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沁园春 雪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是词的结尾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词结尾三句。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原文:

枫桥夜泊

张继 〔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

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酒在冰凉的床席上,

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在依然是那么明亮。

《秋夜》是一首闺怨诗,言浅味永,表达了女诗人幽居的忧愁怨嗟、孤寂落寞。第三句中的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后两句意境的营造:

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两首诗都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石灰吟》写石灰的坚强不屈 ,实质要表达的是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的高尚节操;《竹石》吟咏竹子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的品质,赞扬了它们顽强而又执著的精神。

解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用“丛菊”,因为是秋天,且又是士大夫常见的庭院植物,不那么孤标傲世,有着家常的素朴宽厚。“丛菊”“孤舟”都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动词“开”和“系”,“开”指花开,也指泪溅;“系”,就船说,是停滞不前,就心情说,则是牵系不忘。从诗的意境看,则是眼前景和心中情的交融,“丛菊”和“他日泪”、“孤舟”和“故园心”两种意象的衔接,不难看出诗人的羁旅之愁。 参考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开始了他飘泊西南的晚年生活(759-770),其中在四川生活了八、九年,在湖南、湖北飘泊了两三年在这期间,杜甫写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大多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慨叹坎坷艰难的人生《登高》堪称这一时期杜甫作品的代表其诗如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所作诗人登高远眺,悬视万物,通过所见秋天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飘泊流浪、穷愁潦倒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形成一种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地处长江峡口,秋至而风急,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空旷这一地区一向以猿多而著称,啼声哀怨,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诗人正值孤愁老病,猿声随萧瑟秋风而来,自然益觉哀转凄伤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水中小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几只鸟正奋力飞翔,但因风急,难于直进,所以盘旋飞行,时进时退

颔联则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萧萧”,传落叶之声;“滚滚”,壮长江汹涌之貌诗人抬眼望去,满眼茫无边际,萧萧而落的木叶;低头而视,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在这样一幅苍凉宏大的景象中,诗人似乎聆听到了一曲慷慨而悲凉的秋天之音,自己因壮志难酬、韶光易逝而生的感怆也在无形之中传达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点题,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望,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悲”字对于揭示本诗主旨至关重要“万里”,极言离家乡路程之远;“常做客”则极言飘泊时间之长秋天并不一定可悲,但诗人孤老多病,飘泊无依,贫困潦倒,前途未卜,目睹西风萧瑟,万木摇落的景象,自然易生悲感“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久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独爱登台“赋到沧桑诗便工”,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加入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此而更见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饮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家愁国难,悲恨萦心,故鬓发渐多,皓然如雪“潦倒”,指衰颓多病,诗人原本借酒解愁,现因病而停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无限悲凉之意

此诗以壮境抒悲思,用急风高天、森森万木、滚滚长江来衬托长年飘泊、壮志难酬的感伤,使自己老病交加、潦倒衰颓的身影欲显弱小、孤独同时,又以峡猿哀啼、飞鸟徘徊、落木萧萧给高山大江涂上衰飒色彩,创造出一种既雄浑开阔又沉郁苍凉的特殊美学风格意境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该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此言不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