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从初遇到别离,一生只够爱一人,美满的婚姻是如此模样

《杨绛》:从初遇到别离,一生只够爱一人,美满的婚姻是如此模样,第1张

钱钟书在朋友眼中就是移动的图书馆,只要问他与书相关的问题,他没有不知道的。

但是,有一次在朋友家中,有人问他uxorious是什么意思,他却说不知道。钱钟书不仅会英语,还会法语、意大利语,他怎么会不知道?

原来uxorious是疼爱老婆的意思,钱钟书只是不好意思回答,只好说自己不知道。

钱钟书年轻时是清华大学“三大才子”之首,曾狂言,整个清华大学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当自己导师。

不过,这样一个狂傲的才子,却有“誉妻癖”,夸妻子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不过,杨绛的贤惠和才华,并不是钱钟书夸出来的,而是钱钟书亲身感受出来的。

在《杨绛传:淡定从容便是优雅》这本书中,作者刘颖用优美的笔调,将杨绛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到,杨绛作为一个作家、翻译家、戏剧家的人生经历,了解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在各种磨难面前展现出的人生智慧。

杨绛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受到父母的教导,养成了淡泊名利、坚韧乐观的性格,在人生的各种磨难中都能从容、淡定、优雅面对。

她与钱钟书的婚姻也是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结婚到离去,他们一直恩爱如初,共同度过了63年的时光。

民国时期的才女,比如张爱玲、丁玲、萧红,在感情上都不顺利。而杨绛却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她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学会拒绝,内心有原则才不被外界动摇

杨绛在东吴大学读书时,年纪小、模样好、成绩好、家世好,是大学里许多男生的追求对象,想要追求杨绛的男生排起了长队。

不过,有一个男生费孝通替杨绛回绝了,他说:“我跟杨继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他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费孝通的确早就认识杨绛,他们苏州振华女中的同班同学,费孝通是女校唯一的一个男生,不过后来转走了。

本就对杨绛有好感的费孝通,在大学里有了危机感,所以挡下了众多爱慕者,自己亲自向杨绛表白:“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回答也很直白:“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你看,杨绛的态度,对于明确的要求,采取明确的拒绝,这是对自己的感情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

如果不喜欢对方,不明确拒绝,甚至收对方礼物,将对方当做备胎,这种没有边界感的关系,最后是害人害己。

杨绛和费孝通的关系一直都有边界感,没有一丝暧昧,一直到老。即使钱钟书去世以后,作为朋友的费孝通上门拜访,杨绛说话也是一语双关,她送费孝通下楼时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可以说费孝通是重情重义,杨绛也是有礼有节。

杨绛在感情上是一个非常慎重的人,内心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被外界迷惑,在没有遇到理想的“他”之前,绝不随意交往,她要守着自己的心,等一个对的人出现。

二、学会包容,爱就是爱他的才华也爱他的笨拙

1932年春天,清华大学的古月堂,杨绛第一次遇见一生挚爱钱钟书,在第二次见面时,钱钟书就表明态度:我没有订婚。杨绛也如实相告:我也没有男朋友。

当时的钱钟书书生模样,带着黑框眼镜,穿着青布大褂,脚踩厚底布鞋,留给杨绛的印象是“蔚然而深秀”。

杨绛留给钱钟书的印象是: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因为相遇而美好,因为相爱而难忘。

1935年,钱钟书以史上最高分考取了牛津大学,获得了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钱钟书不忍与杨绛分离,想让杨绛陪自己同去。

当时,杨绛在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还差一年毕业,她所读的外语系没有出国留学的名额。为了爱情,杨绛选择休学,和钱钟书结婚,一起去牛津大学,自修西方文学。

1937年,杨绛生下女儿钱瑗住院期间,钱钟书尽做笨事,一会打翻了墨水瓶,将桌布弄脏了,一会台灯坏了,一会门轴坏了。

这种事情如果放在现在,钱钟书一定会被骂惨,妻子生孩子住院,自己做了笨事不自己处理,还要等妻子出院回家解决,不是“巨婴”,就是“妈宝男”。

但是,杨绛没有,她反而安慰钱钟书:“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听后也就放心了,杨绛出院以后果真全部弄好了。

钱钟书满腹才华,却不擅长家务,60多岁才学会划火柴。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也许很多人会抱怨,可是杨绛为什么没有一丝抱怨?

