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庚子鼠年,新冠流行,病毒肆虐,举国不安。我居家避疫,洒扫厅厨之余,阅读《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前后两遍,以笔记之。虽尚有不明之处,但先生苦口婆心终还算没白费,既解多处阅读《论语》之疑惑,又开懵启智,点化愚钝之人,助我追求内心平和、幸福生活一臂之力。
一、研究《论语》的方向:生活
“他一生用力之所在,不在旁出,只在他生活上。”
“他所谓学问就是他的生活。”
二、研究《论语》的方法:凭借的方法;归整的方法。梁漱溟先生按照归整的方法将《论语》归纳为十三条———十四个态度。
三、《论语》的十四个态度
四、我最喜欢的几个态度
1、仁:仁就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我喜欢“柔嫩”这个词语,它使我想到“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一个人对家的深沉的爱。“柔嫩”极言一个人温润如初的内心,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心换心的真诚!
“柔嫩”,孔夫子不再是四书五经中的僵死的教条的代表。那是忧国忧民、富有同情心、对现实敏锐、对同类笃厚的可敬可佩的一个标杆,那是一面旗帜。
仁者爱人。最近一个月,国家蒙难,白衣天使们冲在疫情第一线,无畏无惧,感动了全国人民。
耄耋老人钟南山,不畏的仁者。2003非典期间,他说: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今年的新冠病毒肆虐蔓延,他挺身去武汉,科学预测,实事求是。当听到武汉人民敞窗集团唱国歌一事,他眼里泪花闪烁,这是“仁者爱人”的眼泪。这是最柔嫩最笃厚的情感。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人说他是国士、院士、勇士,我想这样评价他:智者、仁者、勇者。
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赔钱送盒饭的**姐 、普通的医生护士、解放军战士、不知名的捐赠者
柔嫩的心,最美好的东西,从孔子开始,我们一直拥有。
2、礼乐的态度
个人认为,礼乐态度是梁老先生讲的最好的一部分。
我原以为,礼就是礼法,就是繁文缛节,是外在的,做作的,不直率,不坦诚。其实,“礼”完全不是这样。
“礼”,不是仪节之礼,而为生命之理。
“礼”便是指生命之恰好处。因为,仁的生活是柔嫩细致的,非常熨帖柔和。人心情柔和的时候,一举一动自会中礼。
好的行为出于好的心理。
圆满生活,从仁爱之心开始,从合乎生命之理开始!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掦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 关于有同情心的诗句
关于有同情心的诗句 1赞美善良有同情心的古诗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唐白居易《放鱼诗》)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宋苏轼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唐白居易诗)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宋 陆游放生诗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
设身处地们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2表达“同情”的诗句有哪些
1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2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
3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4 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
5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6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7 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杨万里)
出处:
1 《卖炭翁》
2 《观刈麦》
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 《贫女》
5 《离骚》
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竹枝歌》
3形容同情的诗句
1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李清照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有关于同情心的例子或名言
一个人同情别人的不幸遭遇是很好的,但绝不可同情自己。---华盛顿
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孟德斯鸠
一个对社会富有同情的人,虽然非亲非故,却远胜一千个姻亲世戚。---欧里庇得斯
你明天要遇见的人,有四分之三为了同情而饥渴。给他们同情他们同情,他们就喜欢你。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那你就会获得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卡耐基
朋友彼此帮助时所应注意的就是: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最好紧,还是要对于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梁漱溟
不于感情相呼应的同情,只不过是伪装的自私。---罗素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
你不同情那跌倒的人的痛苦,在你遇到困难时也将没有朋友帮忙。---萨迪
同情他人,这种心里共感性的发达,意味着个性的成熟。---田崎醇之功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4)爱人不以理,这是害人;恶人不以理,这是害己。
(5)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7)应当善于同情,而不是善于严惩。——罗佐夫
(8)真正的同情,在忧愁的时候,不在快乐的期间。——冰心
(9)应该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尔基
(10)真诚的关心,让人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高尔基
(11)无论是朋友或是生人遭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马克·吐温
(12)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埃·哈伯德
(13)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苏霍姆林斯基
(15)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起变成弱者。——罗曼·罗兰
(17)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罗曼·罗兰
(18)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茨威格
5表达同情的诗句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二 李绅
3、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悯农》其三 李绅
4、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杨万里
5、老天不悯农,遍地起黄风无云难下雨,百姓少收成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 《卖炭翁》
7、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 《观刈麦》
8、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
9、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范仲淹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11、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12、苦恨年年押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贫女》秦韬玉
13、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屈原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16、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秋雨叹》杜甫
17、知侬笠漏芒鞋破,须遣拖泥带水行——《竹枝歌》杨万里
6有关于同情心的例子或名言有哪些
1、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2、如果你要放弃一个人,那么同情心就不要作祟,就请不要给他任何的希望。
3、和傻子争吵肯定是输的,和女人吵架则一开始就输了一半,因为人类天生同情心泛滥,习惯性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弱势一方,尤其当这个女人还很漂亮的时候。
4、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5、一个人如果对待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位识时务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6、其实我们都是弱者。只是我们希望自己是强者,所以在看到那些比我们孱弱的人时,总会毫无原则地付出微薄的同情心。
7、有同情心不会制造大恶,无同情心本身就是罪恶。
8、世界上,只有强者才应该具有同情心,因为只有强者的同情心才有价值。
9、对于同情心。人的内心只要有柔软的海绵,那么便会存在的一种情感;如果一个人连同情心都没有了,那么他的海绵该是多么的干涸。
10、如果问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两种道德立场是什么,那就是自我克制和同情心。
11、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同情心,与其同情,不如行动。
12、你是缺乏同情心,还是有感情障碍?
