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舞蹈题材广泛,有宗教、神话传说、宫廷佚事、以及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题材。宗教题材多取自《吠陀》。举行宗教仪式时,经常伴以舞蹈。寺庙里专门传授舞蹈技艺的女演员叫“提婆达西”。印度人家喻户晓的两大史诗,更是常常用来作舞蹈表演的题材。舞蹈家用其优美的动作,颂扬英雄人物,表明正义、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思想。
我们通过观察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哈拉巴文化的各种遗物和遗迹,了解到了当时先民的基本生活。当然,这些历史复原也只能说是零星的片段。
喜欢角力、摔跤、骑马的古印度人(石雕座,白沙瓦博物馆藏)。
印度河先民不仅仅会生产建设和贸易,事实上,他们现实的生活要远比考古发现的复原丰富得多。下棋与赌博是古印度人最常见的娱乐活动。
赌博用的骰子,在外观上与中国人的麻将骰子很相似。在海港城市罗赛尔曾出土过立方形的骰子,可说与今天常见的麻将骰子如出一辙。由此可见,当时的印度河城市的赌博游戏,甚至是博彩业可能都相当盛行。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古文献记载的城镇集会和游戏活动的雏型是在印度河文明中出现的。在模制书板的图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与兽的生死决斗和人与水牛角力的画面。到了阿育王时代,由于这种人与兽的决斗经常引起流血,而被国王颁布诏令禁止,国王称在这类狂欢集会中,他看到了许多罪恶的现象。
孩童的玩具此外,下棋也是在印度河城市中发源的。海港城市罗赛尔因商业贸易的繁荣而吸引了各方来客云集,商人与市民在闲暇之时不免要寻机排遣难耐的时光,除了赌博,他们还下棋娱乐,罗赛尔曾出土过棋盘的图案。
古印度人十分喜好歌唱、舞蹈和音乐,但它们更主要的是属于妇女的活动和消遣。在雅利安人的早期社会中,王宫内廷里设有游戏场,场内栽满鲜花,装有喷泉,供嫔妃们娱乐欣赏,但她们更乐意到王宫的跳舞厅释放自己青春的激情。古印度人对歌舞音乐的痴迷,从他们对歌舞音乐的崇拜,并加以神圣化可见一斑。
在古印度众多休闲娱乐活动中,也有不少体育健身的内容。为了保持体态,古印度人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在这些锻炼身体的方法中,他们最喜欢按摩。对孩子们而言,他们也有自己的嬉戏方式,口哨就是他们最喜爱的玩具之一。
1印度的传统文化
印度传统文化, 受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
裂等影响, 形成了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极大包容性等特征。
历史久远的宗教传统,流行的是树神崇拜及动物崇拜。印度教承认吠陀权威、向往梵我
如一、践行业报轮回、追求精神解脱、虔诚修炼瑜珈,印度教以其博大、灵活与宽容精神, 既维持了传统信仰,又吸引了新兴宗教的归附, 成为根深叶茂的印度国教,一直主导和影响印度人民。宗教信仰已经变成了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支配力量, 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宗教型社会。在印度, 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在宗教, 人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国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2印度文化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 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
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 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 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击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块碎屑,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 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 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文化的哲学观念认为时间是无限循环的,总是由一个周期转入另一个周期,无始无终,空间则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关心印度半岛以外的世界,也不关心和记录历史,现在印度的历史学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希腊人和英国人的记述来了解印度的历史。
印度文化认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个轮回,他们不惧怕死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具有无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对杀生,和自然相处比较和谐,对任何灾难都不会发生大范围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愿意和命运进行暴力抗争,即使是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争取独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印度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现一些其他宗教,如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这些宗教的哲学观念实际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灵和传说,只是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样,这些宗教都局限于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传播,其中南传佛教国家都已经成为印度文化圈内的国家,北传佛教则吸收儒教的哲学思想,和儒教合流。
印度文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文化的压力,也不进行激烈地抵抗,始终顽强地维系自己的传统。印度文化圈还包括南传佛教各国家,他们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
3关于古印度文化,详解古印度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 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
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
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
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
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 在庙宇里表演。
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
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 ,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
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
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
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
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
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
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
