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报告主要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例子出发,简要的分析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根据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提出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而礼貌原则可分为六条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例1: 一个学生在一次讲座上遇见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想找他修改下自己的文章,便说道:“李教授,您名誉全国,在学界也是泰斗,知道您向来爱才,希望您为鄙人的拙作提一些宝贵意见。”
就这一句话就把这两个准则(得体准则和慷慨准)都表现了出来,“教授”、“名誉全国”、“泰斗”、“宝贵…”使别人多受益少吃亏,“鄙人”、“拙作”使自己少受益多吃亏。
例2: A:John has just borrowed your car
B:Well, I like that
B说的是反话,说话人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是:“我讨厌这样不经同意就借走车子”,但他为了避免同礼貌原则的慷慨准则相抵触,不想让别人直接洞察他内心的不满,故意说了违心的话。
例3: A: Could you lend me you car
B: Yes, I guess that would be all right
当A提出想向B借东西时,B爽快的答应了,这样给人的感觉则是非常礼貌和慷慨的,如果当别人是真的需要帮助时,你却推脱的话,让人感觉十分不礼貌和小气。
例4: A:Excuse me, Could you make a room for me
B: Yes, of course
A使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因为A需要向B寻求帮助,这样的情况下,A有必要在需要将损失他人利益降到最小,B给A提供了帮助,但是A的礼貌也会让B在心理上得到一些补偿。
例5: 在鲁迅的《论讽刺》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描写:“贵姓?……” “敝姓钱。”
“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 “草字阔亭。” “高雅。贵处是……?”
“就是上海……” “哦哦,那好极了,这真是……”
这种对话在旧时代的交际场上是不难见到的,其中“贵姓”“贵处”“久仰久仰”“高雅高雅”等都是赞誉之词,而“敝姓”“草字”等则是谦虚之词,“两位胖胖的先生”交际时是严格遵守着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的。
例6: A:这场比赛我们能够取胜,全亏了你的超水平发挥。
B:应该说是大家的功劳。如果没有大家的积极配合,我就是有再高的水平,也无从发挥。
在A对B在比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B没有把功劳完全揽给了自己,而是说大家的功劳。得体准则要求说话人尽量减少有损于别人的观点,尽量增加有益于别人的观点,也就是要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使别人获益。
例7: 骑了十几公里的自行车,又过了吃晚饭的时间,李老师饿了。
学生:“李老师,请在这里吃个便饭吧。”
老师:“不,不。不客气。我吃过饭来的。”
李老师根本没有吃晚饭,他却说“我吃过饭来的”,作为班主任家访是不在学生家里吃饭,是为了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李老师不好接受,但他的话随不真实,维护了礼貌原则里面的得体准则。
例8: 在一次研讨会上,两位学者有了如下对话“你懂得真多。” “哪里,还是你懂得多。” “你懂得多。” “惭愧惭愧。” “谦虚谦虚。” “咱们别争了,这样下去没个完,您爱才我心领。”
在这个例子中,看待他人“懂得真多”、“懂得多”、“谦虚谦虚”、“爱才”,看待自己“哪里”、“惭愧惭愧”。另外,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都是针对他人的,并且要使话题得体经常要用到赞誉的词句;慷慨准则和谦逊准则都是针对自己的,同样,要慷慨,使自己多吃亏少受益,自己必须要谦逊才行。
例9: A: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 I do no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m afraid
B出于恪守礼貌原则的赞同准则和既定的语境,尽量减少与对方正面冲突,不直接回答画好不好看,而自己害怕自己不会欣赏。间接地表达了“我根本不喜欢”这一含义。
例10: A:We’ll all miss Bill and Mary, won’t we [7]
B:Well, we’ll all miss Bill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A的意思其实是想证实大家都会想念Bill和Marry,而B只肯定了会想念Bill,却有意不提Marry,恪守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
例11: A:“现在白菜一公斤七毛。”
B:“哪儿啊,现在市场价是一公斤七毛一。”
这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双方同样都产生了意见和分歧。这明显违反了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那么他们的感情是对立的。这两个人的意见老是不一致的话,那么他们的感情也会变得很不融洽的。
例12: A: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onight
B:I’d like to, but 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o tonight [5]
在这句对话中“I’d like to,but”是很礼貌的用法,遵循了礼貌原则里面的一致准则,B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同时既准确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使双方都不至于尴尬。
例13: A: I have bought some apples here
B: Great, it is my favorite
这这段对话里,我们暂且不知道B是不是真的喜欢吃苹果,但是B所表现出来的是喜欢的情感,符合了礼貌原则一致准则,减少了双方的分歧,让大家的感情更融洽。
例14: 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boyfriend
B:His T-shirt is nice
B的回答很巧妙,因为出于遵守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减少正面冲突,伤了面子,并没有正面回答B的问题,只是巧妙的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避开了原问题。事实上B并不觉得A的男友怎么样,只是没有直说罢了。
例15: A: 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
B: I do not have an eye for beauty, I am afraid
为减少与对方意见的正面冲突,采用答非所问的办法,间接表达了含意“我根本就不喜欢这幅画”是给对方留面子,表达对B的一种礼貌表述。 利奇认为,人们以间接的、含蓄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指责,是出于礼貌,因为其指责的含义是通过推理才能由受话者推断出来的。
例16: 日本友人问:——你以为《源氏物语》是抄袭之作?