因为她懂钱钟书,也懂得如何去爱。她崇拜钱钟书的才华,懂得如何去呵护他的“痴气”,因为懂得,所以包容。

婚姻中最容易犯的错,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对方,让对方变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杨绛明白,爱他就是爱他的才华,也爱他的笨拙。

两个人一起生活总有观点相左的时候, 他们一生中只吵过一次架,是因为一个法语的发音,后来再也没有吵过。

因为爱就是不争论输赢,不管谁赢了,都不会开心,吵架没有任何意义。爱情不是激情,是琐碎生活中的包容和陪伴,是平凡岁月中的尊重和理解。

三、学会守护,在岁月中见证真情

1938年秋天,杨绛和钱钟书回国,她当过中学校长和老师。1943年,32岁的杨绛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剧本《称心如意》,此后一夜成名,名震上海滩,接着又写了《弄假成真》等戏剧。

看见妻子成名,钱钟书也不甘落后,有了写小说的想法,杨绛知道后全力支持,包揽了全部家务,业余时间继续写作。

1947年,《围城》出版,杨绛的《风絮》也出版。夫妻二人比翼齐飞。《围城》版一出版就轰动了海内外华人圈,不断再版。

可以说杨绛成就了《围城》,《围城》成就了杨绛。杨绛给了钱钟书关心、尊重和理解,也给了钱钟书一个最好的自己。就像舒婷的《致橡树》中所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946年,钱钟书的短篇小说《人·兽·鬼》出版后,在自己留下的样书上写下一段话:赠季康;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最高级的评价,也是钱钟书对杨绛最贴切的评语。两个人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在事业上携手共进。

在动荡的岁月中,他们也不离不弃,互相鼓励,互相搀扶。

他们喜欢在一起看书,钱钟书专注地写《管锥篇》,杨绛在旁边认真地翻译《堂吉诃德》,即使不说话,也能在静谧的时光中感受美好。

杨绛先生86岁时,女儿钱瑗病逝,87岁时,钱钟书病逝,但痛苦没有摧垮她,她将思念化作行动,整理出钱钟书的手稿。

晚年的杨绛先生,用文字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杨绛先生92岁时,完成了《我们仨》,96岁时,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103岁时,出版了最后一部书《洗澡之后》。

杨绛先生用心守护着三里屯的家,过着简朴、充盈的生活。磨光的水泥地板,罩着布套的旧沙发,安静中发出的翻书声,这就是她的日常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在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先生将自己和钱钟书的所有稿酬,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基金,完成了钱钟书生前的遗愿。

当清华大学几次提出给她装修房屋时,她都拒绝了。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她的家依然是当初搬来时的模样。

在杨绛先生看来,再豪华的家具,再名贵的珠宝,都是身外之物,人最重要的是不虚度此生。就像她自己所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在《杨绛传:淡定从容便是优雅》中,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坚韧的、从容的、优雅的杨绛先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磨难面前不屈服,在名利面前不争抢。她的一生都在做学问,一生也只爱一个人。

杨绛先生这位跨越世纪的百岁老人,世人对她有着发自内心的崇敬,她不仅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世人眼中的杨绛先生。

------------end--------------

文/烨子

昨天晚上看了《杨绛传》,说实话,后边的部分,我是流着泪看完的。我感动于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感动于他们仨深切的 情感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得不到,才会对这样的感情没有任何抵抗力吧,才任由自己在深夜里哭得稀里哗啦。

我想:如果是我,我是没有勇气在人间独活的,恐怕就随他们去了。有时候也想:她到底是爱,还是没那么爱,才会在他们走后又独自走过18年岁月,直到油尽灯枯?

我觉得:一定是爱的,只是这种爱,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狭义的爱,是大爱。

她对钱钟书的爱,像一个巨大的襁褓,可以让她的爱人在她面前始终做个小孩子,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扶持他,鼓励他,帮助他,爱护他。以至于她在爱人去世后,为了让爱人的笔记和手稿流传于世,忍受着夜夜的孤独。

除了爱,还有责任。她知道那些笔记和手稿对研究外国文学的重要性,她必须留在人世间,整理那些钱钟书没来得及整理的笔记,打扫遗留的战场。

支撑她活下去的,除了爱和责任,更是她丰盈的灵魂。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的爱不会这么博大;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不会有这么强的责任感;假如没有丰盈的灵魂,她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整理那些尘封已久,杂乱的笔记和手稿。

所以我觉得,她在痛失最爱的亲人后,还能在人世间独活18年,给后人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因为对钱钟书的爱,一个是因为她对 社会 的责任,还是一个是因为她拥有的丰盈的灵魂。

要说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

杨绛在医院生女儿的时候,钱钟书到产院探望。有一次,他苦着脸说:

“我做坏事了。”

杨绛忙问:“怎么了?”

“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染了房东家的桌布。”

杨绛忍住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啊?”

