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你的同情心?

如何激活你的同情心?,第1张

培养和表达同情的品质是地球上所有宗教的核心,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焦点。几十年来,像“正念”或“仁爱冥想”这样的概念一直在稳步增长,今天,大量的证据支持了这样一种信念,即同情与精神和身体健康都有益处。但是不管你怎么看待同情心,它不仅仅是为了变得更好或者更令人愉快。而不是要求你同意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同情意味着更诚实地表现,更有表现和不插电,保持开放的反馈和真正的倾听。《哈佛商业评论》称,同情“是一种比韧性更好的管理策略”。最近在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一集节目中,一位情商专家谈到了培养更多同情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中培养更诚实的态度,甚至在工作中变得更有成效。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的这一节目的发言人将同情与“情感正确”的想法联系起来,或者在情感上对他人采取适当的行动。同情与情商/正确性联系在一起,因为它能让我们注意到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的语调和肢体语言,我们如何表现出尊重,处理反馈或批评,以及当别人在我们身边变得脆弱时,我们如何让别人感觉到。当然,没有人是完全有同情心的,但是那些努力有目的地表现得更有同情心的人往往会有更强的人际关系,感觉更快乐,更自信,体验更好的心情,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效地从逆境中恢复过来。

这里有个好消息:不管你现在是在同情还是批评的范围内,你都可以培养更多的同情心。研究表明,正念干预,尤其是那些有爱心的干预措施,有很大的潜力来增加对需要的人的同情,以及自我同情。通过冥想(这实际上可以帮助你发展大脑!),进行观点思考,打开你的不安全感,主动帮助他人,你可能会注意到积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增加。爱心是什么同情的定义是“同情怜悯和关心他人的苦难或不幸”。更有同情心意味着什么我们通常描述同情的其他方式包括表示同情,同情,关心,关心,敏感,温暖或简单的爱。同情的反面会是什么样子呢冷漠、残忍和严厉的批评。

一些同情专家称,他们有同情心。这可能意味着在自我同情的情况下,与另一个人或甚至你自己一起受苦。换句话说,它意味着停止判断/评价,并抵制将人(包括我们自己)贴上“好”或“坏”的标签。“同情意味着接受一个开放、善良的心,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同情心似乎有进化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生物学家相信我们都是与生俱来的。它的主要功能似乎是“促进合作和保护弱者和遭受痛苦的人”。“同情心也被证明能增加与看护模式相关的行为,包括触摸、不威胁的姿势和情感的发声。”

是我们的同情心下降关于是否需要增加同情心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是否生活在“数字时代”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移情能力、易受他人伤害和不评判的能力有关。一个明显的影响是,许多人现在正遭受着“无手机恐惧症”,或者害怕没有智能手机。考虑到手机短信的使用,视频通话和社交媒体的“社交”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形式的互动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

研究人员现在正在深入探讨社交平台的使用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较少的面对面交流和我们的幸福水平。我们想知道,这些便捷、无所不在的数字通信方式是否有可能极大地扼杀我们的同情心和幸福。几项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社交网站(SNS),比如Facebook,可能与抑郁症的症状和症状有关。专家认为,数字传播和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降低同情和积极情绪的原因有几个:它们增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比较,使人们更难准确地理解反馈,扭曲我们的成就、优先级和/或价值观。

例如,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我们很容易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并使我们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当我们不能用肢体语言和语气通过文字或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时,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被误解,或者更有可能在交流时变得严厉或大胆。除了使用数码设备,我们的社会阶层似乎也影响了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研究发现,不太富裕的人更有可能对他人表示同情。在《科学美国人》中所讨论的研究也表明事实正好相反:当人们攀登社会阶梯并获得更多财富时,他们对他人的同情心倾向于下降。

在研究中发现,上层社会的人更不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不太可能关注与他们交往的人,也不太可能照顾那些易受伤害的人。为什么如此财富和富足似乎给了我们一种自由和独立的感觉。我们越不依赖别人,我们就越不关心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我们越能工作、购物、从舒适的家中出发,而不与他人面对面地交流,这些问题可能会变得更糟。更糟的是,我们越是赞美和展示我们在网络上的成功,我们就会越不安全,越焦虑,我们可能会让那些不那么有成就感的人感到失望。