中国学者回答:——哪里,我只是认为樱花兼有梅花香。
中国的学者在回答中,用樱花和梅花做比喻,指出了虽有相似,但各有不同。这样的回答突出了礼貌原则,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是否是“抄袭”的问题,但是既照顾了对方面子同时,又侧面回答了对方的提问。
例17: 在一次出访国外时,有人问道周总理:“请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的喜欢低着头,而不像我们一样昂首阔步呢?”周总理笑着说;“因为中国人在走上坡路呀。”
本来外国人是为了取笑中国人没有自信,但是周总理的巧妙回答不仅仅是那个人问题,而且用“中国人走上坡路”这样的回答礼貌且隐晦的说了外国人的昂首阔步其实是在走下坡路。
例18: A: My grandpa hurt his leg last night
B:I am so sorry to hear that
当听到A说出他祖父腿受伤这件事后,例子中的说话人B表达了与对方共同的情感,让人听起来比较真切.因为说话人B遵守了同情原则。
例19: A:I will have a trip next week
B: Have a good time
A告诉B他将要有一个旅行,这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事情,B则很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希望他有一个愉快的假期。这很能增加双方的共鸣,增进双方感情。
例:20: A: I have got the praise last day
B: Congratulations
A将自己获奖的这一好消息和B分享,希望和B一起分享这种喜悦的心情,而B也是很配合的给出了自己的祝贺,这种礼貌原则可以很好的双方开心。
例21: A:Someone has eaten the cake on this desk
B:It wasn’t me
在这个例子中说话人早就知道是谁吃了桌子上的蛋糕,但没有说是谁,用“someone”来取代,这样给了B一个疑问,而不是直接指出就是谁吃了蛋糕这样就维护了礼貌原则。
例22: A:Amy, please open the door
B: OK
在这个例子当中,A有用到请(please)这一个礼貌用语,让B可能心里不是那么乐意去做,但是还是会去完成。如果像例23那样的语气,那么这个事情或许根本无法完成,甚至会让双方都难堪。
例23: A:Mom, hand me the newspaper
B: You can do it by yourself, my son
在这段对话中,儿子直接用了命令的口气让母亲去帮他做事,完全不给受话人选择的余地,也不注意语气,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只会让对方反感,而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例24: A:Mom, I hope you can give me more money, because I want to buy new clothes
B: How much you need
这个例子中的孩子想问父母多要点零花钱,用了“希望”和“想要”这两个表
示了一种期待让人不忍心拒绝,如果这个孩子也想例23的孩子那样用命令的的
摘 要:词汇意义的讲授是课堂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教师在课上全面地向学生讲解一个词汇的多种抽象的字面意义与具体的文本意义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教师又面临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于一个多义词词义的艰难选择。词类转换知识的应用能让学生更为通透地掌握各种词汇意义间的内在联系,而一个词汇的伴随意义的讲授则有助于学生了解该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正确地使用这些词汇,以实现跨汉英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英语;教学;词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31-03
一、引言
优美的英语语言几乎是通行于全世界的工具语言,能说流利地道的英语是许多人的梦想。试想,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成功会话和交流该是多么令人备感惬意的事情啊!而我们的广大英语教师正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并以此作为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拥有100万到200万英语词汇的汪洋词海中遨游,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我们的学生经过小学、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也只能掌握大约2000多个词汇,这比起能基本达到日常会话交际的5000词汇还相去甚远。鉴于此,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这里仅以英语词汇意义方面的教学谈一些粗浅的尝试和想法。
二、抽象的字面意义与具体的文本意义
顾名思义,所谓英语词汇意义教学就是向学生讲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所谓词汇的“意义”实际上指的是一个词自身的,处于静态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抽象意义(abstract sense),即字面意义。例如,词典中给词下的定义就是典型的抽象意义。我们知道,一个词汇只有在具体的语境,如句子或篇章中才有意义,反之,它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不具备任何含义。例如,根据词典,英语单词“book”作为一个名词,虽然有如下7个基本的字面意义:①书,书籍,簿本,文字著作;②(大写)圣经;③卷,篇;④(邮票,车票等的)本,(火柴等的)包;⑤赛马赌注记录;⑥(复数)商业帐册,记录等;⑦(歌剧的)唱词脚本,但是脱离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或话语场合,以上7个抽象意义便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也就不具有任何交际价值。