13、你不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人,你这么关心它,是因为真的喜欢吧。我也不是一个同情心泛滥的人,我所做的,只为一个你。
14、同情心都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极限就会由同情变成轻蔑。
15、同情心除了安慰别人,宽慰自己,还能找到其它好处吗?不过还是要有同情心的,否则怎么与禽兽区别呢。
7关于“同情”的名言有哪些
关于同情的名言有:
同情仅仅次于爱,是人心最圣洁的感情。——〔法〕贝克:《贝克文集》
同情是善良心地所启发的一种感情的反映。——〔法〕孟德斯鸠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英〕培根:《培根论人生》
对一个伤痛不要打探得太深,以免造成一个新的伤痛。——〔英〕富勒:《至理名言》
与家庭有密切关系的事会使家人都受影响,而人心对陌生人的不幸很快便会不关痛痒。——〔希腊〕品达:《颁诗集》
在所有通向女人爱心的道路中,怜悯是最直捷的。——〔英〕鲍蒙特、弗莱彻:《马耳他岛的武士》
我们的同情心在听到叙述年代久远的悲惨事情时是冷漠的。——〔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在社会中获取成功的秘诀是要有一定的热诚和同情。——〔美〕爱默生:《论文集》
仅仅同情一个人的不幸,只有冷漠的人才这样。——〔俄〕沙米亚金:《为君分忧》
使得人们心肠冷漠的是,每个人有着或自认为有着自身也不堪负担的苦恼。——〔德〕叔本华:《心理学探究续集》
8同情人民的诗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920 年秋,梁漱溟在北京大学课外讲演中首次畅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题,并在《北京大学日刊》连载讲演记录。1921年 10 月,梁漱溟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稿汇编出版,不想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造成了轰动。“这本书头 4 年中一连印刷了 8 次,同时也把梁漱溟抬到了全国瞩目的位置上。”“一部学术著作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读者,这还是史无前例的。”因该书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色彩与新文化路向相悖,故引起胡适等新文化派的深切关注和热忱回应,并引发了一场措辞激烈的东西文化论战。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化哲学是他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主要体现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书中讨论了三个问题:文化的起源与类型;三种文化类型的比较;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预测。 意欲、直觉和理智是贯穿其间的三个哲学范畴。
“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这是梁漱溟讨论东西文化问题时首先提出来的问题,他认为要确定某家文化是如何,就是要知道它那异于别家的地方。即通过比较而达到此目的,与其他思想家不同梁漱溟不是进入文化史的领域寻找东西文化的差异,而是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哲学,提出文化的三路向的主张。
他从“人生的意欲”出发,将中、西、印三方文化概括为人类生活样式的三种不同路向:“西方文化所走的是第一条路向——向前的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由此解释何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发达,印度的出世、禁欲观念发达,而中国人的“往世”观念发达。在他看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根本变革,即“由第一路向改变为中国态度”,因为“往世思想之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随后,梁漱溟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知识构成方法上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为了进一步说明中西文化之不同,他还引进了现量(感觉)、比量(认识论中的“理智”)、非量(佛学中的名词,用以解释“直觉的”)等来概括中、西、印度文化在解决问题、构成知识方法上之不同。
依照他对三种文化的考察,他提出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西洋文化的胜利,只在其适应人类目前的问题,而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在今日之失败,也非其本身有什么好坏可言,不过就在不合时宜罢了。”中国文化在第一路未走完之下,走上了第二条路。而印度文化是在第一、第二路未走完之下,径直拐到上了第三条路。相比于西方文化,他们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所以“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之后将继之以印度化复兴。于是古文明之希腊、中国、印度三派竟于三期间次第重现一遭”。
可以看出“梁漱溟对于世界文化的预测”有一主要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物质的需要是基础 ,道德精神是人的本质,终极关怀是人永恒的追求。由于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自己的物质基础,所以要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以弥补其“早熟”,在此基础上他确立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同样是面对东西方文化冲突,胡适则认为“‘此刻’的问题,只有研究双方文化的具体特点问题,和用历史的精神与方法寻求双方文化接触的时代如何让选择去取的问题,而不是东方化能否翻身为世界文化的问题。”胡适认为梁漱溟先生根本缺陷“只是有意要寻一个简单公式,而不知简单公式绝不能笼罩一大系的文化,结果只有分析别的形式,而实在都是一堆拢统的话。”实际上,胡适是以他的历史进化的眼光来批判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主张。
胡适主要从两个方面指出梁先生论证方面的“拢统”问题。第一个是文化定位上的拢统,梁漱溟认为:“东方化是要连根拔去,还是可以翻身呢? ……东方化可否翻身成为一种世界文化? 如果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则根本不能存在。若仍可以存在,当然不能仅只使用于中国,而须成为世界文化。”胡适认为梁漱溟的论断过于主观臆想,一种文化究竟能否成为世界文化并不是主观能断定的,而是要有深厚的客观依据的,还与当时的历史情境密切相关,所以说“这种逻辑是很可惊异的”。其次在文化分类上,在胡适看来,梁漱溟“又得一个关于三系文化的奇妙结论”,甚而认为已是拢统至极。“文化的分子繁多,文化的原因也极复杂,而梁先生要想把每一大系的文化各包括在一个简单的公式里,这便是拢统之至。”
关于中国文化是否必须要“翻身成为世界文化才能存在”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的争论,实际是源自两者对世界文化认知的不同。在梁漱溟的观念中,似乎是一个共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一种文化,若不能成为世界文化,就等于自认废绝。他将世界文化分为三种,貌似是文化的多元,实际上在他的认知中每个阶段都只能有一种文化作为主导,各种文化出现“轮流坐庄”的情况。这样世界不仅是共时的,世界文化也出现阶段性的一元倾向。而胡适则认为,“东西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笼统地下判断。要知道“世界是一个很大的东西,文化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世界上的文化“不能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个性的区别”。也就是说胡适认为的世界即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
其次,对于东西文化是性质上的差异还是发展程度上的不同,两者也有着分歧。从梁漱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预测,即“世界文化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之后将继之以印度化复兴”,可以看出,在他的观念中东西方文化是性质上的差异,所以必须取而代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胡适虽未直接表明他的态度,但从“我们拿历史眼光去观察文化,只看见各种民族都在那‘生活本来的路’上走,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问题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时候有先后的不同”可以看出,胡适的观点更倾向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在发展程度上的不同。
胡适把“程度的差异”落实在“历史”之上,以之为论述的核心。他的种种辨析都建立在“历史”基础之上,以从“各种文化的过去种种经过”,“看出各种文化的原形”。他提出,“凡是有久长历史的民族,在那久长的历史上,往往因时代的变迁、环境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解决样式”。中国、印度、欧洲三大系民族的政治史就是如此,“所不同者,只是某种制度(例如多头政治)在甲民族的采用在古代,而在乙民族则上古与近代都曾采用”。他更指出,在“思想史上,这三大系的民族都曾有他们的光明时代与黑暗时代”。胡适正是在历史之中,寻找中国文化存在的基础,并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虽各有偏颇之处,然而并非意气浮乏之争,其中亦有诸多真知灼见。从表面上看,胡、梁之间的东西文化之争是围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而展开的,其实质却折射出当时中国的西化自由主义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立场。梁漱溟和胡适面对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时,虽然对怎样向西方学习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观点未必一致,但都意识到在面向西方的同时需要维护中国自身的主体性。
1、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2、我认为凡人都应该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适当的地方去活动。
3、人活着不难,活着不生厌离之感难。
4、行动之后无悔难。
5、所以说,乐、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对了,然后才能干什么都对,才能有真乐趣。
6、梁漱溟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7、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8、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
9、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 )
10、奋勇之后继续难。
11、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就是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12、梁漱溟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13、乐不难,乐之后不苦难。
14、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梁漱溟经典语录
1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2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中国文化要义》
3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4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梁漱溟全集》