4印度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哈哈,可笑啊,一楼拿个外国的世界年鉴来做reference,谁告诉你繁体字有2000年?又是谁告诉你印度传统得到了保留? 给你点基本知识吧: 没有使用简化字的中文经常被称为繁体中文(某些认为繁体中文是正统的人也会称之为“正体中文”,中华民国官方的一套汉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体字”,使用这套“正体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体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时候会被笼统的称为“繁体字”。由于这些汉字未经汉字简化,故有人认为比简化字较为美观,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将其称为“正体字”。
繁体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里面所列的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和港台的实际取字就有分别,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简化字,香港、澳门及台湾有部份人士称为大陆字,是繁体字的对称。
目前,简化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规范汉字。同一汉字,简化字通常比繁体字笔画为少。
简化字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整理改进由 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具有唯一性。在中国大陆,现行的简化字是收入《汉字简化方案》(后发展成《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不过,汉字也有很多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
使用简化字和被选用的传承字的中文有时被称作简体中文。 由于简化字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整理改进的,因此常被误称为简体字。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印度的文化只是单一的宗教文化,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印度永远成为不了大国强国! 。
5印度的文化印度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多样性和宗教性。
印度文化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极少。
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
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回归梵,与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于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
可以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主张以东方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精神圆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这一价值观的具体反应。另一方面,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带动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善于言辞、长于思辩、富于幻想和时间观念差、动手能力不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宗教文化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使印度的文学艺术表现为浪漫、神秘和超现实。 总之,印度教的这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已得到绝大多数印度人彼此认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内在因素。
文化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产兰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 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8世纪 人入侵,带来了 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 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
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 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1、印度音阶,印度音乐术语。婆罗多的《舞论》指出印度音乐中每个音阶有7个音级,缩写为Sa、Ri、Ga、Ma、Pa、Dha、Ni。
从Sa开始的萨音阶和从Ma开始的玛音阶是印度传统音乐的基本音阶。萨音阶和玛音阶在8度内各包含22个什鲁蒂(微音程),每个什鲁蒂约相当于四分之一音。萨音阶和玛音阶是纯律或接近纯律的音阶。以萨音阶和玛音阶中的各音为主音可构成14种调式音阶。在印度古典音乐中音阶通过拉格来体现。
2、阿拉伯音阶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音阶。擅长数学的阿拉伯人,根据量音学原理,运用“四度相生法”,即将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纯四度;依次相生,产生最初的九律。
10世纪,突厥人法拉比将律数增加到17,并区别为两类:按传统四度相生法所得的算作正律;根据中立音程所得的算作变律。到13世纪,波斯音乐理论家萨菲·丁在古代九律的基础上,再次往下生8次而得十七律,按其音高排列,即为:
但十七律在实际使用中很不方便,未被广泛接受。1888年穆沙卡发明了“二十四平均律”,即把十二平均律的各半音再一分为二。其相邻两律间的音程值均为50音分,即所谓的“四分之一音”。但这种四分之一音在实际音乐中,只能与半音或全音相加为四分之三音或四分之五音使用。
扩展资料各种音阶:
吉卜赛音阶
吉卜赛是10世纪时从印度西北部分离出来的游牧部落,其音阶结构形态继承了古印度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在西亚、东欧、南欧、北非各民族的音乐中留下深远的影响。
其音程组织是每个八度之内有两处增二度,每个增二度两端有半音镶边,形成一组以纯四度为框架的、“吉卜赛风”的四音音列,两组四音音列之间一处首尾交叠,一处有全音隔开,见下例3:用这种音阶,也可选其中不同的音当主音以建立不同的调式(但并非每个音都能当主音)。
平均五声音阶
爪哇人所用,当地称之为“定形斯连德罗”。其音程组织是将一个八度划分成大致相等的5个区间,每个区间大于全音而小于□音(见印度尼西亚音乐)。
以上各类音阶都植根于民间音乐中。此外尚有不少人工音阶,是由作曲家根据某种表现意图与风格要求而设计创造的,有的仅出现于某一特定的作品中,有的为某一作曲家所喜好常用,有的产生较大影响,为某个时期某个流派的一批作曲家所用。
全音音阶
由6个音级组成,也是一种平均音阶,即将一个八度划分成相等的6个全音。
这种音阶的运用滥觞于F舒伯特、G罗西尼、H柏辽兹的某些作品,其完整形态出现的最早例子见于俄国作曲家MИ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后AC达尔戈梅日斯基、F李斯特、C德彪西、G普契尼、R施特劳斯等都曾用过。它成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特征之一。
-印度音阶
-阿拉伯音阶
古代中国
一、远古时代
元谋人 云南元谋 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猿人 距今约70~20万年。评价:1,用天然火;2,制造工具。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评价:1,人工取火;2,进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距今约7000年
母系氏族。评价:1,使用陶器,食物剩余;2,栽种水稻。 半坡氏族 陕西西安半坡村。评价:1,工具先进;2,种聚;3,原始文字。
文明的发生