而一旦进入具体的语境,“book”便有了交际价值,从而排除了其不确定性和歧义性特征。比如:课上老师对学生们说:“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45”我们马上就能确定在这个场合之下,“book”只能表示“书”这一语境意义。同样,在另外一个场合,如几个演员在谈论各自在“book”中的角色分配时,其表达的语境意义也就成了 “脚本”了。可见,理解了一个词的本身意义,即字面意义并不意味着就能理解其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而我们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交际的需要,也就是学以致用,否则,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是由若干篇课文组成的课本教材,而不是字典,这就足以说明词汇的具体意义是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也是我们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予以重点讲解的。但是,过分地强调语境影响之下的具体意义(concrete sense),也就是课文或句型里的书本意义又常常使得我们的学生把一个单词只跟那个具体意义等同起来,结果学生见到该词就只联想到那层意义,这是对英语词汇含义片面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特定因素,如语境等因素的变化,学生们对于学过的词汇往往就无法理解了。因此,全面地掌握一个词汇的多种意义又是有必要的,在课上向学生指出一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也是必要的。
三、一词多义的艰难选择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不能完成几乎是无限的词汇内容的讲解,而且,即使讲解了,学生也会因为没有重点而困惑于茫茫词汇意义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尽量筛选词汇的那些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又较为实用而且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程度的意义加以精炼的讲解。
我们还是拿上面提到的“book”作个例子。比如在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子:“This is an English book”。“book”在这里的语境意义是 “书”,作为一个生词,这一层意义是非讲不可的。如果面对的是初学英语的小学生,则讲解到这一层也就够了;如果是中级学生,含义则可以扩展到意义①,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和提起这两层意义;若是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揭示到①,②,③,⑦,因为他们在这个时期已经听说或读过那样的“书籍”了;若是专业人士,则还可以着重讲解一下④,⑤,⑥,因为这些意义可能会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可见,面对众多的词汇意义,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层次有所选择地加以讲解了。那种全不考虑学生的因素,凡词都要将其全部抽象意义罗列一番,再云山雾罩地大讲一番,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四、词类转换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词汇的意义是由于它改变了自身的词性而衍生出来的。我们还拿“book”做例子:它可以被当成动词来使用,并且具有如下抽象意义:①记载(定货单等)于帐册中,② (指警察)登记对(某人)的控告;③订(座),订(票),接受订座或订票,④聘请某人为演说者,表演者等。其实,关于词类转换的用法,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文言文中屡见不鲜。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名词的役动用法,如:帮人笞子,绳之以法,等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等。
在英语中,词类转换的现象就更为普遍和频繁,词类转换也就成为英语语言生成新词汇的重要手段,因为这种方法在所有造词法中最为简单,人们不用去考虑新词汇的拼写问题,只要把一个旧有的词汇的含义延伸即可。据统计,自二战到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词类转换创造产生的新词汇占了同期所有新词汇的105%,此后,随着科技的大发展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利用词类转换获得的新词汇就更多了。教学实践表明,利用词汇的词类转换功能扩大词汇量最为简洁,同时,掌握一些词类之间的转换还能加深学生对于一个单词意义的记忆。
在各类词性词汇中,很多都能相互转变,带动该词汇含义的转变。这种转变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又可以说这里面有许多公式化的东西。一般来讲,形容词和副词各有7种转化功能,名词和动词各有6种,介词、连词和数词各有5种,代词有4种,象声词有3种,冠词有1种。其中,名词转化为动词是现代英语中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转换法中构词力最活跃的方法之一。自有英语语言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并正在成为当代英语中一种迅速发展的趋势。其使用范围日趋广泛,经常出现在不同语体和不同语言环境中。
关于词类转换的方法,老师一下子都罗列给学生去记忆是很不明智的。但是在所接触的教材及练习中撞见实例,不趁机提示又是可惜的。
五、词汇的伴随意义
