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王绩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王绩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唐代王绩的《野望》,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寂寞的思想感情。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和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都是写薄暮中所见景物。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暮归的“驱犊”和“带禽”,是田园牧歌式的热闹,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这两联诗,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典范。望景而生情,把情寓于景,让读者在景物中去体味感情,是诗人的高超之处。因此,《唐律消夏录》评价说:此立意诗,“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下边“秋色”、“落晖”、“牧人”、“猎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归”字,俱是“欲何依”之情。

此诗作于王绩辞官隐居东皋时,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野望》首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及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状态,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的时候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去往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前两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中间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全诗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作者简介:

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表现对现实不满。

-野望

这首诗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野望

《野望》描绘了一副山野秋景的画面,举目四望,山野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文释义: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诗人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喜欢在朝为官,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

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名为《野望》的古诗有好几首,下面以唐代杜甫的《野望》为例作详解。

~~~原文~~~

野望

杜甫 〔唐代〕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遥远的阴云重重叠叠。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云雾缭绕。

稀疏的树叶在秋风中更快脱落,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的这么晚?要知道黄昏时乌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清秋望不极”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迢遰起曾阴”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句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在尾联表达的情感:

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扩展资料:

《野望》的赏析: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情。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出自唐代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人于平淡中表现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全诗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这是诗歌的起句。“皋”是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此处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这里用来表现诗人孤独寂寞、无所依傍的彷徨心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太阳落山了,我(诗人)登上东皋远眺,徘徊一阵,我感到空虚无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远望,总会触景生情。诗人“薄暮”时分,站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不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里紧承上联的登高,按照律诗颔联来说,应为“景联”,诗人对登高所见作了静态的描写。“树树”即所有的树,或者每一颗树。“山山”即所有的山,或者每一座山。其意思是说,山上所有的树木都抹上了秋天的色彩,四周所有的山只留下落日的余晖。诗人在对偶中,上句写树,下句写山。特别是“秋色”与“落晖”相对中,不但写出了登高的时节和时间,而且也蕴含着秋日那落日的景象,似乎表现出了“夕阳西下”那凄凉的感受。当然,诗人在这里对眼前所见景物作了粗线条、大块式的勾勒,呈现出了秋日宁静、开阔、美丽的大自然景象。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又静到动,着力描写了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意思是说,(在余晖下)牧童赶着牛儿,猎人带着捕杀的禽鸟回家。这两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妙。诗人在此是以动衬静,把秋日晚景表现得更加安详宁静。这里,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静态与动态的结合都是那么自然和谐。这样,诗人在描写中,寄情于山野,忘情于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是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怀采薇”诗人化用了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薇的典故。其意为避世隐身,与世无争。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相互一看,谁也不认识,我(诗人)轻轻地哼着那采薇的歌谣。诗人面对着“相顾无相识”感受到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因而只好“长歌怀采薇”,去追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这里,诗人所表现的不是诸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诗人的情趣,而是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 总之, 这首诗歌抓住“望”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秋日“余晖”下的山、树、人,自然和谐,并寓情于景,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