5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他会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要用心思要创造。《人生的艺术》
6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中国文化要义》
7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中国文化要义》
8生物有相同之机体者,必有相同之性能;其在人,则身与心之相关不可离也。《人心与人生》
9世界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的命运》
10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人与心,心与人,总若离开不得。《人心与人生》
11陶先生又说:往往大人写几千字的文章,虽无错字,或不通之处,但是无趣味无价值。笑傲孩子写的很短,许有错字或不通之处,但颇有意思,因为他是真的。《人生的艺术》
12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梁漱溟全集》
13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中国文化要义》
14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
15我们应当知道,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人心与人生》
感恩的名言名言感恩的名言名言
1、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3、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7、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8、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9、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0、用真诚浇灌友谊;用感激浇灌亲情。
1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12、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3、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14、可怜天下父母心。
15、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16、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19、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0、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2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5、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26、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
27、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2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 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1、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9、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10、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1、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2、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3、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4、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15、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6、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7、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8、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9、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1、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2、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2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4、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2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27、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8、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29、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30、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31、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3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33、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3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6、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37、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39、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40、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1、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2、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43、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44、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45、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4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7、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8、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49、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50、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51、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2、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53、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5、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6、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57、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58、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59、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60、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1、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2、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63、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64、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6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6、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67、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69、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70、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71、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72、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7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74、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75、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76、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77、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78、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7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8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2、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3、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4、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85、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86、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8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8、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89、责人者必自恕。
90、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9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92、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3、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9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95、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9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97、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