在众多的词汇意义中,有一类含义是应该提倡加以讲解的,那就是词汇的伴随意义。伴随意义是英语“connotation”的汉译术语,它源于中世纪拉丁语 “connotionem”,意指一个词语除了其基本含义外所具有的附加涵义,英国语言学家利奇(Geoffery Leech)指出,伴随意义是一个表达单位具有的交际价值,它是通过该表达单位的所指传达的信息。生成语义学创始人雷柯夫(George Lakoff)在其1973年的论文“模糊限定词和语义标准”中,充分肯定了伴随意义作为词的语用意义对句子的影响,并指出词典释义应包括伴随意义的内容。随着英汉语综合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一批中国学者也逐渐意识到双语词典里应该设计一项 “文化注释”或“国俗语义”的解释。因为伴随意义多与文化有关,趣味性较强,学生大多喜欢。在多数时候它们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长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正因为是兴趣所致,学习也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休闲甚至享受,因而学习效率极高,学生也乐于在课上课下频繁地使用这些意义。比如,初学英语的人,尤其是顽皮淘气的孩子,总会以为“dog”这个单词是用来骂人的,殊不知,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养狗不仅为了打猎,看家,而且常常为了作伴。有人无儿无女,便拿爱犬代替。不少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甚至“特权”。语言上人们也习惯于把“狗”当“人”看。如:“Top dog”是“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则是说“凡人皆有得意之日”。可见,狗并不只是仅能激起人们厌恶的心理的动物。
教师在讲解表示颜色的词汇时,可以捎带对比一下它们在汉英语两种语言中不同的伴随意义,使学生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如:在汉语中,红色象征着兴旺、喜庆、爱情和幸福等,而在英语中红色则更多代表愤怒、敌对、挑战和危险等;汉语中绿色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而英语中的 “green”常被联想为缺乏经验、嫉妒等贬义;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表示肃穆、严肃,而英语中的“blue”则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示沮丧、消沉或*猥、下流。因为表示色彩的词汇也具有表示精神和心绪等的伴随意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布朗先生: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布朗先生是位忠实可靠的人。 那天他脸色不好,近来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时,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对于英语词汇伴随意义的讲解,实际上也为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诸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s strong as a horse壮得像头牛 /as poor asa church mouse穷得像叫花子 /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 等英汉语中关照性的表达打下了基础。
六、结语
当然,对于一个词汇含义的扩充的范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一个词汇的功能要突出其实用性,在讲授方法上则应突出趣味性。那种良莠不分,大肆罗列词汇意义的做法也只能让学生如坠云里雾里而望英语却步;相反,教学中一个词汇意义的准确选择,必然会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在整体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在英语词汇意义方面的教学中,我们的英语教师要首先起到 “本民族文化的代理人”的作用,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到 “学而知’,而后 “学以用”,最终 “学求新”,因为我们学习西方的语言,了解西方的文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的词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尽可能全面地向我们的学生介绍一个词汇的各种意义,还要让学生在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达到自身的内部认知和思维的变化,以便真正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现跨汉英文化的交流中正确地使用这些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魏志成英汉语比较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俞东明意义和所指的语用研究[N]《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语言学家利奇(G.Leech)在他的著名的《语义学》(1983)中划分出七种不同的语义类型:即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社会意义(social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搭配意义(collec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
是真的可以相信。。懂得“戒烟”的人,一定是对健康有憧憬的朋友。“戒烟”一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有毅力的计划”。有的人问我:戒烟到哪个地步代表着自己戒烟成功?今天,就用“科学的文字”告诉您这个问题。
如果你有这几个现象,证明你已经“戒烟成功”:
看到身边的人吸烟,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对吸烟可以做到“不以为然”。
当别人给你敬烟的时候,你可以做到“坦然拒绝”,内心足够平静。