你能开发同情吗是的!这里是如何幸运的是,研究表明,有可能增加对他人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同情(被称为“自我同情”,这一点在下文提到)。即使你不依靠网上或社区的很多人来满足你的基本需求,你仍然可以从改善观点和感觉联系中获益。事实上,我们可以重新学习同情,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因素造成的,比如经历了大量的压力,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或者经历了情感创伤或背叛。这是通过教导我们以更多的尊重、宽恕和理解来对待他人而得到回报的。

以下是研究表明我们可以提高同情心的几种方法:1。冥想培养更多的同情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练习引导冥想,专注于诸如宽恕、爱和仁慈等品质。爱的冥想提醒我们,我们都在寻求和应该得到。我们不应该得到更多,也不应少于任何人,因为我们都是被内心的欲望所驱使,以避免痛苦和寻求和平。通过冥想来增加同情心,使它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让你建立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来与自己和他人联系。一旦你熟悉了仁爱冥想是如何运作的,你就可以在没有任何录音、视频或书籍的情况下独自练习,并且在每天冥想10到20分钟的时间内仍能获得同情的好处。经常冥想能帮助你理解持续的自我判断会如何伤害你,阻碍你,让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不满意。

2。让自己变得更脆弱。这似乎有些违反直觉,但人们倾向于被那些更脆弱、更容易暴露自己问题的人吸引。当你对别人诚实面对困难时,它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忠诚。适应脆弱可能意味着在工作中承担更多的风险,结识新朋友,尝试新的爱好,在那里你感觉“我们的元素”或舒适区,而不是推迟困难的谈话。所有这些新情况都让你认识到我们都有恐惧和不确定的来源,这没什么。

3。练习感恩(对自己和他人)。当你对你或他人所做的好事变得更加敏感和欣赏时,通常也会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优点、成就、人际关系、良师益友以及良好的意愿表示感激,这能让你更容易应付困难的时间和弱点。欣赏别人也是如此。感恩和同情相互作用,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事物或人通常不是黑或白的,而是在中间的某个地方并且总是在变化。研究发现,感恩和精神上的幸福与良好的情绪和睡眠有关,更少的疲劳和更强的自我效能感。

4。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是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可以让你立刻感到更快乐、更有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同情心在推动高质量、高价值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包括医生、护士和应急响应人员,他们都是志愿者或专业人士。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正在经历一段艰难时期的人做志愿者,会让你觉得更有感激、帮助和支持,同时让生活更有意义。

自我同情的重要性很少被理解。也许看起来“对自己很苛刻”是激励我们改变的好方法,但是研究表明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处在一个困难或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很少会花时间退后一步,意识到在那一刻是多么的困难。相反,我们可能会把自己打倒,否认问题的存在,责怪他人或只是感到绝望。“自我同情”的主要专家之一克里斯汀内夫博士说,“生活在强调独立和个人成就伦理的文化中,有一个缺点是,如果我们不能不断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就会觉得我们只能怪自己。”“处理社会压力会导致一些人出现自恋的迹象,因为他们不能为失败承担责任,或者在困难时期经历抑郁发作。”

练习自我同情意味着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追求完美,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和不满。相反,它为真正和持久的满足打开了大门,并带来了更多的诚实和欣赏。通过给自己无条件的仁慈和安慰,同时拥抱困难和失望,我们避免了恐惧、消极和孤立的破坏性模式。自我同情也倾向于增加积极心态,这对我们周围的人有益,比如满足和乐观,同时降低压力水平。

同情的好处。1。更少的焦虑和抑郁。不安全感,焦虑和抑郁现在非常常见的问题在很多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常数的比较和自责,或殴打自己当我们感觉我们没有赢得生活的游戏或堆积了很好与我们同行。因为自我判断会导致焦虑和抑郁,同时提高皮质醇水平,对自己更有同情心会产生重大的保护作用和益处。

更有自我同情的意思,就是用同样的善良和关心对待自己,你会向一个好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人。虽然这可能看起来像一个,但这不是一个自私的行为。Sharon Salzberg是世界上关于仁爱冥想的专家之一;她解释说,自我同情与自恋、自我中心或自私不一样。Salzberg说,“对‘我,我和我’的强迫性关心和爱我们自己不一样。”爱自己会让我们认识到内在的弹性和理解能力。”当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个人都在处理问题,有某些不安全感和性格弱点,经历挫折时,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人,甚至是我们所有问题的罪魁祸首。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待我们的处境,更不必否认或逃避生活中的问题,并开始向他人开放,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接受。