--埃及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它经历了自己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埃及的新石器文化(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萨-巴达里文化等)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虽然埃及的农业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有争论,但公元前6000—5000年代,其农业文化已相当发达,并已使用铜器,这为其文明的较早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的埃及前王朝Ⅰ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Ⅰ时期(又称阿姆拉特时期,约公元前4000—3500年),埃及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在属于这个时期的一些墓穴里发现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号;各个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统一符号,这大概是其私有权的记号。在这个时期之末,涅伽达地方1610号墓中的一个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以眼镜蛇作为其标志)。在属于涅伽达文化I时期与涅伽达文化Ⅱ时期之交的一个墓中(涅伽达1540号墓)发现的一块陶片上,画着一个象征王衔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这也是王权的标志之一)。这说明王权也已萌芽。在狄奥斯波里•帕尔弗,还发现一段城墙的模型,这表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甚至战争的存在。
到前王朝Ⅱ时期,即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约公元前3500—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从这时的墓葬情况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阶级分化十分激烈。在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两地,发现了与普通人的十分简陋的墓极不相同的画墓。如希拉康波里的画墓,用砖坯砌成,在墓墙上有绘画,其内容是有关战争(水陆战)的场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国王)生前的某些活动。从格伯林发现的一块纺织品残片上的绘画,也反映了阶级分化的情况。这块纺织品上画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桨,还有一人端坐于其上,此人显系贵族。在蝎王权标头上,国王头戴象征王权的白冠(以鹰为其标志)、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这时留下来的象牙板上有被捆着双手的战俘的形象,这些战俘将沦为奴隶。在蝎王权标头上,还有奴隶劳动的情景。此权标头上
埃及金字塔的旗帜上吊着的田凫,学者们认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号。在涅伽达文化Ⅱ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在涅伽达文化Ⅱ后期,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阶级的形成,在埃及出现了国家。这时的国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称这种小国家为斯帕特,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表示一块灌溉渠道交织的土地。在当时的埃及,这样的小国家有若干个。在这些小国家里,有一个以政府机关、王宫、神庙为中心的城市,其象形文字符号为
。它表示城市建在交通要道上,由城墙围护起来,成为一个要塞。反映这个时期存在战争的雕刻和绘画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画墓中的水陆战图外,还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陆战图、战场调色板等。这时,王权已经形成,象蝎王权标头上的蝎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脑,又是军事首领,并兼任祭司长,主持祭祀,领导农业,兴修水利。不过,这时埃及国家刚刚形成,贵族的势力必定还很强大,国王的权力大概还要受到贵族的约束,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
在希拉康波里,发现了前王朝末期两个国王蝎王和卡王的文物。关于蝎王,在北方今开罗附近的图拉也发现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结合蝎王权标头上的图刻内容,学者们推测,他可能对北方进行过征伐,甚至可能控制了这个地区,这是最早的有关埃及统一的证据。
附:前王朝埃及考古文化表 按:学者们对前王朝时期埃及各文化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此表根据霍夫曼《法老前的埃及》一书绘制。见该书第16页。 早王朝时期
据曼涅托(生活于公元前4—3世纪之交的一个埃及祭司)记载,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此后,埃及经历了31个王朝(到希腊人征服以前)。近代的埃及学家又将古代埃及历史划分为若干时期,每个时期又包括了曼涅托的若干王朝。其中早王朝时期包括第1—2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3100—2686年。
据曼涅托记载,美尼斯不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孟斐斯(原名白城,孟斐斯是希腊人对该城的称呼),其守护神是普塔赫神(世界创造者、艺术和手工业的保护神)。现代考古学未发现有关美尼斯存在的任何物证。因此,现代埃及学家常把有文物证据的纳尔迈或阿哈与美尼斯视为一人,也有的学者怀疑美尼斯存在的真实性。
古印度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
古印度建筑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在南亚
印度铜像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古代巴比伦
古巴比伦
古巴比伦文明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4000BC,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不是悬挂于空中,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人们把原本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悬挂"之外还有"突出"之意)错误翻译成“悬空”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王(公元前604
-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思乡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的。据说它要由奴隶们转动机械装置,从下面的幼发拉底河里抽上大量的水,来灌溉空中花园里的花草。
巴比伦空中花园构图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历史研究者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不可能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坍塌。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Mesopotamian plain)
没有太多的石块,因此研究者们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非比寻常,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砾,更有文献指出: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原本不应该是“空中花园”,由于翻译错误,因此变成“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大约在2000BC,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689BC,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605BC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538BC,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