戒烟之后,已经不会再出现紧张、烦躁、头晕、疲倦、不安等“戒断反应”。
不会由于戒烟出现坏脾气,与家人和朋友沟通时一切正常。
对于香烟再无依赖性,看到了也“平淡如初”。
前期由于戒烟出现的饥饿感、咽喉痛等问题均不再出现。
能在空闲的时间里给自己“安排生活”,用积极的事情丰富生活,例如练书法、打太极、健身、喝茶、看书等事情。
戒烟,重视方法,轻视难度:
戒烟一事,循序渐进,需要我们坚持作为。
不给自己留后路:
既然已决定开始戒烟,就要“痛下决心”。向所有的亲戚和朋友宣布“你开始戒烟”这件事,不给自己留后路,让他们帮助和监督你。
从细节出发,帮助自身戒烟:
在你经常看到的地方,可以用粘纸多写一些“戒烟之后的积极收获”,例如皮肤越来越好、咳嗽缓解、与家人的情感更好等。
给自己制定戒烟计划,以一个星期、一个月为一个节点,达到某一个节点之时,送自己一些“平常不舍得买的礼物”,例如手表、杠铃等。
业余时间,用健康的方式占住嘴:
此乃一则“重要的事情”。人在戒烟的过程中一旦有空闲时间,就会增强吸烟欲望;此时,应该将注意力合理转移。
具体而言,吃点花生、水果等健康零食,喝点白开水,嚼一块口香糖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寻找属于自己的无烟区:
戒烟是一个难过的过程,在您空闲时,请到那些“不能吸烟的公共场所”,例如图书馆、博物馆、**院、商场等场所。
由外到内,杜绝自己有复吸的欲望。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充分的忙起来:
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业余时间多给自己安排点事情。
例如陪家人聊天、多做做家务、适当运动、看书、喝茶等“活动”。
每天留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写日记”:
没错,您没看错,就是让你写日记。戒烟之后,你的身心皆会得到“正面改善”,每日留出一段时间写“戒烟日记”,将那些戒烟之后的积极改变都写出来,增强戒烟信心。
实在不行,寻医戒烟:
倘若方法已经用了很多,但就是“无能为力”,建议您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使用戒烟产品或者药物用于戒烟。
吸烟,百害而无一利,对于身体的损伤“无穷大”,把握戒烟的最佳时机,一举“戒烟成功”;用正确的方法,希望你“戒烟不难受,永远不复吸”。
论文关键词:词义民族性 文化特征 认知语言学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文化则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在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其语言上打下深刻的烙印。论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在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词义民族性表现形式展开分析,研究了语言特别是词义中具有的明显文化特征,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语言上的文化特征对于跨文化交际会造成“交际短路、交际失误、交际障碍”的影响,认真分析、准确运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on of Lexical M eaning an d当以母语为基础去接触和学习英语时,不少人会习惯性地在词典中查询与汉语词的意义完全相等的英语对应词,但不是所有的词都像“book=书”那样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以汉英 中的“玉”和“jade”为例:二者都指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矿石,汉语 中的“玉”还隐含着“美德”之义,如“玉洁冰清”,此外,还可以尊称对方的身体,如:“玉体、玉容”等,然而英语中‘’jade”的联想义则与之大相径庭,有疲惫、衰弱的老马之义,还表示放荡的女人,如:“You saucy a littlejade”你这个糟女人!。其实,即使是在英汉双解词典中注释词与被注释词的意义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数量很少,绝大多数的词都在内涵或外延上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这一现象是与词语使用者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即不同语言的词义呈现 出一种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本文仅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分析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 词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一词语空缺——词义 民族性的突出例证语言深深地植 根于文化现实之中,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始终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往往在其语言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表达 、传承和沉淀,往往在其它民族语言中形成“空白”,形成概念、语义、词汇等方面的空缺。语言中有一些表示某 民族文化中特有 的事物 、现象 、概念的词语 ,这些事物 、现象、概念在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而这些词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是不具备的,即呈现出一种空缺状态 ,这一类 的词语最具 民族文化特色,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譬如:一些表示我国古代器物、典章、称谓的词语“鼎”、“八仙桌”“轿子”、“科举”、“贵妃”等;一些政治性色彩浓厚的词语“ ”、“一国两制”等,这样的词语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即使把它们翻译到英语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注释说明也很难被人们所理解。