2。更有意义的、诚实的关系。心理学家使用“向下社会比较”一词来描述我们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这样我们就能在对比中感觉优越。缺乏自我同情会导致我们对他人采取伤害他人的行为,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免受批评。内夫博士解释说,“感觉特殊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根据定义,每个人都不可能高于平均水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不是很好。积极地看待自己,我们往往会膨胀自己的自我,把别人放下,这样我们就能在比较中感觉良好。但这种策略是有代价的——它阻碍了我们在生活中充分发挥潜力。

虽然在别人身上寻找缺点和缺点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好,但向下的社会比较的习惯实际上是有害的,而不是通过降低关系满意度来帮助我们。缺乏同情心会让我们失去反馈,很难认识到有时我们自己的弱点是造成分歧的原因。放弃对自己和他人完美的希望,帮助我们将性格弱点视为“人类共同经历的一部分”。“这有助于我们保持灵活和诚实,感觉与他人更有联系,能够把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视为同样有缺陷和脆弱的人。”

3。改善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无论你是雇主还是员工,同情心都能通过在同事间开诚布公的对话,为指导、关系建立和反馈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帮助公司获得更好的结果。人们发现,老板在处理员工的错误时,会暂停判断、愤怒或沮丧,而采取富有同情心和好奇的态度,会对整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当员工感觉受到攻击和判断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诚实,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改正错误。

研究还发现,同情心、认同感和好奇心会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工作满意度和信任度。例如,会计技术人员协会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工作中,“热情和积极的关系”的感觉比他们的薪水更能体现员工的忠诚。工作的因素和态度超过了薪水的重要性,包括与同事的关系、自我价值感和工作本身的性质。因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衡量工作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在没有被理解、欣赏或支持的时候离开了一份高薪工作,这是有道理的。

4。更少的愤怒,责备和与他人的冲突。表现出与同情相反的东西——比如愤怒、责备、批评或挫折——往往会削弱关系、腐蚀忠诚、促进秘密、不信任和尴尬。维持牢固的人际关系是健康和幸福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持续的自我批评,以及对他人的评判,会导致情绪压力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健康问题。我们对他人的判断不仅伤害了他们,也伤害了我们。我们越挑剔,我们的环境就越不安全。当我们感觉更安全时,大脑的压力反应会更低;因此,表达同情有助于我们生活得更轻松、更安心。

5。改善健康和免疫力。自我同情包括对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这会导致积极的行为,通常会影响你的处境。同情心最有益的一点是它有助于解决内部的“扭曲”,包括合理化或拒绝我们的问题。感觉足够安全,可以让我们的警惕与改善身体健康和免疫力有关,因为它能让我们准确地看待我们行动的后果,努力实现持久的变化,更好地处理压力。有几项研究还发现,那些自我同情程度高的人对这些问题的抑郁程度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医生的帮助,而不是那些自我同情程度较低的人

当我们可以对自己和他人诚实地对待我们如何伤害我们的健康时,我们就可以决定该做些什么来改善我们的习惯。例如,如果我们经常过量食用垃圾食品,导致体重增加或吸烟,我们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与他人讨论这些问题或寻求帮助。对自己表示同情,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领域,这有助于我们诚实地解决这些不良习惯的根源,承担责任并寻求支持。自我同情也能帮助我们在挫折或失误的时候保持专注于我们的目标和弹性,使我们在偏离轨道时不太可能放弃改善我们的习惯。最终的想法越来越同情。同情是“同情怜悯和关心他人的苦难或不幸”。“我们也可以同情的对他人和自己。同情的好处包括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少压力,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增强的可能性更高的工作效率。习惯像冥想,真的听别人,更愿意显得脆弱,志愿者和感恩练习都有助于增加同情心。

善良是一个人优质品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有了善良就会激发出同理心,同情心还有爱,善良精神和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要在童年的时候就悉心培养,这样好性格才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善良,聪明,坚强和勇敢就会用错地方,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要以善良为根,正直为伴,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芽,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

