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11年5月的一个平常夜晚,在福州早题巷5号的一处民宅里,身怀六甲的陈意映在烛光下暗自祈祷——丈夫林觉民能够无恙归来,她摸了摸自己凸起的肚子,这是她和林觉民的骨血。正在此时,她听到门口传来了异样的动静,她起身去看,门缝里塞着两封信,是丈夫林觉民的笔迹,一封给林觉民的父亲,另一封是给自己的,她打开《与妻书》,刚看完第一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就凄惨一声大叫,昏厥了过去……
她叫陈意映,出身名门,与光绪年间的朝廷重臣陈宝琛同宗,大家闺秀,能诗善文。1905年,她17岁那年,由家族做主嫁给了18岁的林觉民。
那是典型的包办制婚姻,在彼此成为夫妻之前,两个人就没见过几次面,但缘分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婚后二人的感情出人意料的好。他们那时住在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在这栋二层小楼的林家老宅里,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初尝了爱情的美好一“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此时的林觉民尚在福建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教育,他的身上有着当时热血男儿特有的豪情。他与同学在福州城北办了一所私立小学,专门招收家境清寒的子弟入学,向他们传授西方学说。他还在城南创设了一个阅报所,把《苏报》《警世钟》《汉书》《天讨》等革命进步书刊摆进去,希望能把更多沉睡的人唤醒。可是慢慢地,他发现并且承认,仅靠文化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在完成了国内的学业后,他于1907年告别陈意映,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路径。
那时的他们才刚刚结婚一年多,正是感情浓厚之时,异地恋对于两个人来说都是日日的煎熬,思念的黑洞也总在夜深人静之时吞没这两颗遥相呼应的心。更何况,当时陈意映已经生有一子,林觉民却离开了妻儿,远渡重洋。对此,他一直深怀愧疚。
分别的日子里,陈意映从过往滴水不沾的富家**,慢慢蜕变为能够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合格媳妇,不仅把儿子照料得茁壮,还讨得了公公婆婆的欢心。而此时在日本的林觉民,已经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积极奔走在宣传革命与民主思想的第一战线上。这对小夫妻,只有在每年林觉民放暑假回家探亲时才能见上一面。
此时的林觉民仿佛已经预感到革命的艰难与危险,又或许,他已经闻到了死神靠近的气味。有一次,他沉重地对陈意映说:“我希望你能比我先死。”陈意映不解其意,甚至有些生气,怎么好不容易盼来的相见,就等来了丈夫一句咒自己先死的恶语林觉民看出了妻子的不悦,急忙解释到:他若先死,她就会承受悲伤,他于心不忍,倒不如让妻子先死,他来承受。
这些话,在林觉民最后的《与妻书》中被他再次重申:“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1911年4月,在短暂的休假结束后,林觉民告别了陈意映,带着20余人从马尾登船驰往香港。陈意映并不知道,与林觉民的这一别,从此就阴阳相隔了。
4月11日,林觉民到达香港,起义的革命力量也正在从八方会聚,一场震惊历史的革命将要发生了。23日,民主革命家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扛起了主持起义工作的大旗,可是革命的道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因为内奸的出卖,原定的计划已然泄露,从25日起,清政府源源不断地增兵广州,满城搜捕革命党人,部分作为联络站的秘密接头机关也遭到了破坏。黄兴急中生智,临时决定提前发动起义。在行动之前,林觉民和一众革命党人暂时休憩在一栋临近江边的小楼上,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又想到前途未知的起义,林觉民的眼前浮现出了家中双亲和妻儿的画面,顿时泪不能禁。或许,此时的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他拿出一块方巾,彻夜疾书,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绝笔信,写给父亲的是《禀父书》,文章较为精短:“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写给陈意映的是《与妻书》,一张五尺见方的白巾,写到最后,字迹越来越小,字间密得都成了蝇头,他却还不愿放笔。
天亮后,他把这两封信交给一位朋友,叮嘱道:“我死,幸为转达。”
三天之后,广州起义打响。林觉民在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时,不幸腰部中弹,被俘。当时的广东官吏一般都使用英语,林觉民在被审讯时,便用英语大义凛然地作答。他不卑不亢,慷慨陈词,令当时负责审讯他的清朝官将都为之动容。