英语 中的“hippy嬉皮士”,很多人认为是指一群嬉皮笑脸的青年,而实际上他们并非都嬉皮笑脸,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有种不满情绪,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蓄长发、著奇装异服、行为颓废、甚至吸毒等等这些意义如果没有对美国五六十年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是无法 被我们 所理解 的。同样,英语 中的“church”、“priest”、“Christmas”等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在汉语的本土文化中也是不存在的,今天这些词所指称的意义能够被理解,是由于广泛地接受了这些外来词所传递的文化的结果。 二词义错位——词语意义的表同质异如果说词语空缺是词义民族性的一个特例,是文化汪洋中的沧海一粟,那么,不胜列举的词语联想意义的差异则更能说明词义的文化个性。人类生活的客观环境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导致不同民族的词语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这是双语词典编撰的基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先决条件。但“对应”不等于“对等”,即使所表达的概念意义相同,也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形成词义对应上的错位。“柳willow”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指的客观事物不仅是相同的,而且还都可 以产生“忧伤”的联想,但在汉语中,这种忧伤的联想是由于离愁别恨引起的,而在英语中则是由于死亡和失落引起的。周邦彦的《兰陵王 ·柳》开篇即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 飘绵送行色。”其中“柳阴直”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全词以“柳”为基调,充满了浓郁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英语则用“wear the willow”表示“失恋”或“悲悼心爱者的逝去”。“龙”在汉语中有着极其崇高和庄严的联想意义 ,华夏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我们自称为“龙的子孙”。此外,“龙”还象征著皇权、神力与威严,如:“真龙天子”、“龙袍”、“龙椅”。含有“龙”的词汇大多为褒义,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等。然而,英语中的“dragon”则常常被用于贬义,《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它的释义有两种:①“a largeimaginary animal that has wings and a long tailand can breathe out fire”想象中长著翅膀,长尾巴,能吐火焰的大动物 ,②“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ngry、unfriendly way”凶恶的女人,母夜叉,如:“T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会计科那个女科长是个十足的母夜叉。 三对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文化不仅决定了人的认识结果,还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以亲属词语义场中由同胞关系构成的语义场为例,可以发现这样的对应:应注意,首先,在该语义场中参加比较的是亲属词 的基 本形式,而英语 中的“elder brother”“younger sister”等并非是该称谓的基本形式其次,正如贾彦德 指出的“汉语虽然也有 ‘兄弟‘弟’不轻读、‘姐妹’这样的词,但那是指称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如果只指某个由一层同胞关系形成的亲属,汉族人一定要讲清楚是哥哥还是弟弟,是姐姐还是妹妹,决不含糊 。”可见,对于同胞 关 系 这 一 语 义 场 ,英 语 是 用 “brother”“sister”两个 词来进 行分 割,而汉语用 的是 “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四个词来分割,称呼时不仅要区分性别 ,而且要区分长幼。汉语里的“跳”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在英语中要分别用“jump”、“leap”、“skip”、“spring”来表示“jump”表示通过腿部和双脚肌 肉的活动跳离地面或其他基部。如:①“The cat jumped to the table.”“leap”表示从某一平面跳起或弹起 ,常常落到另 一 地点 。如 :② “The dog leapt over thfence.”“skip”表示轻快地跳,尤指每只脚轮流跳两 次。如:③ “The children skipping alongthe road.”“spring”表示突然地跳起。如:④“Shsprang out of her chair to greet her father.”不同民族的语言对于同一语义场的分割可能存在着迥异的差别,这种差别并不是说分割细致的语言较之分割粗疏的语言更赋有表现力、是更优秀的语言,而是说明不同的民族所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英语中也可 以用“elder brother”、“younbrother”来表示出长幼的差别。对于文中的“跳”,汉语也可以通过述补片语、动词重叠或加上适当的介词、介词短语来表达,比如:①那只猫跳到桌子上;②狗跳过栅栏;③孩子们沿路跳来跳去;④她从椅子上跳起来去迎接她的父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民族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语义,有的民族选择了词汇化的方式来表达,有的民族选择了语法化的方式来表达。