一个对人真诚热情的孩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1 父母要互相尊重并爱护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了爱,并且学会要关爱别人。

父母之间要互相尊重,教育才能更有力,孩子先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父亲要教导孩子要爱妈妈,尊重妈妈,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叨,要关心妈妈的身体,体会她的不容易,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在妈妈的身旁安慰她。

孩子对父母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激发出内心的爱,这样就能培养出细腻温柔的感情。

2 将善良的根植入孩子的心中

父母要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平时要多帮助遇到困难的人,这样才能用自己的善良感染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多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别人。

3 父母要关爱孩子

想要给与别人爱,自己首先要有接受爱的能力,父母平时要多关爱孩子,随时关心他们的成长和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给与孩子的帮助要有正面意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给与他们协助。无论多忙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互动,聊天,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对孩子良好的表现及时给与赞美,对错误要及时批评和指出,可以适当“示弱”让孩子有机会帮助父母。

4 培养孩子同情心

在幼年和童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情感上会更加细腻,而且会更有爱心,家长可以在孩子适当的年龄饲养小宠物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建议这个时间是幼儿园左右,年龄太小的孩子不会懂得对生命的尊重,有可能会伤害到小动物或者被小动物伤到。

孤僻的孩子也往往是因为对人冷漠,感受不到别人的爱而觉得孤独。

在培养孩子好成绩的时候,不要忽视爱心教育,人性和人格教育同样很重要。作为现代人需要有竞争意识,但更需要的是要有同情心和爱心,这样一个人才能有内涵美,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在帮助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被需要的情感,体现出自我价值。

关爱他人其实就是关爱自己,凡事善于为别人考虑的孩子未来大多数走的路都会很宽广。从爱家人开始逐渐扩散到爱社会,爱世界。

爱心的内容其实很丰富,包括尊重,同情,奉献,当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尊重别人,对弱者抱有同情,对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报以感恩,这样的孩子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爱心的产生基于社会情感的需求,它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爱是相互的,如果一个人只关心自己忽视他人,那他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教孩子如何爱护家人,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有的时候并非孩子变得冷漠了,而是家长的很多行为都在给孩子做出“冷漠”的示范。人生本善,孩子的爱心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之下逐渐被培养出来,教育和影响是最好的滋养,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孩子的生活,来培养他们的爱心。

培养爱心从对长辈的敬重开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的起步就是家庭,如果孩子以敬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亲人,当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就会以这个态度对待老师同学,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上的人。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对孩子疼爱有加,而孩子却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父母、关爱他人。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不是孩子生来就缺少爱心,而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爱心在不经意间给剥夺了。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他人的贫困、不幸。在家里,孩子享受很多“特权”和“优惠”,大人总是不知不觉地让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农村,让他接受磨炼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养小动物是最能让他有爱心的,小鱼、小鸡、小鸭,不贵也不麻烦,还是孩子们的最爱! 爱心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在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点点滴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家长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长辈、同情弱者等,这些都是爱心的表现,对孩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带来好处。但是现在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存在误区,只看重孩子的成绩,以为孩子有好的成绩,就有好的将来。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事业有成的老板和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对父母却从不关心,就连父母生病了也不闻不问。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 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爱心的大敌,但它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根源于父母的私爱和溺爱。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为人父母者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假如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父母之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下面就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第一,爱心要从小抓起。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 第二,爱心要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三,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在区的人吧!” 第四,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持之以恒的培养才会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第五,保护好孩子的爱心。有时候父母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有个小女孩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

