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野望》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野望》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

全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一诗中哪一词用得较好它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古诗《野望》同名的作品有很多首,问的是哪一首,如:

1、王绩诗作

2、杜甫七言律诗

3、南宋翁卷诗作

4、隋炀帝杨广诗作

5、杜甫五言律诗

6、刘克庄诗作

7、周弼诗作

8、唐杜甫七言律诗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托尔斯泰在谈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时曾说过:“吸取你的前辈所作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这在中国古诗词中尤为常见。比如有关“寒鸦”意象的《天净沙·秋》这首词曲,就是巧妙地化用了前人隋炀帝杨广的《野望》,并且都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为“寒鸦”意象的首创者,隋炀帝杨广就给“寒鸦”奠定了伤感的基调。诗歌从远望 “寒鸦”入手,接着用“孤村”“斜阳”组合成了一片苍茫之境,最后“黯消魂”的抒怀就尽显凄凉、伤感。《野望》隋 杨广寒鸦飞数点, 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 一望黯消魂。《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全篇28字,排为5句,无一虚字,无一冗辞。12个名词,12种景物,构造出一幅静逸淡远的行旅秋思之图。令人击节叹赏的是,通篇写秋无一秋字,通篇写思无一思字,字字言远无一远字,句句言愁无一愁字,处处行旅无一旅字,念念伤时无一时字。然而颠倒字序读之,就能够看见作者魔法师一般的弄玉传神手段:藤干枯,叶凋零,昏鸦向树栖。桥窄小,水流去,人家柴扉闭。道悠远,风凄迷,嶙峋瘦马匹。夕阳西下夜凄凉,人在天涯空断肠。五色墨焦,浓淡干湿。四句渲染,一句点题。秋色如凝,秋意如倾。萧萧晚景,漠漠岁暝。动而生静,静焉长思。悒悒不适,日暮何之?孤独言语,寂寥别后。自古至今,莫出其右。又岂止为元代小令压卷之作耶?总结:都用了“斜阳”(或“夕阳西下”)“孤村”“寒鸦”(或“昏鸦”)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内容上,马曲继承杨诗的意象,但又有创新,马曲,是从眼前的“枯藤老树”写到远处的“流水人家”,这是一种以诗人主体为中心的孤独压抑的叙述视角。至于色彩,马曲以“枯藤老树”起笔,一开始便注入了沉抑不可解,然后一路铺写,直至愁绪的峰巅。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解: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

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

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韵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评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

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

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

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野望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野望 王绩 〔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