越来越多的事,遇见越来越多的人,我们要珍视每一次交往的经历,努力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协作关系。在这样的一种关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一环节的尾声也正是下一个环节的序曲。
面向世界,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承担这份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第二目题的主题:我为世界添光彩。
第二个教学环节:我为世界添光彩
通过分享素材,带领学生一起感受“我与世界”的关系,用到的素材是学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身体力行亲身去做的事情。从“饥饿”话题开始,到“节约”意识结束,用一个话题连接起世界、中国和我自己。
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我们与丰富多彩的世界紧密相连,始终与这个世界彼此互动,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才算是为后面的课程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接下里,教师又特别介绍了“无国界医生”的故事,强调了个人对世界的贡献。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很普通,为中国乃至世界做着普通的事。他们做的事看似普通,去不可或缺;看似平凡,却不平凡。
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员,所做的事情都有可能对世界发展产生影响。启发学生为世界做贡献,人人有为,人人可为,人人当为。
到这里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就已经充分展开,课程核心观点也已经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我与世界的连接点是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做哪些准备?最后落脚于:适应社会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即:
·丰富知识储备,增强人文底蕴
·树立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
·有社会责任感,观察了解社会
·积极参加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六、教学特色
第一个教学特色:多互动,让课堂活跃
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与同伴、教师充分互动。通过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积极表达、畅所欲言,在生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澄清观点。这个过程,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个教学特色:多故事,让道理生动
有句话说,当讲不通道理的时候,就试着讲一个故事。
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价值观储备,但是对一些抽象的理念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和把握上还是有很大难度。这种情况下,单纯讲授道理显得生硬,学生接受起来难度也不小,或者仅仅停留在“知道”而不是“理解”层面,更谈不上“接受”。通过真实的故事呈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切身感受深刻的道理,建立情感共鸣。
法治节目。
分析节目案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观察人物行为,帮助学生规范自身行为。感染学生情绪,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研主题20个。
1、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主题。
2、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的主题。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主题。
4、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视野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主题。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主题。
6、《道德与法治》课前3分钟时政导入的主题。
7、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主题。
8、《道德与法治》情感化教学主题。
9、《道德与法治》趣味板书作业对学生逻辑培养的主题。
10、创设生活情境,在情感共鸣中培育核心素养。
11、利用周边资源拓展教材内容的主题。
12、在情境中促进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
13、提高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实践主题。
14、《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运用案例学习的主题。
15、构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案例主题。
16、生活案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主题。
17、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18、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故事教学的主题。
19、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用的效果主题。
20、新闻播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主题。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创新改变生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使学生感受创新,从而认识自己的新生活。
2通过回顾,科技创新改变2018年的央视春晚,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春晚的惯常看法。
3通过讨论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感受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
4通过观看视频:《辉煌中国》科技篇,增强对创新的好感,热爱创新,自觉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回家前空调或暖气已经打开,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可以说,“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些愿望。
观看视频:“智慧家庭”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感受创新
(一)创新来源于生活
1.材料呈现:2018年的央视春晚融入了很多人工智能元素,不仅有在桌上活蹦乱跳的机器狗,还有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组成的“三无舰队”,在大桥上摆出令人惊艳的队列阵型。在这个全世界华人共同欢庆的节日里,这些全部由中国自主制造的智能产品,也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值得期待的未来。
2.想一想: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哪里?
3.总结:这些创新项目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二)创新无处不在
1.活动:阅读教材第15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3.总结:
(1)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2)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三)互联网改变世界
1.阅读教材第16页“探究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2.总结:互联网改变世界,世界因互联网而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美好。
3.辩论赛:分成小组围绕“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系”进行辩论。(手机上的美篇)
4.总结: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目标导学二:创新引擎
(一)呼唤创新
1.阅读教材第17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你如何理解“创新作为中华文明深厚的内蕴……将成为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
3.总结:
(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和计算机的出现,推动时代的车轮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二)创新发展
1.材料呈现:2018年1月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R&D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21%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522%升至57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2.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3.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三)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雄安新区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雄安新区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总结: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4.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5.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三、课堂总结
1温馨提示:一则消息触动人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科研组正在进行一项不同的项目:利用包含活细胞的油墨凝胶打印患者耳朵的3D模子。打印的产品会被注入牛软骨细胞和老鼠的胶原质,培育直至3个月后它们生长成成品。研究人员表示,人类有可能会在3年内开始移植这种假体。
2板书设计:
四:作业设计:
1实践作业:
A:请观看系列节目《辉煌中国》科技篇等作品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B:结合历史,制作表格汇总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贡献。
2练习作业:(基础关,能力关,中考关)
《在社会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与认识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知道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社会生活,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到生活之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难点
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学生小东和伙伴们利用暑假组织了“墨缘•大手拉小手”活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在社区活动室教小学生书法和国画。一个暑假下来,小朋友们亲切地称他们“墨姐姐”“墨哥哥”。为了让课堂秩序更好,小学生们进步更快,他们还钻研起儿童心理学和国画技法教学。小东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大大提升。
你是否有和小东类似的经历?与同学交流你的付出与收获!