爱心是美丽的心灵之花。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一位儿童教育家也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在当前尤为重视学校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素质的今天,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爱心,让爱在孩子的心灵生根发芽,让爱充满这个美丽的世界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一、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学生的爱心,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爱心比培养学生的成绩更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因为培养学生的爱心是我们的责任!事实上,爱他人,献爱心往往只需举手之劳。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教室楼道里,主动帮老师抱作业本;主动关心生病或有困难的同学;或在路上热情耐心的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等。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去帮助别人,自己会感到幸福,也就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班上召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献爱心活动,其中有一个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同学捐了1元钱,同学中有人嘲笑他捐的少。我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捐献不在于数目的多少,而是一份爱心。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如果每人一元就是十三亿元,可以给灾区人民解决好多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材料,并要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此外,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一些活动,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关爱教育等,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有新同学转入,请同学帮助照顾;帮助比自己小的同学;在班级和走廊的窗台上摆满花盆,让学生主动帮助教师浇花、除草,让学生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二、 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爱心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灵活地渗透爱心教育。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爱心教育因素。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我是这样做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在一次全球性的干旱中,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许多动物和人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给生命垂危的母亲找水。她由于饥渴和劳累而昏倒在路边。她醒来的时候水罐里装满了水。她没有喝一口,而是赶回家救妈妈。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遇到生命垂危的小狗,她用一部分水救了小狗,小狗变得欢喜起来。回到家,妈妈并没有喝水,而是把水留给了女儿,正当小姑娘准备喝水的时候来了一个过路人讨水,小姑娘毫不犹豫得把水给了路人,这时候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水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姑娘的无私的爱和博大的胸怀。教师抓住此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动物、爱弱者的教育。并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即使你身无分文,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心,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笔者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进行爱心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培养学生有爱心,要时时围绕德育活动中的“心中有他人”的教育目标,在不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运用各种教育渠道。例如:新学期开始班级都会转来新学生,我就趁此时机运用班级已有的班级氛围和良好的同学间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心,具体做法是:组织欢迎新同学的联欢会,首先大家鼓掌欢迎新同学,接着表演文艺节目,然后可请新同学到前面介绍一下自己。教师接着问:“新同学刚来,对班级、对学校都不熟悉,谁愿意来帮助他们呢?”这样在同学们的不同回答中思想有了升华,课后同学们就能主动带他们参观校园,有的领他们认识老师办公室,有的帮他们认识同学;有的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样,一次迎新活动,就可激起同学们爱心、帮助新同学的思想感情,新来的同学也感到新集体的温暖,更重要的从活动中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心。另外,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能培养学生爱心的主题来进行,如“我帮妈妈做家务”、“我爱爸爸、

妈妈”等等,这样使对学生有爱心的教育有目的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四、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请你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具有比较密切的情感联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幼儿进行关爱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心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教师要强化指导,并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共同参与,做好家长宣传工作,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更好的和家长沟通和教育家长,笔者鼓励孩子抓住节假日的机会主动关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主动向家长问好,如三·八节、母亲节懂得为妈妈送上自己的小礼物等来表达自己的爱心,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一件好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爱心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还间接地改善了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使他们成为培养孩子爱心的可靠的同盟军。

总之,培养孩子的爱心应在生活中、教学中、活动中、家庭中多为孩子创造奉献爱心的机会,并注重影响孩子成长的各方面的因素,持之以恒,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所在的家庭,也就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一些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来自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会不会影响他或她的能力去爱别人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有爱和同情心去维护。

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理解情感和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孩子来自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他或她会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然而,如果一个孩子来自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他或她可能会经历各种负面影响,如忽视、虐待、家庭暴力等。这些负面影响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

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会对其性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来自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他或她可能会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性格特征,如孤独、疏离、冷漠等。这些性格特征可能会影响孩子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从而导致孩子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3 社交经验的影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累大量的社交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如果一个孩子来自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他或她可能会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无法积累这些经验。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4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爱别人的能力

虽然来自不好的原生家庭可能会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可以采取措施来帮助孩子培养爱别人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方法:

- 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组织、参加运动会等。这将帮助孩子积累社交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 鼓励孩子参与志愿活动。父母和其他成年人还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志愿活动,如参加慈善机构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 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榜样,如积极向上的人物、成功的人物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 倾听孩子的声音。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意见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读完该书我认为我们现在急需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留意身边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无不透漏着一个“爱”字,在爱的教育中,孩子们快乐的成长着。我想,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在这个爱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缺少爱的教育,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从教以来,我能时刻感受的爱在教育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性,尤其教育对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儿童,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作为教师,每一言一行都在深深的影响着下面的每一个学生。今年来喂食瘦肉粉的健美猪又进入到我们视野。此前,社会上关于有毒食品诸如苏丹红酱菜、红心蛋、皮革奶、胶面条、镉大米等种种乱象屡经媒体揭露,一些问题已被立法所规制,但最近又蜂拥而至,屡禁不绝。另外,老人跌倒没人敢扶;广东佛山两岁儿童被辗事件,这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发人深省。为什么这些人丧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泯灭了人性,全然没有了敬畏之心呢?这不由得令人惊讶、难过、悲哀,难道所有的不良、不轨、不伦都必需要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规制吗?难道我们的法律还少吗?制度还少吗?我们不得不反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这些挑战、藐视法治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该书中一句话:“才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这是广泛道德方面的问题。”一直在脑海萦回。纵观我们全日制国民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科尖子和各类竞赛的一等奖,追求的是越来越高的升学率。于是,课本内容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对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判断,来自于一个书面卷的回答是否符合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考试能将学生是否尊老爱幼、对社会是否做出贡献等一些道德秩序要求的具体内容考量在内,孩子们是否在家做家务、是否关爱老人、有没有帮扶落后的处于困境的同学等这些细节无从在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当中体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感情甚至生命麻木不仁。当制度、规则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考虑的不是如何遵守这个规则,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如何去逾越和绕开它,使一些制度规则成为一纸空文,这不难说明在我们社会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秩序观。社会秩序观的形成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普遍形成的意识协同和行为协同,尤其是在面临危机、灾难的时刻,在最容易暴露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时候,人们的行为能自觉地体现出以大我代替小我,以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代替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但社会秩序的 形成则主要依赖于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日常的行为规训等等非物质化的社会建设。因此,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除了作为社会生活的底线——法律规制以外,必须要有全社会成员在道德伦理上的观念共识和日常正当行为的遵守。那么现实中又有多少将道德情感的教育付诸于实践了呢? 一个在以标准答案圈定学生优秀与否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又如何培养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善意,又如何将道德上的要求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并化为所有人的自觉行动呢?人是个体的,行为是具体的,现实社会上那种对他人缺乏关切、对社会缺乏感恩、对生命缺乏敬畏的现象,说明了在我们教育体系里,重在形成社会秩序的道德情感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要善于控制自己的动作、举止、行为和意图。只有当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只有在你的心灵里永远有着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时候,你才会变成有道德的人。”的确,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能对社会做出贡献,他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人们的普遍愿望。一个没有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的人,不可能有精神上的力量、道德上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这四个方面应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立身之本、发展之本。情感影响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道德情感教育而言,一是要培养孩子有良心,要让他从幼年时起就习惯感受即使周围没有其他人,他仍处在众人眼前,仍旧有人在评判他的行为和品质,这种培养是一种无微不至的渗透。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羞耻感,羞耻就是在良心上感到吃惊的本能。一个人做了不体面的事情要感到羞耻,肯于责备自己时,善的思想才会真正在内心中树立;使人有羞耻感,意味着给人本身有个斟酌、思考、分辨自己行为的机会。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思想教育、信念培养,就是要教会人们必须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人有了责任感,才会生畏,才会怕做坏事。四是要培养孩子承担义务,要教会孩子正确生活。家长要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兄弟姊妹,尊敬老人,敬畏前贤。自己的举止实际上就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和暗示,这种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训练,使得孩子从内心本能地怀有善意,才有可能不怀任何功利的去关心他人。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请让道德情感教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良心、羞耻、责任和义务植根于每一个人思想当中,化为自觉的行动。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情感和行为方面。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好的家庭环境,比如缺乏关爱、忽视或虐待,那么他们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首先,一个没有受到足够关爱和呵护的孩子可能会变得独立和自我保护。他们可能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信任,因此会保持距离,甚至远离其他人。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情感需求。因此,他们可能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他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和情感。

其次,一个被虐待或忽视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其他人产生敌意和反感。他们可能会误解他人的意图,并对他人的善意产生怀疑。这样的话,他们就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他们无法容忍其他人接近自己。

另外,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性别歧视或家庭暴力等问题,他们可能会变得具有攻击性和敌对性。他们可能对其他人产生敌意和厌恶,并对他们进行攻击。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因为他们无法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之间的共情和理解。

总之,一个没有受到足够关爱和呵护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包括失去爱别人的能力。虽然这并非必然发生的事情,但是这些问题还是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重新获得爱和感情需求,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爱别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18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