“墨水也能洗。”

第二天,钱钟书来了,又苦着脸说:“我又做坏事了。”

杨绛问:“怎么了?”

“我把台灯摔坏了。”

杨绛安慰他:“没关系,我会修。”

钱钟书放心地回去了。

他再来时,又愁眉苦脸:

“我把门弄坏了,门不能关了,门轴两头的门球给弄脱落一个。”

杨绛依然说:“没关系,我会修。”

想想看,自己在生孩子,丈夫不但帮不上忙,反而还要自己这个产妇照顾,要有怎样的爱,才能做到如此包容呢?杨绛非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担心他来来回回会不会迷路。

这就是真爱的样子。因为爱,愿意包容对方的所有,即使是缺点,看起来也那么可爱。

钱钟书重病的时候,杨绛也已经83岁,但是照顾钱钟书,她都会亲力亲为。护士看她一直在病床前忙碌,担心她身体熬不住,就劝她回家休息,换其他人来照顾,杨绛说:“钟书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

钱钟书看着她憔悴的面容,也劝她回家休息,但是杨绛总是岔开话题。

其实,两个人怎么会不懂,一个是舍不得离开对方,一个舍不得对方离开。

他们在医院渡过了最后相濡以沫的日子,那最后一吻,便是死别。

这样爱着钱钟书的杨绛,怎么忍心让爱人的笔记和手稿,散入尘埃,不留声响?她知道那是钱钟书多年的心血,怎么忍心让爱人在这世间留有遗憾?所以,她独留人世,替钱钟书打扫战场,圆满他的一生。

晚年的钱钟书评价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当得起这赞誉。

若想要被亲友记住不难,若想要被世人记住,没有杰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这不仅需要有民族大义,有责任感,更需要有能力才行。

杨绛跟钱钟书一起经历过祖国大难的年代,是当时文人的先行者,她无疑是一个有自己思想,有责任感,心里有民族大义的人。

钱钟书那些珍贵的笔记和手稿,经过无数次的动乱,艰难地保存了下来,对后人的研究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而且,钱钟书那些笔记是带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和思考的。杨绛陪着钱钟书历经过一切,这整理的工作,没有比杨绛更适合的人了。

而且,杨绛在照顾家庭的时候,从没忘记过自己成长。她写出的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在当时备受好评。她写论文,写散文,从未停止过创作。她译出的巨著《堂吉诃德》幽默风趣,人物活灵活现,语言酣畅流利,是当时唯一一部西班牙语文学翻译译本,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西班牙国王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

87岁的杨绛送走爱人后,就开始整理那些笔记和手稿。她知道自己年岁已高,她担心自己还没有整理完,就会去和爱人团聚了,所以她经常一盏孤灯,熬到双眼通红,鸡鸣破晓。

杨绛将钱钟书七万多页的书稿,分成《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

光《外文笔记》就有全套48册,笔记中涉及到英、法、德、意、西、拉丁、希腊七种语言;题材更是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作品与批评、文艺理论、心理学、人类学、通俗小说、笑话、百科全书等。

当时受杨绛邀请一起整理《外文笔记》的莫宜佳谈到看到书稿时的感受说:

“一瞬间,叹为观止的西方文学全貌展现在我眼前,充满尚未解开的秘密。”

《钱钟书手稿集》,是钱钟书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给喜欢文学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钱钟书的这些珍贵笔记,通过杨绛的整理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

他们夫妻没有遗憾了。

晚年的杨绛,住在几十年前,和爱人女儿一起住的房子里。在这里,她整理书稿,翻译名著,思考人生的意义。她的灵魂从未停歇,一直都在路上。

她也常常静坐着抬头望向夜空,想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两颗星星。

她曾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所谓丰盈的灵魂,无非就是淡然平和的心境,手中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心里有自己爱的人,然后在心里修篱种菊,闲看落日,漫观流云

当你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你就能从容的得面对所有的事,也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杨绛的内心有太多想要做的事,爱人的事,女儿的事,自己的事。她允许自己偶尔歇息,却不能停止去做。她带着他们仨的期待,在世间淡然行走,只为了三个人都能圆满,属于他们的圆满。

她的心里很少有“我”,有的都是“我们”。

就是如此丰盈的内心,助她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的夜。

写在最后:

这个耄耋老人,就是凭着这爱,这信仰,这内心的力量,在痛失爱女爱人之后,独自走过18载春秋,不负爱,不负责任,不负自己。

杨绛的父亲曾对她说:

杨绛的一生,正如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平凡的幸福,诗意的生活,淡然平和的心态。即使在一个人的晚年,她也过得从容安宁。