分享同龄人的故事:
1小林参加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
2地铁志愿服务工作
3杭州中学生清洁共享单车
结合学生的分享进行小结: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收获的欣喜。
板书: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出示情景(四副)
结合,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的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管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情境故事:狼孩的故事
印度狼孩的故事——人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会生存的技能,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狼孩儿故事详见PPT)
狼孩儿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和你的同学讨论一下。
小结: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
从狼孩的告诉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了解和认知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课堂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仔细观察每天的生活,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使用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社会上的哪些职业或行业发生联系?
作为学生,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书本,你知道普普通通的一本书,要经过怎样的流程才能到达我们手中吗?
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既然人的生活、成长离不开社会,那么中学生应该与社会建立怎样的连接呢?
(二)亲社会行为
情景材料展示:
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10月启动初中学生学农教育,编制了学农项目市级实施方案,将学农教育计入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农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田间劳动,都学习配菜做饭,都有劳动成果。学农期间学生跨区跨校混合编班,学生自带铺盖,自行负责日常生活、内务整理。学生们不仅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体会动手创造的乐趣,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了互助、友爱、感恩的精神。
分享两个同学的学农日记,思考问题。
思考:学校为什么要组织类似于学农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意义是什么?你参加此类活动吗?说一说你的收获。
(教师可利用PPT内的教学素材或者找寻本校学生身边的真实素材)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
亲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出示材料: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探究与分享:
中学生小明的学校要组织大家去研学旅行,小明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因该是学习书本知识,去研学旅行会耽误学习时间,所以小明很不想参加这次研学活动。
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如何规劝小明参加这次活动呢?
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拓展空间
研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热词。和你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设计一个研学方案。
如果设计巧妙且富有创意,可以把你们的创意提交给学校相关负责部门,争取让你们的创意变成现实!
三、课堂总结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人
四、布置作业
预习第2课,第1框。
板书设计
在社会生活中成长
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1)个人成长与社会的关系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2)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题
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勤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只要抓住社会生活中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线展开。
在教学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我与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社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社会不同的社会生活,体会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
能力目标: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追问,拓宽思维的深度及广度,能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谈论与分析,从而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积极融入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教学难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社会生活空间极大延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课件:丰富的社会生活的。
同学们,你了解我们的社会吗?你知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体味生活的美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更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二、新课学习
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
活动(一)了解社会生活
情景一周六早上6点30分,李铭和爷爷到公园晨练。他们发现公园新增了些健身器材,健步道上也铺上了塑胶,跑步可舒服了。
情景二上午8点20分,李铭的妈妈到家门口的菜市场买菜。他们发现蔬菜品种多了,蔬菜可新鲜了。
情景三下午3点15分,李铭和同学一起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教老人用手机上网。
情景四晚上7点10分,李铭和爸爸一起看有关《大国工匠》的新闻,交流关于新闻的看法。
(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
(2)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旅游,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来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2合作探究:出示材料“中学生小华的日记节选”,
暑假里,中学生小华经历了很多“大事”,以下是他的日记节选:
7月16日
我今天到科技的儿童乐园当志愿者,引导和照顾前来玩耍的小朋友,一天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尽,却很有成就感!
7月25日
在外婆家,我和表弟一起熬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既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8月3日
在家看电视,我看到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纪录片,心潮澎湃,对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感到了由衷的敬佩。
问题一:小华日记里记录的“大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问题二:读了小华的日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三:在暑假里,你有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可以与同学分享?
明确小华日记里所谓的“大事”看起来并不是大事,但是对他而言这是他所经历的,是他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他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这个社会有了经一步的了解,感受很真实。
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
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1出示一组“小丸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
教师总结: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通过对和课本材料的分析,小组讨论总结: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关系可以分为那些不同的类型?举例说说明在每种社会关系中,我们都具有什么身份
教师总结:主要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在家里,我们是孩子;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里我们是消费者……
3小组活动:绘制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图
要求: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完成图表,与同座交换,说一说自己的社会关系。
思考:这些人通过哪些方式与你产生联系?他们的存在对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上述的社会关系网络图和你的生活经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社会就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大网。因此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一员,社会就是有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同学们可以来接认识社会,了解的社会的方式和途径,从养成关注社会的行为,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变化。从而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社会是我们个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身份。
四、布置作业
完成导学案的习题
板书设计:
我与社会
感受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感受社会生活,勇担责任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
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进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去感悟。明确我们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要为社会承担责任。
1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构建了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互助合作的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认知、探索、实践的对象,在讨论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实践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