再次被押回狱中之时,林觉民心中热血男儿的雄心已完全爆发,他自此水米不进。数日之后,他被押上刑场,临近就义那一刻,依然面不改色,泰然自若。他死后被葬于广州黄花岗,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在广州被杀时,陈意映的父亲陈元凯恰好正在广州任职,为避免清政府满门抄斩,他托人连夜到福州报信,让陈意映火速逃离。住在这幢老宅里的林家七房兄弟,急匆匆将祖屋卖掉后逃离。陈意映腆着大肚子,带着一家大小七口人仓皇搬到一处偏僻的小屋中租住,这处小屋,就处在早题巷,随后,便发生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悲恸欲绝的陈意映,一直想追随着林觉民而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的面前,恳请她看在家中幼儿和腹中骨肉的情面上,好好活下去。陈意映摸了摸自己凸起的肚子,感受到林觉民的生命将在她的身体中延续,她这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林觉民就义不到一个月之时,因为悲伤过度,陈意映早产下了遗腹子林仲新。为了给予她对于生活新的希望,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女儿林暖苏过继给了她,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失去爱人的伤痛,陈意映一直没能走出丧夫之后的抑郁阴霾,仅过了一年多,陈意映就因病去世,如她所愿,追随林觉民于阴间。这段爱情,也随着她的离去,画上了最终的句号。
现如今,距离《与妻书》的诞生已经百年,这份珍贵的“百年情书”,还静静地躺在福建博物馆中,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生活虽然时间并不算长久,但对于用尽生命去爱对方的两个人来说,或许正如台湾歌手齐豫所唱——“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是永恒,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做被爱了一世……”
编辑:袁恒雷
01
《与妻书》创作背景: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时,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全文感情真切,笔调委婉动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与妻书》创作背景:1911年,林觉民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他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上船赴香港。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的前三天,即4月24日,林觉民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
待战友们入睡后,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他和妻子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鸣。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民还给他叔父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40字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之后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俘后从容就义,是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信中他称呼爱妻为意映卿卿,在信里,他深情的呼唤了妻子49次。足见他对妻子深沉的爱,但这份爱,在祖国和人民面前又不得不作出了让步,林觉民不负天下人,却独独辜负了自己的发妻。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望其真有
《与妻书》中字里行间都饱含了林觉民对于妻子满满的爱意。作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觉民本应不信鬼神,但因为心怀对妻子深深的不舍,他宁愿自己可以化作鬼魂,只为能常伴妻子左右。在信中他时时安慰爱妻,解释赴死的原因,委婉的表述了对于妻子深深的爱意,字字句句仿佛在妻子耳边低声细语,轻声呢喃,饱含了对爱妻的愧疚之情。通篇文章即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林觉民将个人的情爱与对于国家人民的大爱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爱你,才不忍你身处这乱世之中,极具感染力。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对于妻子的爱高度融合统一。正是革命先辈这种舍小爱为大爱的革命情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信中饱含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歉意,无法与妻子相伴一生的遗憾,以及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决心。这种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与妻书》即是一封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也是对当代青年很好的激励。
常说人类的悲欢并不能想通,但这篇《与妻书》却依然能在相隔一百多年后,引起当代少年的共情。虽然我们离那个烽火硝烟的岁月已经很远了,但是这种不负天下人,唯负汝一人的情怀,这种个人情爱与家国情怀冲突又能相融合的激烈情感很容易激起当代青年的共情。
林觉民英勇就义时,只有24岁,而妻子陈意映只有23岁,肚子里还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林觉民就义后陈意映生下遗腹子,在两年后,也因抑郁成疾离开了人世,追随爱人而去。