一生很长,长过流年;一生很短,短过梦晚。

愿我们都能学会在或长或短的人生里自在安然。

我是烨子,在世间摆渡,渡人更渡己。

杨绛在我心目中就是”活得通透“的典范,民国一代才女的确非常人所能及,她的通透给世人尤其是女性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费孝通。

费孝通与杨绛相识很早,1920年杨绛读苏州女校时,费孝通成为该校唯一的男生,也就是杨绛同班同学。

很快,成绩优异的杨绛立刻吸引了费孝通。在那个青涩的年纪,情感纯粹,不敢提及。后来两人同时考进了东吴大学,本就校花级别、品学兼优的杨绛又吸引更多男生目光。

(杨绛)

费孝通有了危机,他当着追求杨绛的男生的面宣布:

“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在挡下了桃花千朵后,费孝通自己开始主动了,两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家境相当,彼此了解,是真正的近水楼台,周围的人也以他们在一起了。

费孝通也以为自己最适合做杨绛男朋友,他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的回答可谓决绝:”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杨绛与钱钟书)

诚然,他们后来依旧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哪怕是钱钟书过世以后,费孝通来拜访,杨绛送他下楼还意味深长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心里知道,费孝通一直只是她的朋友,友情与爱情她分得很清楚,她的情感归宿一直是那个“一眼误终身,一守即一生”的对的人。

钱钟书追忆杨绛的第一眼,则是: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与钱钟书一眼万年,这大抵都是真爱,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让“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了灵动而感触地彰显。

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无疑是活得很通透的,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感情的专一,对人生之路的规划,几乎都未曾踏错半步。

钱钟书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此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才:妻子、情人、朋友。

杨绛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她的精神魅力:淡定从容,优雅一生,通透了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家怎么认为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杨绛)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杨绛的父母,无疑便是她最好的启蒙良师了。

杨氏家族是书香世家,父亲杨荫杭,母亲唐须荌都是无锡本地人。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感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子上,但如果杨绛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等同与谴责。

父亲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把杨绛培养成了兴趣广泛和深厚的素养才女。后来杨绛在东吴大学念书,面对分科时的选择有些犹豫不定。为此她向父亲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父亲则回答:“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父亲开导他,喜欢就是自己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有了父亲的这番话,杨绛内心释然,也让杨绛在以后的求学路上深深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从此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传奇女子。

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遇见,他们在最美的时间里,遇上了最合适的人,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此生莫大的幸运。钱钟书这样形容初见时的杨绛:

赞她宛如蔷薇,清丽脱俗。而钱钟书留给杨绛的印象则是“蔚然而深秀”。

在第二次见面时,钱钟书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我没有订婚。”因为当时清华疯传他在老家已经订婚,一向不屑争辩的他,这一次为了杨绛主动澄清。

而杨绛对他的回复则是: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人情窦初开,爱意萌动。更有了对彼此的深深的好感。两人开始鸿雁传书,信越写越勤,直到有一天,杨绛发现自己真的陷入爱河了,而她心甘情愿的乐在其中。

两人结婚后,在那段不负光阴不负卿的流金岁月,他们把生活过成了诗,读读写写,悠然自得,把人生的智慧,流泻于指尖,跃然于纸上。他们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盐。

两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对爱最好的诠释吧。

如果说钱钟书是杨绛一生的爱人,而文学绝对称的是杨绛一生的“恋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尽相同。

《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走到人生边上》……

或喜、或悲、或讽刺、或平淡……

她文笔清淡,文哀而不伤,倾注了对那个时代人和事的情感,给人无限慰藉和对生命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我们仨》了,女儿钱媛与丈夫钱钟书的相继离去,让杨绛悲痛万分。

一家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玻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样的话说得令人痛心至极。

在杨绛晚年的生活中,她一如既往的读书,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终于去寻找与女儿、丈夫相聚的归途了。

她走后,世间再无女子可称先生的传奇了。

她的优雅、才情依旧在这尘世轮回中,静静流淌,不曾相忘。她静的像一副画,身处乱世,却能做到“心远地偏无喧嚣”,她像画中人,淡然看人间。更像是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暖如初。

花开花落总是尽力绽放到最后一刻,不因花期的长短而有所懈怠。世间的温暖在于不辜负,过好这尘世的每一天。

人生来去太匆匆,我们能留下的,也只有永远的岁月回忆。生命只有一次,每一寸光阴都是限量版,有梦就去追,去做想做的事,去成为想成为的自己。日益努力,而后风生水起,纵然人生实苦,也绝不低头认输。

在有限的人生中努力奋斗吧!至少待我白发苍苍时,扪心自问,而我不曾后悔!

