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萍赏析

咏萍赏析,第1张

浮萍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总有一种随水现荡的不安定感。所谓“停不安处,行无定轨”,在怀才不遇的诗人眼中,便往往成了身世飘泊的象征物。但倘若是在阳光璀璨的晴日,心境又畅悦无翳,再伫立池边观赏那清波绿萍,人们就会发现:浮萍也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好风神。建安诗人曹丕《秋胡行》(其二),就歌咏过它“寄身清波,随风靡倾”的倩姿;晋人夏侯湛,也赞叹过它“散圆叶以舒形,发翠绿以含缥”的容色(《浮萍赋》)。在“词美英净”的永明诗人刘绘笔下,它又是怎样一种风情?

刘绘咏萍的开笔,便沾满了喜悦、赞美之情:“可怜池内萍,__紫复青。”“可怜”即“可爱”。不过,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这便使诗人笔下的池萍,增添了某种情感色彩。“__”亦作“氛氲”,本为烟气纷纭之貌。这里用来为浮萍着色,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澹淡之中,恍有青紫之气升腾,可以说是把色彩写活了。接着的“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两句,则进一步表现浮萍的动态之美。“池”中自然不会有沸涌翻滚的大浪;这“浪”之轻细,当如风中之花的绽放和收合一样几无声息。而绿萍,就站在这样的细浪轻波上飘舞,身姿何其轻巧!当池波终于静息之时,浮萍则轻轻从水波高处滑行而下,转眼间已在一平如镜的水面上凝立,又显得何等娴雅。这两句描摹浮萍在水中飘、立、动、静之态,简直如翩翩少女的轻巧舞姿,表现了极为动人的韵致。

浮萍在诗人眼中,似乎一度幻作了飘舞于水波之上的绿衣少女。但当诗人从幻觉中清醒,它便又成了静浮于水面的绿萍。人们常常遗憾于浮萍的“无根”,似乎嫌它“轻浮”了些;而且叶圆而细小,又无清莲那婷婷直立的叶茎,当然更显得缺少“操守”了。故夏侯湛在赞叹之余,又有“浮轻善移,势危易荡”之语,隐隐表达了对它的贬斥之意。至于杜恕《笃论》,对它就更不客气了:“夫萍与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随波。是以尧舜叹巧言乱德,仲尼恶紫之夺朱”——如此抑萍而扬菱,小小的浮萍,简直就成了“乱德”之小人。刘绘对于前人的这类非议,大约并不赞同。故接着两句,似乎是在为浮萍鸣不平了:“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呵,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这两句做的是“翻案”文章,但妙在不露声色,正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读者从中听到的,只是一声饱含怜惜之情的轻微叹息。最后的结句,正顺着诗人的这一怜惜之情,又将眼前的浮萍幻化了:“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这美好的浮萍,正如孤身无依的少女,其飘泊不定的前途,是很难预测的。而今,她就在诗人身边留连、徘徊,充满了依依之情,仿佛在诉说不忍离去的思念,抑或是飘迹无踪的凄苦。此情此景,与前文“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的美丽轻巧形象,交相叠合,不免令读者对这楚楚可人的绿萍,油然生出深切的爱怜和忧悯。而诗人则似乎是在用整个身心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飘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与同时代的诗人谢_、范云、沈约相比,刘绘所擅长的是文辞。“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钟嵘《诗品》评王融、刘绘语)。往往辞采稍丽而情致嫌浅。故在当时,刘绘虽称“后进领袖”、“丽雅有风”(《南史》),而传世诗作却不多。不过,当其感受真切之时,笔端亦有深情蕴蓄。这首《咏萍诗》,于动、静、真、幻之中,写浮萍楚楚可怜之态。清逸秀出,摇曳生情,不失为一首颇具情趣的咏物好诗。

▲带有“萍”字的成语:萍水相逢 萍飘蓬转 鸥波萍迹 萍踪浪迹 萍踪浪影萍水相逢 萍合(浮萍易散,飘泊不定,故用以比喻暂时的聚合);萍浮(浮萍

回答者: 43250064 - 七级 2010-10-20 17:19

以下的成语不知可用否?