二 、词义民族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和客观的真值条件相结合决定的,而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又要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因此,词义必然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著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编码一发送一传递一接收一解码”是一个完整的语言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义的文化差异主要作用于编码和解码两个环节。当一个资讯离开被编码的文化时,这个资讯携带着该编码者在自身文化作用下所形成的意义,而当它抵达将被解码的文化时,要发生一个转化的过程:解码文化的影响将变成资讯含义的一部分,该资讯的原始含义被修改了。这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只注重一种语言的语法和词语的概念意义,而疏忽其词语在各自文化中的民族性差异 ,忽略了词语所负载的文化资讯,那么,交际就会受阻,就可能引起交际冲突或误解,最终导致交际的失败。具体情形有三种:一因词语空缺导致的交际短路 词义民族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就是词语的空缺,这些在某一 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词汇不仅在另一 民族的语言上留下空白,同时也在另一民族的心理领悟上造成空白。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对相关背景知识 的介绍而使用这些处在“空缺”状态的词语就必然会使交际物件感到莫名其妙、不 知所云 。例 如,道 教所提 出的“阴”、“阳”在英语里是没有对应词的,西方人大多不理解这两个概念 。在 了解美国早期开发西部的历史之前,也很难真正理解 “cowboy牛仔”这个带有浓厚浪漫主义 和传奇色彩的词语。因此,对于这种处于空缺状态 的词语,最好 的处理方法是详细的释义和丰富的背景介绍。
二因词义错位造成的交际失误 因词义错位造成的交际失误可分 为两种:一种是概念意义在两种语言中相同,但联想意义只存在于某一种语言中的。如:如果一位外国朋友对大家说“我喜欢吃醋”,一定会引来哄堂大笑,而他本人却一脸茫然 。这是因为,在英语 中“vinegar醋”只是一 种调料,不带有任何联想意义而在汉语中“吃醋”代表的是“为爱而嫉妒”。“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 ,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字为“鹤年”、“鹤龄”,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鹤还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络在一起。如:“松鹤延年”。而英语中“crane鹤”并没有这样的联想。另外一种是不仅概念意义在两种语 言中相同,而且都具有联想意义,但联想意义不同。在汉语中,如果有人这样评价一个人的工作 “Heworks like a dog”,我们一定会觉得是贬义,而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他工作十分卖力”,是褒义色彩 。这是因为汉语 中的“狗”的联想意义是低贱、见利忘义的,如“狗腿子”、“狗仗人势”,而西方人则看重狗的聪明、忠实等优点,对狗喜爱有加,甚至把狗看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因此“dog狗”在英语中通常被用作褒义。三因对语义场的分割不同造成的交际障碍 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每当学到亲属词称谓表达法时都会非常头疼。例如以旁系血亲亲属词语义场为例,可以看到这样的对应: 如此繁多、复杂的表达方式经常使学生们瞠目结舌 ,十分头痛 。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中,对于亲属关系中的长幼、亲疏 、系属等是不需要进行如此细致的划分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同一语义场的分割不同,才导致他们在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上遇到了困难 。三、小 结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文化会呈现 出不 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反映在语 言层面上就突 出地表现为词义的民族性。如果我们总是通过母语这块透镜去理解外语中的词汇 ,就很容易用母语 中的概念去代替外语中的概念,而不注意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交际的障碍和困难。所以 ,我们必须时时注意编码文化和解码文化的差异,关注由于民族文化的个性而导致的词语意义 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借鉴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文学,计琦.文化差异与翻译——源语文化因索在目的语中的取向[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12—116 [2]杨元刚,张安德.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3]吴越民.英汉词语的不等值现象与跨文化差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1-87.[4]顾嘉祖,陆异.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86—88. [5]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5-40.[6]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7-13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