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以上两联所蕴含的感情进一步明朗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一悲漂泊憔悴,离乡万里;二悲深秋萧瑟,苍凉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无常;四悲羁旅他乡,作客异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从心;六悲体弱多病,处境艰难;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难遣工整严谨的对句,不仅饱含了诗人像落叶一样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也饱含了诗人像江水一样驱赶不尽的孤独恨,丰富的内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的脉搏和时代的强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已经使诗人白发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于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以排遣,这又无端地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深深的惆怅和无奈的慨叹。这里诗人将潦倒不堪归结于时世艰难,其忧国伤时的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开始了他飘泊西南的晚年生活(759-770),其中在四川生活了八、九年,在湖南、湖北飘泊了两三年在这期间,杜甫写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大多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慨叹坎坷艰难的人生《登高》堪称这一时期杜甫作品的代表其诗如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所作诗人登高远眺,悬视万物,通过所见秋天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飘泊流浪、穷愁潦倒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形成一种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地处长江峡口,秋至而风急,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空旷这一地区一向以猿多而著称,啼声哀怨,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诗人正值孤愁老病,猿声随萧瑟秋风而来,自然益觉哀转凄伤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水中小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几只鸟正奋力飞翔,但因风急,难于直进,所以盘旋飞行,时进时退
颔联则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萧萧”,传落叶之声;“滚滚”,壮长江汹涌之貌诗人抬眼望去,满眼茫无边际,萧萧而落的木叶;低头而视,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在这样一幅苍凉宏大的景象中,诗人似乎聆听到了一曲慷慨而悲凉的秋天之音,自己因壮志难酬、韶光易逝而生的感怆也在无形之中传达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点题,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望,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悲”字对于揭示本诗主旨至关重要“万里”,极言离家乡路程之远;“常做客”则极言飘泊时间之长秋天并不一定可悲,但诗人孤老多病,飘泊无依,贫困潦倒,前途未卜,目睹西风萧瑟,万木摇落的景象,自然易生悲感“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久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独爱登台“赋到沧桑诗便工”,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加入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此而更见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饮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家愁国难,悲恨萦心,故鬓发渐多,皓然如雪“潦倒”,指衰颓多病,诗人原本借酒解愁,现因病而停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无限悲凉之意
此诗以壮境抒悲思,用急风高天、森森万木、滚滚长江来衬托长年飘泊、壮志难酬的感伤,使自己老病交加、潦倒衰颓的身影欲显弱小、孤独同时,又以峡猿哀啼、飞鸟徘徊、落木萧萧给高山大江涂上衰飒色彩,创造出一种既雄浑开阔又沉郁苍凉的特殊美学风格意境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该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此言不虚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