断梗流萍梗:植物的枝茎;萍:浮萍。像枯折的枝茎,漂流的浮萍一样。比喻生活飘泊不定。

断梗飘萍比喻漂泊不定。

浮萍断梗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断梗:折断的草木茎。比喻飘泊无定的浪子。

泛萍浮梗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浮萍浪梗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茎。比喻飘泊无定的浪子。

风萍浪迹比喻漂泊不定。

梗泛萍飘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梗泛萍漂断梗、浮萍在水中漂浮。比喻漂泊流离。

梗迹萍踪像断梗、浮萍在水中一样踪迹不定。

浪迹萍踪浪迹:四处流浪;萍踪:象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鸥波萍迹比喻闲适自由的隐者生活。

飘萍断梗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飘萍浪迹飘: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萍飘蓬转像浮萍随水飘荡,像蓬草随风飞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萍水偶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人的偶然相遇。

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萍水相遇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萍水相遭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人的偶然相遇。

萍踪梗迹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

萍踪靡定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萍踪浪迹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萍踪浪影像浮萍、波浪一样无定所。比喻到处漂泊,踪迹无定。

回答者: dfyf198 - 六级 2010-10-20 17:22

我来转发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一路顺风886 616

Q信齐 470

Linyh4569 393

夜魅雅月 380

baileycyc 336

更多>>

订阅该问题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10 Baidu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这一句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艰苦一生,只为这颗精忠报国之心,能够让它永照史册

这个世界不也就是一个池塘或者一弯满水的田吗?而我们这样的人类不就如浮萍一样艰难地生存其中吗?是啊,人如浮萍,永远摆脱不掉漂浮的命运。似乎人也有暂时安定的时候,就如浮萍也有用假根钻进泥土,固定住身体,求得短时间的稳定和安宁之时,但最终却也难逃分离和翻转的宿命。毕竟,他们赖以生活的地方是这样流动的水,哪能有岸上干涸的泥土般固定呢?就为了这样梦幻般的不漂泊,它们也曾努力地一片一片连接在一起,为的是并肩作战,互相支持与照顾,共同对抗漂泊。人的世界不正和这一样的吗?为了把自己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为了摆脱漂泊的命运,而有了家庭、爱人、朋友或者其它的伴侣。人若是没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稳定且持久的社会支持系统,当我们累的时候,孤独寂寞的时候,是否还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当我们失意、受挫,身心疲惫的时候,是否还有继续奋斗与前进的决心?所以,人这样一种原本脆弱的动物,本能地要相互连在一起,本能地要以这种方式减轻压力,趋利弊害。然而,人与浮萍不同的是:浮萍仅以距离为标准来选择团体的对象,只要距离近,就会连在一起;而人除了距离外,更有血缘、志趣、性格等众多的标准。这样多标准的选择是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而简单的浮萍,则只用其既定的方式。

这样下着雨的夜晚,人可以躲在或水泥或木料或石头或泥土搭成的家里,享受暂时的干爽与稳定。而浮萍呢,它们能吗?它们只能彼此紧靠着,用假根抓紧水下的泥土,为了不沉入水中或孤身漂走,它们竭力奋战。雨停的清晨,你不见它们战斗后的倦容与尸首遍野的战场吗?

但无论怎样,漂泊是始终难逃的结局。浮萍如此,人亦然!

意思是:

人生就跟浮萍一样,分开和聚拢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话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浮萍是没有根的,因为没有根 ,所以他随波逐流 后一句是一句诗词名句,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相逢即是缘分,偶遇不必曾经相识 如果两句连起来的话 ,表达的应该是作者希望随遇而安, 有缘再见的情感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43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