文|幸福娃

“哪位是冯晓琴?”一外卖员拿着一大束玫瑰花,送到冯晓琴手里。

这是近期热播剧《心居》的一个画面,一旁的大姑子顾清俞和展翔都很惊讶:“原来野百合也有春天。”

施源更是直接建议冯晓琴:“像我们这种人,想要什么东西,必须靠自己去争取。我觉得那个男人,如果不是特别讨厌他的话,可以试着跟他相处一下。要不然,你永远只是这家的儿媳妇。”

施源可能因为自己也是弱势那方,而且他自己也是上海人,知道外地媳妇的不容易。

不过,面对诱惑,懂得保持距离和委婉拒绝,确实是一门大学问,尤其是感情。

在《杨绛传》里,有这么一段让人清醒的话:“我只爱爱我的人,因为我不懂怎样去爱一个不爱你的人。他爱你,什么都容易,他会感动你;他不爱你,你多么努力去感动他,都是徒劳。我爱不起不爱我的人,我的青春也爱不起。”

说得太对了,懂得及时止损很重要。杨绛先生一生都在认真生活,从容而优雅。经得起风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盐,淡定看人生,优雅做自我。

我们都知道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他们的专情可以说是爱情的典范,但并不代表没有“桃花”,只是拒绝得很体面而已。

杨绛先生一生拒绝过费孝通三次,费孝通把杨绛当初恋,但他在杨绛心里的终止关系是朋友。

费孝通和杨绛在东吴大学分到一个班,他爱慕杨绛许久,面对杨绛的追求者,费孝通就自作主张地说:“要追也可以,但是先过我这一关。”

杨绛知道后,有些生气地说:“只不过是初中同学过一段时间,哪称不上认识。”

第二次是杨绛去清华读书,与钱钟书相恋,费孝通不死心,便问杨绛:“我们还能做朋友吗?”

杨绛的回复很决绝:“朋友是可以的,但如果以此当成往男女朋友发展的过渡,那是不可能的。”

原本以为,这样的拒绝,费孝通就彻底死心了,谁能想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后,他去看望杨绛,想着晚年再争取一下。

但杨绛却体面拒绝:“楼梯不好走,下次莫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先生这样的一语双关,一是关心老友的身体,年龄大了,爬楼实在是太辛苦;二来是体面拒绝费孝通,告诉他自己心里只有钱钟书一人。

费孝通听懂了,就再也不来了。

她曾说:“拒绝是守住自己底线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勉强去做,总归不好,倒不如把这个选择的机会还给别人,别耽误别人的时间。”

杨绛就是这样,凡事都清清楚楚,拒绝也干干脆脆,她的初恋和伴侣,始终都是钱钟书,她一生都只是钱钟书的杨绛。

从情感角度来看,费孝通和杨绛,一个爱的执着却明目张胆;一个拒绝的决绝,却也毫无回还,都是感情路上的楷模,堪称教科书。

爱是费老的权利,不接受是杨先生的自由,挺好!

断了一个人的念想,看起来很绝情,实际上是给了另一个人选择重新开始生活最好的方式。

感情世界,精神世界,漂亮的脸蛋,都是要干净的事儿,费孝通追得干净,杨绛拒绝得利落,都是谦谦君子。

现在三观超正的拒绝可以是这样的:

“对不起,我知道对你来说,我接受表白是你想要的结果。但是对我来说,如果要进入一段恋爱,是要很喜欢对方才能答应的。”

“因为我没能像你喜欢我那样喜欢你,所以没办法就这样答应你。谢谢你的喜欢,希望你以后能遇见互相都很喜欢的人,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

拒绝如此,分手也应该如此,干干脆脆,清清楚楚地告诉对方:以前我很爱你,现在我不爱了,咱们分手吧,以后也不要再联系了。

说出这句话的前提,是的的确确自己真的想好了,谁也没有机会了。这样说出的“不爱”,是最肯定、坚决又没有余地的分手。

其他的推脱、冷漠、借口,都是延长痛苦,并扭曲美好的回忆。

虽然当下会非常痛苦,但以后想起会感激分得干净,会觉得在一起的时候是真实存在的。

不管是拒绝还是分手,都要干脆坦荡一些,不要一边说对不起,一边说爱你。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爱就不爱了。即使没有别人,也不会喜欢,无论你多真诚,无论时间多久,感动永远不是爱情,这虽然是一种无奈,但也只能这样。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

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2]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5]

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2]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

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6]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6]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5]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5]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1]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6]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6]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6]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6]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7]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1]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8]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2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