不管是什么时候,真挚的感情总是让人忍不住感慨。如今现代利益至上,越来越少的人能真正投入一段感情,以真心待人。所以人们对于旧时的感人爱情故事总是讲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幸运。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生死未卜之时给妻子写下的一封绝笔信。他和妻子陈意映虽说是包办婚姻,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确实感动了千千万万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段民国时期的伉俪情深:林觉民和他的妻子陈意映的故事。
林觉民从小就非常聪明,和身边板板正正的同龄人不同,十五岁的他就进入全闽大学讨论时局,倡导自由民主的积极思想。同时他还认为中国就应该革命,不革命就站不起来。看着儿子如此桀骜不驯,林孝颖担心他可能会在革命这条路上受磨难,就想着用婚姻给林觉民一些羁绊,于是陈意映就出现到了这个毛头小子的生命中。
陈意映出生在文人家庭中,他的父亲陈元凯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女儿奴”。对于这个女儿,简直就是怕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出来的陈意映温柔善良。陈元凯挑挑拣拣,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出嫁后受气,最后选择了才气不俗的林觉民。虽然说这两人是父母之命,但是互相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就双双坠入了爱河。
林觉民参加革命后,陈意映不仅不反对,还对革命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非常支持林觉民的视野。对于林觉民来说,陈意映不仅是自己的妻子,更是自己革命的伙伴,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对他的朋友说:“意映和我在性情和偏好上都相同,这样一个女子让我得到了,真是三生有幸!”
后来,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为了表示对未来的向往,他们给孩子起名为林伯新。正是因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林觉民意识到要想振兴中华,就必须要从根本做起,从各方面振兴国家。
1911年,林觉民加入同盟会。同年四月份,同盟会敢死队成员在起义过程中不慎被一颗流弹击中,被清政府官员抓住审问,要求他跪下去的时候林觉民坚决不跪。清朝官员感念他的勇气,希望他能够放弃革命,为清朝所用,但是林觉民表示坚决不会妥协。无奈之下,清朝要臣下令除掉他。被枪决的时候,林觉民才二十四岁。
林觉民牺牲后,一封书信送到了陈意映的手里,就是我们知道的《与妻书》。得知噩耗的陈意映早产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不久之后也抑郁而终。
虽然在外人眼中是惋惜这么一样花样年华的女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但是在陈意映看来,没有丈夫的生活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美好又凄惨的爱情实在是令人感慨,如果现代人也能多一些真诚就好了。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辛亥革命》中胡歌扮演的林觉民说完后英勇就义,借此有着“第一情书”之称的《与妻书》更是得以广为流传。这封绝笔信情真意切,字字泣血,从小家到大家,写尽了对爱妻的深情与不舍,写满了对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痛恨。时过一百年,这一千三百余字所呈现的为国捐躯的大义与对爱妻的深情仍令人感奋、落泪,这种“宁汝先我而死”的真情与“以天下人为念”的革命者觉悟将伴随《与妻书》一起,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林觉民于1887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嗣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但林觉民却十分厌恶封建科举考试,在他13岁的时候,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开了考场,惊呆了考官和同学。
林觉民15岁的时候遇到一个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人,他考入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而陈宝琛有一个侄子叫陈元凯,陈元凯的女儿陈意映就是林觉民的妻子。林觉民在全闽大学堂学习期间,接触了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的先进思想,还常常与同学一起讨论时局,并且认为“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校长在他的父亲面前夸奖他,“是儿不凡,曷少假宽,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林觉民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不仅加入学生爱国组织,还与友人创建进步报刊,发表演讲。一次,林觉民在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时,在场一位学监听了他的讲演,惊呼:“亡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的行为让林孝颖深感担忧,一面希望儿子成才,又不希望他走革命的道路,怕日后有危险傍身。于是乎,他做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林觉民在林孝颖的安排下,返回家乡迎娶陈氏名门闺秀陈意映。出生在诗书礼义俱全家庭的陈意映,容貌温婉姣好,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两人虽然是媒妁之言,但一见钟情、相见如故,仿佛命中注定一般。婚后两人感情融洽,恩爱有加。后来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回忆,两人住在双栖楼,并肩携手,赏花赏月,没有什么感情不诉说。
有虽然有个相亲相爱的妻子,但是林觉民并没有像林孝颖期盼的那样沉浸在温柔乡里。他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林觉民决心出国学习,深明大义的陈意映并没有阻拦,在1907年,林觉民在妻子的支持下离开了家乡,东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的日子。林觉民学习日语和哲学,同时还学习多门语言,学习进步的思想。孤身在外学习的日子是苦闷的,林觉民忍不住对爱妻的思念,提笔写了情书给陈意映,“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烂漫真女子也。”
留学不久之后,林觉民便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每年暑假都会返回家乡探望妻子和父亲,顺便与福州其他同盟会成员秘密相会。久而久之,陈意映便发现了丈夫的秘密,深明大义的她非但没阻止丈夫,反而在同盟会密会的时候主动帮丈夫放风。后来经过多次参与,陈意映明白了其中的危险性,于是哭着对林觉民说,“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赵声等同盟会骨干举行会议,决定向海外华侨募捐钱款购置武器,在广州再举义事。
林觉民于是就离开了日本到达了香港,黄兴看到林觉民的到来,十分高兴,说:“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于是,黄兴就派林觉民离开香港先回福建组织一批革命义士后再共聚广州。
林觉民回到福建家中后,以学校放樱花假由在福州停留了10余天,期间,他在福州动员了数十名青年义士。当时,林觉民还承担着向广州运输一批炸药的任务,他原打算让陈意映扮为孀妇,用出殡的方式把炸药藏到棺木中运出。由于陈意映当时已经怀孕八个月了,也不能长途跋涉,只好改由方声洞的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陈意映虽然极力想和丈夫同行,但因为怀孕在身,林觉民坚持不让,让她乖乖在家等待,却不曾想竟天人永隔。
1911年4月24日深夜,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妻子和家人,也想到了即将到来的起义胜负难料,生死未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终彻夜疾书,分别在白巾上给自己的妻子和父亲写下了诀别书。给妻子的那封便是举世闻名的“百年情书”。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了广州起义,和同盟会的人一起进攻总督衙门,而这场起义无疑又是失败的,众多仁人志士死在了敌人的圈套里,林觉民也负伤被捕。被俘后的林觉民拒绝投降,慷慨就义。
林觉民一共准备了三块白巾,分别给妻子、父亲和友人沈仲英,他牺牲后,他的诀别书经同仁阿三之手转交给在清朝任职的好友沈仲英,沈仲英打开给自己的那份信,读完后直接焚毁。另外两封信,沈仲英让自己的管家趁天黑时从福州早题巷林家的门缝中塞了进去。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人躲避到了乡下,整日担惊受怕,陈意映更是担心丈夫的安危,夜夜难以入睡,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林觉民已经英勇就义,只是整天祷告着,他能够平安回家,全家人能够团聚,以后再也不分开。收到丈夫的《与妻书》,知道丈夫已经不在人世,陈意映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瞬间瘫软在地,自己恨不能马上就去死,这样自己便能和丈夫永远地在一起,只是自己怀有身孕,在公婆的劝说下,陈意映才逐渐稳定,只是,丈夫的死因为她悲伤过度,已经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也因为如此,她早产了,林觉民死后不到一个月,陈意映生下了孩子,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仲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生完孩子以后的陈意映仿佛完成了丈夫生前的遗愿,只是自己仍旧沉浸在丈夫去世的悲伤中,身体也愈发虚弱,两年后,陈意映紧随丈夫而去。
纵观林觉民的一生,他对得起天下人,唯独对不起妻子一人。我们通过《与妻书》可以看出,哪怕是面临死亡,林觉民都不曾惧怕,唯独放不下妻子。他把自己的身躯交给了国家,把自己的灵魂留给妻子,而妻子的追随丈夫的果决,造就了他们动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他们的爱情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后记: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有喜欢他们故事的朋友建议阅读《与妻书》原文,感人至深;喜欢影视的朋友推荐《辛亥革命》、《百年情书》;喜欢歌曲的朋友推荐齐豫的《觉》,这是一首以陈意映角度写的歌。
中文名:林觉民
别名:林意洞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闽侯
出生日期:1887年
逝世日期:1911年4月
职业:革命党人
毕业院校:全闽大学堂、日本庆应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代表作品:《禀父书》、《与妻书》
重要事件:攻打督署林觉民简介,力尽被俘,英勇就义
政党:中国同盟会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少年林觉民觉得教育腐化,力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与几个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找了房子,自办私学。
林觉民还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在他的劝导下,家中一众女眷纷纷放脚,还有人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
为了激
《禀父书》、《与妻书》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
1991年,黄花岗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成立,挂上了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牌子。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管理,内容包括前庭院、中天井、广州辛亥革命背景、林觉民生平介绍、林觉民卧室复原、冰心与福州。
2006年初林觉民、冰心故居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强保护,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整修,于2007年5月18日重新开放。
林觉民英勇就义后被埋葬于广州市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
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林觉民简介,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住进了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赴日留学之后,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回来探亲。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陈意映颇感惊喜,而他父亲却很惊诧。林觉民告诉家人: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然后顺便回家。
1911年4月25日,林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
韩梅梅:投革命舍妻儿,为民主志不移。
胡歌:我觉得林觉民是一个内心很强大、对自己特别狠的人。
顾甫涛:林觉民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
梁尚玉:林觉民立志救国救民,言辞敏锐、胸襟开阔、热心公益、不畏 。
曾祖父:林崧甫
养父:林孝颖
岳父:陈元凯
妻子:陈意映
堂兄:林长民
长子:林依新
次子:林仲新
女儿:林暖苏
侄女:林徽因
孙子:林天立、林瑕藩
孙女:林兰、林婷
1980年**《碧血黄花》周绍栋饰演林觉民
2011年**《百年情书》王柏杰饰演林觉民
2011年**《辛亥革命》胡歌饰演林觉民
2004年**在《六壮士》何家劲饰演林觉民。
《与妻书》这篇文章又可称为《与妻诀别书》,主要讲述的在清朝末年林觉民先生为了反清反封建,为了争取国家百姓利益以及和争取民族解放而壮烈牺牲,在牺牲前夜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挥泪给自己最爱的妻子陈意映写下了一封诀别信,取名为《与妻书》,最让我心疼和印象深刻的就是文中的“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
一、告别过去的自己,只为争取更好的未来
1887年林觉民出生在福州的富裕人家,父母均是饱读诗书喜爱文学的知识分子,在清朝末年期间我国外忧内患,林觉民的父母还是尽力给林觉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再加上林觉民自己本身就天资聪慧且读书过目不忘,他长大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但本人志向不在获取功名利益之上,随离开了考场,自费到日本进行留学,回乡之后考入了全闽大学堂在大学堂了解到了民主革命思想,并开始助力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希望推翻当时已腐朽的教育制度,在后期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为解放人民利益的战斗之中。
二、满腔热血只为报国
林觉民在家书中提到过当时清朝末期时我国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文中写到“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从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里能够感受的出,林觉民先生对当下的黑暗现实已经强烈的不满,坚定了自己要为天下人谋生存的伟大志向,即便知晓前方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自己也还是会奋不顾身的前进。
三、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也还是会选择前进
在写这封家书时,林觉民先生正值风华,只有25岁,家书的开头就透露了林觉民先生的满满不舍“意映卿卿如晤”,这一句唤起了往日夫妻之间的陪伴,紧接着随后林觉民写下了“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这样的肝肠寸断伤心之词,家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告白都包含着对妻子的想念,对妻子的不舍,也包含了丈夫对妻子的愧疚,愧疚自己没有办法再陪伴在她身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